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隆林县山林权属纠纷现状,对山林权属纠纷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调处对策,以期为当地山林权属纠纷的妥善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山林权属纠纷;现状;成因;调处对策;广西隆林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183-02
山林权属纠纷是指因林地、林木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归属问题而产生的争执,分为林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争执和林木所有权、处分权的争执[1-2]。随着隆林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迅速推进,新的山林权属纠纷还在不断发生,且调解难度也越来越大,调处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基于此现状,本文对隆林县山林权属纠纷产生的原因及调解对策进行详细的研究探讨,以期为山林权属纠纷调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隆林各族自治县山林权属纠纷现状
1.1 纠纷案件多,调结率低
隆林各族自治县国土总面积35.4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6.72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5.48%。现有森林面积22.77万hm2,森林覆盖率64.33%,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广西林业大县之一。隆林县自2009年全面起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全县16个乡镇累计发生山林权属纠纷369起,调结287起,调结率只有77.8%,现仍有82起正在抓紧调处过程中。
1.2 多种原因导致调解进度慢
隆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带,是典型的山区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居住着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2013年,在全县开展的社会纠纷矛盾梳理排查工作中,共排查出有较大农村治安隐患的山林权属纠纷案件9起,其中跨县纠纷3起,跨乡镇纠纷2起,村组纠纷4起,由于历史原因,证据不易收集,导致调解进度慢。
2 隆林各族自治县山林权属纠纷产生的原因
2.1 林地增值,山区林业经济迅速发展,诱导山林权属纠纷频发
随着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偿、石漠化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在隆林县的全面实施,山区群众确实享受到了国家发展林业优惠政策带来的实惠。林地、林木已经成为隆林县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山林的社会经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经济效益日趋显著。同时,随着隆林县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林地、林木迅速增值,过去无人问津的荒山、荒地也成了农民群众争相开发利用的香饽饽,在如火如荼的林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山林权属纠纷也随之日益频发。
2.2 移民安置政策不完善,导致山林权属纠纷隐患增加
一是隆林县境内有国家级的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和平班水电站,2个电站库区有逾1万名移民外迁,逾3万名移民后靠,由于部分外迁移民返迁,与后靠移民争夺库区剩余资源,导致山林权属纠纷频发。二是20世纪60—70年代,隆林县在部分土山地区乡镇大力兴建村办集体林场,政府有意识地安置了一些资源贫乏的大石山区群众到这些村办林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这部分群众是隆林县最早期的一批生态移民。但是,政府一直没有完善这些村办集体林场的土地划拨征用手续,从而为山林权属纠纷的发生埋下隐患。
2.3 山林权属证件多有瑕疵,诱导山林权属纠纷频发
隆林县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林业“三定”工作,把山林以责任山或自留山方式划分到农户管理,并进行登记造册,政府颁发了相应的责任山或自留山使用证书。当时的一些林业“三定”工作人员将已加盖县政府公章的空白责任山证书直接交由村干部处理,由当时的村、组干部负责填写,大部分山林没有召集群众到现场进行实地勘查指界,林权证件存在涂改情况,面积记载与实际不符,地名和“四至”界线描述不清,存在地块重叠、重复发证等诸多问题,有的村对证书不够重视,保存不善,导致部分空白证书流落民间,由于年代久远,真假难辨,这也是隆林县山林权属纠纷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隆林县山林权属纠纷调处的难点分析
3.1 年代久远,人事变迁,合法证据材料不足
在现实调解过程中,纠纷双方往往不能提供完整的合法证据材料,争议双方各执己见,是非难辨。农村山林权属纠纷成因复杂,很多是历史积案,有些发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纠纷案件,经历了数十年时间,历经几代调处工作者的努力,仍未得到妥善解决。随着时间推移,此类纠纷案件的知情人,即当年参与划界分山的群众、村组干部,有的已离世,有的村、社干部已离任,导致案件调查取证更加困难,使得此类纠纷更加难以调处。
3.2 林权纠纷涉及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村民因经济利益驱使扰乱纠纷调处秩序
过去的农村山林权属纠纷,往往是因农民的农业生产开发而出现,这些纠纷大部分可以通过协调商量、说服教育等方式促使双方互让互谅,达成调解协议。但是,近年新发生的山林权属纠纷,大多是伴随工程建设项目征地而出现,往往涉及征地补偿款的归属问题,直接关系到争议群众的经济利益,因此争执更加激烈。在唾手可得的经济利益面前,一些村民动辄集众上访,阻拦工程施工,蓄意扩大事态,扰乱纠纷调处工作的正常秩序,加大了此类纠纷案件的调处难度。
3.3 调处力量薄弱,队伍不稳定,工作效率低
农村山林土地纠纷调处是一项事倍功半的工作,调处工作的责、权主体不够明确,部门之间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对于重大山林土地纠纷案件,政府部门为了稳定大局,一般是从各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开展工作,而抽调的这些工作队员大多不具备相应的法律和调处专业知识,工作效率不高,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纠纷案件久拖不决,积案增多。
3.4 基层调处机构不健全,乡村调处工作不力,重视不够
部分乡镇对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工作不够重视。一是有些乡镇干部和村组干部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调处职责,怕惹是非,怕得罪人,对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工作存在推卸思想和畏难情绪。一旦接手调解山林纠纷案件工作,往往只做粗略调查,组织开展试探性的调解工作,搞形式,走过场,将主要工作推给上级政府或林业主管部门。二是一些乡镇的工作人员虽然会尽职尽责,但因缺乏相应的法律和调处专业知识,不按纠纷调处程序开展工作,在调处山林纠纷过程中出现程序违法等现象。 4 隆林县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对策
4.1 充实调处工作队伍,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在现有的山林权属纠纷调处机构的基础上,通过人事岗位调整和公开招聘,吸收一批具备相关法律专业知识人士充实到调处工作队伍中来。同时,加强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及乡、村组干部的调处业务培训,组织集中学习《森林法》《土地管理法》《行政诉讼法》《人民调解法》《行政复议条例》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处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纠纷调解干部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调处能力[3-4]。培养一批“知识型”“业务型”的专业调解骨干。稳定调处工作队伍,进一步完善山林权属纠纷调处职能,促进调处工作的规范化,提高调处工作效率,积极有效地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4.2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坚持“依法调解,积极预防”的工作思路
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政府部门重视农村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纠纷调解,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二是积极组织开展“调处服务进村屯”活动,充分利用乡村圩日、传统节日、农家婚庆等群众齐聚的有利时机,通过宣传车、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展览专栏、曝光典型等措施,引导农村群众遵纪守法,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5]。
4.3 建立健全纠纷调处机构,构建“三道”防线,构筑“大调解”的工作格局
一是建立健全村级调解组织,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以及农村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宗族寨老在山林权属纠纷调解工作中的潜力作用,着力调解农村群众个人与个人之间发生的山林权属纠纷,及时掌握纠纷发展动向,形成预防和化解农村山林权属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加强乡镇调解组织建设,由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成以国土资源管理所、司法所、林业站、水保站等乡直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参加的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及时发现和调解本辖区内发生的农村山林权属纠纷,形成预防和化解农村山林权属纠纷的“第二道防线”。三是自治县人民政府建立由公、检、法、司、综治、林业、国土、信访、法制等部门组成的农村山林权属纠纷调处领导机构,统一指导全县农村山林土地纠纷的调解工作,协调处理对全县农村社会稳定影响突出的重大山林权属纠纷案件,构建预防和化解农村山林权属纠纷的“第三道防线”。
4.4 建立纠纷调处考核奖惩机制
把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工作纳入责任部门和乡镇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目标,对调解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因工作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力而导致因山林纠纷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较大社会不良影响的,取消责任部门或乡镇当年评先资格;对在调处过程中不认真履行职责、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工作人员,要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责任[6]。
5 参考文献
[1] 陈永富,程云行,李兰英.山林权属纠纷调处方法比较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2,12(8):200-202.
[2] 黎磊.产生山林纠纷的原因及解决的法律依据[J].民营科技,2011(11):127.
[3] 吕文风.解决农村山林权属纠纷问题的办法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7):238-239.
[4] 施吉成.林权纠纷与矛盾调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95-196.
[5] 肖易儒,周训芳.林权纠纷的解决方式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8-61.
[6] 周伯煌,付景新.我国林权纠纷非诉解决机制的困境及其突破[J].世界林业研究,2010(4):56-60.
关键词 山林权属纠纷;现状;成因;调处对策;广西隆林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183-02
山林权属纠纷是指因林地、林木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归属问题而产生的争执,分为林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争执和林木所有权、处分权的争执[1-2]。随着隆林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迅速推进,新的山林权属纠纷还在不断发生,且调解难度也越来越大,调处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基于此现状,本文对隆林县山林权属纠纷产生的原因及调解对策进行详细的研究探讨,以期为山林权属纠纷调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隆林各族自治县山林权属纠纷现状
1.1 纠纷案件多,调结率低
隆林各族自治县国土总面积35.4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6.72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5.48%。现有森林面积22.77万hm2,森林覆盖率64.33%,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广西林业大县之一。隆林县自2009年全面起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全县16个乡镇累计发生山林权属纠纷369起,调结287起,调结率只有77.8%,现仍有82起正在抓紧调处过程中。
1.2 多种原因导致调解进度慢
隆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带,是典型的山区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居住着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2013年,在全县开展的社会纠纷矛盾梳理排查工作中,共排查出有较大农村治安隐患的山林权属纠纷案件9起,其中跨县纠纷3起,跨乡镇纠纷2起,村组纠纷4起,由于历史原因,证据不易收集,导致调解进度慢。
2 隆林各族自治县山林权属纠纷产生的原因
2.1 林地增值,山区林业经济迅速发展,诱导山林权属纠纷频发
随着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偿、石漠化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在隆林县的全面实施,山区群众确实享受到了国家发展林业优惠政策带来的实惠。林地、林木已经成为隆林县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山林的社会经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经济效益日趋显著。同时,随着隆林县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林地、林木迅速增值,过去无人问津的荒山、荒地也成了农民群众争相开发利用的香饽饽,在如火如荼的林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山林权属纠纷也随之日益频发。
2.2 移民安置政策不完善,导致山林权属纠纷隐患增加
一是隆林县境内有国家级的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和平班水电站,2个电站库区有逾1万名移民外迁,逾3万名移民后靠,由于部分外迁移民返迁,与后靠移民争夺库区剩余资源,导致山林权属纠纷频发。二是20世纪60—70年代,隆林县在部分土山地区乡镇大力兴建村办集体林场,政府有意识地安置了一些资源贫乏的大石山区群众到这些村办林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这部分群众是隆林县最早期的一批生态移民。但是,政府一直没有完善这些村办集体林场的土地划拨征用手续,从而为山林权属纠纷的发生埋下隐患。
2.3 山林权属证件多有瑕疵,诱导山林权属纠纷频发
隆林县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林业“三定”工作,把山林以责任山或自留山方式划分到农户管理,并进行登记造册,政府颁发了相应的责任山或自留山使用证书。当时的一些林业“三定”工作人员将已加盖县政府公章的空白责任山证书直接交由村干部处理,由当时的村、组干部负责填写,大部分山林没有召集群众到现场进行实地勘查指界,林权证件存在涂改情况,面积记载与实际不符,地名和“四至”界线描述不清,存在地块重叠、重复发证等诸多问题,有的村对证书不够重视,保存不善,导致部分空白证书流落民间,由于年代久远,真假难辨,这也是隆林县山林权属纠纷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隆林县山林权属纠纷调处的难点分析
3.1 年代久远,人事变迁,合法证据材料不足
在现实调解过程中,纠纷双方往往不能提供完整的合法证据材料,争议双方各执己见,是非难辨。农村山林权属纠纷成因复杂,很多是历史积案,有些发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纠纷案件,经历了数十年时间,历经几代调处工作者的努力,仍未得到妥善解决。随着时间推移,此类纠纷案件的知情人,即当年参与划界分山的群众、村组干部,有的已离世,有的村、社干部已离任,导致案件调查取证更加困难,使得此类纠纷更加难以调处。
3.2 林权纠纷涉及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村民因经济利益驱使扰乱纠纷调处秩序
过去的农村山林权属纠纷,往往是因农民的农业生产开发而出现,这些纠纷大部分可以通过协调商量、说服教育等方式促使双方互让互谅,达成调解协议。但是,近年新发生的山林权属纠纷,大多是伴随工程建设项目征地而出现,往往涉及征地补偿款的归属问题,直接关系到争议群众的经济利益,因此争执更加激烈。在唾手可得的经济利益面前,一些村民动辄集众上访,阻拦工程施工,蓄意扩大事态,扰乱纠纷调处工作的正常秩序,加大了此类纠纷案件的调处难度。
3.3 调处力量薄弱,队伍不稳定,工作效率低
农村山林土地纠纷调处是一项事倍功半的工作,调处工作的责、权主体不够明确,部门之间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对于重大山林土地纠纷案件,政府部门为了稳定大局,一般是从各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开展工作,而抽调的这些工作队员大多不具备相应的法律和调处专业知识,工作效率不高,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纠纷案件久拖不决,积案增多。
3.4 基层调处机构不健全,乡村调处工作不力,重视不够
部分乡镇对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工作不够重视。一是有些乡镇干部和村组干部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调处职责,怕惹是非,怕得罪人,对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工作存在推卸思想和畏难情绪。一旦接手调解山林纠纷案件工作,往往只做粗略调查,组织开展试探性的调解工作,搞形式,走过场,将主要工作推给上级政府或林业主管部门。二是一些乡镇的工作人员虽然会尽职尽责,但因缺乏相应的法律和调处专业知识,不按纠纷调处程序开展工作,在调处山林纠纷过程中出现程序违法等现象。 4 隆林县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对策
4.1 充实调处工作队伍,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在现有的山林权属纠纷调处机构的基础上,通过人事岗位调整和公开招聘,吸收一批具备相关法律专业知识人士充实到调处工作队伍中来。同时,加强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及乡、村组干部的调处业务培训,组织集中学习《森林法》《土地管理法》《行政诉讼法》《人民调解法》《行政复议条例》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处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纠纷调解干部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调处能力[3-4]。培养一批“知识型”“业务型”的专业调解骨干。稳定调处工作队伍,进一步完善山林权属纠纷调处职能,促进调处工作的规范化,提高调处工作效率,积极有效地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4.2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坚持“依法调解,积极预防”的工作思路
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政府部门重视农村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纠纷调解,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二是积极组织开展“调处服务进村屯”活动,充分利用乡村圩日、传统节日、农家婚庆等群众齐聚的有利时机,通过宣传车、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展览专栏、曝光典型等措施,引导农村群众遵纪守法,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5]。
4.3 建立健全纠纷调处机构,构建“三道”防线,构筑“大调解”的工作格局
一是建立健全村级调解组织,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以及农村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宗族寨老在山林权属纠纷调解工作中的潜力作用,着力调解农村群众个人与个人之间发生的山林权属纠纷,及时掌握纠纷发展动向,形成预防和化解农村山林权属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加强乡镇调解组织建设,由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成以国土资源管理所、司法所、林业站、水保站等乡直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参加的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及时发现和调解本辖区内发生的农村山林权属纠纷,形成预防和化解农村山林权属纠纷的“第二道防线”。三是自治县人民政府建立由公、检、法、司、综治、林业、国土、信访、法制等部门组成的农村山林权属纠纷调处领导机构,统一指导全县农村山林土地纠纷的调解工作,协调处理对全县农村社会稳定影响突出的重大山林权属纠纷案件,构建预防和化解农村山林权属纠纷的“第三道防线”。
4.4 建立纠纷调处考核奖惩机制
把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工作纳入责任部门和乡镇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目标,对调解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因工作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力而导致因山林纠纷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较大社会不良影响的,取消责任部门或乡镇当年评先资格;对在调处过程中不认真履行职责、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工作人员,要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责任[6]。
5 参考文献
[1] 陈永富,程云行,李兰英.山林权属纠纷调处方法比较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2,12(8):200-202.
[2] 黎磊.产生山林纠纷的原因及解决的法律依据[J].民营科技,2011(11):127.
[3] 吕文风.解决农村山林权属纠纷问题的办法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7):238-239.
[4] 施吉成.林权纠纷与矛盾调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95-196.
[5] 肖易儒,周训芳.林权纠纷的解决方式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8-61.
[6] 周伯煌,付景新.我国林权纠纷非诉解决机制的困境及其突破[J].世界林业研究,2010(4):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