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的居住环境也逐渐改善。近年来,海绵城市理念逐渐被重视,并得到了越来越的关注。目前,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加强对道路雨水径流的截留和利用,不仅能够缓解城市道路排水压力,降低城市内涝发生几率,还能够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在进行市政道路建设的期间,要针对市政道路建设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提高工程施工的要求。同时需要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对市政道路进行设计应用,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海棉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棉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应用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在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前提之下,一旦出现洪涝灾害的情况,可以快速的吸纳雨水,进行排水的工作。就像海绵体一样,这是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发展趋势。尤其是县城的规划建设,更应该依据海绵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这是因为大多数县城管网的排水能力差,借助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加强县城对雨水的储存,净化,排除以及再利用。这样既能解决雨水过大给县城带来的压力问题,又能净化雨水,还能够解决新城缺水的问题,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知道意义和作用。因此,海绵城市理念应该运用到城市建设之中。
2、海绵城市建设的价值
2.1社会方面的价值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为城市老旧城区“海绵体”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大中型城市中老旧城区占的面积比较大,与新城区相比,老旧城区的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匮乏等问题更为严重,且老旧城区改造还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改造设置一些城市"海绵体"是一个更加可行的思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原有的老旧建筑雨水管断接技术,将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等,集中贮存雨水;城市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
2.2经济方面的价值
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中的水系重点保护,因此,在城市排水管道建设中,很少使用混凝土,并且开展与城市相适应的水利工程建设,而且水利工程的建设要与城市中的园林结合,从而保护水资源,使城市中的水涝现象减少,节省了治理水污染的费用
2.3、生态方面的价值
海绵城市的建设调整了城市中生态系统,提高环境质量,海绵城市建设中,种植的树木增多,硬化的路面减少,合理的处理雨水,甚至将雨水用与工业的生产,不但带来增加经济利润,还改善了环境。
3、“海棉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3.1机动车道的优化设计
当前我国現状机动车道主要采用传统的非透水性路面,这会增加路面积水,阻断地下水补给,加剧城市热岛效应。而在车行道采用透水性路面,提高其透水性,有利于回补地下水资源,从源头上削减径流总量。采用透水铺装路面时,为防止雨水浸入路基而造成对道路路基的破坏,应在路面结构的上面层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基层和中下面层采用非透水性材料,雨水进入路面结构层后,从不透水顶面沿横坡排至盲沟中,最终排入雨水检查井或路侧分隔带中。道路纵坡范围宜控制在0.3%~6%之间,透水机动车道路拱横坡宜采用1.0%~1.5%。
3.2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优化设计
当前现有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很多采用不透水的路面形式,这样会导致雨天路面湿滑、积水,影响道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阻止了地下水资源补给。而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中,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多采用透水铺装,使雨水可以下渗,从而起到调节路面的温度和湿度、减少路面积水、涵养地下水分的作用。如果路基下土壤的透水性较差,可在其基层内设置排水管。透水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纵坡宜小于2.5%,路拱横坡为1.0%~2.0%。
3.3下沉式绿化
结合道路情况,布置各项海绵城市,内容包括:透水铺装及下沉式绿化带等。沿道路两侧路侧带设置下沉式绿化带,下沉式绿化带利用绿地天然的渗透性能,通过下凹空间截留并暂时储蓄一定量的雨水,增加场地中雨水径流的渗透量,起到削减流量和一定程度的径流过滤作用,促进了雨水、地表水、上壤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利于维持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平衡。综上所述,下沉式绿化带具有滞留雨水、补充地下水以及削减径流污染物的作用。
3.4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被誉为会呼吸的地面铺装,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并以特有的柔性铺装构造为地面的检修、维护和改造都来带了便捷。它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技术,广泛运用在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透水铺装还可与绿化相结合,形成半绿化地面。同时其具有良好渗水性及保湿性,既满足人们对于硬化路面的使用要求,又通过自身接近天然草坪和土壤地面的生态优势,减轻城市硬化路面对环境的破坏。
3.5道路与城市绿地衔接设计
当城市道路周边有城市绿地时,可通过绿地的调节、渗透、净化和储存作用,来对城市道路径流进行分流。适用于绿地的LID源头渗透技术设施有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雨水花园等,适用于LID中途技术设施有渗渠、调节塘、植草沟等,LID末端存储技术设施有湿塘、雨水湿地。对于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城市道路与城市绿地设施衔接方式。(1)对于暴雨、洪涝多发地区,地面径流量超出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时,可优先考虑雨水储存和调节的技术。当雨水排入调节塘分流后,可削减峰值流量,并在其中进行沉淀、过滤,经初步处理后流入湿塘或雨水湿地中,经沉淀、过滤、净化后就地储存,如果其储存容量不够,则会排入下一个末端技术设施;(2)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地区,雨水排入城市绿地内时,可优先考虑对雨水进行储存和处理并利用,道路雨水经排水管进入雨水湿地或湿塘中,净化处理后储存起来,达到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目标。
4、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工程研究展望
结合现有研究,对海绵城市道路建设进行展望:①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在国家和省市各个层面研究制定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鼓励政策及制度。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使海绵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②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政府各个部门都参与进来,无论是交通,土建,规划,水利等部门,建议由水利部门为引导(毕竟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和水打交道),各个部门在明确分工的同时也要相互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海绵城市道路建设;③积极开展海绵城市道路建设试点,无论是降水充沛区域还是缺乏地区,各个地区都选取城市进行试点建设,为各种降雨条件,生态环境的绵城市道路建设提供借鉴;④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提高性能,降低成本。特别是新型土工水工复合材料的研发,比如加筋材料,HDPE材料,高强塑料盲沟等的研发和使用,加大城市雨洪综合利用技术、材料和工艺的推广力度,打造人工仿生海绵体,因地制宜推广。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一协调各种水系统与道路交通,具体落实到各个具体的环节,并针对其使用的实用性与长期性,从而更好的促进城市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崔广柏,张其成,湛忠宇,陈玥.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6,02:1-4.
关键词:海棉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应用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在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前提之下,一旦出现洪涝灾害的情况,可以快速的吸纳雨水,进行排水的工作。就像海绵体一样,这是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发展趋势。尤其是县城的规划建设,更应该依据海绵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这是因为大多数县城管网的排水能力差,借助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加强县城对雨水的储存,净化,排除以及再利用。这样既能解决雨水过大给县城带来的压力问题,又能净化雨水,还能够解决新城缺水的问题,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知道意义和作用。因此,海绵城市理念应该运用到城市建设之中。
2、海绵城市建设的价值
2.1社会方面的价值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为城市老旧城区“海绵体”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大中型城市中老旧城区占的面积比较大,与新城区相比,老旧城区的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匮乏等问题更为严重,且老旧城区改造还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改造设置一些城市"海绵体"是一个更加可行的思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原有的老旧建筑雨水管断接技术,将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等,集中贮存雨水;城市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
2.2经济方面的价值
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中的水系重点保护,因此,在城市排水管道建设中,很少使用混凝土,并且开展与城市相适应的水利工程建设,而且水利工程的建设要与城市中的园林结合,从而保护水资源,使城市中的水涝现象减少,节省了治理水污染的费用
2.3、生态方面的价值
海绵城市的建设调整了城市中生态系统,提高环境质量,海绵城市建设中,种植的树木增多,硬化的路面减少,合理的处理雨水,甚至将雨水用与工业的生产,不但带来增加经济利润,还改善了环境。
3、“海棉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3.1机动车道的优化设计
当前我国現状机动车道主要采用传统的非透水性路面,这会增加路面积水,阻断地下水补给,加剧城市热岛效应。而在车行道采用透水性路面,提高其透水性,有利于回补地下水资源,从源头上削减径流总量。采用透水铺装路面时,为防止雨水浸入路基而造成对道路路基的破坏,应在路面结构的上面层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基层和中下面层采用非透水性材料,雨水进入路面结构层后,从不透水顶面沿横坡排至盲沟中,最终排入雨水检查井或路侧分隔带中。道路纵坡范围宜控制在0.3%~6%之间,透水机动车道路拱横坡宜采用1.0%~1.5%。
3.2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优化设计
当前现有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很多采用不透水的路面形式,这样会导致雨天路面湿滑、积水,影响道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阻止了地下水资源补给。而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中,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多采用透水铺装,使雨水可以下渗,从而起到调节路面的温度和湿度、减少路面积水、涵养地下水分的作用。如果路基下土壤的透水性较差,可在其基层内设置排水管。透水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纵坡宜小于2.5%,路拱横坡为1.0%~2.0%。
3.3下沉式绿化
结合道路情况,布置各项海绵城市,内容包括:透水铺装及下沉式绿化带等。沿道路两侧路侧带设置下沉式绿化带,下沉式绿化带利用绿地天然的渗透性能,通过下凹空间截留并暂时储蓄一定量的雨水,增加场地中雨水径流的渗透量,起到削减流量和一定程度的径流过滤作用,促进了雨水、地表水、上壤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利于维持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平衡。综上所述,下沉式绿化带具有滞留雨水、补充地下水以及削减径流污染物的作用。
3.4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被誉为会呼吸的地面铺装,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并以特有的柔性铺装构造为地面的检修、维护和改造都来带了便捷。它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技术,广泛运用在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透水铺装还可与绿化相结合,形成半绿化地面。同时其具有良好渗水性及保湿性,既满足人们对于硬化路面的使用要求,又通过自身接近天然草坪和土壤地面的生态优势,减轻城市硬化路面对环境的破坏。
3.5道路与城市绿地衔接设计
当城市道路周边有城市绿地时,可通过绿地的调节、渗透、净化和储存作用,来对城市道路径流进行分流。适用于绿地的LID源头渗透技术设施有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雨水花园等,适用于LID中途技术设施有渗渠、调节塘、植草沟等,LID末端存储技术设施有湿塘、雨水湿地。对于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城市道路与城市绿地设施衔接方式。(1)对于暴雨、洪涝多发地区,地面径流量超出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时,可优先考虑雨水储存和调节的技术。当雨水排入调节塘分流后,可削减峰值流量,并在其中进行沉淀、过滤,经初步处理后流入湿塘或雨水湿地中,经沉淀、过滤、净化后就地储存,如果其储存容量不够,则会排入下一个末端技术设施;(2)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地区,雨水排入城市绿地内时,可优先考虑对雨水进行储存和处理并利用,道路雨水经排水管进入雨水湿地或湿塘中,净化处理后储存起来,达到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目标。
4、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工程研究展望
结合现有研究,对海绵城市道路建设进行展望:①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在国家和省市各个层面研究制定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鼓励政策及制度。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使海绵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②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政府各个部门都参与进来,无论是交通,土建,规划,水利等部门,建议由水利部门为引导(毕竟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和水打交道),各个部门在明确分工的同时也要相互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海绵城市道路建设;③积极开展海绵城市道路建设试点,无论是降水充沛区域还是缺乏地区,各个地区都选取城市进行试点建设,为各种降雨条件,生态环境的绵城市道路建设提供借鉴;④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提高性能,降低成本。特别是新型土工水工复合材料的研发,比如加筋材料,HDPE材料,高强塑料盲沟等的研发和使用,加大城市雨洪综合利用技术、材料和工艺的推广力度,打造人工仿生海绵体,因地制宜推广。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一协调各种水系统与道路交通,具体落实到各个具体的环节,并针对其使用的实用性与长期性,从而更好的促进城市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崔广柏,张其成,湛忠宇,陈玥.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