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名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投资预算表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项开支。详细名目有:
置装费1400元(含衬衫、西装、裤子、袜子、领带、皮包);美容费50元(找个好点的美容厅);照片费80元(专业照相馆);公关费200元(请师兄师姐到小馆子吃饭,让他们多提携);车旅费200元(含紧急时刻叫TAXI费用);制作费150元(含简历制作费、简历文件夹、简历打印、身份证复印、学位证复印等);不可预知费用100元(面试时在外用餐等)。合计:2180元。
然而,“投资计划”者求职的薪水目标却只在1500-2000元左右。这个预算的主人小张一再强调,他的投资在班里算“寒酸”的,有些同学仅“置装费”一项,就比他总预算的两倍还多。
究竟像小张一样的大学毕业生们求职花销都花到了哪些地方呢?这不打听还不要紧,一打听下来还真是“五花八门”。
现象
求职花销知多少
A类花销:自我包装不可少
出场同学:李莉
应聘职位:外企公司文员
求职成本:第一个月工资
大四的时候大家都开始忙着找工作,穿梭于各大招聘会和公司面试之间。那个时候大家都将目标一致投向了知名外企,于是寝室里开始流行“职业装+淑女形象”的口号,如何着装和化妆成了很多同学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当然流行的主题只有一个:既要保证职业女性形象,又要不失自己的个性——青春、活泼、具有亲和力……随后,大家开始各自置办“行头”,研究哪里可以淘到适合的便宜货等等。我大学前三年从没穿过高跟鞋,但是为了找工作也不得不开始扮淑女。最后还是妈妈陪我去买衣服,记得当时买了“美特斯·邦威”的贴身羊毛衫,还有一套“G2000”的套装,另外还有最最要命的高跟鞋,牌子已经记不清,不过价钱还记忆犹新——898元!因为天气比较冷,穿套装不够保暖,妈妈还特意为我准备了一件深色大衣。前前后后加起来总共花掉3000多元,算下来,差不多是我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想来,为了找工作,花一点投资还是值得的。
出场同学:王惠萍
应聘职位:化妆品公司销售
求职成本:2000元的美容卡
我的实习工作是外企的销售助理,主要负责销售部对外联络和协调工作。实习没结束,我就决定了毕业后要换一份工作做做。这么想的理由是我对这份工作完全没有兴趣,枯燥乏味的工作让我觉得是在浪费生命。可是究竟什么工作才算适合我呢?妈妈也担心我,那个时候我有点茫然。在家里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我到了一家化妆品公司面试。第一次进公司的时候,我就被公司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氛围所吸引。有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变得漂亮呢?看到面试我的女上司那么得体的打扮和精致的化妆,我就下定决心要开始改变自己。改变,首先从形象开始。我用实习期间从牙缝里省下来的一点钱,再向妈妈争取了一点“经济援助”,到小区附近的美容中心买了一张2000元的美容卡,计划从拯救我的皮肤开始。最后,我很幸运地接到了那家公司的录用通知,上班至今已经有两个多月了,我很意外地发现自己每天都在改变。在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之后,我的工作也变得积极起来。我求职花销的“三字”原则就是“稳”“准”“狠”。为了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投资是理所当然的事。
出场同学:朱舟
应聘职位:销售助理
求职成本:1000元左右
听说求职简历上的照片是很有讲究的,一些大公司选人,都是根据照片来挑选有白领气质的求职者去参加公司面试。同学之间很快就流传起了“专业”照相馆之说。我们带着胜利的心情上楼排队拍照,无论男女都要先化妆,再换上那里的职业装。摄影师小姐提醒我,宝蓝色的衬衫拍出来效果会很好。整理完衣服之后,还要在她的指导下纠正坐姿。好不容易,花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时候完成了求职“专业”照片的拍摄,预约费加照片的钱差不多80元左右。这就是我最初的求职成本了。说实在话,照片的效果差强人意,但老爸开玩笑说“专业”照相馆竟然拍出了我的“老板相”。不知道是因为我的照片效果好还是套装效果好,反正我很顺利地找到了工作。后来,我曾和人事部的同事聊天,负责人告诉我,形象确实很重要,也是面试过程中必然会考虑的问题,但“专业”照片一说确实太离谱了。我想,对于找工作,大学生为了能够把握住机会,花多一点的求职成本也是可以理解的,就算是为了买个心安也好。
B类花销:异地求职代价高
出场同学:任徽
应聘职位:外企职员
求职成本:5500元左右
我在郑州读的大学,但我是杭州人,刚毕业时想回到杭州找份工作。等回到杭州后我才发现,想留在杭州的学生实在太多了,包括外地在杭州读书的学生和在外地读书的杭州籍学生,都想在杭州谋得一席之地。但杭州的工作机会不如上海、广州多。因此我在杭州家里呆了两个月,还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又不愿去小地方谋职,只好将目光瞄准了上海。
来上海之前,家里给了我2500元的“求职经费”。我怀揣着这笔钱踏上了上海的求职之路。到上海后我找了一家便宜的旅馆住下来,每晚是60元钱。跑了几次人才市场,30份简历投出去了18份。为了进一家外企,我还特意花500多块钱买了个电子辞典。就这样在上海呆了半个月,总共面试了6次,工作还是没有头绪,而钱却花得只剩下回程的路费了。不得已,我只好打道回府。
回到杭州后,有个在广州的同学偶然对我说起广州工作比较好找。他学的是摄影,在一家媒体工作,现在每月的收入有四五千元。我动心了,想想我的条件不比他差,应该会找到一份好工作的。于是我又向父母要了3000元直奔广州。
到了广州后,我住进了同学的宿舍,这省下了不少住宿费,但日常开销还是不能省。跟在上海差不多,一天怎么省也要花三四十块钱。同学建议我买身西装,这样让人看起来会更成熟些,于是我在服装上又花了600块钱。投出去10多份简历,却只得到三次面试机会,想不到这里的竞争竟然比老家还厉害。我在广州呆了三个月,期间曾去一家单位试用了不到一个月,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做下去,结果连工资也没有拿到。
说来很富有喜剧性,现在我找到的这份工作,是在上海参加的第一个招聘会上找的一家公司。我觉得找工作千万不能盲目地到处奔波,去外省虽然可能会碰到好的机会,但相对来说,成本也是相当惊人的。
出场同学:顾政
应聘职位:保险公司培训师
求职成本:7000多元
我的求职之路可以用一部电影来形容——“南征北战”。
我出生在上海,却在北京上的大学。本来我就很喜欢北京,四年的大学时光也让我习惯了北京的生活方式,可父母却非要我回上海工作,说是这里人熟、有照应。没有办法,我只得往上海一份份投去我的简历。除去简历制作开销,我的钱都为民航事业作了贡献——为了参加公司的面试,我下上海、回北京,来来回回不下6趟。为了赶时间,除了一次我乘了火车,其它几次我都做了“空中飞人”。再便宜的打折机票也要好几百块呀,虽说几趟跑下来,我最终还是在上海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但是手里也攒下了一沓飞机票、火车票,回家一算,足足有5000多块!再加上2000多元其他求职花销,我前两个月工资也基本提前消费了。
C类花销:胜利逃亡“赎身费”
出场同学:何庆桥
应聘职位:民营企业职员
求职成本:5000多元
和身边很多其他同学不一样,我在求职上的开销一大半付给了自己的“上家”做“赎身费”。
在我快毕业的时候,一家公司来学校招人,我的专业对口,成绩也不错,就被他们录取了。就在我刚到新公司参加培训的时候,女朋友从深圳给我打来电话,说她在那里找到了工作,要我想办法也过去。为了爱情,我下决心和新公司“分手”。虽然没有和公司签约,也就没有违约金一说,可公司哪有那么好摆平的?他们说,想离开也行,但得交培训费4000元——一个星期的培训竟然比EMBA短训班学费还贵!没办法,为了拿到自己的档案、户口顺利脱身,我只得交了这笔冤枉钱。走弯路就得多付钱啊!
透视
求职成本缘何高
据最近一项调查表明,毕业生求职费用一路攀升,高达三、四千元,有的甚至超过万元。求职成本居高不下,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有专家指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是340万,加上2004年280万名高校毕业生中还有众多工作无着落者,这两部分人在2005年的求职花销,以每人500元估算,将达到约20亿元……
调查显示,浙江宁波大学的毕业生中有14.9%的人,人均花销668.37元在“托关系”上。调查方表示:“实际远高于此,因为有些同学不愿意透露这方面花销,或不清楚家长花了多少钱。”
人们不禁要问:求职花费为什么会这么高?实际上,这个问题与就业形势和择业观念紧密相连。
中国大学生的就业方式早已从“分配派遣”变为“双向选择”。随之而来的“高校扩招”“高校合并、改名”“教育产业化”,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渐鱼龙混杂,就业人员“岁岁年年人不同”,可就业压力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要想脱颖而出,“自我包装”似乎是大学生推销自己最为直接的手段了。
其次,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毕业生大多选择在具有良好发展环境和高回报率的东部9省(市)就业。这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更造成了京、沪、穗等地就业市场拥挤,僧多粥少,求职成本势必水涨船高。
另外,一些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北京、哈尔滨等地对2000名公众进行调查表明,63%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不协调。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的信息是由政府和学校提供的,大学生就业时不必考虑这方面的支出,但是现在这些信息都需要个人去获得;而由于就业难,找工作缺少目的性,他们不会放过任何有可能的就业机会,自然会体现在广泛散发个人简历,四处参加招聘会,积少成多也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如果异地参加招聘会,交通、通讯费用必然更高。同时“拉关系”“走后门”等“灰色支出”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成本除了本人的显性支出外,父母为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去处也往往要发动关系网络,这种成本也是巨大的。
找工作的开销越来越大,钱的影响力也愈发显现,这会给还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带来更多负面效应,特别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农村学生,同时也在学生中造成一种不良的“马太效应”——似乎有钱、有背景的学生就更有前途与钱途,社会的公平效应得不到体现。
求职成本是否就会一直高下去呢?答案是否定的。
国家教育部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负责人表示,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成本提高有几方面的原因:如制作高成本的简历、盲目地参加各种招聘会等。而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校园招聘已经成为国外大学生的主要就业渠道,70%以上的大学生都是通过校园固定招聘会找到工作的。
看来,要想降低一路攀升的求职成本,关键还是在于开拓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政府和学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就业信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所做的研究也表明:在就业过程中,学校的帮助对于学生能否找到工作有显著影响。加大学校的就业服务力度,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招数
应对成本虚高有良方
招数1:准备不同版本的简历
应用领域:求职材料
简历是毕业生求职的“敲门砖”,简历的打印、复印费用成了求职花费中的第一笔费用。有些毕业生只准备二三十份简历,重点突破;有些则准备上百份,广种薄收。有的像公文一样装帧考究,还有的甚至准备了光盘版的简历。根据数量和质量的不同,在简历制作上的花费当然也各不相同,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
其实,你不妨准备两种版本的材料——把自己的求职材料区分为“完整版”和“缩略版”。“完整版”包括封面、求职信、中英文简历、成绩单、获奖证书复印件等详细资料;“缩略版”则只需要中英文简历。在参加招聘会时,根据应聘单位的不同情况,递不同版本的求职材料,有的放矢。对特别心仪的单位,“献上”制作精良、内容全面的“完整版”材料;而对一般的单位,递份两页的“缩略版”简历碰碰运气就可以了。
招数2:乘公交车、自带干粮
应用领域:跑招聘会
准备好求职材料后,当务之急是把它们都发送出去,参加招聘会是递送简历的大好机会,而且招聘会上单位比较多,往往还可以面谈,命中率较高。现在,招聘会基本都不收入场费,这为求职者们省去了一大笔开销。但是,交通费和就餐费仍然省不下来。免费入场的一大弊端就是使招聘会都变得拥挤不堪,不少学生为了能够“挤”进场内,不得不提早一两个小时前去排队,甚至打的。另外,虽然有些招聘会现场一个面包要卖5块钱,一瓶矿泉水要卖4块钱,但为了填饱肚子,有时也只能心甘情愿地被人“宰一刀”。
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在看似省不下来的交通费和就餐费上做做文章。比如可以尽量提早出门,乘公交车,这样就能省下打的费。如果因为路太远等原因而无法赶在招聘会开始前赶到,那么大可以选择下午一两点钟入场,这时招聘会现场人气没上午旺,递简历、面谈的机会也会更多。在吃方面,想省钱的学生可以上大卖场去采购些面包和水,参加招聘会时带上。
招数3:花不多的钱买套正装
应用领域:自我包装
外企、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机构是毕业生们最向往的地方。这些单位前来招聘的人员一般都衣着考究,男士西装革履,女士套装套裙。考官如此,考生当然也不能太随便。因此,为了能显得“职业”一些,男生至少得买一套西服、一条领带、一件衬衣、一双皮鞋;女生则需要一套正装和一些化妆品,最好再有一个与之相配的包。
重视外在形象是为了给面试考官良好的第一印象,但盲目包装自己,“劳民伤财”却不可取。对钱包并不丰盈的你来说,不需要一身名牌、珠光宝气地去见面试官,花几百块钱为自己买一套正装就可以了。
招数4:不同用途区别对待
应用领域:通讯费用
为了和用人单位联系,通讯费用在求职花费中也占了很大一块。现在流行说“信息就是金钱”,求职过程中通信费用真的省不了,那就只能做到“能省则省”,区别对待。
比如说手机只作接听用,尽量少打出去,需要拨打电话时尽量用固定电话。另外,如果去外地求职的话,可以换一张当地的手机卡,否则漫游费、长途费也是很吓人的。
招数5:找熟人“蹭”
应用领域:异地求职
虽然每所高校每年都会有不少外地单位来自己学校进行招聘,但要想找到自己最中意的工作,有些毕业生还是要亲自前往当地应聘。这样一来,交通费、食宿费就成了一笔很大的开销,因为不是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地区,还不能享受学生的火车票半价优惠。
对于异地求职的学生,建议找到当地的同学,如果能住到他们的宿舍,就能省下住宿费;如果他还很客气地包了你的伙食,那你就可享用“免费午餐”,毕竟这是出门在外开销的“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