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都知道“美丽”,它是连同“优雅”、“漂亮”、“崇高”、“奇妙”等措辞是我们表示喜欢某件事物时经常使用的形容词。那么“什么是“艺术”?这是让人难以捉摸的问题。以前有人问毕加索:“什么是艺术呢?”毕加索就反问道:“什么不是艺术?”我当然不是毕加索那样的艺术大师,但也愿意把生命的全部当作艺术来热爱,把艺术认为是整个宇宙。“艺术”本身就是个遥远而崇高的词。如果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可能对其亵渎。由贡布里希爵士撰写的《艺术的故事》,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畫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阐明了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的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里面内容丰富,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所涉及的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关键词】:贡布里希;艺术;实用性;标准;发展
一、艺术的实用性
在《艺术的故事》前言里,作者贡布里希说道“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看到这句话,我起初有些诧异,但是略一思考便发现这话很有道理,所谓艺术,其实也是依附于艺术家而存在的,没有艺术家,艺术便仅仅只是一幅画、一座雕塑、一件瓷器,仅此而已。书中作者写道“艺术这个名称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做艺术倒也无妨。事实上,大众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为人膜拜的偶像了。”作者所描寫的这段文字我认为开篇就点出了艺术的实用性,原始人进行绘画和雕塑是为了行使巫术,所以艺术的起源本身就是由行使巫术而来的,都是有明确的用途的。我们可以深入的知道绘画雕塑的出现并不仅仅被当作纯粹的艺术作品,他们的出现往往被当作有明确用途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完全了解过去艺术必须为什么目的服务,也就很难理解过去的艺术。同时,从许多部落留存的艺术作品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然而现在的艺术,成为摆在艺术馆的令人敬而远之的,难以理解的高雅之物,作者对人们的这种思想观念是抱有批判态度的。艺术就是为人服务的,以此,从心理上,我们不能将它想的太神秘,太遥远。
二、艺术是艺术家的一种生活态度
“艺术家应当承担近似上帝的使命,艺术创造不是自我表达或自我实现,而是以自我牺牲创生另一种现实、一种精神性存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贡布里希在书中所提到了艺术与艺术家,可见他对每个书中提到的艺术家都有非常深湛的研究,以至于提到他们的时候,完全不需要依靠华丽而虚幻的方法来吸引人的注意力,相反,只是寥寥几笔就能写出这些艺术家最本质的形象,这些形象正是那些愿意一切为了艺术形式而努力的人。他写达芬奇“他对学者的书本知识不感兴趣,跟莎士比亚一样,他大概也是“不大懂拉丁语,希腊语更差”。看完了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不仅仅是每个时期每个地方的每种艺术史实,而是改造并创新这种史实的艺术家。艺术家不仅仅是在创造艺术,他们更多的是在解决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每种艺术,其实也是体现着当代艺术家的一种态度。古代美洲的原始民族,为艺术开拓了一个奇特的源头。他们会用简陋的石器,在墙上画出自己所想要的,那是他们当时的一种信仰,他们便创造出了这样一种形式,也就是创造出了第一种艺术。而他们,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一批艺术家。可贵的不是所创造出来的艺术,而是艺术家们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一种态度。 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家使用双手工作的”,“他们坐在铸就场,一身污汗,一身尘土”,“他们不被看作上流社会的成员”,尽管如此,他们的艺术从未间断,并且发展到顶峰的状态,我觉得这是十分难得的。你很难想象他们的艺术有什么目的,但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绝对体现出他们的生活态度,绝对是空前壮丽的。
三、“合适”是一种怎样的标准
作者描述道:“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按照贡布里希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那何谓为合适呢?例如在书中提到两幅画同样是《静物》,让你回答哪一幅更胜一筹呢?这几乎是现代艺术诞生之后捉弄人让人气恼的题目,第一幅画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实在找不到什么不好的理由,第二幅画呢?有点像儿童画作一般质朴和笨拙,但它会不会是一个大师的作品呢?如果仔细阅读过《艺术的故事》,你就会明白,两幅画不相上下,都是杰作。那么理由何在呢?因为他们都在追求“合适”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他们追求的合适差别甚远,卡尔夫追求的是光线在物体上的反射和折射;而塞尚呢,追求的是色彩和造型之间的和谐。除此之外作者还举例说我们在生活中都会为一些细节而摆弄,比如为一条新裙子配一顶什么样的帽子,为新衬衣配一条什么样的领带,甚至微小到停车时来回摆弄以求和停车线平行……当我们觉得满意了,也就“合适”了。艺术家眼中的“合适”它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艺术家内心所知与所见的平衡的表达方式而且更是现存社会的发展的表现。
四、传统到创新
我觉得人类文明中艺术的源头可能真的是艺术,接着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克里特岛的被埋葬的文明。接下来就是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希腊文明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优雅圣洁的神明雕像,有着完美的人体和又没的曲线线条。罗马文明既是对希腊文明的继承也是创新。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拉开了西方近代美术史的开端,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整个艺术史的步伐,影响之深,涉及之远,范围之广。这个时期的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精神需求。文艺复兴期间涌出了众多著名的艺术家,代表人物有.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他们的艺术手法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艺术爱好者们。
17—20世纪虽然不及文艺复兴来的精绝,可在整个艺术史中也是一个活跃的年代,短短百年间,涌现出众多的艺术流派,从野兽派开始,经历了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等直至世界现代设计。我们大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社会发展史,只不过形式上用了另一种语言。 印象主义不再遵从古典画派,而是艺术家凭着眼睛所看到以及自己直接感觉到的,利用色彩的变换来表示光线的变化;抽象主义,不再局限于实在的物体,更多地讲究艺术家的自发性,各种各样新生的画派,都旨在脱离传统的作画风格,更多地表现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突破,艺术有一种创新的力量。艺术家们不固守陈规,努力尝试新的事物,新的创造。
从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文明到19世纪的现代主义,感受到文化的不断传承和突破,并且艺术其实本身像很多东西一样,是一座城,我们需要辛辛苦苦的构建这座城,不断进行探索和寻找并且推动它的发展,每走一步回过头来看看曾建造的城,又重新获得启发继续前行。于是留下了一座座美丽的丰碑。
【关键词】:贡布里希;艺术;实用性;标准;发展
一、艺术的实用性
在《艺术的故事》前言里,作者贡布里希说道“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看到这句话,我起初有些诧异,但是略一思考便发现这话很有道理,所谓艺术,其实也是依附于艺术家而存在的,没有艺术家,艺术便仅仅只是一幅画、一座雕塑、一件瓷器,仅此而已。书中作者写道“艺术这个名称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做艺术倒也无妨。事实上,大众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为人膜拜的偶像了。”作者所描寫的这段文字我认为开篇就点出了艺术的实用性,原始人进行绘画和雕塑是为了行使巫术,所以艺术的起源本身就是由行使巫术而来的,都是有明确的用途的。我们可以深入的知道绘画雕塑的出现并不仅仅被当作纯粹的艺术作品,他们的出现往往被当作有明确用途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完全了解过去艺术必须为什么目的服务,也就很难理解过去的艺术。同时,从许多部落留存的艺术作品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然而现在的艺术,成为摆在艺术馆的令人敬而远之的,难以理解的高雅之物,作者对人们的这种思想观念是抱有批判态度的。艺术就是为人服务的,以此,从心理上,我们不能将它想的太神秘,太遥远。
二、艺术是艺术家的一种生活态度
“艺术家应当承担近似上帝的使命,艺术创造不是自我表达或自我实现,而是以自我牺牲创生另一种现实、一种精神性存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贡布里希在书中所提到了艺术与艺术家,可见他对每个书中提到的艺术家都有非常深湛的研究,以至于提到他们的时候,完全不需要依靠华丽而虚幻的方法来吸引人的注意力,相反,只是寥寥几笔就能写出这些艺术家最本质的形象,这些形象正是那些愿意一切为了艺术形式而努力的人。他写达芬奇“他对学者的书本知识不感兴趣,跟莎士比亚一样,他大概也是“不大懂拉丁语,希腊语更差”。看完了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不仅仅是每个时期每个地方的每种艺术史实,而是改造并创新这种史实的艺术家。艺术家不仅仅是在创造艺术,他们更多的是在解决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每种艺术,其实也是体现着当代艺术家的一种态度。古代美洲的原始民族,为艺术开拓了一个奇特的源头。他们会用简陋的石器,在墙上画出自己所想要的,那是他们当时的一种信仰,他们便创造出了这样一种形式,也就是创造出了第一种艺术。而他们,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一批艺术家。可贵的不是所创造出来的艺术,而是艺术家们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一种态度。 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家使用双手工作的”,“他们坐在铸就场,一身污汗,一身尘土”,“他们不被看作上流社会的成员”,尽管如此,他们的艺术从未间断,并且发展到顶峰的状态,我觉得这是十分难得的。你很难想象他们的艺术有什么目的,但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绝对体现出他们的生活态度,绝对是空前壮丽的。
三、“合适”是一种怎样的标准
作者描述道:“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按照贡布里希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那何谓为合适呢?例如在书中提到两幅画同样是《静物》,让你回答哪一幅更胜一筹呢?这几乎是现代艺术诞生之后捉弄人让人气恼的题目,第一幅画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实在找不到什么不好的理由,第二幅画呢?有点像儿童画作一般质朴和笨拙,但它会不会是一个大师的作品呢?如果仔细阅读过《艺术的故事》,你就会明白,两幅画不相上下,都是杰作。那么理由何在呢?因为他们都在追求“合适”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他们追求的合适差别甚远,卡尔夫追求的是光线在物体上的反射和折射;而塞尚呢,追求的是色彩和造型之间的和谐。除此之外作者还举例说我们在生活中都会为一些细节而摆弄,比如为一条新裙子配一顶什么样的帽子,为新衬衣配一条什么样的领带,甚至微小到停车时来回摆弄以求和停车线平行……当我们觉得满意了,也就“合适”了。艺术家眼中的“合适”它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艺术家内心所知与所见的平衡的表达方式而且更是现存社会的发展的表现。
四、传统到创新
我觉得人类文明中艺术的源头可能真的是艺术,接着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克里特岛的被埋葬的文明。接下来就是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希腊文明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优雅圣洁的神明雕像,有着完美的人体和又没的曲线线条。罗马文明既是对希腊文明的继承也是创新。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拉开了西方近代美术史的开端,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整个艺术史的步伐,影响之深,涉及之远,范围之广。这个时期的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精神需求。文艺复兴期间涌出了众多著名的艺术家,代表人物有.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他们的艺术手法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艺术爱好者们。
17—20世纪虽然不及文艺复兴来的精绝,可在整个艺术史中也是一个活跃的年代,短短百年间,涌现出众多的艺术流派,从野兽派开始,经历了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等直至世界现代设计。我们大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社会发展史,只不过形式上用了另一种语言。 印象主义不再遵从古典画派,而是艺术家凭着眼睛所看到以及自己直接感觉到的,利用色彩的变换来表示光线的变化;抽象主义,不再局限于实在的物体,更多地讲究艺术家的自发性,各种各样新生的画派,都旨在脱离传统的作画风格,更多地表现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突破,艺术有一种创新的力量。艺术家们不固守陈规,努力尝试新的事物,新的创造。
从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文明到19世纪的现代主义,感受到文化的不断传承和突破,并且艺术其实本身像很多东西一样,是一座城,我们需要辛辛苦苦的构建这座城,不断进行探索和寻找并且推动它的发展,每走一步回过头来看看曾建造的城,又重新获得启发继续前行。于是留下了一座座美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