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发展中为了促使其具备更为理想的有序安全效果,努力构建海绵城市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式,在海绵城市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中,相应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作用价值,也是未来海绵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海绵城市;应用
中图分类号:TU35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海绵城市是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雨洪管理及景观提升方法。海绵城市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方针,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大力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公园、收集雨水系统,把雨水的渗透、滞留、净化、蓄集、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控制径流、防治内涝、修复水生态和利用雨水资源等多个目标。
1海绵城市技术概述
海绵城市主要就是为了促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备较强的雨水收集和利用效果,促使其能够在应对各类自然灾害方面发挥出理想效果,能够满足于当前社会发展中生态改善的基本要求。结合这种海绵城市的具体构建,其能够明显降低城市运行中出现内涝问题的几率,保障相应海绵城市中雨水的收集能力较为突出,对于一些降雨量较大的季节实现大量雨水的储存,并且借助于自身相关“海绵体”实现对于这些雨水的有效净化,并且储存起来,在城市后续发展中可能应用到的环节进行释放应用。由此可见,这种海绵城市的构建和应用是比较重要的,能够发挥出极强的作用价值。结合海绵城市的具体构建,为了提升其实际作用架子效果,必须要重点围绕着相关海绵城市技术进行有效布置,促使其能够较好体现出理想的“海绵体”效果,其中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有效设计应用更是需要结合相关海绵城市技术进行布置,将园林绿化工程的各个系统结构进行细化,最终切实保障相应海绵城市的运行更为高效,价值作用更为突出。
2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环境是基础,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应优先考虑的。在规划和建设海绵城市时,一定要以确保城区内的原有生态系统不被破坏为提前,在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好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系统,在进行排水的设计时,要以自然排水为其主要设计方向,以实现雨水的自然收集、储备、净化以及可持续循环。
2.2做好引领规划
建设“海绵城市”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城市水的问题,但要想有效控制径流,彻底治理内涝,需要从源头的整治与管理着手。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从整体的高度去指导和协调城市规划。努力协调各部门、各专业正确处理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还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进行有效分解,真正落实到各个层级。只有做好各专业的规划引领工作,才能提高“海绵城市”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效率。
2.3因地制宜原则
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基础,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等,去合理地确定影响开发控制的因素,不能急于求成,应该考虑周全,做出整体的规划和设计思路,尽量采用对环境影响降低的方法去进行开发,例如:植草沟、雨水湿地等。
3城市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技术应用要点
3.1屋顶绿化
对于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具体建筑物,促使其能够在屋顶上进行有效设计构建,实现绿化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海绵城市技术手段。屋顶绿化主要就是采取较为理想的植物在屋顶结构中进行栽培,促使其不仅仅能够实现环境污染的控制,还能够在雨水调节方面进行优化,保障相应雨水能够得到较好收集和净化。在很多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中,建筑物屋顶进行绿化处理都已经成为了较为重要的一个方式,并且还能够具备理想的美观性效果。
3.2建设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通常是指那些有着储蓄雨水、调节雨水以及净化雨水能力的绿地,由于其具有储藏性,故而其高度一般都是比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低的,故而也被称为低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可以对地面上的雨水进行有组织的收集,在城市处理地面上的污水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可以是污水对城市的影响得到有效的降低,增加土壤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同时在城市发生暴雨引起洪涝时起到减灾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下沉式绿地有着非常大的深度,故而在进行其景观设计的时候,对设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在功能的实现方面,也常与硬质地面的广场的功能相结合,使其不只是能够进行雨水的收集,而且可以将其作为人们的活动空间。下沉式绿地由于植物的耐淹性比较强,所以具有更长的水力停留时间,然而一些不耐水性的植物的生存空间会大大减少,同时需要派人定期进行清理和维护并检查设施的状况,增加了费用,这也成为下沉式绿地的缺陷。
3.3生物滞留带
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海绵城市技术还可以从生物滞留带的构建方面进行把关,其主要就是为了促使其整体结构能够实现对于雨水的有效调节控制,避免雨水的流速过快而影响其下渗效果,进而引发较为明显的灾害问题。这种生物滞留带的构建主要就是借助于园林绿化中的土壤及其相关植被进行有效改造,促使其能够实现对于雨水的充分过滤处理,进而也就能够达到了净水效果,并且将净化后的雨水有效输送到城市水资源系统中,促使其发挥出更强作用效果,满足于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的基本要求。
3.4园林植草沟
植草沟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植草沟被作为种植植被的景观性地表沟渠排水系统,也是泥沙和污染物的“过滤器”。虽然雨水在植草沟中流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雨水中的泥沙以及污染物却可以被植草沟进行有效的清除,特别是在上游水量非常大的时候,效果更为显著。植草沟使雨水的流速下降,加之进行建设的时候,沟底的处理使用了砂土和砾石,故而可以让更多雨水渗入土壤中。植草沟同时还要和城市的排水系统相结合,在降水时能够发挥很好的排水作用。比如厦门植草沟等措施,当尼伯特台风带来暴雨时,洋塘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并没有出现大量积水的情况。
3.5市政设施优化
新建的广场、公园、道路绿化可改变设计思路,在广场的花池石可以与广场持平或略低,公园的主次干道不设路牙石,城郊接合部道路减少设置路沿石,人行道、城市慢道大量使用透水砖,以最大限度接纳免费的天然雨水,营造水汽蒸腾氛围,促进园林树木健康成长。
4城市绿色景观组成模块
首先,设计透水人行道,其是马路表面设计方式。这一设计可以使得雨水直接渗透至地下土壤,因此在设计时要保证具备渗透与排水功能,可快速补充地下水,并进行快速排水,从而避免出现内涝问题而影响交通。其次,设计树池,这一设计能够使得树木的根系更大更深地蔓延生长,是道路景观中最重要的内容。行道树的生长对土壤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可选用吸水功能、排水功能都比较好的砂石土壤。在种植行道树时,应选择过滤性好和比较肥沃的土层。另外,路缘石扩展带的建设通常是在软质土壤景观区域的街道路边,其形状可结合道路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景观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中,必须要结合海绵城市的概念,做到合理设计景观、合理选择“海绵体”、转变工作人员的设计观念,这样才能够多层次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建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海绵园林。
参考文献
[1]李云飞.西安市高新区道路绿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2]王立峰.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夏劲伟.“海绵城市”在泰州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应用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2):178-179.
[4]王彭偉.浅析园林绿化与海绵城市的关系——以宁波为例[A]..《浙江园林》2016年第二期[C].:,2016:4.
(作者身份证号码:330682198705060936)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海绵城市;应用
中图分类号:TU35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海绵城市是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雨洪管理及景观提升方法。海绵城市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方针,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大力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公园、收集雨水系统,把雨水的渗透、滞留、净化、蓄集、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控制径流、防治内涝、修复水生态和利用雨水资源等多个目标。
1海绵城市技术概述
海绵城市主要就是为了促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备较强的雨水收集和利用效果,促使其能够在应对各类自然灾害方面发挥出理想效果,能够满足于当前社会发展中生态改善的基本要求。结合这种海绵城市的具体构建,其能够明显降低城市运行中出现内涝问题的几率,保障相应海绵城市中雨水的收集能力较为突出,对于一些降雨量较大的季节实现大量雨水的储存,并且借助于自身相关“海绵体”实现对于这些雨水的有效净化,并且储存起来,在城市后续发展中可能应用到的环节进行释放应用。由此可见,这种海绵城市的构建和应用是比较重要的,能够发挥出极强的作用价值。结合海绵城市的具体构建,为了提升其实际作用架子效果,必须要重点围绕着相关海绵城市技术进行有效布置,促使其能够较好体现出理想的“海绵体”效果,其中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有效设计应用更是需要结合相关海绵城市技术进行布置,将园林绿化工程的各个系统结构进行细化,最终切实保障相应海绵城市的运行更为高效,价值作用更为突出。
2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环境是基础,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应优先考虑的。在规划和建设海绵城市时,一定要以确保城区内的原有生态系统不被破坏为提前,在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好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系统,在进行排水的设计时,要以自然排水为其主要设计方向,以实现雨水的自然收集、储备、净化以及可持续循环。
2.2做好引领规划
建设“海绵城市”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城市水的问题,但要想有效控制径流,彻底治理内涝,需要从源头的整治与管理着手。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从整体的高度去指导和协调城市规划。努力协调各部门、各专业正确处理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还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进行有效分解,真正落实到各个层级。只有做好各专业的规划引领工作,才能提高“海绵城市”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效率。
2.3因地制宜原则
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基础,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等,去合理地确定影响开发控制的因素,不能急于求成,应该考虑周全,做出整体的规划和设计思路,尽量采用对环境影响降低的方法去进行开发,例如:植草沟、雨水湿地等。
3城市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技术应用要点
3.1屋顶绿化
对于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具体建筑物,促使其能够在屋顶上进行有效设计构建,实现绿化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海绵城市技术手段。屋顶绿化主要就是采取较为理想的植物在屋顶结构中进行栽培,促使其不仅仅能够实现环境污染的控制,还能够在雨水调节方面进行优化,保障相应雨水能够得到较好收集和净化。在很多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中,建筑物屋顶进行绿化处理都已经成为了较为重要的一个方式,并且还能够具备理想的美观性效果。
3.2建设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通常是指那些有着储蓄雨水、调节雨水以及净化雨水能力的绿地,由于其具有储藏性,故而其高度一般都是比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低的,故而也被称为低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可以对地面上的雨水进行有组织的收集,在城市处理地面上的污水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可以是污水对城市的影响得到有效的降低,增加土壤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同时在城市发生暴雨引起洪涝时起到减灾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下沉式绿地有着非常大的深度,故而在进行其景观设计的时候,对设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在功能的实现方面,也常与硬质地面的广场的功能相结合,使其不只是能够进行雨水的收集,而且可以将其作为人们的活动空间。下沉式绿地由于植物的耐淹性比较强,所以具有更长的水力停留时间,然而一些不耐水性的植物的生存空间会大大减少,同时需要派人定期进行清理和维护并检查设施的状况,增加了费用,这也成为下沉式绿地的缺陷。
3.3生物滞留带
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海绵城市技术还可以从生物滞留带的构建方面进行把关,其主要就是为了促使其整体结构能够实现对于雨水的有效调节控制,避免雨水的流速过快而影响其下渗效果,进而引发较为明显的灾害问题。这种生物滞留带的构建主要就是借助于园林绿化中的土壤及其相关植被进行有效改造,促使其能够实现对于雨水的充分过滤处理,进而也就能够达到了净水效果,并且将净化后的雨水有效输送到城市水资源系统中,促使其发挥出更强作用效果,满足于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的基本要求。
3.4园林植草沟
植草沟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植草沟被作为种植植被的景观性地表沟渠排水系统,也是泥沙和污染物的“过滤器”。虽然雨水在植草沟中流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雨水中的泥沙以及污染物却可以被植草沟进行有效的清除,特别是在上游水量非常大的时候,效果更为显著。植草沟使雨水的流速下降,加之进行建设的时候,沟底的处理使用了砂土和砾石,故而可以让更多雨水渗入土壤中。植草沟同时还要和城市的排水系统相结合,在降水时能够发挥很好的排水作用。比如厦门植草沟等措施,当尼伯特台风带来暴雨时,洋塘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并没有出现大量积水的情况。
3.5市政设施优化
新建的广场、公园、道路绿化可改变设计思路,在广场的花池石可以与广场持平或略低,公园的主次干道不设路牙石,城郊接合部道路减少设置路沿石,人行道、城市慢道大量使用透水砖,以最大限度接纳免费的天然雨水,营造水汽蒸腾氛围,促进园林树木健康成长。
4城市绿色景观组成模块
首先,设计透水人行道,其是马路表面设计方式。这一设计可以使得雨水直接渗透至地下土壤,因此在设计时要保证具备渗透与排水功能,可快速补充地下水,并进行快速排水,从而避免出现内涝问题而影响交通。其次,设计树池,这一设计能够使得树木的根系更大更深地蔓延生长,是道路景观中最重要的内容。行道树的生长对土壤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可选用吸水功能、排水功能都比较好的砂石土壤。在种植行道树时,应选择过滤性好和比较肥沃的土层。另外,路缘石扩展带的建设通常是在软质土壤景观区域的街道路边,其形状可结合道路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景观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中,必须要结合海绵城市的概念,做到合理设计景观、合理选择“海绵体”、转变工作人员的设计观念,这样才能够多层次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建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海绵园林。
参考文献
[1]李云飞.西安市高新区道路绿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2]王立峰.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夏劲伟.“海绵城市”在泰州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应用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2):178-179.
[4]王彭偉.浅析园林绿化与海绵城市的关系——以宁波为例[A]..《浙江园林》2016年第二期[C].:,2016:4.
(作者身份证号码:33068219870506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