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深入贯彻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彻底转变农业粗放式发展方式,通化县确立了“用发展模式增值替代资源直接变现”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式,成功地孵化出六大典型发展模式。
关键词:通化县;六大典型;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20.002
1 人参绿色全产业链模式
立足于人参资源、流通及技术集成等优势,依托全产业链关联机制,利用横向资源整合、纵向融合产业的方式,人参产业已经形成稳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了通化县生态环境修复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通化县平地人参产业经济,推动参农收入稳步增长。
主要依托两条机制,驱动人参全产业链模式顺畅运行,一条是信息转换传递机制,即人参质量监管模块发出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信息→质量信息转化为人参初级产品的绿色需求信息→绿色需求信息转化为有机肥的需求信息,通过信息转换传递机制,完成对人参产业链的绿色统一管理,在该中现代专业物流是信息通道,承载信息传递的作用;另一条机制是增值激励机制,即产品达到绿色标准→人参深加工产品价值增值→人参初级产品价值增值→有机肥产品价值增值,通过增值激励机制,人参全产业链各个节点围绕绿色有机产品核心目标,有序展开有机关联性生产活动。
2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通化县以循环农业产业园(区)为重点,以产业之间的循环生态产业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循环链条上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起以资源多级循环利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以青食玉米生产、青食玉米加工、秸杆青贮黄贮、肉牛养殖、有机肥生产、有机肥还田等主要产业环节为基础,构建“青食玉米生产与加工→秸杆青贮黄贮→氨化饲料养牛→废弃物生产沼气→有机肥生产与还田”闭合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联接等形成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以自身创新机制的运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式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实现经济和生态相协调的“双赢”。
3 “贡米+”多维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西江镇根据区域内耕地多、秸杆多、贡米品牌和水域丰富的特点,以贡米产业为核心,通过“稻鸭共作”“稻蟹共作”“稻鱼共作”构建了生态有机稻米产业,有效拓展了稻米经济产业链,提升了稻米附加值,推动了贡米产业向深加工方向转型发展。形成了水稻育苗、生态种植、绿色加工、生产示范、休闲观光为主体,具有贡米特色的多維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模式依托西江绿色贡米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挖贡米产业绿色内涵。依托有机物域内循环,形成了以生态有机种植、养殖、稻杆资源化利用、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等为主体的“贡米+”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最大限度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水源地生态蓝莓伞状发展模式
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矛盾是我国水源地普遍面临的重大发展难题之一。哈尼河是通化市的唯一饮用水源,位于通化县北部的光华镇属于哈尼河上游国家级水资源保护区,哈尼河从中部自北向南纵贯光华镇全境。
水源地生态蓝莓伞状发展模式由“一轴八架三面”构成。“一轴”是指以蓝莓产业为核心的伞状发展模式的伞柄;“八架”是指由蓝莓产业发展辐射带动的八个集聚及释放效应,即水源涵养、土壤改良、污染控制、精品农产品(有机蓝莓)、健康食品(蓝莓清甘、蓝莓鱼油等)、休闲旅游、劳动力就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八架”构成伞状发展模式的骨架;“三面”是指产业发展带来的三方面效益,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形成伞状发展模式的伞冠。以“一轴”为主干,以“八架”为骨干,支撑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面”的统一协调发展,构造出水源地生态蓝莓伞状发展模式有机体。
5 “三生共赢”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三生共赢”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包括三个模块,即生产发展管理模块、生活富裕管理模块和生态良好管理模块。
以生态良好管理模块为总推力,通过生态良好管理效能,规范生产、生活行为和约束其他两个管理模块运行;以生产发展管理模块为传导力,通过管理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拉动生态良好管理运行,推动生活富裕管理模块运行;通过生活富裕模块管理的反作用力量,减轻生态良好和生产发展管理模块的管理运行压力。
通化县委、县政府在加强领导组织保障基础上,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为目标进行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方略,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科学制定一系列的管理规范,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农村社会发展政策体系及相应的保障体系,形成了“三生共赢”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6 绿色养生休闲旅游团发展模式
依托中药材资源潜力的深度挖掘,充分释放中药产业经济效能,以中药技术为核心,按照适度开发、经济极化原理,通化县成功打造了乡村绿色养生休闲旅游团发展模式,构造了乡村绿色旅游经济增长极,牵动全县乡村绿色旅游蓬勃发展,为通化县农业开创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支撑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依托旅游产品互补性、旅游市场关联性和同域空间性,构造出乡村绿色养生休闲旅游团发展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养生强劲需求与生态休闲刚性需求相叠加,提升区域旅游市场吸引力,通过游客体量的增长,带动域内生态度假、绿色采摘体验和绿色餐饮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条乡村绿色养生休闲旅游团发展模式运行机制链条:绿色养生强需求+生态休闲刚性需求→游客体量的增长→留宿游客数量增加→旅游消费结构拓展→生态观光与度假消费增长→绿色采摘体验、绿色餐饮业和红色旅游快速发展,推动全域乡村旅游发展不断跃升台阶。
作者简介:徐凤娟,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王宇,本科学历,中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王晓克,本科学历,中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
关键词:通化县;六大典型;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20.002
1 人参绿色全产业链模式
立足于人参资源、流通及技术集成等优势,依托全产业链关联机制,利用横向资源整合、纵向融合产业的方式,人参产业已经形成稳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了通化县生态环境修复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通化县平地人参产业经济,推动参农收入稳步增长。
主要依托两条机制,驱动人参全产业链模式顺畅运行,一条是信息转换传递机制,即人参质量监管模块发出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信息→质量信息转化为人参初级产品的绿色需求信息→绿色需求信息转化为有机肥的需求信息,通过信息转换传递机制,完成对人参产业链的绿色统一管理,在该中现代专业物流是信息通道,承载信息传递的作用;另一条机制是增值激励机制,即产品达到绿色标准→人参深加工产品价值增值→人参初级产品价值增值→有机肥产品价值增值,通过增值激励机制,人参全产业链各个节点围绕绿色有机产品核心目标,有序展开有机关联性生产活动。
2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通化县以循环农业产业园(区)为重点,以产业之间的循环生态产业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循环链条上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起以资源多级循环利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以青食玉米生产、青食玉米加工、秸杆青贮黄贮、肉牛养殖、有机肥生产、有机肥还田等主要产业环节为基础,构建“青食玉米生产与加工→秸杆青贮黄贮→氨化饲料养牛→废弃物生产沼气→有机肥生产与还田”闭合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联接等形成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以自身创新机制的运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式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实现经济和生态相协调的“双赢”。
3 “贡米+”多维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西江镇根据区域内耕地多、秸杆多、贡米品牌和水域丰富的特点,以贡米产业为核心,通过“稻鸭共作”“稻蟹共作”“稻鱼共作”构建了生态有机稻米产业,有效拓展了稻米经济产业链,提升了稻米附加值,推动了贡米产业向深加工方向转型发展。形成了水稻育苗、生态种植、绿色加工、生产示范、休闲观光为主体,具有贡米特色的多維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模式依托西江绿色贡米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挖贡米产业绿色内涵。依托有机物域内循环,形成了以生态有机种植、养殖、稻杆资源化利用、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等为主体的“贡米+”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最大限度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水源地生态蓝莓伞状发展模式
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矛盾是我国水源地普遍面临的重大发展难题之一。哈尼河是通化市的唯一饮用水源,位于通化县北部的光华镇属于哈尼河上游国家级水资源保护区,哈尼河从中部自北向南纵贯光华镇全境。
水源地生态蓝莓伞状发展模式由“一轴八架三面”构成。“一轴”是指以蓝莓产业为核心的伞状发展模式的伞柄;“八架”是指由蓝莓产业发展辐射带动的八个集聚及释放效应,即水源涵养、土壤改良、污染控制、精品农产品(有机蓝莓)、健康食品(蓝莓清甘、蓝莓鱼油等)、休闲旅游、劳动力就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八架”构成伞状发展模式的骨架;“三面”是指产业发展带来的三方面效益,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形成伞状发展模式的伞冠。以“一轴”为主干,以“八架”为骨干,支撑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面”的统一协调发展,构造出水源地生态蓝莓伞状发展模式有机体。
5 “三生共赢”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三生共赢”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包括三个模块,即生产发展管理模块、生活富裕管理模块和生态良好管理模块。
以生态良好管理模块为总推力,通过生态良好管理效能,规范生产、生活行为和约束其他两个管理模块运行;以生产发展管理模块为传导力,通过管理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拉动生态良好管理运行,推动生活富裕管理模块运行;通过生活富裕模块管理的反作用力量,减轻生态良好和生产发展管理模块的管理运行压力。
通化县委、县政府在加强领导组织保障基础上,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为目标进行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方略,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科学制定一系列的管理规范,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农村社会发展政策体系及相应的保障体系,形成了“三生共赢”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6 绿色养生休闲旅游团发展模式
依托中药材资源潜力的深度挖掘,充分释放中药产业经济效能,以中药技术为核心,按照适度开发、经济极化原理,通化县成功打造了乡村绿色养生休闲旅游团发展模式,构造了乡村绿色旅游经济增长极,牵动全县乡村绿色旅游蓬勃发展,为通化县农业开创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支撑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依托旅游产品互补性、旅游市场关联性和同域空间性,构造出乡村绿色养生休闲旅游团发展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养生强劲需求与生态休闲刚性需求相叠加,提升区域旅游市场吸引力,通过游客体量的增长,带动域内生态度假、绿色采摘体验和绿色餐饮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条乡村绿色养生休闲旅游团发展模式运行机制链条:绿色养生强需求+生态休闲刚性需求→游客体量的增长→留宿游客数量增加→旅游消费结构拓展→生态观光与度假消费增长→绿色采摘体验、绿色餐饮业和红色旅游快速发展,推动全域乡村旅游发展不断跃升台阶。
作者简介:徐凤娟,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王宇,本科学历,中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王晓克,本科学历,中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