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青年学生心中,需要从青年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分析、社会法治自觉与环境优化、学校教育方式等方面改革创新,改善社会环境,强化教育效果。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青年学生;根植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的基础上,经过伟大的实践孕育出来的。24个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将国家、社会和个人连成一个理想共同体,确立了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开掘了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之源,补足了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构筑起当代炎黄子孙共同的价值观。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牵系万民、根植民心,为民所遵、为民所崇,当前很多研究重点围绕对象范围、方式途径和思路举措等问题,各尽其招、开花结果。反思当今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一代,是否都能深刻领会并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教育是否能以此为主线,社会环境是否能以此为核心倡导与营造,用人单位是否能以此为标准录用合格人才?一系列问题无疑引发思考。
领会与行动:确定价值取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就国家层面而言,追求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社会层面而言,向往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个人层面而言,要求的是爱国、敬業、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是兴国之魂,是明确国家的价值目标,规约了社会的价值取向,规范人们做人做事的方向标,是养成公共道德习惯的标准,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源。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推广到全社会。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世界范围内价值观较量出现新态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变化呈现新特点的国际国内背景下的现实选择,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集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正能量的时代要求。在加强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一旦价值观已经有了明确的定向,青年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然而然会形成。
历史与当代:不同的价值取向
中国社会发展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至今,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与历史千差万别。
反思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儒家思想作为历朝历代最主要的指导思想和核心文化,不仅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且在人们的内心烙上了极深的印记。封建社会不仅把儒家思想视为国法,亦奉为家规,甚至为维护儒家思想而牺牲自我。儒家思想毫无疑义地成为当时的社会思想主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遗憾的是,当时统治阶级强硬的君主专制决定了君、臣、民依次的主仆关系,明显的社会等级划分造成一种强迫命令和被逼执行,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奴化和压迫人民的强大思想武器,国家自上而下形成有且仅有的一种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当今社会,既没有阶层等级之分,也解除了一切的封建枷锁,社会文明民主、人民自由平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社会意识也逐渐出现多元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世界先进的思潮渗入了中国社会,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终结,在摒弃封建意识影响中前进。陶行知先生关于富强、民主、自由和文明有着前瞻、时代性、先进性的系统论述,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大量的外来文化冲击,价值多元现象普遍。尤其受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有些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偏离,甚至出现了错误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导致不少青年的价值选择与主流价值发生了明显冲突和异变,有些青年在不违法乱纪的底线上,往往秉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消极的生活态度。
法治与自觉:深植青年学生之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关键在于是否同心同德、言行一致、步调一致。一旦国家法治、社会舆论和人民自觉的高度统一,达到最佳组合和最大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不断传播与繁殖,直至在广大人民中落地生根。
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地用法治思维调教青年学生的道德自觉,可是当今社会,还存在法治不严、诚信不立的现象,就连食品安全也令人忧心忡忡。前几年,深圳宝安区大量注水羊肉上市,可偏偏注水羊肉私宰点多年也查不了。为了延长螃蟹的存活期,一些地方竟然发现了“针眼蟹”。国家应站在人民利益至上的高度上,毫不含糊地推进依法治国任务,不断增强执政党、政府等权力机构的尊法、崇法、守法的意识,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提高媒体的公信度。只有进一步对社会的假恶丑严治、严打、严惩,才能让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不正之风无处可逃,从而建立起一个真善美的法治与文明社会,让人民内心信服,焕发人民的自觉与自发。
另一方面,学校应站在育人先育心的高度上,加强青年学生法律观念和意识教育,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引导青年学生养成遵守制度的好习惯,营造讲法律、守规矩的良好氛围。青年学生应站在维护国家形象的高度上,真心理解、乐意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信服和遵守的驱动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诵起来朗朗上口、口口相传,句句入心、心心相印,形成倡导盛行的好氛围,全社会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现空间,还是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
优化与彰显:点亮先育先行之光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青年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只有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培育和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好榜样和示范,才能成为广大人民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和倡导者。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育与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好的社会氛围就有好的教育。因此,社会的环境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忽视。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青年学生;根植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的基础上,经过伟大的实践孕育出来的。24个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将国家、社会和个人连成一个理想共同体,确立了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开掘了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之源,补足了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构筑起当代炎黄子孙共同的价值观。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牵系万民、根植民心,为民所遵、为民所崇,当前很多研究重点围绕对象范围、方式途径和思路举措等问题,各尽其招、开花结果。反思当今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一代,是否都能深刻领会并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教育是否能以此为主线,社会环境是否能以此为核心倡导与营造,用人单位是否能以此为标准录用合格人才?一系列问题无疑引发思考。
领会与行动:确定价值取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就国家层面而言,追求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社会层面而言,向往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个人层面而言,要求的是爱国、敬業、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是兴国之魂,是明确国家的价值目标,规约了社会的价值取向,规范人们做人做事的方向标,是养成公共道德习惯的标准,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源。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推广到全社会。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世界范围内价值观较量出现新态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变化呈现新特点的国际国内背景下的现实选择,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集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正能量的时代要求。在加强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一旦价值观已经有了明确的定向,青年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然而然会形成。
历史与当代:不同的价值取向
中国社会发展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至今,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与历史千差万别。
反思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儒家思想作为历朝历代最主要的指导思想和核心文化,不仅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且在人们的内心烙上了极深的印记。封建社会不仅把儒家思想视为国法,亦奉为家规,甚至为维护儒家思想而牺牲自我。儒家思想毫无疑义地成为当时的社会思想主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遗憾的是,当时统治阶级强硬的君主专制决定了君、臣、民依次的主仆关系,明显的社会等级划分造成一种强迫命令和被逼执行,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奴化和压迫人民的强大思想武器,国家自上而下形成有且仅有的一种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当今社会,既没有阶层等级之分,也解除了一切的封建枷锁,社会文明民主、人民自由平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社会意识也逐渐出现多元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世界先进的思潮渗入了中国社会,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终结,在摒弃封建意识影响中前进。陶行知先生关于富强、民主、自由和文明有着前瞻、时代性、先进性的系统论述,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大量的外来文化冲击,价值多元现象普遍。尤其受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有些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偏离,甚至出现了错误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导致不少青年的价值选择与主流价值发生了明显冲突和异变,有些青年在不违法乱纪的底线上,往往秉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消极的生活态度。
法治与自觉:深植青年学生之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关键在于是否同心同德、言行一致、步调一致。一旦国家法治、社会舆论和人民自觉的高度统一,达到最佳组合和最大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不断传播与繁殖,直至在广大人民中落地生根。
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地用法治思维调教青年学生的道德自觉,可是当今社会,还存在法治不严、诚信不立的现象,就连食品安全也令人忧心忡忡。前几年,深圳宝安区大量注水羊肉上市,可偏偏注水羊肉私宰点多年也查不了。为了延长螃蟹的存活期,一些地方竟然发现了“针眼蟹”。国家应站在人民利益至上的高度上,毫不含糊地推进依法治国任务,不断增强执政党、政府等权力机构的尊法、崇法、守法的意识,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提高媒体的公信度。只有进一步对社会的假恶丑严治、严打、严惩,才能让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不正之风无处可逃,从而建立起一个真善美的法治与文明社会,让人民内心信服,焕发人民的自觉与自发。
另一方面,学校应站在育人先育心的高度上,加强青年学生法律观念和意识教育,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引导青年学生养成遵守制度的好习惯,营造讲法律、守规矩的良好氛围。青年学生应站在维护国家形象的高度上,真心理解、乐意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信服和遵守的驱动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诵起来朗朗上口、口口相传,句句入心、心心相印,形成倡导盛行的好氛围,全社会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现空间,还是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
优化与彰显:点亮先育先行之光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青年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只有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培育和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好榜样和示范,才能成为广大人民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和倡导者。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育与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好的社会氛围就有好的教育。因此,社会的环境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