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任务型教学法理论,分析了现今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思考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总结了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原则;运用 任务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育途径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Krashen(1982)在他提出的“习得-学习假设”中区分了学习和习得两个概念。 Krashen 认为,习得是外语学习者掌握外语的唯一途径,习得只有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才能产生。学习作为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进行学习和训练,不可能产生习得。在语言“输入假设” 理论中,Krashen 认为当学习者理解了包含可理解性的输入的语言,即输入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Long更加重视输入如何被理解。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互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Ellis(1985)综合 Krashen和 Long(1983)二人的成果,提出“ 输入与互动假设”,这一理论被普遍认为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往往遵循如下模式:(1)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听课文录音,生词查阅字典并标出难句、了解全文;(2)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教师对课文的处理主要集中于举例讲解生词用法和语法难点及翻译课文,有时还伴有操练;(4)课后练习,总结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等。
传统阅读教学法存在以下弊端:第一,老师是课堂中唯一的信息传递者,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第二,这种语法翻译法破坏了文章的完整性,失去了阅读的本质意义。第三,为应试而教,没有满足学生情感发展的需求。
三、任务型教学法是解决阅读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从真实生活中选择适合在课堂上开展的真实任务进行语言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学生能在任务完成后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按照 Skehan任务分类的基本理念及 Willis任务课堂教学步骤,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前任务(pre-task)
前任务就是在新课之前,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任务。通过完成前任务, 使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课文内容, 同学间交流协商掌握与课文相关的其他知识。以《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1》 Unit8 Marriage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本人设计了以下任务: (1) Question: Do you know Chinese marriage customs?Can you tell me some?该问题贴近学生生活, 易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2) 事先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图片和信息,请学生分组展示。(3) 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文章中所体现的美国和中国婚礼习俗差异, 加深其对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通过在预习中设计恰当的任务, 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增强了, 拓宽了知识面, 对课文的把握更准确。
(二)任务环(task-cycle)
任务环就是根据课文提供的素材设计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辩论、表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1》Unit 3 Friendship 为例,本人根据课文特点, 设计了以下任务: (1) How many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story? And who are they? What do they do? (2) Why did John want the carpenter to build him a fence?What did the carpenter do at last? (3)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 (4) Role- play: presentation of the story. (5) Discussion: 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are vital importance when forming a lasting friendship?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任务, 逐渐了解文章的人物, 结构和线索,并能通过对相关话题的讨论, 更深层次的体会“搭建人与人之间心灵桥梁的重要性”的主题思想。
(三)后任务(post-task)
在学完课文后,教师通常设计一些任务, 学生要将所阅读理解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提出建议或解决问题,评价课文中的人物或想象故事的结局等。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在口头表达方面遇到的困难,可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语言、课堂展示、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进行过程性评价, 使学生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以《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1》 Unit 9 Superman to the end为例, 在系统学习并理解课文后, 要求学生对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夫·里夫作一份个人生平简历,并对他的一生做出评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个人简历的模式, 又系统地串联复习巩固了课文要点,同时用语言将个人观点进行了表达。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任务型教学强调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 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合作完成各种任务的方式进行互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4] 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5] 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M]. Edinburgh:Longman Press,1996.
[6]程晓堂. 任务型语言教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汪妮娜(1984-),女,湖北宜城人,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原则;运用 任务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育途径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Krashen(1982)在他提出的“习得-学习假设”中区分了学习和习得两个概念。 Krashen 认为,习得是外语学习者掌握外语的唯一途径,习得只有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才能产生。学习作为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进行学习和训练,不可能产生习得。在语言“输入假设” 理论中,Krashen 认为当学习者理解了包含可理解性的输入的语言,即输入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Long更加重视输入如何被理解。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互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Ellis(1985)综合 Krashen和 Long(1983)二人的成果,提出“ 输入与互动假设”,这一理论被普遍认为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往往遵循如下模式:(1)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听课文录音,生词查阅字典并标出难句、了解全文;(2)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教师对课文的处理主要集中于举例讲解生词用法和语法难点及翻译课文,有时还伴有操练;(4)课后练习,总结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等。
传统阅读教学法存在以下弊端:第一,老师是课堂中唯一的信息传递者,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第二,这种语法翻译法破坏了文章的完整性,失去了阅读的本质意义。第三,为应试而教,没有满足学生情感发展的需求。
三、任务型教学法是解决阅读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从真实生活中选择适合在课堂上开展的真实任务进行语言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学生能在任务完成后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按照 Skehan任务分类的基本理念及 Willis任务课堂教学步骤,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前任务(pre-task)
前任务就是在新课之前,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任务。通过完成前任务, 使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课文内容, 同学间交流协商掌握与课文相关的其他知识。以《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1》 Unit8 Marriage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本人设计了以下任务: (1) Question: Do you know Chinese marriage customs?Can you tell me some?该问题贴近学生生活, 易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2) 事先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图片和信息,请学生分组展示。(3) 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文章中所体现的美国和中国婚礼习俗差异, 加深其对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通过在预习中设计恰当的任务, 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增强了, 拓宽了知识面, 对课文的把握更准确。
(二)任务环(task-cycle)
任务环就是根据课文提供的素材设计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辩论、表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1》Unit 3 Friendship 为例,本人根据课文特点, 设计了以下任务: (1) How many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story? And who are they? What do they do? (2) Why did John want the carpenter to build him a fence?What did the carpenter do at last? (3)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 (4) Role- play: presentation of the story. (5) Discussion: 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are vital importance when forming a lasting friendship?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任务, 逐渐了解文章的人物, 结构和线索,并能通过对相关话题的讨论, 更深层次的体会“搭建人与人之间心灵桥梁的重要性”的主题思想。
(三)后任务(post-task)
在学完课文后,教师通常设计一些任务, 学生要将所阅读理解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提出建议或解决问题,评价课文中的人物或想象故事的结局等。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在口头表达方面遇到的困难,可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语言、课堂展示、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进行过程性评价, 使学生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以《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1》 Unit 9 Superman to the end为例, 在系统学习并理解课文后, 要求学生对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夫·里夫作一份个人生平简历,并对他的一生做出评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个人简历的模式, 又系统地串联复习巩固了课文要点,同时用语言将个人观点进行了表达。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任务型教学强调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 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合作完成各种任务的方式进行互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4] 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5] 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M]. Edinburgh:Longman Press,1996.
[6]程晓堂. 任务型语言教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汪妮娜(1984-),女,湖北宜城人,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