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染色体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是位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存在于人类肿瘤细胞中,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染色体外DNA含有多个完整的基因和调节转录的调节区,包括启动子和增强子,可以独立完成复制,其形成机制仍不明确.大多学者认为,DNA损伤会导致染色体外DNA的产生.由于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产生碎裂的染色体片段,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将这些片段重新排列,或环状
【机 构】
: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广东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5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染色体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是位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存在于人类肿瘤细胞中,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染色体外DNA含有多个完整的基因和调节转录的调节区,包括启动子和增强子,可以独立完成复制,其形成机制仍不明确.大多学者认为,DNA损伤会导致染色体外DNA的产生.由于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产生碎裂的染色体片段,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将这些片段重新排列,或环状连接而产生染色体外DNA.染色体外DNA的染色质具有高度可及性和活跃性;染色体外DNA上的增强子与癌基因共扩增,并对癌基因的转录起促进作用;染色体外DNA上可发生超远距离的染色质接触,从而对远距离的基因进行调控.以上因素促使染色体外DNA上的癌基因大量表达,最终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染色体外DNA缺乏着丝粒,使其不均等分离至子细胞,不仅使子细胞获得不同拷贝数量的染色体外DNA,还有利于获得更多染色体外DNA的细胞更快获得高拷贝数量的癌基因,导致肿瘤细胞的基因组异质性.同时,肿瘤通过染色体外DNA调节基因拷贝数,可使肿瘤逃避药物作用,从而使肿瘤产生耐药性,并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本文主要综述染色体外DNA的分类、形成机制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讨论染色体外DNA促使肿瘤细胞高表达癌基因及其导致肿瘤细胞异质性和耐药性的机制,旨在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 构建一个基线评分预测模型,用于预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2a)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242例初治HBeAg阳性CHB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给予足量Peg-IFN α-2a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的基线临床数据,根据患者治疗48周后是否实现HBeAg转阴分为应答组和非应答组,筛选两组间差异指标,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2个截断值并赋分,然后使用Logistic回归确定
目的 调查医院医技人员对流行区华支睾吸虫病的认知状况,为该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从华支睾吸虫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并发症、诊断和治疗及相关知识的获得途径这几方面设置调查问卷,总分19分.对佳木斯市5家综合性医院和1家传染病专科医院医技人员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340份,回收有效问卷334份,有效应答率98.24%.334名医技人员最低得分2分,最高得分17分,平均得分(11.38±3.50)分(正确率59.89%).其中5家综合医院医技人员平均得分(10.84±3.27)分,1家传染病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内毒素、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情况,同时检测两组对象血清内毒素和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而肠杆菌和酵母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内毒素、IL-6、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理以及心理健康.尽管过去20多年RA的治疗进展迅速,但我们对RA的病因学仍知之甚少.研究表明,RA的发病与遗传、环境以及免疫这三大因素息息相关.众所周知,人体菌群与这三大因素亦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指出,人体菌群失调在RA病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整理近年来人体菌群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通过循证人体菌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目的 探讨口服避孕药达英-35是否会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多样性和丰度有影响.方法 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PCOS患者51例,观察并比较达英-35治疗3个月前后的BMI、性激素、HOMA-IR、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使用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是否有改变.结果 治疗后PCOS患者的体重指数(BMI)、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胰岛素抵抗指数
目的 探究阴道加德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检出率及唾液酸酶A基因携带与细菌性阴道病(BV)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确诊的BV患者82例作为BV组,并随机选择同时期健康女性82例作为健康组,比较2组人群G.vaginalis检出率和唾液酸酶A基因携带情况,相关统计学资料分析其对BV发生的影响.结果 BV组人群G.vaginalis阳性检出率高于健康组(x2=11.511,P<0.05).BV组人群共检出G.vaginalis1、2、3、4、5、6和7型,其中
肠-肺轴(gut-lung axis)是近年研究热点之一,肺部疾病可伴随胃肠道症状,而胃肠道疾病亦可伴随肺部症状,近年研究发现诸多肺部疾病起源于肠道的相关循证依据.肠道菌群参与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反复肺炎和流感病毒感染等.目前还没有针对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特效药,但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容易造成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医疗资源的大量消耗.目前益生菌防治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证据不是太充分,而膳食纤维的补充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因此本文阐述了肠-肺轴互作沟通机制,并对膳食纤维对机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对轻微型肝性脑病(MHE)患者炎症性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90例MHE患者,随机分为联用组和单用组各45例.两组患者给予低盐饮食、护肝降转氨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防治并发症等基础治疗.单用组患者给予乳果糖口服液20 mL/次,3次/d,口服.联用组患者在单用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温开水送服.两组患者连用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
端粒是维持基因组稳定的基本功能元件之一.由于细胞分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端粒会逐渐缩短,最终引发细胞复制性衰老.端粒长度是端粒功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着染色体的稳定性和细胞的增殖能力.目前,有多种端粒长度的分析方法,如基于DNA的端粒末端限制性片段(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TRF)分析、定量PCR(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单链端粒长度分析(single telomere length analysis,S
泛素化特异性蛋白酶14(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14,USP14)是泛素特异性蛋白酶家族(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USPs)的成员之一.研究发现,USP14可解离靶蛋白质上的泛素标签,通过调控雄性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质和凋亡相关蛋白质等多种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及活性,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USP14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高表达,对肿瘤的调控机制复杂多样,涵盖了肿瘤的基本生命特征,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