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技术不断提升
此前人们“谈核色变”,主要源于原子弹、氢弹等毁灭性武器的强大威力及其爆炸后带来的可怕结果。如日本广岛、长崎曾经历原子弹轰炸,致使当地多年寸草不生、荒无人迹;而之后的日本福岛核事故,更加剧了人们的“恐核”心理。
“归根到底,这些恐惧心理可以理解为对核的不了解和对能源的认知不足。”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核技术专员刘宝申说,“很多人觉得核能很危险,往往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我们有别的能源,为什么一定要用核能呢?’他們不知道的是,核能的应用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变得很安全了。”
以日本福岛核事故为例,引发该事故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核电厂的硬件设备一直没有更新换代、检修跟进滞后、安全意识不强。“我们不能因为一次事故而对核能持一种全盘否定、避之不及的态度。随着配套措施、手段的革新进步、核产品自身安全性能的不断提升,核能较之其他能源的优势就会日益显现。”刘宝申说。
核能少投入、多产出且稳定的特点足以令其完胜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从大气环境保护角度来说,核能的优势让其他能源难出其右,如核能发电产生的温室气体、有害气体远低于其他发电方式,产生的悬浮颗粒物更是极少。
“核能就像一个生来强大的‘魔种’,在其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把控和矫正。在核能不断安全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核足够的时间和支持,也要给它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刘宝申说。
核产品深入人民生活
除了核电、核武器之外,核技术还有更广阔却不为人所熟知的“用武之地”。“如果将核能与核动力比喻为核领域的‘重工业’,同位素与辐照技术等非动力核技术就是核领域的‘轻工业’。”刘宝申说。
提到杀菌,人们往往会想到各种药剂或是紫外线,殊不知核产品却是这方面的“行家”。为杀灭炭疽菌,我国自行开发研制了自屏蔽式电子束辐射灭菌加速器。加速器电子枪发射出高功率的核能电子束,当传送带上的被照射物品通过高能电子帘辐射区后,被辐射物品中的生物细菌就会被全部杀死,经过处理的物品不会残留任何放射性。
以核技术为基础的示踪技术,将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用以了解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目前,示踪技术在化工、石油、水利等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让人称奇的是,核技术近年已融入现代农业科技领域,成为支撑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食品辐照加工技术。它是继食品罐藏加热、冷冻保藏技术之后,又一种食品加工新技术。
1984年以来,我国开始辐照大蒜、马铃薯、洋葱、白薯酒和肉制品。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的200多个单位分别对200多种食品进行了辐照保鲜、杀虫灭菌、改善品质方面的研究,国家已批准18种辐照食品上市,年辐照食品总量达10万吨,居世界第一。
在医疗卫生领域,核技术质子治疗利用质子束精准的传输特性,为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量身定制”。通过精密仪器将照射剂量精准定位在肿瘤位置,犹如“深水炸弹”在到达一定深度接近目标时“定点爆破”。
此外,核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放射性药物制造领域。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放射性药物的研发体系。
中国核电未来可期
核电被公认为是目前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高效低碳能源。2018年,全球10%的电力供应来自核电,在无排放电力中,核电约占1/3。
数据最有说服力。2018年,我国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2 865.11亿千瓦时,与燃煤发电相比,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8 824.54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3 120.29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75.01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65.30万吨。
可以说,核能已成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然选择,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兑现减排承诺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选择。
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主要核电国家均发展了三代核电技术。三代核电已成为全球核电产业发展的技术主流,也将是未来数十年内核电建设的主力技术。我国自主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研发,从CNP1000型号起步到“华龙一号”,经历了近20年的技术研发历程。
根据已经发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0%左右。核电作为安全、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未来,当可控核聚变技术获得突破时,人类有望彻底解决能源问题。中国核电之路,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