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心内科 护理安全 老年
对于老年患者,着重分析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找出影响安全的因素,寻求规避和化解护理风险的策略,旨在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临床资料
2010年12月~2012年1月收治老年患者753例,男395例,女358例;年龄60~96岁,平均74.31岁。除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风湿性心脏病等专科疾病外,常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老年性便秘、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老年性痴呆、脑梗死、骨老化、颈腰椎骨质增生、白内障、截瘫、褥疮、营养不良等。753例老年患者中共发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34例,其中跌倒2例、坠床1例、自伤1例、患者不合理干预导致治疗(护理)中断11例、健康教育不到位导致严重后果6例、诊疗中相关科室衔接不当引起家属不满8例、药物性静脉炎5例。
安全隐患表现及原因分析
跌倒:本组老年患者中1例发生起床时因体位改变过快,下床站立出现头晕而跌倒;1例患者出卫生间时家人未搀扶而跌倒。
患者不合理干预:本组3例心肌梗死患者、1例急性心衰患者因不习惯吸氧,自行取下吸氧管导致缺氧、呼吸困难加重;7例患者因自行调快扩血管药物滴速,出现胸闷、心慌症状,经吸氧、使用利尿剂后症状缓解。
健康教育不到位:本组有3例患者便秘,在排便后出现大汗、气促憋闷、呼吸困难,经紧急处置后症状缓解;1例便后心脏骤停死亡;2例患者进食后出现剧烈呛咳、全身紫绀,经拍背吸痰、高浓度吸氧后缓解。
诊疗中相关科室衔接不当引起家属不满:本组8例患者出科检查前未与有关科室协调好,造成患者等候时间过长或不能完成相关检查,引起家属不满。
不能预见药物的不良反应:本组5例患者静脉输注胺碘酮或氯化钾时出现静脉炎。
其他:1例患者因家人暂时离开而发生坠床;1例患者倒开水时不慎烫伤。
对 策
仔细询问、准确评估:入院评估时,护士要注意既往史及陪伴代诉情况,尤其是伴随症状和自护能力,有无视力障碍,蹲起能否自如,有无跌倒危险因素(包括平衡失调、步态紊乱)等,给予记录并依据风险程度挂出警示牌。关节炎、脑卒中、老年痴呆、贫血、体位性低血压等患者列为高危人群。入院时询问并检查老年患者的鞋袜,尤其是带入的拖鞋应防滑。针对老年人夜间起床多的特点,规定护士熄灯时预留地灯;行动不便者建议家人陪伴;家人无法陪护者,详细说明病情,并签字为证;重要的告知内容要在护理记录中体现[2],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夜班护士要及时协助患者入厕。
掌握治疗药物特点、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老年人往往出现“服药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心内科老年患者常用药物有抗高血压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安眠药、降糖药、抗凝血药、泻药等。使用镇静催眠药易引起头晕、嗜睡、精神萎靡不振,影响判断力,服药后安排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走动;服用降压药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指导患者起床及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降糖药按要求餐前、进餐时正确服用并督促检查按时进食,以免引起低血糖。依据患者排便规律,合理安排服用泻药时间,尽量避免晚上排便,以防患者受凉及夜间病情变化。老年患者使用心得安、利多卡因、洋地黄类、安定、抗凝血药,存在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等特点,用药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对有医嘱但属患者自备的重要用药,如抗血小板聚集的硫酸氯吡格雷片、降压药、降糖药等,一定监督患者及时用药。
严格执行患者出科交接及陪护流程:科间转送或外出检查,虽然时间短,却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易引起护患纠纷。对此,制定了危重患者交接本、科间交接本,规范了院内科间转送、外出检查护送流程。科间转送高龄、卧床或重病患者时,严格执行交接手续。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时提前做好计划,做好人员及物资准备,保证患者随到随检。
加强业务训练、严格操作流程:输液泵可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和药量,并能对输液过程中的气泡、阻塞等异常情况进行监测与报警,特别适用于输液精度及过程要求较高的心内科患者。如果护士过于依赖仪器监测,不交接班或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不安全情况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ISO9000护理作业指导书要求护士,严格按流程完成每一步操作。加强护士动手能力训练,要求护士熟练掌握科室不同品牌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及常见报警原因防范、分析、处置,并逐一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建立签名巡视卡,要求使用者、巡视护士分别签姓名、时间,以示负责,达到自我约束,便于督促检查。
加强沟通,减少患者不合理干预: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将各项告知制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家属和陪护人员进行讲解,取得他们的谅解和认可,并得到他们的支持,使他们能自觉遵守,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开展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对于心功能不全反复住院的老年患者教育中应宽容接纳、灵活多变、注重实效,不拘于全部目标实现。对住院人数较多的高血压病患者,我们设计和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措施,重视自我功效对自护行为的促进作用,护士经常有意识地询问老年患者什么时候该吃药、吃什么药、血压多少、吃药后注意什么,强化患者的认知,及时表扬肯定,并依据个体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安全性。
完善制度、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护理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如我科规定新入院患者护士长当天必须查房;根据老年患者血管情况进行评估;重点患者必需由护理骨干负责等。这些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起到很好作用,消除了安全隐患,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少玲,洪蝶玟.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4,10:761.
2 王芳,叶志弘,葛学娣.护理安全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3-1055.
对于老年患者,着重分析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找出影响安全的因素,寻求规避和化解护理风险的策略,旨在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临床资料
2010年12月~2012年1月收治老年患者753例,男395例,女358例;年龄60~96岁,平均74.31岁。除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风湿性心脏病等专科疾病外,常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老年性便秘、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老年性痴呆、脑梗死、骨老化、颈腰椎骨质增生、白内障、截瘫、褥疮、营养不良等。753例老年患者中共发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34例,其中跌倒2例、坠床1例、自伤1例、患者不合理干预导致治疗(护理)中断11例、健康教育不到位导致严重后果6例、诊疗中相关科室衔接不当引起家属不满8例、药物性静脉炎5例。
安全隐患表现及原因分析
跌倒:本组老年患者中1例发生起床时因体位改变过快,下床站立出现头晕而跌倒;1例患者出卫生间时家人未搀扶而跌倒。
患者不合理干预:本组3例心肌梗死患者、1例急性心衰患者因不习惯吸氧,自行取下吸氧管导致缺氧、呼吸困难加重;7例患者因自行调快扩血管药物滴速,出现胸闷、心慌症状,经吸氧、使用利尿剂后症状缓解。
健康教育不到位:本组有3例患者便秘,在排便后出现大汗、气促憋闷、呼吸困难,经紧急处置后症状缓解;1例便后心脏骤停死亡;2例患者进食后出现剧烈呛咳、全身紫绀,经拍背吸痰、高浓度吸氧后缓解。
诊疗中相关科室衔接不当引起家属不满:本组8例患者出科检查前未与有关科室协调好,造成患者等候时间过长或不能完成相关检查,引起家属不满。
不能预见药物的不良反应:本组5例患者静脉输注胺碘酮或氯化钾时出现静脉炎。
其他:1例患者因家人暂时离开而发生坠床;1例患者倒开水时不慎烫伤。
对 策
仔细询问、准确评估:入院评估时,护士要注意既往史及陪伴代诉情况,尤其是伴随症状和自护能力,有无视力障碍,蹲起能否自如,有无跌倒危险因素(包括平衡失调、步态紊乱)等,给予记录并依据风险程度挂出警示牌。关节炎、脑卒中、老年痴呆、贫血、体位性低血压等患者列为高危人群。入院时询问并检查老年患者的鞋袜,尤其是带入的拖鞋应防滑。针对老年人夜间起床多的特点,规定护士熄灯时预留地灯;行动不便者建议家人陪伴;家人无法陪护者,详细说明病情,并签字为证;重要的告知内容要在护理记录中体现[2],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夜班护士要及时协助患者入厕。
掌握治疗药物特点、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老年人往往出现“服药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心内科老年患者常用药物有抗高血压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安眠药、降糖药、抗凝血药、泻药等。使用镇静催眠药易引起头晕、嗜睡、精神萎靡不振,影响判断力,服药后安排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走动;服用降压药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指导患者起床及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降糖药按要求餐前、进餐时正确服用并督促检查按时进食,以免引起低血糖。依据患者排便规律,合理安排服用泻药时间,尽量避免晚上排便,以防患者受凉及夜间病情变化。老年患者使用心得安、利多卡因、洋地黄类、安定、抗凝血药,存在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等特点,用药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对有医嘱但属患者自备的重要用药,如抗血小板聚集的硫酸氯吡格雷片、降压药、降糖药等,一定监督患者及时用药。
严格执行患者出科交接及陪护流程:科间转送或外出检查,虽然时间短,却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易引起护患纠纷。对此,制定了危重患者交接本、科间交接本,规范了院内科间转送、外出检查护送流程。科间转送高龄、卧床或重病患者时,严格执行交接手续。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时提前做好计划,做好人员及物资准备,保证患者随到随检。
加强业务训练、严格操作流程:输液泵可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和药量,并能对输液过程中的气泡、阻塞等异常情况进行监测与报警,特别适用于输液精度及过程要求较高的心内科患者。如果护士过于依赖仪器监测,不交接班或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不安全情况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ISO9000护理作业指导书要求护士,严格按流程完成每一步操作。加强护士动手能力训练,要求护士熟练掌握科室不同品牌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及常见报警原因防范、分析、处置,并逐一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建立签名巡视卡,要求使用者、巡视护士分别签姓名、时间,以示负责,达到自我约束,便于督促检查。
加强沟通,减少患者不合理干预: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将各项告知制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家属和陪护人员进行讲解,取得他们的谅解和认可,并得到他们的支持,使他们能自觉遵守,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开展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对于心功能不全反复住院的老年患者教育中应宽容接纳、灵活多变、注重实效,不拘于全部目标实现。对住院人数较多的高血压病患者,我们设计和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措施,重视自我功效对自护行为的促进作用,护士经常有意识地询问老年患者什么时候该吃药、吃什么药、血压多少、吃药后注意什么,强化患者的认知,及时表扬肯定,并依据个体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安全性。
完善制度、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护理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如我科规定新入院患者护士长当天必须查房;根据老年患者血管情况进行评估;重点患者必需由护理骨干负责等。这些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起到很好作用,消除了安全隐患,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少玲,洪蝶玟.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4,10:761.
2 王芳,叶志弘,葛学娣.护理安全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3-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