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即语文教学要与课内外结合,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既要传授文化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突显语文教学的特点。本文针对怎样才能使语文教育体现姓“语”的特点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 教育观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注重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体现语文姓“语”的特点,即交际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无处不语文”“无事不语文”,即课内课外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与人的成长、成人、发展相联系。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育体现姓“语”的特点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语文教育观。
一、扎实“双基”要姓“语”
对于基础知识字、词、句、篇和逻辑、修辞等的学习,学生要真正学懂,学通,学扎实;对于听、说、读、写和观察、积累、分析、推理、综合、判断以及联系、联想、想象、发现、重组、新组等基本能力,学生一定要得到扎实的训练。很显然,扎实“双基”的全过程,必须姓“语”。
二、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要姓“语”
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要姓“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的目的明确(目的应该不是单一的);第二,内容、形式、时间、地点、人员应是灵活的;第三,活动和实践的过程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应是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创造性的。
只有在具体的语文语言活动和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形成新的语感,进入语言的新境界,到达语文的新水平;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在抽象的意境中萌生出某种灵感。这种灵感就是一种创造,有时能达到“语不惊人始不休”“言无妙处重斟酌”的效果,笔者甚至敢断言:“在这种情形中,可能形成佳句名言和好诗美文。”显然,这是刻意的、精心的、创新的姓“语”。
三、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交流要姓“语”
这里的“交流”包括口头语交流、书面语交流、计算机以及电信语言交流。一切思维产生的定型意义都要用语言来表达,或者是心里的话,或者是口头的话(有声音的、没声音的),或者是书面的话,或者是电信信号通过计算机、手机屏幕显示的话……学习每一门科学,我们都要理解语言(文字),不然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别人谈话时,双方都想把话说清楚些,把意思表达明白些,不然就无法交流。每写一个文件、每处理一件事情,其实都离不开“语”这个家族的齐心协力,我国几千年文化的宝库中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技术资源,我们可以古为今用,进行再次创新。
四、语文除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外,还有艺术性和时代性
语文教学过程必须体现语文的艺术性和时代性,体现语文的文化艺术品位和文化艺术价值,体现与现实文化生活和实际应用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文化修养,以及精湛的教学技能、崇高的敬业精神,具有发展、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有爱生如子的责任心。因此,教师应按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开展融知识性、育人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体现文化艺术水平,反映文化艺术品位和价值,同时体现语文交际功能和培育人的作用。这样的语文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向上,以积极乐观的心理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完成学习活动任务,逐渐形成与时代需要相适应的语文能力,形成有一定水平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姓“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淡化姓“语”的情形,如 “填鸭式”教学、“满堂灌式”教学、“题海式”教学等。它们都忽略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忽略了发展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良好个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尤其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鉴于此,笔者提出“语文教育一定要姓‘语’”的教育观,旨在为语文教学指明方向,找到出路。
参考文献:
[1]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杨成章,李丽.语文创造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3]段昌平.语文教学操作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重庆市铜梁区石鱼小学)
关键词:语文 教育观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注重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体现语文姓“语”的特点,即交际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无处不语文”“无事不语文”,即课内课外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与人的成长、成人、发展相联系。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育体现姓“语”的特点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语文教育观。
一、扎实“双基”要姓“语”
对于基础知识字、词、句、篇和逻辑、修辞等的学习,学生要真正学懂,学通,学扎实;对于听、说、读、写和观察、积累、分析、推理、综合、判断以及联系、联想、想象、发现、重组、新组等基本能力,学生一定要得到扎实的训练。很显然,扎实“双基”的全过程,必须姓“语”。
二、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要姓“语”
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要姓“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的目的明确(目的应该不是单一的);第二,内容、形式、时间、地点、人员应是灵活的;第三,活动和实践的过程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应是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创造性的。
只有在具体的语文语言活动和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形成新的语感,进入语言的新境界,到达语文的新水平;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在抽象的意境中萌生出某种灵感。这种灵感就是一种创造,有时能达到“语不惊人始不休”“言无妙处重斟酌”的效果,笔者甚至敢断言:“在这种情形中,可能形成佳句名言和好诗美文。”显然,这是刻意的、精心的、创新的姓“语”。
三、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交流要姓“语”
这里的“交流”包括口头语交流、书面语交流、计算机以及电信语言交流。一切思维产生的定型意义都要用语言来表达,或者是心里的话,或者是口头的话(有声音的、没声音的),或者是书面的话,或者是电信信号通过计算机、手机屏幕显示的话……学习每一门科学,我们都要理解语言(文字),不然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别人谈话时,双方都想把话说清楚些,把意思表达明白些,不然就无法交流。每写一个文件、每处理一件事情,其实都离不开“语”这个家族的齐心协力,我国几千年文化的宝库中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技术资源,我们可以古为今用,进行再次创新。
四、语文除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外,还有艺术性和时代性
语文教学过程必须体现语文的艺术性和时代性,体现语文的文化艺术品位和文化艺术价值,体现与现实文化生活和实际应用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文化修养,以及精湛的教学技能、崇高的敬业精神,具有发展、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有爱生如子的责任心。因此,教师应按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开展融知识性、育人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体现文化艺术水平,反映文化艺术品位和价值,同时体现语文交际功能和培育人的作用。这样的语文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向上,以积极乐观的心理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完成学习活动任务,逐渐形成与时代需要相适应的语文能力,形成有一定水平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姓“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淡化姓“语”的情形,如 “填鸭式”教学、“满堂灌式”教学、“题海式”教学等。它们都忽略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忽略了发展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良好个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尤其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鉴于此,笔者提出“语文教育一定要姓‘语’”的教育观,旨在为语文教学指明方向,找到出路。
参考文献:
[1]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杨成章,李丽.语文创造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3]段昌平.语文教学操作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重庆市铜梁区石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