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此言启示我们,语文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如果只局限于教材中的那些阅读篇目,学生就会因“营养不良”而造成语文能力的“后天不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然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因学生的自觉性、阅读时间不足,缺乏阅读方法及教师疏于管理等原因使拓展阅读实效大打折扣。因此,笔者认为,要把握好课堂时机,通过“一带一”,实现课内拓展阅读;依托学案,提高“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实效。
课内拓展阅读的内容选择
“一带一”是课内拓展阅读的一个策略,前一个“一”指的是教材中的课文,后一个“一”指的是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篇目。也就是说,在用教材教学生学语文的时候,每学习一篇或一组课文,同时再带一篇或一组与之相关的篇目来阅读,从而将课本阅读素材与课外阅读素材有机衔接起来,由教材的辐射性阅读,实现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展以及阅读能力的形成、迁移和运用。
“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并不是盲目的拓展,而是要有目的拓展,或是印证,或是延伸,或是构成主题进行深入探究等。笔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将“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的内容选择,简约分为以下几类:
彼此印证 两个“一”都围绕相同的内容,彼此印证。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可以拓展阅读语文读本中的《雄、奇、灵、秀的群山》《青青漓江凤尾竹》,或者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等,他们都是对桂林山水的描绘,通过这样的“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进一步印证了桂林山水的美丽,加深了学生的体会。
广度延伸 后一个“一”对前一个“一”进行了由点及面的广度延伸。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会了解黑龙江省的兴安岭包括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两部分,由此可以拓展阅读《富饶美丽的大兴安岭》或老舍先生的《林海》,更多地了解兴安岭;再比如学习《景阳冈武松打虎(节选)》时,让学生拓展阅读《水浒传》,了解其他的英雄好汉。
深度拓展 后一个“一”对前一个“一”进行了由面及点的深度延伸。比如,学习《草原》一课时,拓展阅读《草原野花》一文,从感受草原的美丽进而升华理解到生命的顽强与对故土的依恋。
主题探究 两个“一”拓展构成了研究主题,进而带动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比如,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之后,可以拓展阅读有关春景的古诗词,或是惜春,或是伤春,或是关联春的意象,或是对比南北之春等,都可以做主题探究,拓展学生诗词积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比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进而走进一代文豪鲁迅,开展“鲁迅研究”的主题探索,拓展阅读其他作家关于回忆鲁迅先生文章或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可能会有生命的顿悟,也可能会有人生方向的引领等多方面的茅塞顿开。
迁移运用 前一个“一”做出示范,学生将其所学迁移拓展到后一个“一”中,最终学会运用。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学到了按照四季的变化感悟小兴安岭的美丽,类似的文章《果园的春秋》也是按四季变化的顺序写的,就可以让学生将其所学迁移拓展到这篇文章中进行自学。通过这样有目的的内容选择,两个“一”就会构成一个整体,课文的学习从而真正成为了生活中建构起来的一个示例,实现了在课程的高度上学语文。
课内拓展阅读的操作方法
保障时间充分读 一节语文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如何在以往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腾出一些时间进行课内拓展阅读呢?笔者建议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案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使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这样就可以整合需求、省去繁琐简单的追问,让课堂环节简约,从而实现“一带一”的课内拓展阅读。
带着任务用心读 对于我们所精选的拓展阅读,若想提高其阅读实效就需要有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带着任务用心读。例如,在学习《捅马蜂窝》这一课中,我们可以由这篇带出语文读本中的《跳舞的马蜂》一文。学生拓展阅读之前,教师可以依据导读提示,引发学生质疑“在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捅马蜂窝》,你对马蜂有哪些了解?再读读《跳舞的马蜂》,请你想一想马蜂觅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或是围绕着题目“跳舞的马蜂”引发质疑:“‘跳舞的马蜂’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还可以联系《捅马蜂窝》的主旨请学生思考:《跳舞的马蜂》又让我们对马蜂有了什么认识呢?是什么让法布尔发出感叹呢?在引发学生质疑之后,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拓展阅读,这样“一带一”就成为了一个整体,更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形成解释的能力,在无痕中达成精神熏陶。带着任务的拓展阅读让孩子们读得更用心,清晰有序的拓展阅读收效更明显,“一带一”整体设计使任务达成更上一层楼。
依托学案高效读 学生知道带着任务用心读后,往往还是因抓不住目标、步骤、方法,进行简单的、机械的阅读,使课内拓展阅读的学习成果低效。拓展阅读应该是学生由一篇篇示例的学习中,逐步实现自能阅读、个性化阅读。而“学案”,可以成为达成阅读美好境界的凭借,学生能够在“学案”的构建和运用中,实现一带一课内阅读更高的效益——深层阅读,指向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实现“一带一”学习的互相补充、迁移运用或者创新提升,从而提高了阅读实效。
学案是学习的方案,经过了师生的斟酌、比较,是去粗取精的成果。拓展阅读的学案往往与课内阅读的学案,紧密联系,或者是迁移运用,或者是补充完善,也可能是创新的成果。例如,在学习《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时,师生共建了两个学案:学案一,默读天鹅破冰的故事,画下感动的地方,想象当时的情景,简单写写感受,再带着感受读一读;学案二,斯杰潘老人深情地说:“多么可爱的鸟儿啊!”从哪儿可以体会到,简单写写感受,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由这篇课文可以拓展阅读斯杰潘老人讲的另一个让人感动的“天鹅的故事”,这时,就可以依托学案进行拓展:第一阅读,可以迁移运用课上生成的学案,也可以自主阅读,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展开;第二交流,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其他内容的学习与交流。如天鹅的可爱、斯杰潘老人的可敬……第三反思,结合斯杰潘老人讲述的两个故事,回顾学习的过程,记录学习收获。 学案的运用让大部分孩子聚焦重点,允许自主让孩子个性得到了张扬。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感动的学案,“天鹅的真情”交流得很全面,也注意到了斯杰潘老人的做法;还有的同学是围绕着天鹅的可爱、斯杰潘老人的可敬展开来的……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了解了又一个天鹅的故事,而是在“一带一”整体实施中达到了学习方法的运用、提炼,思想的净化、启迪,伴随着个性化的阅读,孩子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尊重、利用与发展。
毋庸置疑,随着拓展阅读对学案拟定的运用与反思,学生一定会逐步把握阅读同类文章的规律,掌握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这也正是学案导学在拓展阅读中所追求的最大价值。
课内拓展阅读的能力提升
开展“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两个“一”构成的整体中进行印证、延伸、深化、构成主题、迁移运用等,从而达到课内拓展阅读的美好境界:认识的全面化、理解的深入化、阅读的个性化、学习的自能化。
认识的全面化 通过“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力求使学生对文中的事物、人物等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例如,在《钢琴之王的微笑》一带一拓展阅读的课堂上,由此文带读了《李斯特巧荐肖邦》,在学生自学之后,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发言:“通过比较阅读,我对李斯特的认识更深了。虽然这两篇文章都写的是李斯特对他人的帮助,但一个是遭遇困境的平常人,另一个是怀才不遇的艺术家。李斯特帮助姑娘展现的是他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帮助肖邦展现的却是对人才和艺术的尊重。我觉得他既是一个真实善良的普通人,又是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家!”从发言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将两篇文章进行了对比阅读,形成了对李斯特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随着文本间的互文、补充,学生的视野开拓了,认识事物的思维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提升了。
理解的深入化 传统的一篇讲一篇阅读教学,使学生的理解受到局限。通过“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力求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思想得到升华。比如,曾有教师在教授《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带读了两篇《斑羚飞渡》和《蚂蚁的壮举》,开展了“生命的赞歌”的主题教学。从故事中找出天鹅、斑羚和蚂蚁绝处逢生的做法,试着用一个词批注自己的感受。就是三篇文章阅读中共用的学习方案,“天鹅腾空而起扑打冰面”“斑羚纵身一跃猛蹬脊背”“蚂蚁抱成一团滚过火海”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三种动物在生死抉择面前都表现得智慧、勇敢、团结,进一步阅读就会发现这首由动物们唱响的生命赞歌,让人类受到了震撼,也演绎着人与动物的和谐。
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拓展阅读,对于文本的理解,对情感的体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提升、真享受的语文课堂。
阅读的个性化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通过“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力求使学生个性得到尊重与彰显。例如,学习《我看见了大海》一课,拓展阅读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两篇文章都是讲述父爱的,都体现在了“我”成长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谈一谈对“父爱”的理解,学生会发现《我看见了大海》中,“继父”用慈祥的爱一步步鼓励、帮助着“河子”这个畸形的女孩成长,《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用严厉的爱一步步推动着“我”的成长,同是伟大的父爱却有着不同的表现,这样的拓展阅读中,学生对“伟大的父爱”也就生发出了更多个性化的理解。
这样的拓展阅读,增加了课内的民主气氛,激发了学生的不同表达,尊重了学生的独立人格,搭建了彰显个性的多彩舞台。
学习的自能化 随着文本示例的学习增多,“一带一”拓展的深入,孩子们会逐步掌握自能阅读的方法,进而达到学习的自能化。例如,《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著名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学习这一课时,就可以带读这部著作。将《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学案延伸到《城南旧事》的阅读中,形成拓展学案:“课文结尾写道:‘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在《城南旧事》中的故事里,那些‘景色和人物’指的是什么呢?读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学案的指导对读懂《城南旧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仅对英子的童年有了更丰富的认识,更重要是学生亲历了大量的语言实践,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能阅读的能力。
经过这样的“一带一”课内拓展,学生不仅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还在阅读实践中提升了自能阅读、自能写作的能力,最终实现了学习的自能化。
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好课例 依托学案,开展“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的课堂,必须是高效的课堂。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课例教学的高效。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站在学生“已知”的起点上,依据学生需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生成学案。依托学案,开展学案导学,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未知,共议交流学习成果,补充、修改自己的学习认知,反思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学习方案,使课例教学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进而为下一步的拓展阅读打下更高的基石,为提高“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实效做好充分准备。
科学拓展 拓展的内容不仅要与文本相关,还要优选人文性好,难易适度的文质兼美的篇章,最好是经典,名家名篇。例如,学习《母亲》一文时,我们会发现,教材中只节取了原文中的一部分,原文是作家肖复兴叙述自己继母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朴实真切,感人至深,堪称经典。加之原文与课文的难易程度相当,在学习课文时,不妨拓展阅读原文中的其他内容,或者课前让学生阅读原文,在课内由学生拓展交流感受深的原文内容,从而使文中继母伟大的形象更加丰满,加深学生对伟大母爱的体会。
学会放手 课堂是学堂,拓展更是舞台。优质的课堂就是要最大化地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在依托学案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在“一带一”拓展阅读中将学到的东西进行迁移运用,能够读进去,读出法,力求创新提升,这也就实现了在课内的语文实践,提高了阅读的实效。
以“一带一”实现课内拓展阅读,不单单是突破传统阅读教学局限的创新改革,更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的有益探究;不单单是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更是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阅读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品味;不单单是1 1的学习,更是彼此印证、广度延伸、深度拓展、主题探究、迁移运用的整体性学习;不单单是追求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眼界,更是追求认识的全面化、理解的深入化、阅读的个性化,使学生实现自能阅读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课内拓展阅读的内容选择
“一带一”是课内拓展阅读的一个策略,前一个“一”指的是教材中的课文,后一个“一”指的是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篇目。也就是说,在用教材教学生学语文的时候,每学习一篇或一组课文,同时再带一篇或一组与之相关的篇目来阅读,从而将课本阅读素材与课外阅读素材有机衔接起来,由教材的辐射性阅读,实现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展以及阅读能力的形成、迁移和运用。
“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并不是盲目的拓展,而是要有目的拓展,或是印证,或是延伸,或是构成主题进行深入探究等。笔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将“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的内容选择,简约分为以下几类:
彼此印证 两个“一”都围绕相同的内容,彼此印证。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可以拓展阅读语文读本中的《雄、奇、灵、秀的群山》《青青漓江凤尾竹》,或者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等,他们都是对桂林山水的描绘,通过这样的“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进一步印证了桂林山水的美丽,加深了学生的体会。
广度延伸 后一个“一”对前一个“一”进行了由点及面的广度延伸。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会了解黑龙江省的兴安岭包括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两部分,由此可以拓展阅读《富饶美丽的大兴安岭》或老舍先生的《林海》,更多地了解兴安岭;再比如学习《景阳冈武松打虎(节选)》时,让学生拓展阅读《水浒传》,了解其他的英雄好汉。
深度拓展 后一个“一”对前一个“一”进行了由面及点的深度延伸。比如,学习《草原》一课时,拓展阅读《草原野花》一文,从感受草原的美丽进而升华理解到生命的顽强与对故土的依恋。
主题探究 两个“一”拓展构成了研究主题,进而带动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比如,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之后,可以拓展阅读有关春景的古诗词,或是惜春,或是伤春,或是关联春的意象,或是对比南北之春等,都可以做主题探究,拓展学生诗词积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比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进而走进一代文豪鲁迅,开展“鲁迅研究”的主题探索,拓展阅读其他作家关于回忆鲁迅先生文章或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可能会有生命的顿悟,也可能会有人生方向的引领等多方面的茅塞顿开。
迁移运用 前一个“一”做出示范,学生将其所学迁移拓展到后一个“一”中,最终学会运用。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学到了按照四季的变化感悟小兴安岭的美丽,类似的文章《果园的春秋》也是按四季变化的顺序写的,就可以让学生将其所学迁移拓展到这篇文章中进行自学。通过这样有目的的内容选择,两个“一”就会构成一个整体,课文的学习从而真正成为了生活中建构起来的一个示例,实现了在课程的高度上学语文。
课内拓展阅读的操作方法
保障时间充分读 一节语文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如何在以往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腾出一些时间进行课内拓展阅读呢?笔者建议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案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使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这样就可以整合需求、省去繁琐简单的追问,让课堂环节简约,从而实现“一带一”的课内拓展阅读。
带着任务用心读 对于我们所精选的拓展阅读,若想提高其阅读实效就需要有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带着任务用心读。例如,在学习《捅马蜂窝》这一课中,我们可以由这篇带出语文读本中的《跳舞的马蜂》一文。学生拓展阅读之前,教师可以依据导读提示,引发学生质疑“在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捅马蜂窝》,你对马蜂有哪些了解?再读读《跳舞的马蜂》,请你想一想马蜂觅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或是围绕着题目“跳舞的马蜂”引发质疑:“‘跳舞的马蜂’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还可以联系《捅马蜂窝》的主旨请学生思考:《跳舞的马蜂》又让我们对马蜂有了什么认识呢?是什么让法布尔发出感叹呢?在引发学生质疑之后,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拓展阅读,这样“一带一”就成为了一个整体,更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形成解释的能力,在无痕中达成精神熏陶。带着任务的拓展阅读让孩子们读得更用心,清晰有序的拓展阅读收效更明显,“一带一”整体设计使任务达成更上一层楼。
依托学案高效读 学生知道带着任务用心读后,往往还是因抓不住目标、步骤、方法,进行简单的、机械的阅读,使课内拓展阅读的学习成果低效。拓展阅读应该是学生由一篇篇示例的学习中,逐步实现自能阅读、个性化阅读。而“学案”,可以成为达成阅读美好境界的凭借,学生能够在“学案”的构建和运用中,实现一带一课内阅读更高的效益——深层阅读,指向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实现“一带一”学习的互相补充、迁移运用或者创新提升,从而提高了阅读实效。
学案是学习的方案,经过了师生的斟酌、比较,是去粗取精的成果。拓展阅读的学案往往与课内阅读的学案,紧密联系,或者是迁移运用,或者是补充完善,也可能是创新的成果。例如,在学习《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时,师生共建了两个学案:学案一,默读天鹅破冰的故事,画下感动的地方,想象当时的情景,简单写写感受,再带着感受读一读;学案二,斯杰潘老人深情地说:“多么可爱的鸟儿啊!”从哪儿可以体会到,简单写写感受,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由这篇课文可以拓展阅读斯杰潘老人讲的另一个让人感动的“天鹅的故事”,这时,就可以依托学案进行拓展:第一阅读,可以迁移运用课上生成的学案,也可以自主阅读,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展开;第二交流,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其他内容的学习与交流。如天鹅的可爱、斯杰潘老人的可敬……第三反思,结合斯杰潘老人讲述的两个故事,回顾学习的过程,记录学习收获。 学案的运用让大部分孩子聚焦重点,允许自主让孩子个性得到了张扬。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感动的学案,“天鹅的真情”交流得很全面,也注意到了斯杰潘老人的做法;还有的同学是围绕着天鹅的可爱、斯杰潘老人的可敬展开来的……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了解了又一个天鹅的故事,而是在“一带一”整体实施中达到了学习方法的运用、提炼,思想的净化、启迪,伴随着个性化的阅读,孩子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尊重、利用与发展。
毋庸置疑,随着拓展阅读对学案拟定的运用与反思,学生一定会逐步把握阅读同类文章的规律,掌握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这也正是学案导学在拓展阅读中所追求的最大价值。
课内拓展阅读的能力提升
开展“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两个“一”构成的整体中进行印证、延伸、深化、构成主题、迁移运用等,从而达到课内拓展阅读的美好境界:认识的全面化、理解的深入化、阅读的个性化、学习的自能化。
认识的全面化 通过“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力求使学生对文中的事物、人物等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例如,在《钢琴之王的微笑》一带一拓展阅读的课堂上,由此文带读了《李斯特巧荐肖邦》,在学生自学之后,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发言:“通过比较阅读,我对李斯特的认识更深了。虽然这两篇文章都写的是李斯特对他人的帮助,但一个是遭遇困境的平常人,另一个是怀才不遇的艺术家。李斯特帮助姑娘展现的是他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帮助肖邦展现的却是对人才和艺术的尊重。我觉得他既是一个真实善良的普通人,又是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家!”从发言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将两篇文章进行了对比阅读,形成了对李斯特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随着文本间的互文、补充,学生的视野开拓了,认识事物的思维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提升了。
理解的深入化 传统的一篇讲一篇阅读教学,使学生的理解受到局限。通过“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力求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思想得到升华。比如,曾有教师在教授《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带读了两篇《斑羚飞渡》和《蚂蚁的壮举》,开展了“生命的赞歌”的主题教学。从故事中找出天鹅、斑羚和蚂蚁绝处逢生的做法,试着用一个词批注自己的感受。就是三篇文章阅读中共用的学习方案,“天鹅腾空而起扑打冰面”“斑羚纵身一跃猛蹬脊背”“蚂蚁抱成一团滚过火海”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三种动物在生死抉择面前都表现得智慧、勇敢、团结,进一步阅读就会发现这首由动物们唱响的生命赞歌,让人类受到了震撼,也演绎着人与动物的和谐。
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拓展阅读,对于文本的理解,对情感的体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提升、真享受的语文课堂。
阅读的个性化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通过“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力求使学生个性得到尊重与彰显。例如,学习《我看见了大海》一课,拓展阅读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两篇文章都是讲述父爱的,都体现在了“我”成长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谈一谈对“父爱”的理解,学生会发现《我看见了大海》中,“继父”用慈祥的爱一步步鼓励、帮助着“河子”这个畸形的女孩成长,《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用严厉的爱一步步推动着“我”的成长,同是伟大的父爱却有着不同的表现,这样的拓展阅读中,学生对“伟大的父爱”也就生发出了更多个性化的理解。
这样的拓展阅读,增加了课内的民主气氛,激发了学生的不同表达,尊重了学生的独立人格,搭建了彰显个性的多彩舞台。
学习的自能化 随着文本示例的学习增多,“一带一”拓展的深入,孩子们会逐步掌握自能阅读的方法,进而达到学习的自能化。例如,《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著名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学习这一课时,就可以带读这部著作。将《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学案延伸到《城南旧事》的阅读中,形成拓展学案:“课文结尾写道:‘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在《城南旧事》中的故事里,那些‘景色和人物’指的是什么呢?读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学案的指导对读懂《城南旧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仅对英子的童年有了更丰富的认识,更重要是学生亲历了大量的语言实践,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能阅读的能力。
经过这样的“一带一”课内拓展,学生不仅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还在阅读实践中提升了自能阅读、自能写作的能力,最终实现了学习的自能化。
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好课例 依托学案,开展“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的课堂,必须是高效的课堂。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课例教学的高效。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站在学生“已知”的起点上,依据学生需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生成学案。依托学案,开展学案导学,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未知,共议交流学习成果,补充、修改自己的学习认知,反思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学习方案,使课例教学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进而为下一步的拓展阅读打下更高的基石,为提高“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实效做好充分准备。
科学拓展 拓展的内容不仅要与文本相关,还要优选人文性好,难易适度的文质兼美的篇章,最好是经典,名家名篇。例如,学习《母亲》一文时,我们会发现,教材中只节取了原文中的一部分,原文是作家肖复兴叙述自己继母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朴实真切,感人至深,堪称经典。加之原文与课文的难易程度相当,在学习课文时,不妨拓展阅读原文中的其他内容,或者课前让学生阅读原文,在课内由学生拓展交流感受深的原文内容,从而使文中继母伟大的形象更加丰满,加深学生对伟大母爱的体会。
学会放手 课堂是学堂,拓展更是舞台。优质的课堂就是要最大化地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在依托学案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在“一带一”拓展阅读中将学到的东西进行迁移运用,能够读进去,读出法,力求创新提升,这也就实现了在课内的语文实践,提高了阅读的实效。
以“一带一”实现课内拓展阅读,不单单是突破传统阅读教学局限的创新改革,更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的有益探究;不单单是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更是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阅读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品味;不单单是1 1的学习,更是彼此印证、广度延伸、深度拓展、主题探究、迁移运用的整体性学习;不单单是追求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眼界,更是追求认识的全面化、理解的深入化、阅读的个性化,使学生实现自能阅读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