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受到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和经济的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通过政策上的扶持、经费和师资的保障、办园条件的改善、家长学前教育观念的改变等,以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学前教育 边疆民族地区 困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的目标要求,对发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边疆民族地区一般多为山区和半山区,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导致了教育处于弱势地位,特别学前教育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为明显。民族地区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而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因此,本文通过对W州3个边境县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的困境,有针对性的提出学前教育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的数量发展不均衡,学前教育的公平性难以保证
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与城市相比相差悬殊,无法满足农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在边境地区,不论是多么贫困的县,在城区都有较为先进的公办或民办幼儿园,幼儿入园率也很高。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口居住分散,家庭贫穷,大多数的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没有迫切的需求,固守6、7岁入学的观念,将子女“放养”于家中,致使幼儿园在边境农村地区投资不可能获利,因此民间力量也不愿意投资办学前教育。
在调查的3个县中,只有城镇附近的村寨有幼儿园,远离城镇的村寨几乎没有幼儿园,绝大部分农村儿童没有条件接受专门的学前教育,学前班就成了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从2001年起国家实行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后,严重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这是因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主要依靠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完成,这些地方的学校被撤并后,学龄前儿童就要到几里甚至是几十里外的附设有的学前班地方去入园(班)。公路畅通的地方有接送车,但来去需要很多时间,且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即便如此,也只能满足小部分有能力支付幼园的所需费用家庭,而交通不便的地方家长只能放弃,导致很多幼儿无法入园致。所以,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普遍向县城倾斜,城区和近郊、乡镇幼儿园密集,偏远乡镇和农村幼儿园开办极少,导致幼儿受教育不公平,且儿童入园率较低的现状比较普遍。
(二)教育资金短缺,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占 GDP总量4%这一目标长期以来没有落实,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3%。而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在边境民族区教育的投入的主要放在“普九”工作上,学前教育被考虑较少,甚至不被考虑。在农村学前班附属于小学,但又不属于义务教育,在收费方面走的是自我发展的道路,且收取的经费并不能做到专款专用,大多放在小学里统筹使用,统筹的结果是学前班获得的经费很少。对一些学校来说,学前班本来就是无足轻重,只是把办学前班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很多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设施陈旧、简陋,幼儿的教玩具、活动场地缺乏等困难,甚至不具备基本的办园条件,导致学前教育模式不适应学前教育的要求,很难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实现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初衷。
(三)师资力量匮乏,教师队伍问题突出
边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数量少,素质低,待遇差,流动性大。2007年,城市学前教育机构师生比为1:9.2,而边境少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师生比高达1:34,远远高出国家规定的标准(1:6-1:7),出现了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的现象。另外,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和学历层次偏低,且不稳定。主要是因为:一是幼儿园绝大多数是家族式的民办幼儿园,其教师多为办园者的家属或亲戚朋友,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学历较低,不具备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专业的幼师资格证,不能按照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实施保教工作,这大大降低了学前教育质量,制约了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二是教师的工资较低,并且没有任何的福利待遇。三是教师教师身份不明,编制落实不到位,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所以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流失。
(四)办园条件差,存在多种安全隐患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多为民办,办园条件较差。大部分办园者为了节约成本利用自家的住房或租用他人的住房、店面房作园舍,利用客厅、店面当幼儿活动室,其光线及通风条件都很差。没有单独的寝室,幼儿不便午休。有些幼儿园没有户外活动场地;有些幼儿园虽有户外活动场地,但却没有或很少有大型玩具。室内设备极其简单,桌椅不规范,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发育;没有消毒设备,饮食卫生得不到保障;校车不达标、司机无证驾驶、超载等问题严重。绝大多数幼儿园没有配备保安、保健医生和医务室,每日晨检流于形式。保育员门槛设置过低,不懂得科学的保教方法。这些都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五)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早教服务缺失,幼儿园教学 “小学化”倾向严重
幼儿园在办园理念上存在很多误区,在课程的设置主观随意性较大,为了迎合家长,招揽学生,教材不用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教材,随意选用一些成本低、未经审定的教材。教学内容以拼音、认字、算术、外语、背诵诗歌为主,每天都要完成一定的作业,导致 “小学化”现象。违背了幼儿园“保教”结合的教育宗旨,偏离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
二、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思考及对策
(一)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弥补农村学前教育的空缺
针对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幼儿园集中在城镇,致使农村幼儿平均入园率较低的情况,可以看出幼儿园在农村地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园,这样可以弥补公办经费的不足,可以提供更多的幼儿教育的机会。但应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园的管理:对具备办园条件的优先审批;对不具备办园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取缔。真正做到淘汰低质园,帮扶特色园和优质园,让民办幼儿园能有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空间。 在今后应把增设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多投向尚未开办学前班的地区,使幼儿园的布园尽可能的合理化。
(二)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宣传,认真贯彻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方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设置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用于改善贫困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学条件,为农村儿童就学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切实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保障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促进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让农村的孩子们有学可上,提高儿童的人园率。
(三)改善教师待遇,稳定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各种优惠政策以稳定和壮大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一是建立农村学前教师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努力办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加大对本科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建立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二是依法为农村学前教师落实编制问题。明确教师的身份,确保其享受教师应有的权利。三是改善农村学前教师的待遇,对在边疆民族地区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还应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四是优化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各种信息技术支持,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防止农村学前教育教师被边缘化。
(四)合理规划和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
一是选择在学前儿童人口比较集中且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乡(镇)至少建设一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以满足乡(镇)居民以及周边村寨儿童入园需求,并以此为依托,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辖区内各类幼儿园进行管理、指导和业务培训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弥补边境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管理力量的不足。二是充分利用小学撤校合并后的闲置校舍和其他可用资源,鼓励中心村独自办园,邻近村联合办园,或在村小学设立学前班,以方便广大适龄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三是在部分比较偏远、贫困、适龄幼儿较少的乡村,应在村公共场所设立幼儿及其家长活动室,由乡(镇)中心幼儿园组织教师或志愿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巡回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同时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
(五)挖掘民族地区丰富的人文底蕴,办出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特色
边疆民族地区虽然经济落后,但是教育资源却非常丰富,如田野里的树枝、树皮、麦秆、农作物种子等都能成为孩子们活动所需的大然材料,容易搜集,并且不用投入大量资金;各类游戏来源于民间,生活气息浓郁,易学易做。在玩教具方面可以利用农村大量存在稻草、秸秆等自然资源,也可以聘请当地工匠制作原汁原味的跷跷板、滑板等。这些资源的使用,既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感情,又节省了资金。所以,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方面我们可以就地取材,选择幼儿喜欢的活动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这样让幼儿感到亲切,有探索欲望。
(六)提高家长认识,从观念上改变以往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误区
由于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观念不科学,所以造成了其对后代教育的漠视,致使很多儿童错失了教育的良机。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数增多,边疆民族地区逐渐打开封闭格局,经济也呈上升发展趋势,很多父母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开放和先进意识在进一步加强,这样有利于对家长开展教育,通过政策宣传,使家长逐渐关注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有了对孩子教育选择的意识,也可以促使幼儿园相互之间形成竞争,不断完善自己的办园条件,为孩子的学前教育创造更好的环境。
(七)加强督导,规范办学,扭转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法规、文件的要求,加强对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学的督导。通过教学督导,扭转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使儿童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要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困难和问题不应仅仅停留于技术操作层面,要站在终身教育的高度去思考,要乘着教育改革之风,积极转变观念,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学前教育之本质,才能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芬芬.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学前教育研究,2006(12):36.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Z].2010.
[3]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 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7,24.
[4]刘晓红.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其发展路向[J].学前教育研究,2012(3):30-31.
[5]张作岭,张莉.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3):16-17.
[6]李慧灵.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某民族自治县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148-149.
基金项目: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09Y04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文山学院初等教育系)
关键词 农村学前教育 边疆民族地区 困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的目标要求,对发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边疆民族地区一般多为山区和半山区,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导致了教育处于弱势地位,特别学前教育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为明显。民族地区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而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因此,本文通过对W州3个边境县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的困境,有针对性的提出学前教育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的数量发展不均衡,学前教育的公平性难以保证
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与城市相比相差悬殊,无法满足农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在边境地区,不论是多么贫困的县,在城区都有较为先进的公办或民办幼儿园,幼儿入园率也很高。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口居住分散,家庭贫穷,大多数的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没有迫切的需求,固守6、7岁入学的观念,将子女“放养”于家中,致使幼儿园在边境农村地区投资不可能获利,因此民间力量也不愿意投资办学前教育。
在调查的3个县中,只有城镇附近的村寨有幼儿园,远离城镇的村寨几乎没有幼儿园,绝大部分农村儿童没有条件接受专门的学前教育,学前班就成了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从2001年起国家实行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后,严重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这是因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主要依靠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完成,这些地方的学校被撤并后,学龄前儿童就要到几里甚至是几十里外的附设有的学前班地方去入园(班)。公路畅通的地方有接送车,但来去需要很多时间,且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即便如此,也只能满足小部分有能力支付幼园的所需费用家庭,而交通不便的地方家长只能放弃,导致很多幼儿无法入园致。所以,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普遍向县城倾斜,城区和近郊、乡镇幼儿园密集,偏远乡镇和农村幼儿园开办极少,导致幼儿受教育不公平,且儿童入园率较低的现状比较普遍。
(二)教育资金短缺,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占 GDP总量4%这一目标长期以来没有落实,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3%。而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在边境民族区教育的投入的主要放在“普九”工作上,学前教育被考虑较少,甚至不被考虑。在农村学前班附属于小学,但又不属于义务教育,在收费方面走的是自我发展的道路,且收取的经费并不能做到专款专用,大多放在小学里统筹使用,统筹的结果是学前班获得的经费很少。对一些学校来说,学前班本来就是无足轻重,只是把办学前班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很多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设施陈旧、简陋,幼儿的教玩具、活动场地缺乏等困难,甚至不具备基本的办园条件,导致学前教育模式不适应学前教育的要求,很难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实现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初衷。
(三)师资力量匮乏,教师队伍问题突出
边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数量少,素质低,待遇差,流动性大。2007年,城市学前教育机构师生比为1:9.2,而边境少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师生比高达1:34,远远高出国家规定的标准(1:6-1:7),出现了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的现象。另外,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和学历层次偏低,且不稳定。主要是因为:一是幼儿园绝大多数是家族式的民办幼儿园,其教师多为办园者的家属或亲戚朋友,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学历较低,不具备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专业的幼师资格证,不能按照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实施保教工作,这大大降低了学前教育质量,制约了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二是教师的工资较低,并且没有任何的福利待遇。三是教师教师身份不明,编制落实不到位,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所以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流失。
(四)办园条件差,存在多种安全隐患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多为民办,办园条件较差。大部分办园者为了节约成本利用自家的住房或租用他人的住房、店面房作园舍,利用客厅、店面当幼儿活动室,其光线及通风条件都很差。没有单独的寝室,幼儿不便午休。有些幼儿园没有户外活动场地;有些幼儿园虽有户外活动场地,但却没有或很少有大型玩具。室内设备极其简单,桌椅不规范,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发育;没有消毒设备,饮食卫生得不到保障;校车不达标、司机无证驾驶、超载等问题严重。绝大多数幼儿园没有配备保安、保健医生和医务室,每日晨检流于形式。保育员门槛设置过低,不懂得科学的保教方法。这些都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五)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早教服务缺失,幼儿园教学 “小学化”倾向严重
幼儿园在办园理念上存在很多误区,在课程的设置主观随意性较大,为了迎合家长,招揽学生,教材不用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教材,随意选用一些成本低、未经审定的教材。教学内容以拼音、认字、算术、外语、背诵诗歌为主,每天都要完成一定的作业,导致 “小学化”现象。违背了幼儿园“保教”结合的教育宗旨,偏离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
二、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思考及对策
(一)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弥补农村学前教育的空缺
针对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幼儿园集中在城镇,致使农村幼儿平均入园率较低的情况,可以看出幼儿园在农村地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园,这样可以弥补公办经费的不足,可以提供更多的幼儿教育的机会。但应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园的管理:对具备办园条件的优先审批;对不具备办园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取缔。真正做到淘汰低质园,帮扶特色园和优质园,让民办幼儿园能有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空间。 在今后应把增设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多投向尚未开办学前班的地区,使幼儿园的布园尽可能的合理化。
(二)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宣传,认真贯彻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方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设置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用于改善贫困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学条件,为农村儿童就学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切实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保障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促进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让农村的孩子们有学可上,提高儿童的人园率。
(三)改善教师待遇,稳定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各种优惠政策以稳定和壮大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一是建立农村学前教师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努力办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加大对本科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建立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二是依法为农村学前教师落实编制问题。明确教师的身份,确保其享受教师应有的权利。三是改善农村学前教师的待遇,对在边疆民族地区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还应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四是优化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各种信息技术支持,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防止农村学前教育教师被边缘化。
(四)合理规划和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
一是选择在学前儿童人口比较集中且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乡(镇)至少建设一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以满足乡(镇)居民以及周边村寨儿童入园需求,并以此为依托,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辖区内各类幼儿园进行管理、指导和业务培训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弥补边境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管理力量的不足。二是充分利用小学撤校合并后的闲置校舍和其他可用资源,鼓励中心村独自办园,邻近村联合办园,或在村小学设立学前班,以方便广大适龄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三是在部分比较偏远、贫困、适龄幼儿较少的乡村,应在村公共场所设立幼儿及其家长活动室,由乡(镇)中心幼儿园组织教师或志愿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巡回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同时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
(五)挖掘民族地区丰富的人文底蕴,办出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特色
边疆民族地区虽然经济落后,但是教育资源却非常丰富,如田野里的树枝、树皮、麦秆、农作物种子等都能成为孩子们活动所需的大然材料,容易搜集,并且不用投入大量资金;各类游戏来源于民间,生活气息浓郁,易学易做。在玩教具方面可以利用农村大量存在稻草、秸秆等自然资源,也可以聘请当地工匠制作原汁原味的跷跷板、滑板等。这些资源的使用,既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感情,又节省了资金。所以,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方面我们可以就地取材,选择幼儿喜欢的活动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这样让幼儿感到亲切,有探索欲望。
(六)提高家长认识,从观念上改变以往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误区
由于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观念不科学,所以造成了其对后代教育的漠视,致使很多儿童错失了教育的良机。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数增多,边疆民族地区逐渐打开封闭格局,经济也呈上升发展趋势,很多父母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开放和先进意识在进一步加强,这样有利于对家长开展教育,通过政策宣传,使家长逐渐关注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有了对孩子教育选择的意识,也可以促使幼儿园相互之间形成竞争,不断完善自己的办园条件,为孩子的学前教育创造更好的环境。
(七)加强督导,规范办学,扭转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法规、文件的要求,加强对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学的督导。通过教学督导,扭转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使儿童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要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困难和问题不应仅仅停留于技术操作层面,要站在终身教育的高度去思考,要乘着教育改革之风,积极转变观念,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学前教育之本质,才能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芬芬.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学前教育研究,2006(12):36.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Z].2010.
[3]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 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7,24.
[4]刘晓红.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其发展路向[J].学前教育研究,2012(3):30-31.
[5]张作岭,张莉.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3):16-17.
[6]李慧灵.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某民族自治县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148-149.
基金项目: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09Y04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文山学院初等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