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上呼吸道管理困难 面罩通气困难 气管切开
病历资料
患者,女,65岁。诊断左腮腺囊肿右腮腺肿瘤,拟在全麻下行腮腺肿瘤切除术。术前访视,ASA Ⅱ级,Mallampati Ⅱ级,除体胖颈短,甲颏距短外,患者头颈活动度、张口度、下颌前伸正常,CT示无气道偏移。术前0.5小时阿托品0.5mg肌注。入手术室后测BP 135/87mmHg,HR 92次/分,SPO2 96%。给予2%利多卡因上呼吸道表麻,1%丁卡因环甲膜穿刺,咪达唑仑2mg静滴,面罩充分吸氧,SPO2 99%时经鼻盲探插管,失败。因患者不配合,决定半清醒经口明视插管,给予芬太尼0.5mg,咪达唑仑2mg静推,患者入睡,面罩给氧发现阻力大,加压通气胸廓未起伏,60秒后SPO2逐渐降至87%,HR 116次/分,紧急置入喉镜,见患者会厌呈卷叶状偏至左上方,分别置入带双腔导管芯的7.0#、6.5#导管强力插管无法通过,90秒后SPO2降至72%,急忙嘱助手继续面罩加压通气,巡回护士捏皮球,器械护士抽肾上腺素1mg,主刀消毒颈部皮肤,自己快步至隔壁取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包,40秒后,患者口唇发绀,BP 105/70mmHg,HR 145次/分,SPO2 55%,徒手取台上刀片划开颈前皮肤,穿刺成功,置入导丝,扩张皮肤,HR降至62次/分,给肾上腺素1mg静推,迅速放置导管,接呼吸机给氧,SPO2渐升至99%,HR 110~135次/分,20分钟后患者清醒,回答切题,运动自如,观察30分钟无任何异常后,常规诱导换喉切除专用气管导管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回访无异常。
讨 论
上呼吸道管理困难(困难气道)包括喉镜显露声门困难、气管插管困难和面罩通气困难(DMV)。三者相互独立又高度相关。因DMV的判断标准不同,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变化较大。在气管插管困难的患者中,DMV发生率5%~15%,在DMV的患者中,有困难插管30%[1],插管困难和DMV同时存在的发生率,Benumof报道0.01%,Parment报道0.1%,Langeron报道1.5%。
上呼吸道管理的难点在于预测。目前国内外仍按困难气道标准进行评估[2~4]。此标准与插管难度高度相关,但对面罩通气困难预测却帮助不大,尤其是口腔、下颌、气管沿路“变形”、“肿瘤”患者,虽然术前都有影像学检查,呼吸道受压、解剖结构改变的诊断容易,而解剖结构正常,呼吸道“受力”失衡,用药后气道变形,导致插管、通气困难的却无法预知。此患者即为“力量失衡”型,用药后声门上部严重变形而至插管、通气困难。
由于患者缺氧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心跳骤停、脑死亡等严重后果,故上呼吸道管理困难的重点在于处理。目前临床上处理困难气道的主要做法为首选清醒插管,失败后则立刻实施无创或有创紧急通气。该患者清醒插管无法实施,用药后出现DMV,由于DMV患者中约70%无插管困难,此时用喉镜试行明视插管为首选之举。一旦喉镜下明确声门上部因力量支撑失衡,造成解剖变形,气道梗阻,强力插管无法通过,警示操作者,此时所有无创紧急通气手段包括改良喉镜、通气道、光导芯、喉罩、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纤支镜等既费时也无效,此刻患者口唇发绀、SPO2测不到、HR明显下降,严重的呼吸危象也警示操作者,必须立刻实施有效通气,有创通气是惟一选择。临床有3种方法:环甲膜穿刺、切开、气管切开和喉切开。其中环甲膜穿刺、切开行高频通气虽操作简单,但效果不佳且受设备限制;喉切开虽创伤小、并发症少,但临床研究还新,顾虑重重;较为成熟的技术就是气管切开。经皮扩张气管切开(PT)因较传统气管切开(OT)有时间短,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拔管后切口愈合快,社会、经济效益佳等优点而在临床广泛开展[5]。结果证明,果断采用快速有效的PT是该患者没有发生心跳骤停及其他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陶勇,曹云飞.面罩通气困难的预测与处理[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22(4):209-211.
2 王世泉.麻醉与抢救中气管插管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71-181.
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8-931.
4 曾因明,邓小明.麻醉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8-260.
5 金晓桦,王芳,宋亚红,等.改良式和传统式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4):265.
病历资料
患者,女,65岁。诊断左腮腺囊肿右腮腺肿瘤,拟在全麻下行腮腺肿瘤切除术。术前访视,ASA Ⅱ级,Mallampati Ⅱ级,除体胖颈短,甲颏距短外,患者头颈活动度、张口度、下颌前伸正常,CT示无气道偏移。术前0.5小时阿托品0.5mg肌注。入手术室后测BP 135/87mmHg,HR 92次/分,SPO2 96%。给予2%利多卡因上呼吸道表麻,1%丁卡因环甲膜穿刺,咪达唑仑2mg静滴,面罩充分吸氧,SPO2 99%时经鼻盲探插管,失败。因患者不配合,决定半清醒经口明视插管,给予芬太尼0.5mg,咪达唑仑2mg静推,患者入睡,面罩给氧发现阻力大,加压通气胸廓未起伏,60秒后SPO2逐渐降至87%,HR 116次/分,紧急置入喉镜,见患者会厌呈卷叶状偏至左上方,分别置入带双腔导管芯的7.0#、6.5#导管强力插管无法通过,90秒后SPO2降至72%,急忙嘱助手继续面罩加压通气,巡回护士捏皮球,器械护士抽肾上腺素1mg,主刀消毒颈部皮肤,自己快步至隔壁取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包,40秒后,患者口唇发绀,BP 105/70mmHg,HR 145次/分,SPO2 55%,徒手取台上刀片划开颈前皮肤,穿刺成功,置入导丝,扩张皮肤,HR降至62次/分,给肾上腺素1mg静推,迅速放置导管,接呼吸机给氧,SPO2渐升至99%,HR 110~135次/分,20分钟后患者清醒,回答切题,运动自如,观察30分钟无任何异常后,常规诱导换喉切除专用气管导管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回访无异常。
讨 论
上呼吸道管理困难(困难气道)包括喉镜显露声门困难、气管插管困难和面罩通气困难(DMV)。三者相互独立又高度相关。因DMV的判断标准不同,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变化较大。在气管插管困难的患者中,DMV发生率5%~15%,在DMV的患者中,有困难插管30%[1],插管困难和DMV同时存在的发生率,Benumof报道0.01%,Parment报道0.1%,Langeron报道1.5%。
上呼吸道管理的难点在于预测。目前国内外仍按困难气道标准进行评估[2~4]。此标准与插管难度高度相关,但对面罩通气困难预测却帮助不大,尤其是口腔、下颌、气管沿路“变形”、“肿瘤”患者,虽然术前都有影像学检查,呼吸道受压、解剖结构改变的诊断容易,而解剖结构正常,呼吸道“受力”失衡,用药后气道变形,导致插管、通气困难的却无法预知。此患者即为“力量失衡”型,用药后声门上部严重变形而至插管、通气困难。
由于患者缺氧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心跳骤停、脑死亡等严重后果,故上呼吸道管理困难的重点在于处理。目前临床上处理困难气道的主要做法为首选清醒插管,失败后则立刻实施无创或有创紧急通气。该患者清醒插管无法实施,用药后出现DMV,由于DMV患者中约70%无插管困难,此时用喉镜试行明视插管为首选之举。一旦喉镜下明确声门上部因力量支撑失衡,造成解剖变形,气道梗阻,强力插管无法通过,警示操作者,此时所有无创紧急通气手段包括改良喉镜、通气道、光导芯、喉罩、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纤支镜等既费时也无效,此刻患者口唇发绀、SPO2测不到、HR明显下降,严重的呼吸危象也警示操作者,必须立刻实施有效通气,有创通气是惟一选择。临床有3种方法:环甲膜穿刺、切开、气管切开和喉切开。其中环甲膜穿刺、切开行高频通气虽操作简单,但效果不佳且受设备限制;喉切开虽创伤小、并发症少,但临床研究还新,顾虑重重;较为成熟的技术就是气管切开。经皮扩张气管切开(PT)因较传统气管切开(OT)有时间短,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拔管后切口愈合快,社会、经济效益佳等优点而在临床广泛开展[5]。结果证明,果断采用快速有效的PT是该患者没有发生心跳骤停及其他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陶勇,曹云飞.面罩通气困难的预测与处理[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22(4):209-211.
2 王世泉.麻醉与抢救中气管插管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71-181.
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8-931.
4 曾因明,邓小明.麻醉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8-260.
5 金晓桦,王芳,宋亚红,等.改良式和传统式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