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教材融进了近、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增多,教材明显变厚,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减少,但高考选拔人才的水准不可能降低。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
关键词:浅析 高中 数学 教材 思考
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实施新课程,渗透新理念的主要渠道依然是课堂教学,因此,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作如探讨:
一、把握好学科的语言教学
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的作用在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把严谨而抽象的数学学术形态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教育形态,引导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的,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更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改变教师脑海中原有模式,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新策略,打破旧框框,找到更加合理的授课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教学的深浅度,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课时问题。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入过渡知识,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如“不等式”是数学解题的一个常用工具,是否在讲集合的运算前加讲一些简单不等式的解法的教学(如“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简单分式不等式”等),这个是集合这一章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新课程对集合的要求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不在于集合的等价变形,更不在于集合更深层的运算。因此教学中要切实把握好集合的“语言”教学,如确要加讲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则要控制好难度,深度,否则课时又会成为问题。又如立体几何内容教学应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感受入手,再研究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即立体几何的“直观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数学教师也只有尽力锤炼好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充分体现语言“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倡导自主、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该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使知识得以内化,方法得以迁移,能力得以形成。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比如,在讲解椭圆的标准方程时,焦点在X轴上的,老师为学生推导,在讨论焦点在Y轴上的方程时,老师就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模仿推导,只有学生自己亲自体验了,才知道推导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甚至有的同学通过探究发现求焦点在Y轴上的方程时,求解过程只需将求焦点在X轴上的方程中的X与Y互换就可以了。到了讲解双曲线的方程时,老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椭圆方程的求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推导,先让学生之间共议,再师生共议,然后得出双曲线的方程,这样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自主、交流、探究的发展空间。
三、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对它的灵活运用,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例如讨论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的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把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方程联立,讨论方程组解的情况;二是从几何图形中考虑直线和圆锥曲线交点的情况,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将会使问题清晰明了。注重知识在教学整体结构中的内在联系,揭示思想方法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沟通中的纽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自觉运用往往使我们运算简捷、推理机敏,更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数学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四、启迪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
1.设计一题多问,促进自主学习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数学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形成过程,或是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或是对旧知识进行归纳、类比后推理得出结论,这种数学抽象或推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沟通知识的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学“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个问题,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去探求、去发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中得以提高,进而避免了知识上的死记硬背,应用上的生搬硬套现象。
2.倡导一题多解,实施分层教学,教材不仅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本很好的“学材”。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倡导一题多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标新立异。
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我们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對象意识、情景意识、目的意识及评判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浅析 高中 数学 教材 思考
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实施新课程,渗透新理念的主要渠道依然是课堂教学,因此,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作如探讨:
一、把握好学科的语言教学
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的作用在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把严谨而抽象的数学学术形态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教育形态,引导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的,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更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改变教师脑海中原有模式,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新策略,打破旧框框,找到更加合理的授课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教学的深浅度,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课时问题。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入过渡知识,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如“不等式”是数学解题的一个常用工具,是否在讲集合的运算前加讲一些简单不等式的解法的教学(如“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简单分式不等式”等),这个是集合这一章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新课程对集合的要求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不在于集合的等价变形,更不在于集合更深层的运算。因此教学中要切实把握好集合的“语言”教学,如确要加讲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则要控制好难度,深度,否则课时又会成为问题。又如立体几何内容教学应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感受入手,再研究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即立体几何的“直观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数学教师也只有尽力锤炼好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充分体现语言“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倡导自主、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该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使知识得以内化,方法得以迁移,能力得以形成。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比如,在讲解椭圆的标准方程时,焦点在X轴上的,老师为学生推导,在讨论焦点在Y轴上的方程时,老师就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模仿推导,只有学生自己亲自体验了,才知道推导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甚至有的同学通过探究发现求焦点在Y轴上的方程时,求解过程只需将求焦点在X轴上的方程中的X与Y互换就可以了。到了讲解双曲线的方程时,老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椭圆方程的求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推导,先让学生之间共议,再师生共议,然后得出双曲线的方程,这样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自主、交流、探究的发展空间。
三、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对它的灵活运用,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例如讨论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的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把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方程联立,讨论方程组解的情况;二是从几何图形中考虑直线和圆锥曲线交点的情况,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将会使问题清晰明了。注重知识在教学整体结构中的内在联系,揭示思想方法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沟通中的纽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自觉运用往往使我们运算简捷、推理机敏,更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数学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四、启迪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
1.设计一题多问,促进自主学习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数学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形成过程,或是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或是对旧知识进行归纳、类比后推理得出结论,这种数学抽象或推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沟通知识的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学“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个问题,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去探求、去发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中得以提高,进而避免了知识上的死记硬背,应用上的生搬硬套现象。
2.倡导一题多解,实施分层教学,教材不仅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本很好的“学材”。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倡导一题多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标新立异。
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我们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對象意识、情景意识、目的意识及评判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