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文化保守主义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z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1月11日笔者在中山大学哲学系访问了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杜维明先生。
  陈壁生:如果中国文化确确实实是一个性格独具,结构完整的系统,那么,它那五千年来一以贯之至今仍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或价值拱心石,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应该是什么?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您是怎么看的?
  杜维明教授: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一个性格独具,结构完整的系统。中华民族的再生,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政治上,也应该表现在文化上。中国传统的文化信息,必须靠中国社会内部的知识分子,也就是那些能够对中国社会内部进行深刻反思的知识分子本身,来陈述它的希望,它的期待,和它自己的理念。所以现在大家谈的就是应该有一种“文化的主体性”,这种文化主体性与原来的所谓“中国文化本位”是有所不同的,“文化的主体性”不只是一个立场的问题,而是一种自我意识,费孝通先生就特别强调文化自觉;文化的自我意识。我的建议是这样的,我非常赞同主体性的说法,“主体性”意味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主体性绝对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意味着不仅是政府,企业、媒体、学术机构各个不同领域都能够参与这种建构的工作;其次,它的民间性比较强,不是从上到下;再次,它是发展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最后,它一定与传统资源的开发、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不是站在反传统的立场上把外来的价值嫁接进来。因为开放,它向西方学习的力量很强,这种学习建立在把自己文化传统的精华进行吸收,对其中的糟粕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这样建立的主体性可以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与反思的能力。
  陈壁生:2004年的中国人文界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就是文化保守主义的言说,文化保守主义的言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蒋庆先生编了一套给儿童的经典读本,这个事情引起了广泛的争论。第二个事情是《甲中文化宣言》的发表,您也是这份宣言的签名者,第三个事情就是《原道》十年。最令人感觉新鲜和兴奋的,是在读经争论中,一大批秉持自由主义理念,以自由主义作为言说资源的知识分子参与到读经争论中,而且他们的倾向都是赞同读经。
  杜维明教授:我现在对文化保守主义有自己的观想。最近比如庞朴先生,他公开说,我就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我有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在美国影响比较大的社会学家朋友,他是我的忘年交,叫丹尼·贝尔。他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说,在经济的领域,我是社会主义者,因为我特别突出分配的重要性,在政治的领域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因为我对人权、法治、自由、平等观念特别强调,在文化上我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因为我要承继我的文化。他的文化是犹太教。我觉得一般的保守的提法,总是把保守跟激进、和自由分开来,这是基于政治立场的区分方法。但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不一定就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者。一些研究基督教神学的杰出人物,事实上他们在美国自由改革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不能因为他们认同基督教就说他们是保守。我们可以把保守的观念理解为一种保存、继承,就像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这种继承的本身又有创造,又有重新的诠释,就是重视文化。有些人根本不重视文化,说我们搞政治搞经济,对文化没有兴趣。
  在生态环保上有一个观念,保守叫conservatist但是生态环境的保存,叫Conservationist。我保存,我保护,我发扬,我关心,我关怀。所以我想我们对文化保守,应该有自己的定义。那种认为保守就是不激进,不革命,不自由,是对文化的政治化曲解。我愿意改革,我愿意革命,不平等的事情我愿意改变。但是我对文化的继承,文化的价值,文化的理念,对传统观念,对文史哲非常重视。我认为文化保守不仅是上层结构的内容,文化保守对人的整个日常生活起非常大的转化、导引作用。
  我参加了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一个论坛,我提了关于自我,关于社会性,主体性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市政府组织的论坛上,我谈了关于公共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所起的作用。《甲申文化宣言》谈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共识,这个宣言的本身比较突出多元,开放,对话。
  现在有一种文化自觉,要寻找文化的主体性,那么我们从事儒学研究,当然希望儒家传统对主体性能够有更多的资源。同时,当然有些从道家的角度,或者大乘佛教,都有可能找到资源。
  陈壁生:您认为文化保守主义与政治保守主义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杜维明教授:儒家传统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真正的第一流的自由主义者甚至革命者,包括像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他们对儒家进行严厉的批评,事实上有利于儒家创造新的生命力,开拓新的空间。那些对儒家的真正价值完全没有理解,但是想通过尊孔读经来形成政治控制,对儒家的腐化反而是非常厉害的,例如袁世凯、张宗昌等军阀。有一段时间我看到蒋介石的文化政策,其中有民族主义的因素,但是也有利用儒家作为政治控制的模式。我觉得政治的保守主义甚至是政治反动者,基本上是军阀、袁世凯他们,他们对儒家的杀伤力太大了。以前我说“明枪”和“暗箭”,公开反儒家的是“明枪”,利用儒家进行政治控制的是“暗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陈壁生:现在中国有一部分学者提倡儒学必须宗教化,或者他们认为历史上的儒学本来就是一种宗教。有的学者甚至走得更远。
  杜维明教授:儒家是不是宗教,或者儒家是不是哲学,这是西方的学科框架中的讨论,因为宗教、哲学都是西方的观点,其标准也是西方的标准。我们从事儒学研究或者认同儒学,西方的学科框架都只是一个参照。一个人从比较哲学或者比较宗教来研究儒学,如果他说儒家绝对不是宗教,我可以肯定他对宗教的定义是来自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来自僧侣阶层啦,教会啦,凡俗之分啦那一套。如果有人说儒家绝对是宗教,那他也很可能把社会主义运动,甚至存在主义,都视为宗教。这两种倾向,对宗教的定义,一个是很宽,一个是很狭。我是从这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的。
  儒家是不是宗教,儒学有没有过成为宗教的时候,这是历史的问题。比如当初康有为要把儒学变为宗教,在中国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但是在海外的影响非常大,在印度尼西亚,现在儒教的信徒超过一百多万。
  陈壁生:印度尼西亚的儒教信徒有一百多万!
  杜维明教授:是的!一百多万。所以我到印度尼西亚去,一定得把儒家说成儒教,因为儒教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模式。印度尼西亚是宗教国,你没有皈依一个宗教,就不合法,如果不信儒教,就只能信基督教、佛教或者伊斯兰教。否则婚礼大典就不能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儒教就以传统的方式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样儒学基本上就有儒教的功能。
  在香港,也有人确实把儒学当宗教,进行严肃的祭孔大典。
  内地的情况比较复杂,任继愈先生认为儒家是儒教,他基本上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角度看,不说儒教是人民的鸦片,最少也是非常封建,非常落伍,是要批判的。有些学者,例如蒋庆、陈明,他们希望儒家成为宗教,这个宗教有教化的一面,但也成为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组织。年轻的像清华大学的唐文明,他也认为儒家一定要成为宗教,成为宗教才有社会影响力。另外像回到清华的世界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林家翘,他跟我提过这个问题,他也希望儒家能够成为一个宗教。这个宗教是一个现代宗教,跟一般的传统所了解的宗教不一样,其仪式各方面,或许跟书院有关系,但是一定有它自己的表现形式,一种新的表现方式,这是毫无疑问的。另外,作为一个文化运动,或者作为一个学术传统,我把它分成道统、学统、政统,分别是作为一个基本的核心价值,一个学术传统,或者作为一种实践。在道统的问题上,我不是说在客观上形成一个道统,不符合这个道统的就不是真正的儒家。现在在台湾的儒家讨论,这种斗争非常激烈。鹅湖学派说这是正统,士林学派说另一个才是正统。这个问题我希望了解,但是基本上不太参与。
  但是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者,或者认同儒家的学者,你就必须清楚自己的思想谱系是什么。这是个人的哲学思想的自觉,如果你说你没有自己的谱系,那是你对自己的理解不够。比如说哈贝马斯,他的谱系就非常清楚,他的思想就从马克思,经过马克斯·韦伯,代表法兰克福学派。对我而言,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的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又受到熊十力、梁漱溟他们的影响。上溯到历史上,刘宗周、李退溪对我有影响,王阳明、朱熹对我有影响,荀子、孟子对我有影响。但是如果要选择,孟子还是荀子对我了解的儒家的光大更有影响,那我要选孟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不了解、不研究荀子。朱熹象山辩论的时候我比较同情象山,但是如果我不去研究朱熹,只说我是象山学派就对朱子无所知,那还得了!朱子的影响十几倍大过象山。我说对阳明比较认同,但是李退溪承接的朱子传统,对阳明学做出很多的批判,并且发展出理学气学,所以对此也必须了解、研究。每个人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应该自己要知道他的思想谱系是什么。这与客观上道统是什么,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一个是自我理解,另一个是我们在进行辩论的时候儒家的道统代表什么。
  政统如果严格的说就是政治的合法性的问题。这是更复杂的问题。现在蒋庆非常重视从公羊学发展儒家的政治儒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路。但是不能说发展公羊学之外,讲心性的讲其他的都不是儒学。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儒学作为一个波澜壮阔的大传统,和基督教一样,中间有多元多样性。它不仅在时间上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而且是一个多元的文化,有中国的儒学,越南的儒学、日本的儒学、韩国的儒学,其分别太大了。如果以一个狭隘的观念来研究儒学,就非常有问题。现在一些人讲儒学第三期,在他们眼里这第三期发展所有的人物几乎都是中国人,但是我的理解完全不是这样。最近我到日本,九十六岁的冈田武彦过世了,冈田武彦对现代儒学的发展,在日本,在北美,贡献太大了。在国际上,陈荣捷老先生,美国的狄百瑞,都很有贡献。韩国的有一个我们都很少提到的人物,叫李香英,他在六十年代,就在汉城主持召开世界国际学会,讲儒学和经济发展。李香英是牟宗三先生很好的朋友,他是北大、东京大学、高丽大学三个大学毕业的。
  我希望儒学有第三期发展,第一期是从曲阜到中原,第二期是从中国到东亚,第三期是进人世界。如果有第三期儒学发展的话,我们假如只考虑中国,那是很狭隘的。必须要看到日本、韩国等地的发展,日本、韩国儒学的发展,比中国要远远超前,超前50年!因为我们1949年到1979年没人真正谈儒学。这方面你看冯友兰先生受了多少的苦!在海外很多学者说冯友兰背叛了儒学,但是我对冯友兰,从他的新唯识论来重新了解儒学到晚年的时候回归横渠四句,其中经历了很复杂的思想历程。这是很复杂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公案。从长远来看,我希望儒学发展应该有比较开放的心胸,但是也应该有比较坚定的认同。
  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当然希望有一个健康的平台,重要的观点都可以讨论。怕的就是不同的学派,在不同的平台发言,没有真正的交锋,如果有一个平台大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锋,那么各种不同的观点就可以在这里碰撞,可以有观点的创新。这对积累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乃至提升伦理智慧的贡献很大。现在除了经济资本以外,一定要储备社会资本,重视杂志、报刊、学术论坛这些不能量化的东西。同时除了智商,要培养伦理智慧,说是“情商”也可以。因为儒家有身心性命的传统。
  我有一个忧虑,我发现人文学本身,包括儒学,内耗太厉害了。这是不必要的。内耗有很多原因,一个原因是知识分子、人文科学边缘化了,本来就没有什么资源,因此夺取资源的时候更在意这些有限的资源。而且,人文学的气魄不够壮,不能跟自然科学、经济、企业管理这些掌握大资源的领域对话,反而在自己内部,在极少的资源中进行完全不必要的内耗,这是我觉得最大的危险。
其他文献
一    先父梁漱溟入北京大学任教,始于1917年秋冬间;辞去教职离开北大则在 1924年夏,前后约七年。这七年的北大生活,在他一生中的意义非同一般。  早在1912年先父就曾见过蔡元培先生,且不止一次。那时蔡先生是内阁阁员,任教育总长。先父那年十九岁,任《民国报》记者,常出入国会、国务院,在公众场合见过蔡先生;景仰蔡先生,却无单独面谈的机会。1916年秋冬,又去见蔡先生。这次去与四年前不同,不
期刊
“远景就在眼前”    2001年秋,我突接来自南宁的电话,说台湾一位叫沈登恩的出版人找我,想出我的书,盼能和我直接联系。后来沈登恩就和我通上了话,一开口便埋怨找我好苦,那口气像是多年失去联系的朋友。他说初夏在台北买到我那三卷本长篇小说《奇人辜鸿铭》(中国青年出版社)后,爱不释手,一口气看完,希望能由他们远景公司来出繁体宇版本。还说他早就对辜鸿铭发生了兴趣,在出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译本时,就在
期刊
当下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研究状况,无论如何让人乐观不起来。且不说民国时期国学大师们的研究著作,仍然引领着当下的研究方向,就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西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亦为大陆学界所望尘莫及。近年肇始于刘清平先生的“孔孟腐败论”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颇受注意,引起了学界关于儒家伦理、儒家传统乃至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评价的论战(湖北教育出版社将其汇集为《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一书)。
期刊
在讨论电视的市场份额和竞争问题时候,布尔迪厄所说的一段话提供了理解媒体事件相当有价值的参照:“各电台、电视台或报社之间为争夺听众、观众或读者所展开的经济竞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为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具体表现为记者之间的竞争,这场竞争有其自身的、特殊的赌注,如头条新闻、独家报道、职业声誉等等,它不会被人们看作或认为是一场争夺金钱利益的纯经济的竞争,然而却受到种种限制,与该新闻机构在经济实力和象征力量的
期刊
隆重纪念胡耀邦诞辰九十周年,或许是建设和谐社会工程的组成部分。  耀邦在世时致力于社会的“平等、宽厚、宽容”,追求社会和谐,但也为推进和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自他逝世十六年以来,人们更是日益感到,这个社会实在是太需要和谐了。  有朋友建议我写一点文字,纪念这位至今仍令人无法忘怀的伟大人物。我回答说:纪念的方式多种多样,何必要用文字呢?很多的话是无法用文字发表的,纪念要有评价,谁又有资格来对他作出历史
期刊
巴金先生逝世以后,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闻讯立刻发来唁函,悼念这位伟大的亚洲作家。国内资深的日本文学翻译家许金龙先生是大江健三郎先生唁函的收件人,他翻译了这篇唁函,并为本刊读者撰写了精彩的译注。  编者    从今天早晨的报纸上惊悉巴金先生去世的噩耗,在感到深深悲哀的同时,对巴金先生再度产生了巨大的敬意。我以为,《家》《春》《秋》是亚洲最为宏大的三部曲。目前,我也完
期刊
我翻译季尔·布雷乔夫的科幻作品已有十多种。每当为译本写序,作者名字旨次出现时我往往习惯地注明:(1934~),可这次在为《外星地球村》写序时,我心青沉重地写下:(1934~2003)  增添的阿拉伯数字,无情地确认了一个人生命的总结、一位异国挚友生命的终结。  1987年,我着手翻译季尔·布雷乔夫的一部少儿科幻作品。原版书是在上海图书馆发现的,书中搏动着童心、闪烁着童趣,令我惊喜。于是,给作者去函
期刊
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先生,以研究黑格尔哲学而知名于哲学界。近二十年来,他集中研究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老子、庄子的道家哲学),从中西哲学的结合,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及其相互结合的视角,研究了“天人之际”有关问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天人合一”问题的新观点。这些新观点最初体现于《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和《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
期刊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说,宗教(包括基督教)是对外在力量虚幻、颠倒的反映。这种看法不是新发明,其始作俑者为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哲学家。伏尔泰说:“神的观念又从何而来呢?是从最粗野的人心中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那种感觉和自然逻辑而来的。”(《哲学辞典》,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24页)稍早于伏尔泰的梅叶更绝对,他认为,宗教“起初是由狡猾而巧妙的权术捏造出来的,然后是由骗子手、无赖加以复述,后来是由人民中
期刊
如何理解和看待在历史上和今天都对现实生活发挥着重大影响的儒家伦理,是一百多年来人们颇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自从我在《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发表“美德还是腐败”一文(以下简称“美文”),指出儒家伦理的血亲情理精神具有滋生腐败的负面效应后,在学术界也引发了一场热烈讨论。最近出版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一书,收录了许多或直接或间接地批评我这一见解的文章。拜读之后,觉得其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关涉到对待儒家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