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仔裤、皮靴、羽绒背心,这些绝不是古典音乐家的惯常装束,姗姗来迟的格里莫双手插袋,大步流星地冲进发布会现场。她那灰色瞳孔寒气袭人,要她发言,她说了句“万分荣幸”,便一言不发。我们迎来了音乐圈中的“狼女”—— 埃莱娜·格里莫(Helene Grimoud)。
格里莫是音乐圈的异类,美女、畅销书作家、钢琴家、动物保护主义者,她身上的耀眼光环太多,却没有哪个身份会羁绊住她的脚步。她似乎刻意回避美女的头衔,总是“衣冠不整”,比如穿个衬衫西裤或者休闲的无袖T恤就登上舞台,她甚至讨厌别人将她视为女性。对此,她的辩解是:“每个人都兼有男性和女性的双重性。”她那回旋曲式般夹杂狼的传奇与个人生平的自传《野变奏》,在法国和德国都登上了畅销书榜单。13岁时,格里莫成为法国巴黎国立专业音乐学院史上最年轻的学生,15岁,她便录制了首张个人专辑;她像爱音乐一样爱狼,为了创办野生狼保护中心,她一度中止了自己的音乐事业。格里莫说:“音乐改变了我,狼则拯救了我的生命。”
毫无疑问,格里莫拥有过人的头脑,但又像她身上那件羽绒衫领口处的两朵小花那样,不乏温暖的气质。她说:“我始终相信我与陌生人之间神秘的亲切感。我对人类族群彻底绝望,只有某些单一的个体才让我看到希望。”
不羁的童年,钢琴的救赎
格里莫生于法国的普罗旺斯,从小,她就显现出与众不同。6岁,她着魔于弄伤自己,凝视髌骨上的伤疤,摩挲伤疤上凝结的褐色痂盖。她轻轻地掀开它,欣赏下面那粉红色的新肉;或是猛地揭掉,看它再度流血。每当左手被划破,她立即会把右手也划破,为了保持平衡,她需要弄伤自己身体的另一侧。她必须在书的两边摆放同样数量的铅笔。她没有真正的朋友,除了扑向书籍,《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布拉热洛纳子爵》……
格里莫的童年,无论在精神还是身体上,都出现了一种偏差。父母起初带她去学舞蹈、柔道、网球,但自愿的受伤和强迫性的平衡都没有消失,直到她7岁时接触到钢琴。“练琴的时刻是我一周中最快乐的时光,我两只手的演奏手法并不对称,然而奏出的音符却产生了完美的和谐,在最后一个和音之后的全休止期间,我清楚地感觉到,一切终于以愉快幸福的方式在我周围回响起来。”在钢琴上,格里莫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语言,“我飞了”。
于是格里莫投身乐谱,就像当初投身阅读那样狼吞虎咽。即便在没有乐器的情况下,她也在想象该用什么样的力度,按键盘上的哪一个键。这种疯狂的热情让她一连跳了好几级。13岁时,格里莫只身一人前往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却因为无法忍受狭隘局限的教育制度,拒绝聆听任何钢琴老师的死板教诲,毅然退学。她在自传中写道,“14岁,我敢作敢为,毫无顾忌,第二天,我就回到了曾培育我4年的埃克斯音乐学院”。
格里莫可以说是自学成才,18岁那年,她在国际音响博览会上赢得了戛纳古典音乐奖,逐渐引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阿格里奇、基顿·克莱曼等名家的注意和点拨。格里莫写道:“阿格里奇是乐曲之女,是生命冲动的权威,有她在,事情就不是发生在词语中,而是发生在词语里的沉默中。”而克莱曼则教导她说:“在演奏一首作品前,理智的准备是必需的。你需要剖析一切,然后将其重构、连接。”
神秘的“狼女”
1991年,格里莫移居美国。有一天深夜,她在遛狗时偶遇了独居的邻居丹尼斯,这一天改变了格里莫的命运,因为丹尼斯牵的是一头母狼。“它脚步很轻,朝我走了过来,它靠近我的左手,嗅了嗅。它先用头,然后用肩胛骨蹭我的手掌,我感到一阵闪电般的火花,全身为之一颤,一种特殊的触感,在我身上激发了一种神秘的歌声,唤起了一种莫名的原始力量。”
此后的若干年,格里莫全身心投入到建立野狼保护中心中。她搬去了纽约,成功地向父母隐瞒了这种自愿的颠沛流离。她平均每3 个月搬一次家,没有绿卡,没有美国的银行户头,除了工作签证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合法证明,还经常非法占用空屋。“我换了15个住处,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位于名声欠佳的贫民区。那儿有人大叫、打架、酗酒。从搬进新住处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寻找下一个住处,因为如果住3个月以上,房东就要求提供银行担保。我几乎从不清空那只小旅行箱,它被我当作了衣橱。除了演出服外,我只有一套平时穿的便服。我的工作环境从未如此艰苦,因为我没有钢琴,只能通过思索、形象的组合以及心理投射在头脑中练琴。我拜访业主,把所有的演出报酬攒起来,用来购买一处地产养我的狼群。我与美国管理当局谈了几十次,希望成立基金会的请求能获得批准。”
事实上,直到2002年,格里莫的音乐事业才真正渐入佳境,算起来,为了野狼保护中心,她付出了整整10年的努力。如今,格里莫的基金会已经拥有超过700头狼,每年都组织上万名孩子前去参观。在新闻发布会上,格里莫心满意足地说:“现在,保护中心已经步入正轨,纳入政府机构监管,即便我哪天在街上被公车撞死,也不用为此担心了。”
直觉地演奏巴赫
音乐会上,格里莫毫不顾及人们对巴赫习惯的聆听方式,用完全浪漫化的方式处理了7首平均律作品。效果同专辑并不相同,似乎是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作为为数不多的拥有“通感”能力的人,格里莫说:“巴赫的C小调是黑色的,D小调与我本人最接近,是蓝色的。”她的演绎是如此个人化,却又那么坚定而执拗。格里莫音色的丰富多变,让巴赫的平均律好似穿上了一条花裙子,在变幻的光线下旋转起来。
她写道:“也许没有人,能够将这个世界、这个宇宙中每一个微小的组成都用这样内在而深刻的感情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巴赫,用最真实的情感,俘获了空间,让它成为一条无限的曲线,他掌握着时间,使未来的一切成为可能,他选择一段舞蹈,使之成为神圣的庆典。”
在现场听格里莫演绎的《恰空舞曲》(BWV1004),时而庄严深沉,时而又轻盈动感。令人联想到德国著名管风琴家、哲学家、神学家、医学家艾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评论此曲的话:“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了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在格里莫的演绎下,是光明与痛苦的和解。
摘自《外滩画报》 编辑/刘杨
格里莫是音乐圈的异类,美女、畅销书作家、钢琴家、动物保护主义者,她身上的耀眼光环太多,却没有哪个身份会羁绊住她的脚步。她似乎刻意回避美女的头衔,总是“衣冠不整”,比如穿个衬衫西裤或者休闲的无袖T恤就登上舞台,她甚至讨厌别人将她视为女性。对此,她的辩解是:“每个人都兼有男性和女性的双重性。”她那回旋曲式般夹杂狼的传奇与个人生平的自传《野变奏》,在法国和德国都登上了畅销书榜单。13岁时,格里莫成为法国巴黎国立专业音乐学院史上最年轻的学生,15岁,她便录制了首张个人专辑;她像爱音乐一样爱狼,为了创办野生狼保护中心,她一度中止了自己的音乐事业。格里莫说:“音乐改变了我,狼则拯救了我的生命。”
毫无疑问,格里莫拥有过人的头脑,但又像她身上那件羽绒衫领口处的两朵小花那样,不乏温暖的气质。她说:“我始终相信我与陌生人之间神秘的亲切感。我对人类族群彻底绝望,只有某些单一的个体才让我看到希望。”
不羁的童年,钢琴的救赎
格里莫生于法国的普罗旺斯,从小,她就显现出与众不同。6岁,她着魔于弄伤自己,凝视髌骨上的伤疤,摩挲伤疤上凝结的褐色痂盖。她轻轻地掀开它,欣赏下面那粉红色的新肉;或是猛地揭掉,看它再度流血。每当左手被划破,她立即会把右手也划破,为了保持平衡,她需要弄伤自己身体的另一侧。她必须在书的两边摆放同样数量的铅笔。她没有真正的朋友,除了扑向书籍,《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布拉热洛纳子爵》……
格里莫的童年,无论在精神还是身体上,都出现了一种偏差。父母起初带她去学舞蹈、柔道、网球,但自愿的受伤和强迫性的平衡都没有消失,直到她7岁时接触到钢琴。“练琴的时刻是我一周中最快乐的时光,我两只手的演奏手法并不对称,然而奏出的音符却产生了完美的和谐,在最后一个和音之后的全休止期间,我清楚地感觉到,一切终于以愉快幸福的方式在我周围回响起来。”在钢琴上,格里莫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语言,“我飞了”。
于是格里莫投身乐谱,就像当初投身阅读那样狼吞虎咽。即便在没有乐器的情况下,她也在想象该用什么样的力度,按键盘上的哪一个键。这种疯狂的热情让她一连跳了好几级。13岁时,格里莫只身一人前往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却因为无法忍受狭隘局限的教育制度,拒绝聆听任何钢琴老师的死板教诲,毅然退学。她在自传中写道,“14岁,我敢作敢为,毫无顾忌,第二天,我就回到了曾培育我4年的埃克斯音乐学院”。
格里莫可以说是自学成才,18岁那年,她在国际音响博览会上赢得了戛纳古典音乐奖,逐渐引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阿格里奇、基顿·克莱曼等名家的注意和点拨。格里莫写道:“阿格里奇是乐曲之女,是生命冲动的权威,有她在,事情就不是发生在词语中,而是发生在词语里的沉默中。”而克莱曼则教导她说:“在演奏一首作品前,理智的准备是必需的。你需要剖析一切,然后将其重构、连接。”
神秘的“狼女”
1991年,格里莫移居美国。有一天深夜,她在遛狗时偶遇了独居的邻居丹尼斯,这一天改变了格里莫的命运,因为丹尼斯牵的是一头母狼。“它脚步很轻,朝我走了过来,它靠近我的左手,嗅了嗅。它先用头,然后用肩胛骨蹭我的手掌,我感到一阵闪电般的火花,全身为之一颤,一种特殊的触感,在我身上激发了一种神秘的歌声,唤起了一种莫名的原始力量。”
此后的若干年,格里莫全身心投入到建立野狼保护中心中。她搬去了纽约,成功地向父母隐瞒了这种自愿的颠沛流离。她平均每3 个月搬一次家,没有绿卡,没有美国的银行户头,除了工作签证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合法证明,还经常非法占用空屋。“我换了15个住处,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位于名声欠佳的贫民区。那儿有人大叫、打架、酗酒。从搬进新住处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寻找下一个住处,因为如果住3个月以上,房东就要求提供银行担保。我几乎从不清空那只小旅行箱,它被我当作了衣橱。除了演出服外,我只有一套平时穿的便服。我的工作环境从未如此艰苦,因为我没有钢琴,只能通过思索、形象的组合以及心理投射在头脑中练琴。我拜访业主,把所有的演出报酬攒起来,用来购买一处地产养我的狼群。我与美国管理当局谈了几十次,希望成立基金会的请求能获得批准。”
事实上,直到2002年,格里莫的音乐事业才真正渐入佳境,算起来,为了野狼保护中心,她付出了整整10年的努力。如今,格里莫的基金会已经拥有超过700头狼,每年都组织上万名孩子前去参观。在新闻发布会上,格里莫心满意足地说:“现在,保护中心已经步入正轨,纳入政府机构监管,即便我哪天在街上被公车撞死,也不用为此担心了。”
直觉地演奏巴赫
音乐会上,格里莫毫不顾及人们对巴赫习惯的聆听方式,用完全浪漫化的方式处理了7首平均律作品。效果同专辑并不相同,似乎是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作为为数不多的拥有“通感”能力的人,格里莫说:“巴赫的C小调是黑色的,D小调与我本人最接近,是蓝色的。”她的演绎是如此个人化,却又那么坚定而执拗。格里莫音色的丰富多变,让巴赫的平均律好似穿上了一条花裙子,在变幻的光线下旋转起来。
她写道:“也许没有人,能够将这个世界、这个宇宙中每一个微小的组成都用这样内在而深刻的感情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巴赫,用最真实的情感,俘获了空间,让它成为一条无限的曲线,他掌握着时间,使未来的一切成为可能,他选择一段舞蹈,使之成为神圣的庆典。”
在现场听格里莫演绎的《恰空舞曲》(BWV1004),时而庄严深沉,时而又轻盈动感。令人联想到德国著名管风琴家、哲学家、神学家、医学家艾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评论此曲的话:“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了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在格里莫的演绎下,是光明与痛苦的和解。
摘自《外滩画报》 编辑/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