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与喉罩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效果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ww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综合评价气管插管(ETI)与喉罩通气(LMA)对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的复苏效果。

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Ebsco、Elsevier、OVID、Springer、Proquest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等,从建库至2017年12月发表的所有关于对比ETI与LMA对OHCA成人患者重建有效气道效果的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效果判定指标包括:复苏成功率、复苏成功后1个月存活率和神经系统预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敏感性和异质性分析,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的综合效应。

结果

共纳入9篇病例对照研究,其中英文文献7篇,中文文献2篇;前瞻性研究5篇,回顾性研究4篇;纳入文献质量均较高,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得分7~9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ETI较LMA对OHCA患者具有较高的复苏成功率〔优势比(OR)=1.51,95%可信区间(95%CI)=1.42~1.62,Z=12.35,P<0.01〕和1个月存活率(OR=1.16,95%CI=1.06~1.26,Z=3.41,P<0.01),但对复苏成功后1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的影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3,95%CI=0.96~1.32,Z=1.49,P=0.14)。

结论

对于OHCA成人患者的抢救,使用ETI较LMA具有更高的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但对神经系统的改善还不明确。

其他文献
目的 改进灌肠方法,改善灌肠效果,减轻不良反应.方法 将50例肠梗阻保守治疗患者随机分成A和B两组,A组为试验组采用新改良的灌肠技术,B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技术.结果 两组
患者女,20岁,因“进行性消瘦1年余,加重2个月余”入院,患者于2009年初出现明显食欲下降并渐进性加重伴体重下降10 kg,口渴,多尿、多饮,每日尿量4000~6000ml,伴闭经。既往体健。入院时查体:体温37.0℃,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83/52 mm Hg(1 mm Hg =0.133kPa),体重39 kg,身高166 cm,体质指数(BMI) 14.2 kg/m
1病例资料rn患者女性,62岁,因反复晕厥4d入院;无明显诱因,每次发作持续约半分钟即自行缓解;无恶心、呕吐、抽搐及尿便失禁,无胸闷、心悸及气促;清醒后恢复如常,肢体活动无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