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博物馆协会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一样,开始的总部都设在法国巴黎,其影响与规模仅次于奥林匹克委员会。大概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博物馆学会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正式加入。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后,主办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二十五届大会,确立了中国在这个大家庭的位置。
国际博物馆协会涉及面非常广,但凡世界种种,都可在博物馆的视野范围。从内容上区别,则由三十一个专业委员会组成,活动主要依靠各专业委员会。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每年都有不同的活动主题,各个专业委员会也有自己的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年度研讨会与活动。2010年第二十五届国际博物馆大会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但各专业委员会并不尽然,比如文学专业委员会的主题便是“博物馆与翻译”,2011年文学专业委员会的主题则定为“文学与音乐”。
“文学与音乐”既是年度的主题词,也是文学专业委员会的组成。国际博物馆协会将音乐纳入文学的范畴,作曲家也视同作家,这与中国的学科分类与习惯有所区别,只有台湾高雄中山大学的文学院院长李美文是音乐博士,和其谈起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分类,她说,是的,中山大学便是如此。
2011年文学专业委员会的主题年会在意大利的基亚拉瓦莱(Chiaravalle)召开。相对于意大利的罗马、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等著名城市,基亚拉瓦莱小城不出名,但是如果列出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便不会陌生了。这个教育法的创始人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便是出生在这个安科拉基亚拉瓦莱古老的小镇上。现在那里有她的基金会,东道主开幕式的讲话,多会提到这个令他们自豪的名字。这与现在中国的风气有些相似,大凡出了一位名人,除了地方政府的官员,民众也会津津乐道。
国际博物馆协会会议总与参观相结合,参观也是会议实际内容,田野与历史现场常常是博物馆的载体。开幕式后,当天下午会议便移师雷坎纳第(Recanati),位于意大利马切拉塔省腹地的小城实地考察。当汽车在山下绕行的时候,远远便望见了阳光下山顶上苍黄的古堡,那就是雷坎纳第。当我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看着两旁林立的斑驳的墙体时,心想,要不是开会,永远也不可能来到这座腹地山顶上古堡组成的小城。
古堡小城,却是真正满足与体现了会议的主题:文学与音乐。
意大利十九世纪初叶的诗人利奥波第(1798—1837)便诞生在这座小城的古堡里。说实话,对于利奥波第我一点儿也不知道,但他在意大利却享有盛誉,不仅是一个诗人,同时也是评论家与哲学家,至今意大利中小学的课本中,仍有他的范文。我们参观访问的利奥波弟故居博物馆(Casa Leopardi),便是建立在他出生时的古堡里。
这座大概有几千平方米的古堡建筑,至今仍是利奥波第家族的住宅,只是将二楼的图书馆开辟出来作为诗人的博物馆。因而,你进入的每一个展室,四周全是十八、十九世纪的书籍,包括报刊,图书均为精装本,气派而豪华,报刊也做了精装,按照年代顺序陈列在壁橱中。这是利奥波弟家族图书馆,全部藏书两万余册,比中国十七世纪的皇族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的藏书要多得多,况且纳兰性德随着那个朝代的消亡,到现在只剩下薄薄的两册《侧帽词》与《饮水词》了。
利奥波第的家族高贵而富有,父亲莫纳尔朵伯爵是雷坎纳第的市长,母亲阿德莱德是位女侯爵。利奥波第是他们十个子女的长子,天资聪慧,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家庭,有两位宗教导师,利奥波第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习拉丁语、神学、哲学,以及化学等自然科学。九岁的时候会写拉丁语,十一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埃特尔之死亡》,同时写过一本有关逻辑学、哲学、道德、物理学的论文集。意大利学者把这些写作称之为“童年作品”。十六岁之前,自学了古希腊语、希伯来语、法语、英语,并且开始翻译作品。童年期间,利奥波第的生活还算愉快,喜欢跟他弟弟和妹妹(尤其卡罗和保利娜)一起玩,对他们讲述幻想故事。
利奥波第最感兴趣的还是父亲的图书馆,他可以整日整夜地在这里看他喜爱的书,以至父亲不得不设立专柜,存入一些禁书。由于利奥波第看书太投入,父亲不得不为其制作一个阅读架,以保持读书的姿式与视力距离,现在这个阅读架便在博物馆里。但是,极度的阅读,使他得了一种厉害的脊柱侧凸并且患上了肺结核、心脏病、眼疾,甚至行走也有困难。加上利奥波第从小就有害羞而内向的性格,这些相继患下的病,让他觉得越来越烦闷、忧郁、悲观,1815年与1816年之间,他感觉深刻的精神危机,因而停止写作论文,一心扑在诗歌上。他研究意大利和欧洲的浪漫主义作品,并进行写作。早期的诗歌创作也是在父亲的图书馆进行的,讲解员说起利奥波第诗歌创作的习惯,总是看着窗外风景,要么就紧盯图书馆的穹顶。我看到陈列在玻璃柜中的利奥波第诗歌手稿,感觉到了一种精神的痛苦与狂躁。
由于病痛与精神的忧郁、压抑,年轻的利奥波第便开始探索人类的痛苦及起源。在他著名的《杂记》(一种日记)中,他对所谓的“享乐伦理”进行了自己的阐述。利奥波第认为,人类从来都在寻找无限的愉快,但是在世界上这种愉快并不存在,只是个幻觉。他认为,人类从来不曾获得愉快,也不曾获得真理,只能得到幻的愉快、幻的真理。幻想的起源来自大自然,所以大自然对人类非常恶毒,只有小孩子的纯稚心灵能感觉愉快,人们长大并发觉这种大自然的骗局,便会感觉痛苦。1819年后,他的眼疾越来越厉害,他以痛苦与失望的伦理创作了三首非常有名的诗:《无限》(1819)、《节日的夜晚》(1820)和《致月亮》。
尽管家境优裕,读书与写作的环境优越,但是,年轻的思考者利奥波第却越来越悲哀,越来越不喜欢居住在这个既小又传统的城镇里。父亲虽然喜欢文学,但观念保守,管理甚严,有时儿子似乎是在父亲的监督下阅读与写作,相当的不自由。母亲虽然是个充满活力的女性,但信奉宗教,可谓是社会习俗与家庭传统忠实的卫道士,母爱和家庭的温暖,多病的利奥波第也没有得到多少。1822年后,利奥波第决定离家远游,先后居住在意大利不同城市:罗马、米兰、博洛尼亚、佛罗伦萨和比萨等,进行他的诗歌创作,其中有《致席尔维娅》(1828),怀念他所爱慕的、十年前死去的少女(父亲车夫的女儿)。但是由于视力继续下降,不得不又回到雷坎纳第。从1828到1830年,他在小镇古堡中创作了一生中最美丽的诗:《回忆》(1929)、《乡村的星期六》(1829)、《暴风雨后的平静》(1829)、《孤独的麻雀》(1829)、《一个亚洲游牧人的夜歌》(1830)等。1833年9月,利奥波第前往那不勒斯,在那里创作了最后的诗歌《月落》(1837),于这年的早春二月,与他最后的诗名一样,悄悄地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对于利奥波第,开始以为自己孤陋寡闻,回到国内查资料,原来这位意大利的著名诗人却是没有进入中国,不仅没有翻译的作品,甚至连小传也找不到。于是,我只得求助意大利莱切大学的博士希尔维娅小姐,不久前她曾与好友安娜访问过冰心文学馆,并在做冰心《繁星》、《春水》意大利语的翻译。希尔维娅不仅发来了利奥波第的生平资料,而且用中文翻译了一首利奥波第的诗,这可能是利奥波第第一次在中国面世的诗歌,我将译文引用如下:
无 限
多亲切啊,这座孤独的山,
还有这道篱笆挡住视线,
遮住了大部分终极的地平线。
可是,当我在此静坐凝望,
我想像中显现了远方的
无限空间,呈现了超人间的
安宁,和无比深沉的寂静,
几乎使我的心充满惊恐。
当我听得枝叶间簌簌风声,
我把这喧声与那无限静寂
相比;我回忆起了永恒,
已死的时令和当前的
活的时令,以及它的声息……
我的思想啊,在这无限中沉没——
在这大海中沉船是多么甜蜜!
(意大利 希尔维娅 译)
从利奥波第故居博物馆出来,天已近晚,沿着十五世纪斑驳高墙下的石板路走去,可以听得见脚步的回声,路狭,迎面却有缓缓开来的汽车,打了车灯,见路人便停下。石板路光滑如锦,高墙门前有时老者打坐,咖啡店、古玩店、鞋帽店、工艺品店早早就亮起了华丽的灯光,穿插着镶嵌在古堡的石缝里。古典情致与现代气息相安无事,我们就走在这条古堡的石板路上,寻找另一个主题:音乐。
我问:“是帕瓦罗蒂么?”意大利的朋友回答:“不是,但比帕瓦罗蒂还棒!”
意大利歌唱家亚塔吉利(1890—1957)也出生于雷坎纳第,后成长为意大利二十世纪最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之一。他的家境比较穷,父亲是制鞋匠,吉利为六个儿女中最小的一位,自小便要作工,帮助家庭。但他热爱音乐,每天工作完了,便到教堂的唱诗班练习歌唱,也上乐理课。七岁的时候,吉利便在教堂儿童唱诗班唱歌,十五岁时,老师发觉他的高音天才,请求他的父母亲容许他去罗马继续学习、深造。1907年秋天,吉利离开雷坎纳第前往罗马,几年后,依靠奖学金,考上了著名的圣西西里亚音乐学院。这所高等音乐学府规定,学生不得在外表演赚钱,而吉利的家境贫困,圣西西里亚学院的学费与食宿费昂贵,他便以“米罗若赛”的艺名在外表演赚钱。毕业前夕,吉利用他的真名在音乐学院的大厅扮演《金发公主》,大获成功,并通过最后的考试,同时获得这个年度的帕尔玛国际歌唱比赛头奖。音乐学院毕业之后,首次在威尼斯附近的罗维戈登台演出,扮演《歌女》中的恩佐的角色,大放光彩,从此走上了歌唱之路。
靠近市政广场的PEOSIANI G PEOSIANI,长长的彩色喷绘垂挂,印着亚塔吉利风度翩翩向观众致意的画像和他的名字。走进剧场,犹如进入金色大厅,满耳都是吉利的歌声,红色的靠背软椅整齐地围在了中央,周边尽是包厢,从二层至四层,一直延伸到穹顶,可以想像当年吉利在此演出的盛况。这里既是剧场,也是亚塔吉利博物馆,陈列与展出了亚塔吉利大量的演出服装与道具,其中有中世纪的骑士服、头盔与宝剑,有贵族的礼服、领结、领带、皮鞋等,还有一套红色的中国旗袍。演出时所获得的荣誉证书、勋章等一应在列,黑胶唱片点缀其间,老年的讲解员如数家珍,还是不能道尽,最后让我们坐下,用耳享受亚塔吉利美妙的男高音。
吉利的大红大紫并非在他的故乡,这里只不过是一个出发的站台,真正让吉利名扬四海,雷坎纳第的高度还不够,尽管它是建立在山顶之上。1917年后,吉利开始在国外演出,1920年11月进入纽约,这一演就是十年,纽约的大舞台使亚塔吉利的名字如日中天,从总统到平民,简单天下无人不识君。1936年后,吉利在奥地利和南美洲进行演出,这时他不仅是男高音歌唱家,从1935到1946年,他还在十六部电影中扮演角色。当吉利回到唱歌家的位置上时,晚年的身体状况已经不能让他继续很久,1955年4月20日,吉利在纽约结束他的演出生涯,这年重返意大利,在罗马举行最后的告别音乐会。
在吉利柔美洒脱、感情热烈真挚的歌声中,离开了古老的剧场。乘着夜色尚未最后暮合,我独自一人快步行至市政广场,鹅黄色的路灯开始点亮,教堂前一大长溜的石椅石凳上,有嬉戏的儿童与平静打坐的老人,广场高耸的钟楼下开始摆出了夜生活的桌椅,小车打着近灯,从你的身边悄悄地滑过,吉利的歌声还在回响,微微俯身站立的利奥波第塑像,在喷泉的簇拥下低首吟望。
国际博物馆协会涉及面非常广,但凡世界种种,都可在博物馆的视野范围。从内容上区别,则由三十一个专业委员会组成,活动主要依靠各专业委员会。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每年都有不同的活动主题,各个专业委员会也有自己的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年度研讨会与活动。2010年第二十五届国际博物馆大会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但各专业委员会并不尽然,比如文学专业委员会的主题便是“博物馆与翻译”,2011年文学专业委员会的主题则定为“文学与音乐”。
“文学与音乐”既是年度的主题词,也是文学专业委员会的组成。国际博物馆协会将音乐纳入文学的范畴,作曲家也视同作家,这与中国的学科分类与习惯有所区别,只有台湾高雄中山大学的文学院院长李美文是音乐博士,和其谈起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分类,她说,是的,中山大学便是如此。
2011年文学专业委员会的主题年会在意大利的基亚拉瓦莱(Chiaravalle)召开。相对于意大利的罗马、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等著名城市,基亚拉瓦莱小城不出名,但是如果列出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便不会陌生了。这个教育法的创始人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便是出生在这个安科拉基亚拉瓦莱古老的小镇上。现在那里有她的基金会,东道主开幕式的讲话,多会提到这个令他们自豪的名字。这与现在中国的风气有些相似,大凡出了一位名人,除了地方政府的官员,民众也会津津乐道。
国际博物馆协会会议总与参观相结合,参观也是会议实际内容,田野与历史现场常常是博物馆的载体。开幕式后,当天下午会议便移师雷坎纳第(Recanati),位于意大利马切拉塔省腹地的小城实地考察。当汽车在山下绕行的时候,远远便望见了阳光下山顶上苍黄的古堡,那就是雷坎纳第。当我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看着两旁林立的斑驳的墙体时,心想,要不是开会,永远也不可能来到这座腹地山顶上古堡组成的小城。
古堡小城,却是真正满足与体现了会议的主题:文学与音乐。
意大利十九世纪初叶的诗人利奥波第(1798—1837)便诞生在这座小城的古堡里。说实话,对于利奥波第我一点儿也不知道,但他在意大利却享有盛誉,不仅是一个诗人,同时也是评论家与哲学家,至今意大利中小学的课本中,仍有他的范文。我们参观访问的利奥波弟故居博物馆(Casa Leopardi),便是建立在他出生时的古堡里。
这座大概有几千平方米的古堡建筑,至今仍是利奥波第家族的住宅,只是将二楼的图书馆开辟出来作为诗人的博物馆。因而,你进入的每一个展室,四周全是十八、十九世纪的书籍,包括报刊,图书均为精装本,气派而豪华,报刊也做了精装,按照年代顺序陈列在壁橱中。这是利奥波弟家族图书馆,全部藏书两万余册,比中国十七世纪的皇族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的藏书要多得多,况且纳兰性德随着那个朝代的消亡,到现在只剩下薄薄的两册《侧帽词》与《饮水词》了。
利奥波第的家族高贵而富有,父亲莫纳尔朵伯爵是雷坎纳第的市长,母亲阿德莱德是位女侯爵。利奥波第是他们十个子女的长子,天资聪慧,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家庭,有两位宗教导师,利奥波第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习拉丁语、神学、哲学,以及化学等自然科学。九岁的时候会写拉丁语,十一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埃特尔之死亡》,同时写过一本有关逻辑学、哲学、道德、物理学的论文集。意大利学者把这些写作称之为“童年作品”。十六岁之前,自学了古希腊语、希伯来语、法语、英语,并且开始翻译作品。童年期间,利奥波第的生活还算愉快,喜欢跟他弟弟和妹妹(尤其卡罗和保利娜)一起玩,对他们讲述幻想故事。
利奥波第最感兴趣的还是父亲的图书馆,他可以整日整夜地在这里看他喜爱的书,以至父亲不得不设立专柜,存入一些禁书。由于利奥波第看书太投入,父亲不得不为其制作一个阅读架,以保持读书的姿式与视力距离,现在这个阅读架便在博物馆里。但是,极度的阅读,使他得了一种厉害的脊柱侧凸并且患上了肺结核、心脏病、眼疾,甚至行走也有困难。加上利奥波第从小就有害羞而内向的性格,这些相继患下的病,让他觉得越来越烦闷、忧郁、悲观,1815年与1816年之间,他感觉深刻的精神危机,因而停止写作论文,一心扑在诗歌上。他研究意大利和欧洲的浪漫主义作品,并进行写作。早期的诗歌创作也是在父亲的图书馆进行的,讲解员说起利奥波第诗歌创作的习惯,总是看着窗外风景,要么就紧盯图书馆的穹顶。我看到陈列在玻璃柜中的利奥波第诗歌手稿,感觉到了一种精神的痛苦与狂躁。
由于病痛与精神的忧郁、压抑,年轻的利奥波第便开始探索人类的痛苦及起源。在他著名的《杂记》(一种日记)中,他对所谓的“享乐伦理”进行了自己的阐述。利奥波第认为,人类从来都在寻找无限的愉快,但是在世界上这种愉快并不存在,只是个幻觉。他认为,人类从来不曾获得愉快,也不曾获得真理,只能得到幻的愉快、幻的真理。幻想的起源来自大自然,所以大自然对人类非常恶毒,只有小孩子的纯稚心灵能感觉愉快,人们长大并发觉这种大自然的骗局,便会感觉痛苦。1819年后,他的眼疾越来越厉害,他以痛苦与失望的伦理创作了三首非常有名的诗:《无限》(1819)、《节日的夜晚》(1820)和《致月亮》。
尽管家境优裕,读书与写作的环境优越,但是,年轻的思考者利奥波第却越来越悲哀,越来越不喜欢居住在这个既小又传统的城镇里。父亲虽然喜欢文学,但观念保守,管理甚严,有时儿子似乎是在父亲的监督下阅读与写作,相当的不自由。母亲虽然是个充满活力的女性,但信奉宗教,可谓是社会习俗与家庭传统忠实的卫道士,母爱和家庭的温暖,多病的利奥波第也没有得到多少。1822年后,利奥波第决定离家远游,先后居住在意大利不同城市:罗马、米兰、博洛尼亚、佛罗伦萨和比萨等,进行他的诗歌创作,其中有《致席尔维娅》(1828),怀念他所爱慕的、十年前死去的少女(父亲车夫的女儿)。但是由于视力继续下降,不得不又回到雷坎纳第。从1828到1830年,他在小镇古堡中创作了一生中最美丽的诗:《回忆》(1929)、《乡村的星期六》(1829)、《暴风雨后的平静》(1829)、《孤独的麻雀》(1829)、《一个亚洲游牧人的夜歌》(1830)等。1833年9月,利奥波第前往那不勒斯,在那里创作了最后的诗歌《月落》(1837),于这年的早春二月,与他最后的诗名一样,悄悄地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对于利奥波第,开始以为自己孤陋寡闻,回到国内查资料,原来这位意大利的著名诗人却是没有进入中国,不仅没有翻译的作品,甚至连小传也找不到。于是,我只得求助意大利莱切大学的博士希尔维娅小姐,不久前她曾与好友安娜访问过冰心文学馆,并在做冰心《繁星》、《春水》意大利语的翻译。希尔维娅不仅发来了利奥波第的生平资料,而且用中文翻译了一首利奥波第的诗,这可能是利奥波第第一次在中国面世的诗歌,我将译文引用如下:
无 限
多亲切啊,这座孤独的山,
还有这道篱笆挡住视线,
遮住了大部分终极的地平线。
可是,当我在此静坐凝望,
我想像中显现了远方的
无限空间,呈现了超人间的
安宁,和无比深沉的寂静,
几乎使我的心充满惊恐。
当我听得枝叶间簌簌风声,
我把这喧声与那无限静寂
相比;我回忆起了永恒,
已死的时令和当前的
活的时令,以及它的声息……
我的思想啊,在这无限中沉没——
在这大海中沉船是多么甜蜜!
(意大利 希尔维娅 译)
从利奥波第故居博物馆出来,天已近晚,沿着十五世纪斑驳高墙下的石板路走去,可以听得见脚步的回声,路狭,迎面却有缓缓开来的汽车,打了车灯,见路人便停下。石板路光滑如锦,高墙门前有时老者打坐,咖啡店、古玩店、鞋帽店、工艺品店早早就亮起了华丽的灯光,穿插着镶嵌在古堡的石缝里。古典情致与现代气息相安无事,我们就走在这条古堡的石板路上,寻找另一个主题:音乐。
我问:“是帕瓦罗蒂么?”意大利的朋友回答:“不是,但比帕瓦罗蒂还棒!”
意大利歌唱家亚塔吉利(1890—1957)也出生于雷坎纳第,后成长为意大利二十世纪最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之一。他的家境比较穷,父亲是制鞋匠,吉利为六个儿女中最小的一位,自小便要作工,帮助家庭。但他热爱音乐,每天工作完了,便到教堂的唱诗班练习歌唱,也上乐理课。七岁的时候,吉利便在教堂儿童唱诗班唱歌,十五岁时,老师发觉他的高音天才,请求他的父母亲容许他去罗马继续学习、深造。1907年秋天,吉利离开雷坎纳第前往罗马,几年后,依靠奖学金,考上了著名的圣西西里亚音乐学院。这所高等音乐学府规定,学生不得在外表演赚钱,而吉利的家境贫困,圣西西里亚学院的学费与食宿费昂贵,他便以“米罗若赛”的艺名在外表演赚钱。毕业前夕,吉利用他的真名在音乐学院的大厅扮演《金发公主》,大获成功,并通过最后的考试,同时获得这个年度的帕尔玛国际歌唱比赛头奖。音乐学院毕业之后,首次在威尼斯附近的罗维戈登台演出,扮演《歌女》中的恩佐的角色,大放光彩,从此走上了歌唱之路。
靠近市政广场的PEOSIANI G PEOSIANI,长长的彩色喷绘垂挂,印着亚塔吉利风度翩翩向观众致意的画像和他的名字。走进剧场,犹如进入金色大厅,满耳都是吉利的歌声,红色的靠背软椅整齐地围在了中央,周边尽是包厢,从二层至四层,一直延伸到穹顶,可以想像当年吉利在此演出的盛况。这里既是剧场,也是亚塔吉利博物馆,陈列与展出了亚塔吉利大量的演出服装与道具,其中有中世纪的骑士服、头盔与宝剑,有贵族的礼服、领结、领带、皮鞋等,还有一套红色的中国旗袍。演出时所获得的荣誉证书、勋章等一应在列,黑胶唱片点缀其间,老年的讲解员如数家珍,还是不能道尽,最后让我们坐下,用耳享受亚塔吉利美妙的男高音。
吉利的大红大紫并非在他的故乡,这里只不过是一个出发的站台,真正让吉利名扬四海,雷坎纳第的高度还不够,尽管它是建立在山顶之上。1917年后,吉利开始在国外演出,1920年11月进入纽约,这一演就是十年,纽约的大舞台使亚塔吉利的名字如日中天,从总统到平民,简单天下无人不识君。1936年后,吉利在奥地利和南美洲进行演出,这时他不仅是男高音歌唱家,从1935到1946年,他还在十六部电影中扮演角色。当吉利回到唱歌家的位置上时,晚年的身体状况已经不能让他继续很久,1955年4月20日,吉利在纽约结束他的演出生涯,这年重返意大利,在罗马举行最后的告别音乐会。
在吉利柔美洒脱、感情热烈真挚的歌声中,离开了古老的剧场。乘着夜色尚未最后暮合,我独自一人快步行至市政广场,鹅黄色的路灯开始点亮,教堂前一大长溜的石椅石凳上,有嬉戏的儿童与平静打坐的老人,广场高耸的钟楼下开始摆出了夜生活的桌椅,小车打着近灯,从你的身边悄悄地滑过,吉利的歌声还在回响,微微俯身站立的利奥波第塑像,在喷泉的簇拥下低首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