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下面我就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这门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1.把握教材,明确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详细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保证。
要想上好《思想品德与生活》这门课,就必须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师才有正确的方向指引,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更清楚课题含义,才能更清楚明白有关课题的道德观点,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文中的教育意图。通过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分析蕴含的道理,明白课文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有关道德意识哪方面的教育,所以,明确目标,把握教材,对上好小学《思想品德与生活》课非常重要。
2.创设情境,培养激情
《思想品德与生活》教材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不留心观察,这就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时无话可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拉近学生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知识生长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越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3.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很多,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往的思品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考试时列出条目式的问答题,学生生搬硬套。也许学生的分数不会太低,但长此以往,将会抑制学生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的方式才会让学生真正接受知识,并消化知识。
4.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先给他们讲讲拾物交公的例子,然后说有的同学可能错装了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的书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装错了,就勇敢地交到老师这儿来,结果有个同学红着脸交上来了,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顿时,掌声齐起,最后大家都认识到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通过这一事例,学生辨明了是非,自这次班会活动之后,班内拾物交公的学生更多了。
5.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整合各方面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知世界,转变观念,实施教育创新,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外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把道德教育寓于生活中,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例如:在《我爱秋天》这一课中,教育目标为: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认识秋天,欣赏秋天的美,初步认识种子,感受大自然的美,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我让学生观察植物的变化、小动物生活的变化及秋天的色彩、秋天的果实等,让他们置身在生活中,在自然中感受秋天、热爱秋天。为了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我抛弃了简单枯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说理教育,带领学生去学校实验园中参加秋收活动,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这样学生更能够珍惜劳动成果。通过有效的安排组织,把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提供活动的空间。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东西,还知道了怎样更好地生活。
6.依据教材综合建构的特点,整合处理相关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是跨学科的,教材是以综合学习主题单元方式编写的,一般按照“单元主题——课文主题——具体内容”的方式呈现,单元和课文内容力求超越学科界限的整合设计,因此其承载的教育要求和教学目标也是跨学科与超越分科要求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准确解读教材,把握教材设计特点,以综合性教学目标为导向,有机整合相关教学内容,整体实现各领域的教育要求。
7.开展整体性教学评价
综合目标设计、综合内容要求和学习活动需要综合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集中表现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等,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综合的评价。
8.把握“三个方面”,使课堂教学形成训练主线
8.1知情意行整体训练
在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把说理训练、育情训练、导行训练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内容、由浅入深、有机联系的训练主线。在训练主线的具体环节中,应有所侧重。如说理型课文侧重于说理训练,导行型课文侧重于导行训练。只有形成整体有机的训练主线,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训练课,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教学训练中,发展道德思维能力,规范日常行为习惯。
8.2训练“五要素”整体设计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对确定训练内容、选择训练形式、运用训练手段、把握训练时机、控制训练“度”这五要素做整体设计,形成有机组合的训练主线。针对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以及不同学科中的思想品德要求,训练形式和手段应该因文、因课而异。每节课的教学训练都要把握好时机,控制好“度”,讲求教育效果,使思想品德课成为说理、育情、导行相结合的训练课。
8.3课内与课外有机联系
有的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果可检验,具有可测性。如《安全回家》一课,教师请其他人扮装成某个孩子家长的朋友代接孩子,看学生能否根据课文学习内容和要求处理事情,锻炼学生的识别和交往能力,以检验教学效果。
1.把握教材,明确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详细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保证。
要想上好《思想品德与生活》这门课,就必须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师才有正确的方向指引,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更清楚课题含义,才能更清楚明白有关课题的道德观点,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文中的教育意图。通过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分析蕴含的道理,明白课文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有关道德意识哪方面的教育,所以,明确目标,把握教材,对上好小学《思想品德与生活》课非常重要。
2.创设情境,培养激情
《思想品德与生活》教材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不留心观察,这就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时无话可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拉近学生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知识生长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越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3.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很多,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往的思品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考试时列出条目式的问答题,学生生搬硬套。也许学生的分数不会太低,但长此以往,将会抑制学生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的方式才会让学生真正接受知识,并消化知识。
4.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先给他们讲讲拾物交公的例子,然后说有的同学可能错装了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的书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装错了,就勇敢地交到老师这儿来,结果有个同学红着脸交上来了,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顿时,掌声齐起,最后大家都认识到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通过这一事例,学生辨明了是非,自这次班会活动之后,班内拾物交公的学生更多了。
5.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整合各方面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知世界,转变观念,实施教育创新,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外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把道德教育寓于生活中,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例如:在《我爱秋天》这一课中,教育目标为: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认识秋天,欣赏秋天的美,初步认识种子,感受大自然的美,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我让学生观察植物的变化、小动物生活的变化及秋天的色彩、秋天的果实等,让他们置身在生活中,在自然中感受秋天、热爱秋天。为了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我抛弃了简单枯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说理教育,带领学生去学校实验园中参加秋收活动,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这样学生更能够珍惜劳动成果。通过有效的安排组织,把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提供活动的空间。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东西,还知道了怎样更好地生活。
6.依据教材综合建构的特点,整合处理相关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是跨学科的,教材是以综合学习主题单元方式编写的,一般按照“单元主题——课文主题——具体内容”的方式呈现,单元和课文内容力求超越学科界限的整合设计,因此其承载的教育要求和教学目标也是跨学科与超越分科要求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准确解读教材,把握教材设计特点,以综合性教学目标为导向,有机整合相关教学内容,整体实现各领域的教育要求。
7.开展整体性教学评价
综合目标设计、综合内容要求和学习活动需要综合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集中表现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等,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综合的评价。
8.把握“三个方面”,使课堂教学形成训练主线
8.1知情意行整体训练
在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把说理训练、育情训练、导行训练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内容、由浅入深、有机联系的训练主线。在训练主线的具体环节中,应有所侧重。如说理型课文侧重于说理训练,导行型课文侧重于导行训练。只有形成整体有机的训练主线,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训练课,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教学训练中,发展道德思维能力,规范日常行为习惯。
8.2训练“五要素”整体设计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对确定训练内容、选择训练形式、运用训练手段、把握训练时机、控制训练“度”这五要素做整体设计,形成有机组合的训练主线。针对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以及不同学科中的思想品德要求,训练形式和手段应该因文、因课而异。每节课的教学训练都要把握好时机,控制好“度”,讲求教育效果,使思想品德课成为说理、育情、导行相结合的训练课。
8.3课内与课外有机联系
有的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果可检验,具有可测性。如《安全回家》一课,教师请其他人扮装成某个孩子家长的朋友代接孩子,看学生能否根据课文学习内容和要求处理事情,锻炼学生的识别和交往能力,以检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