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拓展阅读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bda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此言启示我们,语文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如果只局限于教材中的那些阅读篇目,学生就会因“营养不良”而造成语文能力的“后天不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然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因学生的自觉性、阅读时间不足,缺乏阅读方法及教师疏于管理等原因使拓展阅读实效大打折扣。因此,笔者认为,要把握好课堂时机,通过“一带一”,实现课内拓展阅读;依托学案,提高“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实效。
  课内拓展阅读的内容选择
  “一带一”是课内拓展阅读的一个策略,前一个“一”指的是教材中的课文,后一个“一”指的是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篇目。也就是说,在用教材教学生学语文的时候,每学习一篇或一组课文,同时再带一篇或一组与之相关的篇目来阅读,从而将课本阅读素材与课外阅读素材有机衔接起来,由教材的辐射性阅读,实现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展以及阅读能力的形成、迁移和运用。
  “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并不是盲目的拓展,而是要有目的拓展,或是印证,或是延伸,或是构成主题进行深入探究等。笔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将“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的内容选择,简约分为以下几类:
  彼此印证 两个“一”都围绕相同的内容,彼此印证。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可以拓展阅读语文读本中的《雄、奇、灵、秀的群山》《青青漓江凤尾竹》,或者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等,他们都是对桂林山水的描绘,通过这样的“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进一步印证了桂林山水的美丽,加深了学生的体会。
  广度延伸 后一个“一”对前一个“一”进行了由点及面的广度延伸。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会了解黑龙江省的兴安岭包括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两部分,由此可以拓展阅读《富饶美丽的大兴安岭》或老舍先生的《林海》,更多地了解兴安岭;再比如学习《景阳冈武松打虎(节选)》时,让学生拓展阅读《水浒传》,了解其他的英雄好汉。
  深度拓展 后一个“一”对前一个“一”进行了由面及点的深度延伸。比如,学习《草原》一课时,拓展阅读《草原野花》一文,从感受草原的美丽进而升华理解到生命的顽强与对故土的依恋。
  主题探究 两个“一”拓展构成了研究主题,进而带动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比如,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之后,可以拓展阅读有关春景的古诗词,或是惜春,或是伤春,或是关联春的意象,或是对比南北之春等,都可以做主题探究,拓展学生诗词积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比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进而走进一代文豪鲁迅,开展“鲁迅研究”的主题探索,拓展阅读其他作家关于回忆鲁迅先生文章或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可能会有生命的顿悟,也可能会有人生方向的引领等多方面的茅塞顿开。
  迁移运用 前一个“一”做出示范,学生将其所学迁移拓展到后一个“一”中,最终学会运用。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学到了按照四季的变化感悟小兴安岭的美丽,类似的文章《果园的春秋》也是按四季变化的顺序写的,就可以让学生将其所学迁移拓展到这篇文章中进行自学。通过这样有目的的内容选择,两个“一”就会构成一个整体,课文的学习从而真正成为了生活中建构起来的一个示例,实现了在课程的高度上学语文。
  课内拓展阅读的操作方法
  保障时间充分读 一节语文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如何在以往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腾出一些时间进行课内拓展阅读呢?笔者建议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案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使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这样就可以整合需求、省去繁琐简单的追问,让课堂环节简约,从而实现“一带一”的课内拓展阅读。
  带着任务用心读 对于我们所精选的拓展阅读,若想提高其阅读实效就需要有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带着任务用心读。例如,在学习《捅马蜂窝》这一课中,我们可以由这篇带出语文读本中的《跳舞的马蜂》一文。学生拓展阅读之前,教师可以依据导读提示,引发学生质疑“在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捅马蜂窝》,你对马蜂有哪些了解?再读读《跳舞的马蜂》,请你想一想马蜂觅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或是围绕着题目“跳舞的马蜂”引发质疑:“‘跳舞的马蜂’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还可以联系《捅马蜂窝》的主旨请学生思考:《跳舞的马蜂》又让我们对马蜂有了什么认识呢?是什么让法布尔发出感叹呢?在引发学生质疑之后,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拓展阅读,这样“一带一”就成为了一个整体,更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形成解释的能力,在无痕中达成精神熏陶。带着任务的拓展阅读让孩子们读得更用心,清晰有序的拓展阅读收效更明显,“一带一”整体设计使任务达成更上一层楼。
  依托学案高效读 学生知道带着任务用心读后,往往还是因抓不住目标、步骤、方法,进行简单的、机械的阅读,使课内拓展阅读的学习成果低效。拓展阅读应该是学生由一篇篇示例的学习中,逐步实现自能阅读、个性化阅读。而“学案”,可以成为达成阅读美好境界的凭借,学生能够在“学案”的构建和运用中,实现一带一课内阅读更高的效益——深层阅读,指向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实现“一带一”学习的互相补充、迁移运用或者创新提升,从而提高了阅读实效。
  学案是学习的方案,经过了师生的斟酌、比较,是去粗取精的成果。拓展阅读的学案往往与课内阅读的学案,紧密联系,或者是迁移运用,或者是补充完善,也可能是创新的成果。例如,在学习《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时,师生共建了两个学案:学案一,默读天鹅破冰的故事,画下感动的地方,想象当时的情景,简单写写感受,再带着感受读一读;学案二,斯杰潘老人深情地说:“多么可爱的鸟儿啊!”从哪儿可以体会到,简单写写感受,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由这篇课文可以拓展阅读斯杰潘老人讲的另一个让人感动的“天鹅的故事”,这时,就可以依托学案进行拓展:第一阅读,可以迁移运用课上生成的学案,也可以自主阅读,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展开;第二交流,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其他内容的学习与交流。如天鹅的可爱、斯杰潘老人的可敬……第三反思,结合斯杰潘老人讲述的两个故事,回顾学习的过程,记录学习收获。   学案的运用让大部分孩子聚焦重点,允许自主让孩子个性得到了张扬。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感动的学案,“天鹅的真情”交流得很全面,也注意到了斯杰潘老人的做法;还有的同学是围绕着天鹅的可爱、斯杰潘老人的可敬展开来的……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了解了又一个天鹅的故事,而是在“一带一”整体实施中达到了学习方法的运用、提炼,思想的净化、启迪,伴随着个性化的阅读,孩子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尊重、利用与发展。
  毋庸置疑,随着拓展阅读对学案拟定的运用与反思,学生一定会逐步把握阅读同类文章的规律,掌握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这也正是学案导学在拓展阅读中所追求的最大价值。
  课内拓展阅读的能力提升
  开展“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两个“一”构成的整体中进行印证、延伸、深化、构成主题、迁移运用等,从而达到课内拓展阅读的美好境界:认识的全面化、理解的深入化、阅读的个性化、学习的自能化。
  认识的全面化 通过“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力求使学生对文中的事物、人物等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例如,在《钢琴之王的微笑》一带一拓展阅读的课堂上,由此文带读了《李斯特巧荐肖邦》,在学生自学之后,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发言:“通过比较阅读,我对李斯特的认识更深了。虽然这两篇文章都写的是李斯特对他人的帮助,但一个是遭遇困境的平常人,另一个是怀才不遇的艺术家。李斯特帮助姑娘展现的是他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帮助肖邦展现的却是对人才和艺术的尊重。我觉得他既是一个真实善良的普通人,又是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家!”从发言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将两篇文章进行了对比阅读,形成了对李斯特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随着文本间的互文、补充,学生的视野开拓了,认识事物的思维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提升了。
  理解的深入化 传统的一篇讲一篇阅读教学,使学生的理解受到局限。通过“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力求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思想得到升华。比如,曾有教师在教授《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带读了两篇《斑羚飞渡》和《蚂蚁的壮举》,开展了“生命的赞歌”的主题教学。从故事中找出天鹅、斑羚和蚂蚁绝处逢生的做法,试着用一个词批注自己的感受。就是三篇文章阅读中共用的学习方案,“天鹅腾空而起扑打冰面”“斑羚纵身一跃猛蹬脊背”“蚂蚁抱成一团滚过火海”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三种动物在生死抉择面前都表现得智慧、勇敢、团结,进一步阅读就会发现这首由动物们唱响的生命赞歌,让人类受到了震撼,也演绎着人与动物的和谐。
  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拓展阅读,对于文本的理解,对情感的体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提升、真享受的语文课堂。
  阅读的个性化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通过“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力求使学生个性得到尊重与彰显。例如,学习《我看见了大海》一课,拓展阅读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两篇文章都是讲述父爱的,都体现在了“我”成长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谈一谈对“父爱”的理解,学生会发现《我看见了大海》中,“继父”用慈祥的爱一步步鼓励、帮助着“河子”这个畸形的女孩成长,《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用严厉的爱一步步推动着“我”的成长,同是伟大的父爱却有着不同的表现,这样的拓展阅读中,学生对“伟大的父爱”也就生发出了更多个性化的理解。
  这样的拓展阅读,增加了课内的民主气氛,激发了学生的不同表达,尊重了学生的独立人格,搭建了彰显个性的多彩舞台。
  学习的自能化 随着文本示例的学习增多,“一带一”拓展的深入,孩子们会逐步掌握自能阅读的方法,进而达到学习的自能化。例如,《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著名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学习这一课时,就可以带读这部著作。将《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学案延伸到《城南旧事》的阅读中,形成拓展学案:“课文结尾写道:‘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在《城南旧事》中的故事里,那些‘景色和人物’指的是什么呢?读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学案的指导对读懂《城南旧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仅对英子的童年有了更丰富的认识,更重要是学生亲历了大量的语言实践,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能阅读的能力。
  经过这样的“一带一”课内拓展,学生不仅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还在阅读实践中提升了自能阅读、自能写作的能力,最终实现了学习的自能化。
  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好课例 依托学案,开展“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的课堂,必须是高效的课堂。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课例教学的高效。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站在学生“已知”的起点上,依据学生需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生成学案。依托学案,开展学案导学,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未知,共议交流学习成果,补充、修改自己的学习认知,反思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学习方案,使课例教学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进而为下一步的拓展阅读打下更高的基石,为提高“一带一”课内拓展阅读实效做好充分准备。
  科学拓展 拓展的内容不仅要与文本相关,还要优选人文性好,难易适度的文质兼美的篇章,最好是经典,名家名篇。例如,学习《母亲》一文时,我们会发现,教材中只节取了原文中的一部分,原文是作家肖复兴叙述自己继母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朴实真切,感人至深,堪称经典。加之原文与课文的难易程度相当,在学习课文时,不妨拓展阅读原文中的其他内容,或者课前让学生阅读原文,在课内由学生拓展交流感受深的原文内容,从而使文中继母伟大的形象更加丰满,加深学生对伟大母爱的体会。
  学会放手 课堂是学堂,拓展更是舞台。优质的课堂就是要最大化地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在依托学案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在“一带一”拓展阅读中将学到的东西进行迁移运用,能够读进去,读出法,力求创新提升,这也就实现了在课内的语文实践,提高了阅读的实效。
  以“一带一”实现课内拓展阅读,不单单是突破传统阅读教学局限的创新改革,更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的有益探究;不单单是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更是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阅读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品味;不单单是1 1的学习,更是彼此印证、广度延伸、深度拓展、主题探究、迁移运用的整体性学习;不单单是追求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眼界,更是追求认识的全面化、理解的深入化、阅读的个性化,使学生实现自能阅读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其他文献
遭遇精神暴力的孩子  让我找到自身价值  一天,一个我从前教过的男孩给我写了一封信,讲述自己因为失眠逃学被父母责骂的事。  孩子在信中写道:爸爸妈妈当时很生气,叫我去死,说我是人渣是垃圾,说我这种垃圾只会拖累他们,我没来得及解释,只是震惊,尽管他们以前怎么骂我,都不会说想让我死,这种感受,真的都无法言语,只是痛、酸、揪心,一个世界里的崩塌……  后来,这个孩子还是上学了,但他突然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
主持人提示:从眼花缭乱的开学装备中,可以明确哪些是实用的必要学习装备,并为学生列出学习用品“清单”。家长和学校必须把好这一关,切忌盲目跟风。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三小学校长秦立三:开学伊始,根据教与学实际需要,通过微信、短信等通讯手段,列出学生应该准备的学习用品“清单”,如名称、型号等。避免家长在购买过程中的盲目性。及时引导家长应注重实用性,切不可将“开学消费”变成“开学浪费”。同时,学校开展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未来10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中就包含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北师大教授褚宏启提出,教育现代化是与教育形态的不断变迁相伴随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由此可见,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
应试教育使学生只能接受书本知识灌输,没有社会知识感悟;只有题海战术演练,没有实践能力锻炼;只有课堂黑板教育,没有窗外人生教育。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讲知识不讲道理,这种教育培养的学生带有先天的缺陷,知书而不达理,也不明礼,与当前的育人导向和培养目标不相符。  青春仪式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
手机移动媒体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目前已逐渐成为最便捷、传播最广的大众传播媒介。大学生作为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新的社交技术成为“第五媒体”应用的主要群体。如今,手机移动媒体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活中,成为主导思想的主力军;而手机也因为“低头族”越来越普遍,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手机移动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与
上海市教委认为:在当前教育事业大改革、大发展的背景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财务工作重点不是记账核算,而是规划管理。换言之,以全面落实和服务既定的教育规划为导向,进行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已成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财务工作的核心和关键。2010年,上海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市教育发展整体上已走出规模扩增和硬件建设为主的阶段。坚持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为主,成为当前上海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核心任务。这就需要教育经
日前,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开展互动反馈技术进课堂的教研活动。活动邀请了友邻学校的领导以及教师进行观摩。北农附小的教师将Pad教学的交互性和便捷性在课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充分利用Pad的看一看、画一画、拍照、考一考等功能,使学生的练习可以在Pad上完成,以电子版的形式提交给老师,或在纸上书写完成后拍照,以图片形式提交;教师有选择地对作业进行展示、批改、评价并及时反馈。  摄影报道/李 航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根本目标,开展探究式学习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儿童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多感官和多层次参与,能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如果把探究学习比喻成登山,探究活动设计为科学游戏串,孩子们在游戏串绳索的导航下结绳而行,教师助力推进,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学习体验,还能达到高效。下面就以苏教版四年级《力在哪里》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实践前后的改变。  教学现状  教
2015年的主报告,朱老师从2014年,不,应当是更早的时候就开始构架了。  2014年,我被借调教育部办公厅工作,过着朝七晚九的生活,工作负担重,工作压力大。朱老师在五月的一个周末打电话给我,让我去他家吃晚饭,说是要改善我的伙食。我放下手头的活,倒了两趟车,坐了20多站地铁,花了近一个小时赶到他家里。满以为朱老师家里一定有客人,我是去蹭饭的,哪料到并没有客人。不仅没有,而且师母也不在家。他给我开
“上课答错题罚10元、挂科三门以上罚100元……”这几天,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部分班级这样的规定,让好多学生直呼“像抢钱”。对此,校方表示,以罚代教的方式明显不对,必须纠正。(2016年4月10日《华商报》)  教书育人、解疑释惑是教育从业者的天职。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是再正常不过的课堂教学常态。基于每个学生天赋不同,理解能力各异,“答错题”的情况在所难免。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环节,学生“答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