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使高中生发展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以学生为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还特别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和交流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课程评价方面,新课标突出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倡导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适当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关键词:新课标; 信息素养; 非零起点;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63-001
一、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
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教育者的教学应由单向封闭式变为多向开放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从而更好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主体作用的发挥,主体活动的引导,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方法的传授与指导,知识的分解、分布与设计,课堂节奏的变化与调控,课堂问题的处理与答疑等,老师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标强调课程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的转变,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获取知识的主动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帮助者;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在课上能体现学生为主的主体性,教师要为他们创设自主、自学、自练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对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学生能采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注重他们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和身心特点,在继承原有传统优良教学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二、教学起点改为“非零起点”
新课标认定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非零起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现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都会造成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环境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需要界定他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新课标要求我们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发展趋向及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异,实行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结合的弹性教学体系,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关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非零起点”与“非同一终点”的教学要求。
三、教学评价注重过程和结果评价
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从这三个方面去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作用。在新课标的教学评价中,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为评价原则,应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果按照评价的时间和作用来分: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看他们是否具备了进行某项教学活动的条件。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测定评价对象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指出没有掌握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终结性评价是指当某一项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的成果作出判断。它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给学生评定成绩。
四、结束语
新课标的理念是好的,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慢慢成长起来。对于新课程,我们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实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所有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加大教学探索,彻底理解新课标内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合理改变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创设一个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新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关键词:新课标; 信息素养; 非零起点;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63-001
一、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
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教育者的教学应由单向封闭式变为多向开放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从而更好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主体作用的发挥,主体活动的引导,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方法的传授与指导,知识的分解、分布与设计,课堂节奏的变化与调控,课堂问题的处理与答疑等,老师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标强调课程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的转变,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获取知识的主动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帮助者;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在课上能体现学生为主的主体性,教师要为他们创设自主、自学、自练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对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学生能采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注重他们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和身心特点,在继承原有传统优良教学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二、教学起点改为“非零起点”
新课标认定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非零起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现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都会造成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环境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需要界定他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新课标要求我们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发展趋向及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异,实行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结合的弹性教学体系,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关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非零起点”与“非同一终点”的教学要求。
三、教学评价注重过程和结果评价
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从这三个方面去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作用。在新课标的教学评价中,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为评价原则,应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果按照评价的时间和作用来分: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看他们是否具备了进行某项教学活动的条件。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测定评价对象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指出没有掌握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终结性评价是指当某一项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的成果作出判断。它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给学生评定成绩。
四、结束语
新课标的理念是好的,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慢慢成长起来。对于新课程,我们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实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所有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加大教学探索,彻底理解新课标内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合理改变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创设一个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新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与新课程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