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吏:帽子与镜子

来源 :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uowusheng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吏是什么,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在我看来,吏有三个特点,第一,被官管着;第二,职业化;第三,不同于僚。
  首先,这个行当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吏的帽子攥在官的手上,官是管吏的。吏不管有多大,那怕大到“封疆大吏”,也从来不敢公开对朝廷的“主官”如皇帝或吏部尚书有任何的怠慢或放肆。其次,吏与僚往往是同一层面的人,许多人早年从政不是做吏就是做僚,并且经常被为官之人在二者之间做切换。吏和僚都是为为官之人服务的,但吏不同于僚,僚是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只需要为为官之人服务好即可;吏是可以有自己东西,不仅要得到为官之人的认可,还得有些自己的业绩。再次,这个职业的从业者主要靠此谋生,西方把做官的人往往称为“政务员”,是随着党派胜负的变化而变化的;把做行政的人往往称为“公务员”,是不随党派胜负的变化而变化的,吏就类似于这样的人。职业化还体现在行规上,这个职业有其独特的行规,只有按照某种规则做事才有利于从业者生存和发展,而只有从业的同行才最清楚其内在的规则。
  为吏有“三好”和“三不好”。“三好”:有一个“饭碗”可以供自己和家人谋生,有一套晋升体系可以供自己向上攀登,有一块工作领域可以让自己施展才华。“三不好”:虽然有谋生的手段,但吃得好吃得不好却最终自己说了不算;虽然有一套晋升体系,但走得近走得远却最终自己说了不算;虽然有自己的工作领域,但干得长干得短却最终自己说了不算。
  这一切都源于为吏是一个独特的行当,于是,我也从三个方面论述:(1)基础:帽子与镜子;(2)形象:勤勉与精细;(3)本事:主要与主管。
  ——基础:帽子与镜子。会做吏的人都知道“功高盖主,尾大不掉”是大忌。因此,当一件事情办成了,从来是将聚光灯向上挑,告诉天下人,我仅仅是在为官之人给定的框架下把具体事情做好而已。这有点像领导学里的一句话:领导者是指什么事情是对的人,管理者是把事情做对的人。吏就是管理者,定位在此,既有功业,又有安全。吏手下还有一批被直接管理的下属,这些人既要为你服务,也要依靠他们把事情办成。当上级把事情托付给你的时候,没有一批死心塌地跟你一起干的人,没有一批在你的业绩簿上留痕迹的人,你纵有三头六臂也做不成事情,因此,对下属的“杀、赦、奖、惩、激”,往往成为考验为吏者水平的重要尺度。而且,当事成之后,人们把功劳算到你头上时,你要学会将聚光灯往下打。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吾从众”。当他主校十年颇有建树,同仁们为他开庆功会盛赞其功业时,他这样说道:“诸位都看过京戏里演‘王帽’(即演帝王角色的),‘王帽’每次出场总是王冠整齐,仪仗森严,文武将官前呼后拥,‘像煞有介事’。其实会看戏的,绝不注意这正中端坐的‘王帽’。因为好戏……并不需要他唱,他因为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
  有这样的气度和理念,才能做出一等一流的业绩,才能成为清华大学历史上最出名的校长(清华大学历史上只有蒋南翎校长能与之齐名)。当然,现实中也有这样的领导,当着他顶头上司说他下属的坏话,有功归于己,有过赖于人,真正下属要造反你帽子也戴不住,蠢呀!所以,我认为,上级和下级既是为吏者的攥帽子之人,也是为吏者的一面镜子,没有什么人可以不照镜子就知道自己的帽子戴得是否端正。常想一想我的上级如何看我,常想一想我的下级如何看我,你不想成熟和发展都不可能。对此,毛泽东当年就说明白了:“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从工作的角度看,群众就是下级,党就是上级。
  ——形象:勤勉与精细。为吏之人贵在勤勉,为吏之人成在勤勉。我们考察干部往往是五条要求:德、能、勤、绩、廉。“勤”看似只有五分之一,但作用绝对不止这个数。“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这既是做吏者的真实写照,也是某些做吏者的挡箭牌。所以,会做吏的人,都善于“忙”,大多数人是真忙,手头之事堆积如山不由你不忙。也有少数人是假忙,不管他在忙什么,总是给人忙忙碌碌的样子,天天坐在办公室里,连周末都不休息。领导者对于这样的人是难以挑错的。为吏之人贵在精细,为吏之人成在精细。吏也是一种“蝙蝠”,即官员眼里的专家,专家眼里的官员,因为行政工作本身是个行当。除了领导交办的事情,吏是当急则急,其他事情,吏从来不急,但求精益求精。刚入此行的年轻人对老同志这种慢条斯理的做派甚为不解,甚至攻击有加。其实这是行规,是套路,什么时候交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交出去的东西要像个样子。这个行当和做学问不一样,做学问,九十九件事都做错了,一件事做对了,你就是专家,你在同行心目中的地位就上升了,想让你出局都不可能。做行政,九十九件事你都做对了,一件事做错了,你就不是专家,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就下降了,你不想出局都不可能。对于做吏者的习性,为官者是最需要理解、了解和谅解的,完全不理会他们的习性,交办的事情太多、太急,做吏者不是为违反自己精细的传统和原则而痛苦,就是敷衍塞责,甚至欺下瞒上。完全依照他们的习性,你就难以做出创造性的业绩。当年尼克松访华,早期策划和实施不用吏(国务卿罗杰斯)而用僚(总统身边的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就是这个道理。
  ——本事:主要与主管。做吏挺难的,难就难在,他上面的为官者往往不是一个而是若干个,要把这些人都“整”明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人包括:主要领导,即班子里的“一把手”,主要是管人的,得罪了就要丢帽子;主管领导,班子里的分管领导,主要是管事的,得罪了是要打板子的;至于其他班子成员,则属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得罪了是要穿小鞋的,请他们帮你的忙,他们未必会做,让你难受,一句话足矣!更何况随着班子工作分工的调整,那些你根本没有想到的人,根本没有放在眼里的人,甚至平常非常怠慢甚至有过过节的人,会突然之间成为你的主管甚至是主要领导,那真是一个郁闷!
  基本的行规是这样:多与主管领导汇报,少与主要领导接触,一般不让其他领导讨嫌。多与主管领导汇报,你做的事情就有人认可,就有人指路,就有人记得住。少与主要领导接触,接触少了麻烦就少,印象就深,漏洞就不易被发现。不让其他领导讨嫌的办法就简单的多,一句话,不介入他们之间的事情,管他是好事,还是坏事。介入了,是好事,他们之间都分不均,有你的吗?是坏事,他们之间都扯不清,你担当的起吗?以上,是讲形式,至于内容,记住,在主管领导面前绝对不谈人事问题,只谈具体工作,谈人事问题不仅他管不了,也容易生是非。在主要领导面前少谈些具体问题,他一般不感兴趣,但是也不要轻易谈人事问题,那是他的职业和专业,谈浅了他瞧不起你,谈深了他会误会你。那谈什么,在有限的时间里,所问即所答,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至于,与班子里的其他领导谈什么,有个诀窍,只要是他不单独找你谈,他们在谈什么你谈什么。有没有什么犯忌的地方,不会有的,“法不传六耳,坏不出一人”,是从政者的行规和底线。谈要害事情,你什么时间看到一人以上,只有“老天爷”看得到,没有第二个人看得到,否则一定会牵出来的。但记住,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如果他单独召见你,那就先不要想谈什么,而要想某些“格局”性的变化。这要么是更高的领导希望如此,要么是他本人希望如此,但不管怎样,他都可能成为你的“新的”主管领导或主要领导,这个问题搞明白了,按照上面的套路办就行了。
  责任编辑:胡东升
其他文献
进入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快速繁荣、冲高回落后的变动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开始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融入全球化经济潮流的中国也概莫能外。因此,党和政
“洗澡”是人必须坚持的日常生活习惯。恰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就会灰尘满面”。洗澡固然重要,却不是人人都习惯于洗澡、愿意洗澡,也不是人人都懂得如何洗澡。这么说来,洗澡其实是一门学问,其中暗含着为什么要洗、如何洗、为谁洗、用什么原料洗等一系列问题。  为什么要洗澡?就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洗澡并非简单地指肉体的洗浴,而是意指“吾日三省吾身”,
【内容提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在高校内部,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新时期的思想建设工作无论内容还是方法都发生了新变化,工作难度也不断加大。充分重视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党組织在高校的核心领导地位,对于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 党建 基本规律 问题   【作者简介】 乔长水,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摘要: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舞台,这个本应充满生命活力的时空为何变成了一个压抑师生本真生命的“屠宰场”?文章从价值取向的偏差、法定文化的霸权、传统教学观的桎梏等方面解析了现行课堂生命异化的根源。  关键词:课堂;生命异化;原因    一、价值取向的偏差  1.科学主义的肆虐。科学和科学技术本没有错,并且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但是,极端科学主义却危害甚多。人看不到自己的存在,就必将自己交给他
“村改居”社区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在城市化进程中碰撞和交融的产物,具有过渡性、半城市化的特征,其治理面临着社区工作组织能力欠缺、社区参与活力不足、社区共同体凝聚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