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铃薯良种繁育过程中,除了要注意防止机械混杂,保证品种纯度,还要防止病毒的再侵染和病原菌的侵染,以保证为生产提供优质种薯。严格禁止超代薯进入种薯市场。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为生产提供健康种薯。
关键词:种薯;病毒再侵染;病害侵染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88-1
1 选择原种繁殖基地的原则
马铃薯种薯级别的划分可分为两种,即基础种薯和生产种薯。基础种薯包括原原种、一级原种和二级原种,生产种薯包括一级良种和二级良种。从原原种到生产所需的良种,一般需要三至四年的时间。因此原种繁育基地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几代扩繁的种薯质量。原种繁殖基地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高纬度、高海拔、风速大、气候凉。这几个条件必须具备,才能避免病毒的再侵染。传播马铃薯病毒的主要介体是桃蚜,桃蚜的最远取食浮动气温为23℃~25℃,也是传播pvy效率最高的温度,15℃以下的气温桃蚜起飞困难。因此,冷凉气候不适于蚜虫的繁殖和取食活动。但冷凉气候极适于马铃薯块茎的膨大。地势高、风速大的空旷地,能阻碍蚜虫的降落聚集。原种繁殖基地方圆10公里的范围不能有马铃薯生产田或其他马铃薯病毒的寄主植物,如茄科作物。此外原种繁殖基地应严格实行轮作,一般轮作周期应三年以上。原种繁殖基地土壤肥力应较高,最好有灌溉条件,确保较高的繁殖系数。要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实施防止病毒和其他病原菌再侵染的技术措施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2 防止病毒再侵染的技术措施
主要包括种薯催壮芽播种、地膜覆盖早播促早熟、合理施肥等促进植株成龄抗性形成的早熟栽培技术。此外要进行田检,及时拔除病株。包括清除地上部植株和地下部的母薯及新生块茎,小心装入密闭的袋中拿到远离田外的地方深埋。操作人员应有专用工作服和鞋袜,手要及时用肥皂水消毒后再触摸植株。由于病毒从侵染植株地上部开始到传输至块茎需一段时间,因此采取早收留种也是防止病毒再侵染的技术措施。这是因为带毒蚜虫取食健康植株叶片,将病毒传至叶肉中,病毒粒子复制及转运,需一个细胞一个细胞传递才能传至块茎,这个过程大约需7~10天。因此,在有翅蚜虫迁飞盛期到来之后的10天内,应对种薯田的植株采取灭秧措施,一方面有利于生产健康种薯,另一方面有利于种薯在土壤里表皮木栓化,收获时不易破皮。由于早收留种产量会受到影响,可以来取早熟栽培措施,或者密植增加群体来提高种薯产量。在中原二季作地区,利用大棚或阳畦将播种期提早到1月下旬或2月上旬,种薯提早1个月催大芽,密度每亩1万株以上,大约4月底5月初收获。此时蚜虫尚未进入迁飞盛期,马铃薯植株基本没有受到蚜虫的侵袭,免受了病毒的感染。另外,马铃薯结薯期处于早春冷凉气候段,有利于种薯的生长,产量也高于正常春播。秋繁种薯的播期则往后推迟,使马铃薯出苗时蚜虫已基本没有了。马铃薯结薯期气温较低,有利于薯块膨大。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在霜到来之前马铃薯生育时间较短,繁殖的种薯基本上在生理年龄上属于壮龄薯,种性好,生长势强。虽然秋繁种薯因生育时间短而产量低,但由于晚播晚收种性好,所以在二季作区仍是一个重要的良种繁育环节。可通过加大密度及生育前期利用秋季较高温度促秧早生快长,争取在结薯期前建立较强大的同化系统,可提高秋繁产量。
3 防止病害侵染种薯的技术措施
近年来,由于调运的种薯带病,给种植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以往人们对马铃薯病毒病引起的种性退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利用生物技术搞茎尖脱毒组织培养,基本上解决了脱毒种薯在生产中大面积利用的问题,但是,由干繁种基地的相对集中,病害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各级种薯的质量。其中尤以晚疫病、环腐病等影响最大。马铃薯是个多病的作物,从种薯切块、催芽到收获、运输、贮藏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多种真菌和细菌的侵染。有导致块茎腐烂或降低块茎发芽力的病害,如晚疫病、环腐病、干腐病等。有导致叶片局部病斑,减少光合面积,甚至造成茎叶早枯,降低产量的病害,如早疫病和晚疫病。有为害输导组织引起植株萎蔫的病害,如青枯病、环腐病等。
3.1 种薯
无论是原原种、原种还是良种,均应在无病区或无病田进行繁殖,从源头上解决病原菌侵入的问题。引种时要了解当地马铃薯病害的发生情况,严格防止从疫区引种。特别是细菌性病害,目前尚无药剂进行防治。如青枯病、环腐病等。真菌性病害虽无特效药治,但还可用药剂提前预防。如晚疫病等。所以在种薯繁殖过程中,首先应把住第一关,即种源应是无病种薯。
3.2 轮作
侵染马铃薯的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期间,如无合适的寄主存在,其病原菌群落会逐渐缩小,经过几年后便可消亡。因此,采取三至四年以上轮作马铃薯,也是防治病害的一项有效措施。种薯繁殖田必须与非茄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轮作体系中不能有茄科作物,因为很多病害都是共患的。因此繁种田都在农区,菜区很难达到轮作条件。
3.3 空间隔离
马铃薯种薯繁殖田应与马铃薯生产田远离,距离应在10公里以上。这样可以避免病原菌侵入繁种田。同时灌溉要使用不同的渠系,以免病原菌通过灌溉水侵入繁种田。
3.4 时间隔离
时间隔离的原则是在马铃薯生长季节,避开高温多雨季节。因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因此北方一季作区繁种,应适当提早播种,采取促早熟栽培方法,在病害高发期之前收获。
3.5 避免种薯受伤
在收获、运输及贮藏过程中,避免块茎受到机械损伤,因病原菌很易从伤口侵入块茎内部。运输工具和仓库应在使用前彻底进行消毒。可用福尔马林进行消毒。
作者简介:王彪(1966-),男,吉林农安人,吉林省农安县黄鱼圈乡农业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
关键词:种薯;病毒再侵染;病害侵染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88-1
1 选择原种繁殖基地的原则
马铃薯种薯级别的划分可分为两种,即基础种薯和生产种薯。基础种薯包括原原种、一级原种和二级原种,生产种薯包括一级良种和二级良种。从原原种到生产所需的良种,一般需要三至四年的时间。因此原种繁育基地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几代扩繁的种薯质量。原种繁殖基地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高纬度、高海拔、风速大、气候凉。这几个条件必须具备,才能避免病毒的再侵染。传播马铃薯病毒的主要介体是桃蚜,桃蚜的最远取食浮动气温为23℃~25℃,也是传播pvy效率最高的温度,15℃以下的气温桃蚜起飞困难。因此,冷凉气候不适于蚜虫的繁殖和取食活动。但冷凉气候极适于马铃薯块茎的膨大。地势高、风速大的空旷地,能阻碍蚜虫的降落聚集。原种繁殖基地方圆10公里的范围不能有马铃薯生产田或其他马铃薯病毒的寄主植物,如茄科作物。此外原种繁殖基地应严格实行轮作,一般轮作周期应三年以上。原种繁殖基地土壤肥力应较高,最好有灌溉条件,确保较高的繁殖系数。要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实施防止病毒和其他病原菌再侵染的技术措施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2 防止病毒再侵染的技术措施
主要包括种薯催壮芽播种、地膜覆盖早播促早熟、合理施肥等促进植株成龄抗性形成的早熟栽培技术。此外要进行田检,及时拔除病株。包括清除地上部植株和地下部的母薯及新生块茎,小心装入密闭的袋中拿到远离田外的地方深埋。操作人员应有专用工作服和鞋袜,手要及时用肥皂水消毒后再触摸植株。由于病毒从侵染植株地上部开始到传输至块茎需一段时间,因此采取早收留种也是防止病毒再侵染的技术措施。这是因为带毒蚜虫取食健康植株叶片,将病毒传至叶肉中,病毒粒子复制及转运,需一个细胞一个细胞传递才能传至块茎,这个过程大约需7~10天。因此,在有翅蚜虫迁飞盛期到来之后的10天内,应对种薯田的植株采取灭秧措施,一方面有利于生产健康种薯,另一方面有利于种薯在土壤里表皮木栓化,收获时不易破皮。由于早收留种产量会受到影响,可以来取早熟栽培措施,或者密植增加群体来提高种薯产量。在中原二季作地区,利用大棚或阳畦将播种期提早到1月下旬或2月上旬,种薯提早1个月催大芽,密度每亩1万株以上,大约4月底5月初收获。此时蚜虫尚未进入迁飞盛期,马铃薯植株基本没有受到蚜虫的侵袭,免受了病毒的感染。另外,马铃薯结薯期处于早春冷凉气候段,有利于种薯的生长,产量也高于正常春播。秋繁种薯的播期则往后推迟,使马铃薯出苗时蚜虫已基本没有了。马铃薯结薯期气温较低,有利于薯块膨大。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在霜到来之前马铃薯生育时间较短,繁殖的种薯基本上在生理年龄上属于壮龄薯,种性好,生长势强。虽然秋繁种薯因生育时间短而产量低,但由于晚播晚收种性好,所以在二季作区仍是一个重要的良种繁育环节。可通过加大密度及生育前期利用秋季较高温度促秧早生快长,争取在结薯期前建立较强大的同化系统,可提高秋繁产量。
3 防止病害侵染种薯的技术措施
近年来,由于调运的种薯带病,给种植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以往人们对马铃薯病毒病引起的种性退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利用生物技术搞茎尖脱毒组织培养,基本上解决了脱毒种薯在生产中大面积利用的问题,但是,由干繁种基地的相对集中,病害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各级种薯的质量。其中尤以晚疫病、环腐病等影响最大。马铃薯是个多病的作物,从种薯切块、催芽到收获、运输、贮藏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多种真菌和细菌的侵染。有导致块茎腐烂或降低块茎发芽力的病害,如晚疫病、环腐病、干腐病等。有导致叶片局部病斑,减少光合面积,甚至造成茎叶早枯,降低产量的病害,如早疫病和晚疫病。有为害输导组织引起植株萎蔫的病害,如青枯病、环腐病等。
3.1 种薯
无论是原原种、原种还是良种,均应在无病区或无病田进行繁殖,从源头上解决病原菌侵入的问题。引种时要了解当地马铃薯病害的发生情况,严格防止从疫区引种。特别是细菌性病害,目前尚无药剂进行防治。如青枯病、环腐病等。真菌性病害虽无特效药治,但还可用药剂提前预防。如晚疫病等。所以在种薯繁殖过程中,首先应把住第一关,即种源应是无病种薯。
3.2 轮作
侵染马铃薯的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期间,如无合适的寄主存在,其病原菌群落会逐渐缩小,经过几年后便可消亡。因此,采取三至四年以上轮作马铃薯,也是防治病害的一项有效措施。种薯繁殖田必须与非茄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轮作体系中不能有茄科作物,因为很多病害都是共患的。因此繁种田都在农区,菜区很难达到轮作条件。
3.3 空间隔离
马铃薯种薯繁殖田应与马铃薯生产田远离,距离应在10公里以上。这样可以避免病原菌侵入繁种田。同时灌溉要使用不同的渠系,以免病原菌通过灌溉水侵入繁种田。
3.4 时间隔离
时间隔离的原则是在马铃薯生长季节,避开高温多雨季节。因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因此北方一季作区繁种,应适当提早播种,采取促早熟栽培方法,在病害高发期之前收获。
3.5 避免种薯受伤
在收获、运输及贮藏过程中,避免块茎受到机械损伤,因病原菌很易从伤口侵入块茎内部。运输工具和仓库应在使用前彻底进行消毒。可用福尔马林进行消毒。
作者简介:王彪(1966-),男,吉林农安人,吉林省农安县黄鱼圈乡农业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