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红了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m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才 几天功夫,柿树上的叶子几乎全都掉光 了,柿子们一个个粉墨亮相,格外抢眼。它们俩一对,仨一伙,相拥着,抱着团儿,风吹树枝摇,满树的红火飘来荡去,看得人心里暖暖的,馋馋的。
  阳光下,老赵路过柿子树,举起右手搭在双眉上,自言自语地说:“嘿,今年又没少结。”他嘴里嘟囔着,好像在数个儿。接下来,舔舔嘴唇,八成是在回味从前吃柿子的光景,他管这树上的柿子叫“喝了蜜”。
  北屋李大妈透过玻璃窗,看到站在树下的老赵,再看看满树的柿子,似想起了什么,笑意顺着脸上的纹路蔓延开来。
  往年这时候,不,还要早一些,也就是柿叶还没有落的时候,老赵就搬把木梯,架在墙头上,爬梯上房,连同叶子一起,摘下红红黄黄的柿子,树下站着院里的老少爷们,大姑娘小媳妇,尤其几个孩子,猴子似的来回蹦跶。那个时候,日子没有今天富裕,却热闹、和睦。俏皮话、逗闷子的话,在院儿里和屋顶,上下翻飞:“瞧这一嘟噜,四胞胎。瑞瑞,接着,赶明儿娶了媳妇,也来个多胞胎。”瑞瑞伸手接住从房檐丢下的柿子,递给丫丫,冲她眼睛一眯,荡起秋波,两人的脸蛋儿,瞬间被柿子映得通红。“嘿,要我说,别都摘下来,留一些,冬天给鸟儿吃。”“这么大一堆了,够了。下来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嘻嘻哈哈,过年似的。
  李大妈站在窗前,挺长时间纹丝不动,她想,究竟是从哪年开始的,如同商量好似的,没有人再去摘柿子。这个四合院,或曰大杂院的人员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老北京的住户,有的搬进了楼房,平房的房主更换成了新人。院里的姑娘大了,嫁出去了;儿子大了,在外边购买了新房。有的人住到儿女家,把房子租给了外地人。
  以前,东邻西舍串门,抬脚就进,随便得很。自从全院的房子翻新后,家家收拾得像楼房一样整洁讲究,把扩大出来的面积当门庭,进屋需要换拖鞋。这一来,限制了彼此的走动。也有为翻盖房子闹矛盾的。大家都住在旧屋时,相安无事,听说要翻新了,这个想展宽面积,那个想增加高度,各种私欲纷纷暴露。这不,后搬进来的一对年轻人,把门前的地方统统圈进自家,盖成房子,只留下一条逼仄的走道,推自行车换煤气罐,需侧着身子才能通过。
  原本挺宽敞的大院子,被瓜分得七零八落。人心不齐了,谁还有心思一块儿摘柿子?
  有一次,李大妈眼馋柿子,确切地说,是怀念以前摘柿子的热闹劲儿,还有那浓浓的和谐氛围,她和老伴商量:“咱俩没事,摘几个,让大伙儿尝尝?”老伴没好气地说:“你消停会儿吧,想吃柿子,上街买去。”李大妈不服气:“瞅你那懒样,我去叫老赵。”“回来,老赵的心脏,用四个支架撑着,亏你想得出!”经老伴提醒,李大妈不吭声了。看得出,老赵在院里走来走去,几次仰头看柿子,多半也是在怀念上房摘柿子的情景。
  “赵武快递!”听到声音,老赵开门一看,是儿子从网上购买的食品。李大妈问:“儿子又孝敬你什么稀罕物件了?”老趙长叹一声:“唉,再好的物件,也不如孙子的笑脸招人待见。”李大妈知道,老赵又想孙子了。年轻人都忙啥,好久没来看老赵了。
  晚末晌儿,李大妈从水果店买回一兜柿子,挑了几个软点的给老赵。老赵两眼放光芒:“大妹子,你怎么知道我想这一口了?”“几十年的老邻居,你一撅屁股,我就知道憋的什么屁。”“嘿,大妹子也学会说俏皮话了。”“还有这个,今儿晚上降温,明儿一早甭出去了。微波炉转两圈,和新出锅的也差不多。”老赵伸手去接,是两个热乎乎的芝麻火烧,外加一袋豆浆。老赵的肿眼泡里,有热热的泪蛋子在滚动:“这……进屋坐会儿。”“不了,记着把暖气开足点,甭舍不得。”
  老赵拿出柿子,整整齐齐摆在房间最显眼的地方,盯着愣神儿。那几个柿子,像几缕火苗儿在窜动,给房间增添了些许生气。老赵侧耳听,隐隐约约地,好像听到了一起摘柿子的笑闹声。
其他文献
佩 云要拜二哥为师,这让二哥很难为情。 佩云是公社电影队的放映员。那时候,放电影前要放“抓革命促生产”之类的幻灯片。幻灯片由一名放映员用普通话朗读。佩云负责这件事。她身材高挑,一头齐耳短发,看上去英姿飒爽,往放映机旁一站格外引人注目。  佩云是村里年轻人追逐的对象,放映机旁每次都围满了年轻人。二哥也在这群人里。那时他刚从部队复员回来,说一口普通话。他很仔细地听佩云朗读,听着听着嘴里发出“啧啧”的声
期刊
我 家庭院里长棵半个多世纪的桂树,有木 桶般粗。奇怪的是,两截树桠紧裹在一起,像一对双胞胎一模一样。这棵树枝多叶茂,郁郁葱葱,形状似一把大伞,夏日遮烈日避酷暑,冬日挡寒风御霜雪,中秋黄花挂满枝头,香飘邻里。我奶奶给它取名叫桂宝,她视同手足,倍加护理,任何人不得折枝摘叶。  听奶奶说,她一生栽了几十棵桂树,不知何故,能成活长成大树的,独此桂宝一棵,桂宝是有灵气的嘛!其实桂宝还是我父亲的救命恩人。我父
期刊
村 民老张家挨着公路的地边长出一棵 杏树。  这棵杏树结的杏不仅颜色鲜艳,味道也特别鲜美。最初,看着杏树上成熟的果实,老张很是高兴,觉得这是老天赐给他和他家的礼物。  但只过了几天,老张就开始闹心了。因为这棵杏树不仅长在地边,还长在公路边,公路是国道,南来北往的车辆非常多。于是,就有司机停车,去摘那杏树上的杏吃。  老张几乎天天都要干农活,基本没功夫在地边看杏。不过话说回来,即使老张寸步不离在那看
期刊
按 照上级要求,精准扶贫。我结对帮扶 的, 是一个光棍汉,叫李旺,四十多岁,腿有点跛。据他自己说,还有脑溢血的毛病,干不了重活。可村主任说,他哪里有什么脑溢血啊,纯粹是他自己瞎编,他就是好吃懒做,天天泡在酒缸里。  我说,那为什么要把他列入帮扶对象里面呢?村主任说,是看他可怜,自小父母双亡,在村里吃百家饭长大的。再说,村里没脱贫的也不多了,所以就把他列上了。我觉得吧,他主要是需要心理扶贫,只要精神
期刊
牛 二当上村长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村 里的树木进行公开出售。一石激起千层浪,村民们奔走相告,争先恐后地去看树价。  绕村的河岸上、公路边、田地头,一棵棵速生杨长得比人腰还粗。树身上都被削掉了一块皮,用墨汁写着出售价格。大家一边看,一边用双手丈量着树身尺寸,看这棵树是适合盖房子还是打家具,从那里裁截最合适,价钱是否划算。看好后,就赶紧找牛二去说,交钱办伐树的手续。  搞活农村经济,让手头有了闲钱的
期刊
张 武忽然间发了大财,他开着名车,拉着 娇妻荣归故里,还在家里盖了豪华的别墅,村里的乡亲们见状都羡慕得不得了,决定去他家取致富经。  张武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喝过一杯咖啡后,村民就请张武传授一下发财的秘诀,张武说:“如果我说了我发财的秘诀,那我岂不是要喝西北风了,所以不能说。”不过他接着说,“如果你们肯给我一点咨询费,我倒是可以考虑透露一点给你们!”村里人也觉得这个要求合情合理,就答应了,给了张武一
期刊
奶 奶生气了。刚才,婷婷和奶奶聊得好好 的。婷婷在理工大学读研究生,无意中,被同学拉着参加了一次国外知名品牌公司赞助的城市青年风采大赛,竟然得了一个最佳气质奖,还上了国外时尚杂志。一家人正为此高兴,奶奶说:“婷,研究生毕业了,回咱分指吧。”  奶奶说的“分指”,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三线军工企业工程建设时的简称。老辈军工嘴里,“几分指”就是军工几厂的别称。  “回分指干吗?!现在哪还有上了学的子
期刊
小 二嫂的芦花鸡丢了十来年了,她还在 找,一有机会就去找。  十年前,小二嫂喂了一群鸡。有一天,她数来数去总差一只,就开始满世界找。“咕咕咕,咕咕咕……”从村头到村尾,村南到村北,家家户户,菜园里、果树地、庄稼洼……就差上天入地了,她都找遍了,累了个七荤八素,腰酸腿抽筋,也没见着根雞毛。后来有人说看到她家的芦花鸡进了老实家就没再出来。她找到老实家,满院子满屋子搜了个遍也没找到,转到屋后时,她看到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