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质量评估是保障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抓手。然而,受历史客观性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质量评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质量提升、特色发展需求矛盾。从教育管理视角出发,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质量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做参考。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质量评估;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022-02
随着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深入推进,加快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推动质量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也是知识结构和能力养成的落脚点。课程质量评估是保障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抓手。然而,受历史客观性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质量评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质量提升、特色发展需求矛盾。本文将从教育管理视角出发,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质量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课程质量评估的内涵
课程质量评估是用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标准,按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效果以及课程建设情况做出系统全面评价与估测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障课程质量,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推动课程教学改进,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质量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质量意识淡薄
随着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展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改进”的评估理念逐渐在各高校得到重视与推广,建立持续改进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迫在眉睫。而在实践层面,在管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课程评估更加重视统一性而不注重课程的个性;注重结果的比较性而非课程本身的发展性;注重运用的客观性而不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1]。加上教师考评机制依然延续传统研究型大学模式,科研能力一直占有较大权重,使二级教学单位管理者和教师对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
(二)评估标准泛化或不成体系
有学者对国内49所高校课程评估情况做过调查,其中有26所高校采用统一的指标评价所有课程,占比高达53.1%。而事实上,学科专业的不同,课程性质与类别的不同,其课程质量特性也是各有区别的[2]。评估标准的泛化使评估效果大大降低,不能从课程内涵建设需求出发,发现具体问题,进行持续改进。另外,许多高校以课程设置管理办法、教学大纲编制管理办法以及各级课程建设项目建设与验收标准作为课程质量评估的依据,缺乏对课程质量评估指标的深入研究和整体布局,缺乏对课程质量评估的整体规划的组织架构。
(三)评估范围窄化,评估主体单一
评估范围窄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评估重精品,轻整体。受管理者管理理念等的影响,很难平衡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将重心放在各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在线课程建设上可以在短期内培育精品、塑造典型、提升学校办学影响力,而从整体课程入手,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效果。(2)课程质量评估以课堂教学质量为主,忽视对课程生成、课程准备与课程建设方面的全过程评估。具体评价环节上,主要靠教师评学和学生评教完成。教师评学主要是通过试卷分析,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试卷分析常常存在马虎敷衍、千篇一律的现象,更不能奢望能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而学生评教也是因人、制度、管理等各种因素缺乏精準性和客观性。另外,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质量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课程如何设置,如何实施,如何进一步优化,如果缺少了行业企业的声音,很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四)缺少课程评估的内审机制
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课程质量评估发展滞后性的影响,国内高校普遍没有开展课程评估的元评估,对于评估体制自身是否合理、评估流程是否规范、评估体系是否完善、评估标准是否科学等并没有一个总体把握。
三、对策
(一)加快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提升教师课程质量意识
质量文化是一种致力于永久性地提高质量的文化,具有两个特有的元素:(1)文化或心理元素,即关于质量的共享的价值观、信仰和期望。(2)机构或管理元素,即为提高质量和协调机构工作人员而制定的质量管理程序[3]。质量对高校而言,是一种文化的结晶,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想要获得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更需要形成一种全民的质量文化氛围。具体来讲,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质量大讨论或课程质量研讨,提高各级管理者和教师对课程质量的关注度,通过讨论或研讨促进全校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另一方面,要从制度入手,进一步完善课程质量评估制度,明确质量管理权责,重构教师考核评优标准体系,明确教师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
(二)找准课程定位,重构指标体系,细分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
受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发展的历史客观性影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设置、实施、评价与管理等主要脱胎于精英式教育时代下的学术型高校,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理论性与完整性,课程内容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历史发展性与逻辑性,未能摆脱学术性教育的一贯做法,没有真正按照社会人才结构和人才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矛盾现象将日益突出。新经济时代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的工程人才应至少具有专业核心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一般科学与社会知识和人文素养,这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性”课程赋予了新的内涵与要求。应用型本科要深入研究应用型课程内涵与特点,找准课程定位,搭建分类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评估范围与评估主体。学院层面依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要求,对指标体系进行细分,审核论证,报学校备案,学校将安排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对评价标准进行审核。建立课程质量标准体系,明确评估范围。
(三)构建“三级多元”课程质量全过程评估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想要通过课程质量评估,形成课程建设合力,那就必须要认识到不仅要评估一门课的课堂教学情况,更要评估这门课的内容与课程资源,师资与后续改进生命力;不仅要评估一门门课程的质量,更要评估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性,评估整个课程体系是否与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为此,构建了“三级多元”的课程质量全过程评估体系,构建三级课程质量评估体系和多元化的评估主体结构,对课程设置、课程建设与实施以及课程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评估,为课程质量持续改进和课程质量意识的强化深入提供机制保障。(见下图)
(四)建立课程质量管理督导小组,实行课程质量元评估制度
元评估,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反思行为,其目的是确保评估体制机制的科学、规范,实现评估功能的不断优化与完善。王汉澜认为教育评价的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运用可行的科学方法,对教育评价方案、教育评价结果和获得结果的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对教育评价做出价值判断,具有鉴定教育评价的价值、促进教育评价规范化和教育评价水平的提高、完善教育评价活动等方面的功用[4]。应用型本科高校可通过聘请高教管理专家、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企业专家,建立课程质量管理顾问团队,定期对课程质量评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等进行内审,确保课程质量评估在制度、机制和操作流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课程质量评估的科学化、规范化,确保评估功能的充分发挥,促进课程质量评估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董礼.北京大学课程评估系统的设计和实施[J].教育督导,2017(6):74-76.
[2]赵春鱼.高校课程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基于全国49所高校的现状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6(23):44-51.
[3]范怡红.黄洁.西班牙第斯托大学的内部教学质量管理:基于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欧洲教育结构调整计划”[J].复旦教育论坛,2011(4):75-79.
[4]刘春花.利益相关者视角中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架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21-23.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质量评估;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022-02
随着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深入推进,加快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推动质量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也是知识结构和能力养成的落脚点。课程质量评估是保障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抓手。然而,受历史客观性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质量评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质量提升、特色发展需求矛盾。本文将从教育管理视角出发,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质量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课程质量评估的内涵
课程质量评估是用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标准,按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效果以及课程建设情况做出系统全面评价与估测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障课程质量,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推动课程教学改进,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质量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质量意识淡薄
随着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展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改进”的评估理念逐渐在各高校得到重视与推广,建立持续改进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迫在眉睫。而在实践层面,在管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课程评估更加重视统一性而不注重课程的个性;注重结果的比较性而非课程本身的发展性;注重运用的客观性而不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1]。加上教师考评机制依然延续传统研究型大学模式,科研能力一直占有较大权重,使二级教学单位管理者和教师对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
(二)评估标准泛化或不成体系
有学者对国内49所高校课程评估情况做过调查,其中有26所高校采用统一的指标评价所有课程,占比高达53.1%。而事实上,学科专业的不同,课程性质与类别的不同,其课程质量特性也是各有区别的[2]。评估标准的泛化使评估效果大大降低,不能从课程内涵建设需求出发,发现具体问题,进行持续改进。另外,许多高校以课程设置管理办法、教学大纲编制管理办法以及各级课程建设项目建设与验收标准作为课程质量评估的依据,缺乏对课程质量评估指标的深入研究和整体布局,缺乏对课程质量评估的整体规划的组织架构。
(三)评估范围窄化,评估主体单一
评估范围窄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评估重精品,轻整体。受管理者管理理念等的影响,很难平衡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将重心放在各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在线课程建设上可以在短期内培育精品、塑造典型、提升学校办学影响力,而从整体课程入手,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效果。(2)课程质量评估以课堂教学质量为主,忽视对课程生成、课程准备与课程建设方面的全过程评估。具体评价环节上,主要靠教师评学和学生评教完成。教师评学主要是通过试卷分析,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试卷分析常常存在马虎敷衍、千篇一律的现象,更不能奢望能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而学生评教也是因人、制度、管理等各种因素缺乏精準性和客观性。另外,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质量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课程如何设置,如何实施,如何进一步优化,如果缺少了行业企业的声音,很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四)缺少课程评估的内审机制
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课程质量评估发展滞后性的影响,国内高校普遍没有开展课程评估的元评估,对于评估体制自身是否合理、评估流程是否规范、评估体系是否完善、评估标准是否科学等并没有一个总体把握。
三、对策
(一)加快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提升教师课程质量意识
质量文化是一种致力于永久性地提高质量的文化,具有两个特有的元素:(1)文化或心理元素,即关于质量的共享的价值观、信仰和期望。(2)机构或管理元素,即为提高质量和协调机构工作人员而制定的质量管理程序[3]。质量对高校而言,是一种文化的结晶,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想要获得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更需要形成一种全民的质量文化氛围。具体来讲,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质量大讨论或课程质量研讨,提高各级管理者和教师对课程质量的关注度,通过讨论或研讨促进全校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另一方面,要从制度入手,进一步完善课程质量评估制度,明确质量管理权责,重构教师考核评优标准体系,明确教师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
(二)找准课程定位,重构指标体系,细分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
受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发展的历史客观性影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设置、实施、评价与管理等主要脱胎于精英式教育时代下的学术型高校,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理论性与完整性,课程内容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历史发展性与逻辑性,未能摆脱学术性教育的一贯做法,没有真正按照社会人才结构和人才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矛盾现象将日益突出。新经济时代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的工程人才应至少具有专业核心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一般科学与社会知识和人文素养,这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性”课程赋予了新的内涵与要求。应用型本科要深入研究应用型课程内涵与特点,找准课程定位,搭建分类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评估范围与评估主体。学院层面依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要求,对指标体系进行细分,审核论证,报学校备案,学校将安排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对评价标准进行审核。建立课程质量标准体系,明确评估范围。
(三)构建“三级多元”课程质量全过程评估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想要通过课程质量评估,形成课程建设合力,那就必须要认识到不仅要评估一门课的课堂教学情况,更要评估这门课的内容与课程资源,师资与后续改进生命力;不仅要评估一门门课程的质量,更要评估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性,评估整个课程体系是否与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为此,构建了“三级多元”的课程质量全过程评估体系,构建三级课程质量评估体系和多元化的评估主体结构,对课程设置、课程建设与实施以及课程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评估,为课程质量持续改进和课程质量意识的强化深入提供机制保障。(见下图)
(四)建立课程质量管理督导小组,实行课程质量元评估制度
元评估,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反思行为,其目的是确保评估体制机制的科学、规范,实现评估功能的不断优化与完善。王汉澜认为教育评价的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运用可行的科学方法,对教育评价方案、教育评价结果和获得结果的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对教育评价做出价值判断,具有鉴定教育评价的价值、促进教育评价规范化和教育评价水平的提高、完善教育评价活动等方面的功用[4]。应用型本科高校可通过聘请高教管理专家、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企业专家,建立课程质量管理顾问团队,定期对课程质量评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等进行内审,确保课程质量评估在制度、机制和操作流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课程质量评估的科学化、规范化,确保评估功能的充分发挥,促进课程质量评估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董礼.北京大学课程评估系统的设计和实施[J].教育督导,2017(6):74-76.
[2]赵春鱼.高校课程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基于全国49所高校的现状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6(23):44-51.
[3]范怡红.黄洁.西班牙第斯托大学的内部教学质量管理:基于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欧洲教育结构调整计划”[J].复旦教育论坛,2011(4):75-79.
[4]刘春花.利益相关者视角中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架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