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對目前小学语文考试中存在的现象予以分析,并根据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及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小学语文考试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如:分项考试,鼓励重考,结合情境考,实际考查等,以真正发挥考试的功能。
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开始进行各种改革的尝试,形势是喜人的。但无庸讳言,不少老师的思想还没有彻底解放,在实践中左顾右盼,畏首畏尾,甚至依然故我,公开课一套,平时上课又是另一套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何以致此?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主要原因是考试这根指挥棒还存在着许多弊端。老师说:“教学改革说千次,不如考一次!”此话虽不完全正确,但却不无道理,因为考试不仅具有评定功能,而且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不科学的考试必然会导致教学背离规律,误入歧途。笔者曾就语文考试问题向各地几十位语文教师了解情况,他们普遍反映问题较多,有些老师提的意见还很尖锐。笔者又搜集了近年以来我省各地语文试卷,将这些试卷与以前的试卷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绝大部分试卷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沿袭了过去的那一套。综合分析目前语文考试状况,我感到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考试内容不全面。《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要重视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相互促进”。而现行语文考试却常常置此要求于不顾,只考读写,不考听说,导致教师忽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听力训练;低年级的说话课质量不高,有的还不正常开设;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要求不严格,大量存在的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不连贯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大纲中对各年级的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写字应与识字并重,而现行语文考试却忽视对学生写字质量的检测,有的即使有此项目,占分很少,评分标准也不明确、不严格。这种倾向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写字不严格要求,不认真指导,写字课被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
(2)考试重点不恰当。不少地区和学校仍然把重点放在考核那些琐碎的、非主要的枝节问题上,总体上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内容轻语言的倾向,对最能反映学生语文素质的语感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词汇积累量的测查,题目少,分量轻。相反,下面几类题目在语文试卷中却屡见不鲜,有的还占有较大的比重。
(3)答案标准化。比如,根据“思想一致,共同努力”的意思写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填“齐心协力”就错。挤眉弄眼为什么只能是表示神态,而说表示动作就错[1]。在进行语文考试改革中,我们应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充分的正确的理解,同时还应以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教育评价作出正确的改革。
一、 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
这是实施语文教育改革的起点。经过近20年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反复争鸣、讨论和研究,可以比较清晰地达成如下共识: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诸特征的和谐统一。首先是工具性。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象形文字,语言首先是思维的载体,是人类接受和输出生命信息的基本工具。不同语种的语文教育,其目的都在于通过优秀文本的阅读、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对该语种的感悟、内化和外化、运用的综合能力,即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汉语文教育亦当如此。再者是人文性。我们必须高度强调,汉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作为母语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级的目标。新的历史时期,力主“工具论”,呼唤回归语文本体,这是语文教育史上的纠偏和进步,但面对如今语文应试教育深深陷入机械化、技术化泥潭时,继续持“纯工具论”者,无疑有保守之嫌了。
二、 关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认识
传统的学习结果评价多采用标准化测验,它没有给出我们所需要的学生学习的信息。这种评价方式的理论基础是联结主义,它是通过学生对大量结构化的情景的反应,来了解其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但却无法考察学生在动态的、真实的背景中会如何应用知识。现实生活是非结构化的,没有现成的答案让我们选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的思考者。只有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学生才需要表现出主动探索,展示其判断力和创造力。因此,非结构化的任务对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是重要的。根据以上理论,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考试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建议:
三、 分项考试
过去的小学语文考试,多是采用全班笔试,一门课程一份试卷,而对某些实践方面与能力方面的内容,则无法进行考核。实际上小学语文考试,就应包括拼音、识字、听写、朗读、说话、作文等。有的学生每次考试,可能都名列榜尾;而如果按上述内容分项考试,有些过去名列榜尾的学生,由于某项内容突出,很可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使这些学生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很多学科实行分项考试,可能检测实践知识与动手能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
四、鼓励重考
鼓励重考与搞频繁考试是完全不同的。重考是建立在学生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其目的是通过鼓励学生重考这个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实际操作考查
如查字典的考查,一定要让学生真正使用字典这个工具进行考查。可提供一定数量的字,按指定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到统一的字典上查出要查的字(写出字所在的页码);还可提供一定数量的词语、词组,限定时间,让学生到字典中查出带点的字,选择字的义项(把义项序号写下来),这是据词定义能力的考查。语文考试改革是一项涉及到很多因素的复杂工程,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对这一问题作出更深入的探索,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出一条畅通无阻的航道。
参考文献:
[1]王丽:《中国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03
[2]庄文中:《1949 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轨迹》.语文学习,1996.4
[3]《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03
[4]聂海清:《关于改革中小学学科考试方法的思考》.中小学教学研究,2000.01
[5]徐国钊:《小学语文分项考试探讨》,小学语文教学,2000.03
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开始进行各种改革的尝试,形势是喜人的。但无庸讳言,不少老师的思想还没有彻底解放,在实践中左顾右盼,畏首畏尾,甚至依然故我,公开课一套,平时上课又是另一套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何以致此?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主要原因是考试这根指挥棒还存在着许多弊端。老师说:“教学改革说千次,不如考一次!”此话虽不完全正确,但却不无道理,因为考试不仅具有评定功能,而且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不科学的考试必然会导致教学背离规律,误入歧途。笔者曾就语文考试问题向各地几十位语文教师了解情况,他们普遍反映问题较多,有些老师提的意见还很尖锐。笔者又搜集了近年以来我省各地语文试卷,将这些试卷与以前的试卷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绝大部分试卷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沿袭了过去的那一套。综合分析目前语文考试状况,我感到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考试内容不全面。《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要重视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相互促进”。而现行语文考试却常常置此要求于不顾,只考读写,不考听说,导致教师忽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听力训练;低年级的说话课质量不高,有的还不正常开设;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要求不严格,大量存在的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不连贯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大纲中对各年级的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写字应与识字并重,而现行语文考试却忽视对学生写字质量的检测,有的即使有此项目,占分很少,评分标准也不明确、不严格。这种倾向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写字不严格要求,不认真指导,写字课被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
(2)考试重点不恰当。不少地区和学校仍然把重点放在考核那些琐碎的、非主要的枝节问题上,总体上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内容轻语言的倾向,对最能反映学生语文素质的语感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词汇积累量的测查,题目少,分量轻。相反,下面几类题目在语文试卷中却屡见不鲜,有的还占有较大的比重。
(3)答案标准化。比如,根据“思想一致,共同努力”的意思写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填“齐心协力”就错。挤眉弄眼为什么只能是表示神态,而说表示动作就错[1]。在进行语文考试改革中,我们应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充分的正确的理解,同时还应以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教育评价作出正确的改革。
一、 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
这是实施语文教育改革的起点。经过近20年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反复争鸣、讨论和研究,可以比较清晰地达成如下共识: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诸特征的和谐统一。首先是工具性。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象形文字,语言首先是思维的载体,是人类接受和输出生命信息的基本工具。不同语种的语文教育,其目的都在于通过优秀文本的阅读、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对该语种的感悟、内化和外化、运用的综合能力,即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汉语文教育亦当如此。再者是人文性。我们必须高度强调,汉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作为母语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级的目标。新的历史时期,力主“工具论”,呼唤回归语文本体,这是语文教育史上的纠偏和进步,但面对如今语文应试教育深深陷入机械化、技术化泥潭时,继续持“纯工具论”者,无疑有保守之嫌了。
二、 关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认识
传统的学习结果评价多采用标准化测验,它没有给出我们所需要的学生学习的信息。这种评价方式的理论基础是联结主义,它是通过学生对大量结构化的情景的反应,来了解其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但却无法考察学生在动态的、真实的背景中会如何应用知识。现实生活是非结构化的,没有现成的答案让我们选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的思考者。只有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学生才需要表现出主动探索,展示其判断力和创造力。因此,非结构化的任务对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是重要的。根据以上理论,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考试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建议:
三、 分项考试
过去的小学语文考试,多是采用全班笔试,一门课程一份试卷,而对某些实践方面与能力方面的内容,则无法进行考核。实际上小学语文考试,就应包括拼音、识字、听写、朗读、说话、作文等。有的学生每次考试,可能都名列榜尾;而如果按上述内容分项考试,有些过去名列榜尾的学生,由于某项内容突出,很可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使这些学生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很多学科实行分项考试,可能检测实践知识与动手能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
四、鼓励重考
鼓励重考与搞频繁考试是完全不同的。重考是建立在学生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其目的是通过鼓励学生重考这个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实际操作考查
如查字典的考查,一定要让学生真正使用字典这个工具进行考查。可提供一定数量的字,按指定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到统一的字典上查出要查的字(写出字所在的页码);还可提供一定数量的词语、词组,限定时间,让学生到字典中查出带点的字,选择字的义项(把义项序号写下来),这是据词定义能力的考查。语文考试改革是一项涉及到很多因素的复杂工程,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对这一问题作出更深入的探索,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出一条畅通无阻的航道。
参考文献:
[1]王丽:《中国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03
[2]庄文中:《1949 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轨迹》.语文学习,1996.4
[3]《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03
[4]聂海清:《关于改革中小学学科考试方法的思考》.中小学教学研究,2000.01
[5]徐国钊:《小学语文分项考试探讨》,小学语文教学,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