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提问;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23—01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环节。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为了使提出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备课时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
1. 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等方式,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 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索“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3. 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
由于时间的原因,提问的重点应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类问题不要平均用力,应尽量做到前詳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提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
2. 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针对学生认识模糊、疏漏较多的地方,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识结构。
三、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四、提问要把握量力性
量力性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都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了如指掌。
在设计问题时,知识范围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到小,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通过这样几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思考,建立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23—01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环节。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为了使提出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备课时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
1. 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等方式,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 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索“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3. 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
由于时间的原因,提问的重点应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类问题不要平均用力,应尽量做到前詳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提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
2. 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针对学生认识模糊、疏漏较多的地方,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识结构。
三、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四、提问要把握量力性
量力性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都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了如指掌。
在设计问题时,知识范围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到小,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通过这样几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思考,建立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