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伴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在这一时期,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社会阶层重新洗牌,社会分配两级分化,利益格局纷繁复杂,社会处于一种矛盾激化的高风险时期。如何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消除不安定因素、增进社会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关键词】利益和谐;和谐社会
一、利益和利益和谐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谓利益,就是人们在物质或精神上得到的好处,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所说:“就是我们每个人认为对自己的幸福是必要的东西”。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利益至关重要,它是人们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直接影响人们的基本生活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归根到底都与其利益有关。而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和谐 。
所谓利益和谐,就是指人们在利益追求和享用上的和谐,或者说是社会成员都能够相互认可彼此获取利益的方式以及彼此所获取的利益的种类、质量与数量,表现为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协调一致、稳定发展的状态或过程。利益和谐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因为社会上存在着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就否认实现利益和谐的可能性。利益和谐是把利益的矛盾和冲突,重点是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缩小,使之达到可以控制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要实现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首先要实现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
要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就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而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和谐。因为抓住了利益关系,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处理和协调好利益关系,也就把握了工作的重点。
二、正确认识利益和谐的重要作用
(一)利益和谐是执政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自人类有史以来,“每个事件都证明,每项行动怎样从直接的物质动因产生,而不是从伴随物质动因的辞句产生”。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根本动因,政治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进行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执政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要搞好利益整合,积极稳妥地解决好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努力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社会格局不是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因此,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谐便成为一个执政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这种利益和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利益和谐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不仅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利益和谐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的全面发展出发,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谐。马克思曾经说过,有利益的地方,才有为之奋斗的人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本身并没有错,但在追求利益、实现利益的过程中,由于手段、方法和程序不当,导致了利益的失衡和缺损,才产生了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说,利益和谐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本质内容。一方面,发展是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只有不断地向前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和谐是基础,是根本,只有和谐才能保证更好更快的发展,成为消除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灭火器。
(三)利益和谐是维护市场秩序的核心准则。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可以说,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健全,对市场秩序的治理也总是陷入“屡禁不止,屡治屡乱”的困顿状态,眼下食品市场的乱象就足以说明问题。要摆脱这些困顿状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市场秩序失序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重新认识市场秩序的本质,重新確定治理市场秩序的核心准则。
(四)利益和谐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和分配不公已引发了许多的社会矛盾,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课题组研究,我国目前城乡居民的基尼系数已达0.45,超出了通常所说的安全线水平,不仅显著高于当代资本福利国家,而且高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水平。贫富差距及其扩大化的总体趋势是社会风险的重要征兆,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而且会使社会各个阶层很难形成共同的利益基础,致使各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很难确立社会共识,很难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很难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形成社会风险,造成社会动荡。所以利益和谐还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三、积极探寻实现利益和谐的有效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归根结蒂就是要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全局上构建一种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在利益的识别、表达以及协调过程中实现公平正义。
(一)建立健全利益的识别机制。只有首先识别各种主体的利益需求,才能进行利益的定位与分配。共同利益是社会力量实现联合的基础,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有效手段。推动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加强人们对共同利益的认同,扩大共同的方面,协调矛盾的方面。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应以国家共同利益为纽带,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团结联合起来,实现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但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我们应当认识到个体利益的特殊性仍然是存在的,如果忽视了特殊的个体利益,就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因此,在强调社会共同利益的同时,还应保留相应的机制赋予个体以识别特殊利益的机会与渠道,处理好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努力形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关系格局。
(二)建立健全利益的表达机制。建立健全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的机制,既是促进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利益的表达机制除了要建立完善舆情收集和民意反映制度以外,关键是要有法律上的保障。立法活动要达到利益和谐,其前提是立法过程中让各种利益诉求充分反映与表达。因此,在立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放与畅通利益诉求与表达渠道,使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甚至个体成员均能充分反映、表达其利益诉求,是构建和谐社会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
(三)建立健全利益的协调机制。在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好社会公平问题,是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进行良性互动所要遵循的共同原则,也是实现利益和谐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利益和谐;和谐社会
一、利益和利益和谐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谓利益,就是人们在物质或精神上得到的好处,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所说:“就是我们每个人认为对自己的幸福是必要的东西”。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利益至关重要,它是人们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直接影响人们的基本生活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归根到底都与其利益有关。而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和谐 。
所谓利益和谐,就是指人们在利益追求和享用上的和谐,或者说是社会成员都能够相互认可彼此获取利益的方式以及彼此所获取的利益的种类、质量与数量,表现为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协调一致、稳定发展的状态或过程。利益和谐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因为社会上存在着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就否认实现利益和谐的可能性。利益和谐是把利益的矛盾和冲突,重点是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缩小,使之达到可以控制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要实现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首先要实现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
要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就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而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和谐。因为抓住了利益关系,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处理和协调好利益关系,也就把握了工作的重点。
二、正确认识利益和谐的重要作用
(一)利益和谐是执政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自人类有史以来,“每个事件都证明,每项行动怎样从直接的物质动因产生,而不是从伴随物质动因的辞句产生”。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根本动因,政治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进行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执政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要搞好利益整合,积极稳妥地解决好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努力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社会格局不是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因此,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谐便成为一个执政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这种利益和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利益和谐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不仅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利益和谐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的全面发展出发,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谐。马克思曾经说过,有利益的地方,才有为之奋斗的人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本身并没有错,但在追求利益、实现利益的过程中,由于手段、方法和程序不当,导致了利益的失衡和缺损,才产生了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说,利益和谐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本质内容。一方面,发展是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只有不断地向前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和谐是基础,是根本,只有和谐才能保证更好更快的发展,成为消除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灭火器。
(三)利益和谐是维护市场秩序的核心准则。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可以说,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健全,对市场秩序的治理也总是陷入“屡禁不止,屡治屡乱”的困顿状态,眼下食品市场的乱象就足以说明问题。要摆脱这些困顿状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市场秩序失序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重新认识市场秩序的本质,重新確定治理市场秩序的核心准则。
(四)利益和谐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和分配不公已引发了许多的社会矛盾,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课题组研究,我国目前城乡居民的基尼系数已达0.45,超出了通常所说的安全线水平,不仅显著高于当代资本福利国家,而且高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水平。贫富差距及其扩大化的总体趋势是社会风险的重要征兆,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而且会使社会各个阶层很难形成共同的利益基础,致使各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很难确立社会共识,很难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很难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形成社会风险,造成社会动荡。所以利益和谐还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三、积极探寻实现利益和谐的有效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归根结蒂就是要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全局上构建一种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在利益的识别、表达以及协调过程中实现公平正义。
(一)建立健全利益的识别机制。只有首先识别各种主体的利益需求,才能进行利益的定位与分配。共同利益是社会力量实现联合的基础,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有效手段。推动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加强人们对共同利益的认同,扩大共同的方面,协调矛盾的方面。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应以国家共同利益为纽带,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团结联合起来,实现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但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我们应当认识到个体利益的特殊性仍然是存在的,如果忽视了特殊的个体利益,就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因此,在强调社会共同利益的同时,还应保留相应的机制赋予个体以识别特殊利益的机会与渠道,处理好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努力形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关系格局。
(二)建立健全利益的表达机制。建立健全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的机制,既是促进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利益的表达机制除了要建立完善舆情收集和民意反映制度以外,关键是要有法律上的保障。立法活动要达到利益和谐,其前提是立法过程中让各种利益诉求充分反映与表达。因此,在立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放与畅通利益诉求与表达渠道,使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甚至个体成员均能充分反映、表达其利益诉求,是构建和谐社会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
(三)建立健全利益的协调机制。在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好社会公平问题,是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进行良性互动所要遵循的共同原则,也是实现利益和谐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