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文言文复习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块。因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又与白话文相去甚远,导致我们在学习中有许多语言上的障碍,感觉晦涩难懂。很多同学觉得花了很多时间,却难以取得很好的复习效果。文言文复习在策略上,与语基语用、现代文阅读以及作文的复习都有着较大的不同。如果仅仅局限于题海战术,以为多做文言文阅读题就能提高复习效率,那就走错方向了。
其实,扎扎实实地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并不是件复杂的难事儿。今天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了解高考文言文模块考什么、用什么考、怎样考。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几个问题了然于胸,才有办法谈怎么应对的事。
一、 考什么?
有些同学在高考复习中只是埋头做题,却不知道高考文言文会考些什么。其实,我们只需要花点时间认真读一读《考试说明》,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阅读的明确要求,就会明白高考文言文会考些什么了。
《考试说明》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里的“浅易”是立足于一个广泛的具备一定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群体水平而言的,就我们高三学生来说,肯定不会“浅易”的。2012年江苏卷中的《陈公弼传》,很多考生无法顺畅地读懂原文,不懂老吏曾腆与陈希亮有什么矛盾,理不清雷甲到底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文言语句翻译的第3题就更不知道怎么下笔了。文言文选段中会出现我们没学过的字词,我们不懂的句子,还会牵涉到古代文化文学常识、名人典故、历史事件等文史知识的问题,这些都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浅显”不“浅”也不“易”,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
从高考的考试能力要求上看,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理解与分析综合两个层级上。理解包括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与现代汉语语法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包括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有些同学觉得这些公文式的文字没意思,忽略了《考试说明》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把所有的高考题拿过来比照分析一下,你就会明白一个道理:万变不离其宗。《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理论方向。《考试说明》既是对高考命题的制约,又是最可信的高考命题“信息”。准确抓住《考试说明》的不变与变,从中可摸索出命题趋向,在备考中才不致于走弯路。熟悉《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你就知道一篇文言文选段大致会考哪些方面的内容了。当然,《考试说明》也不是让大家死记硬背,要学会在复习中与文言文阅读题互相参照着理解与领悟。有了这样的自觉意识,你在做题时,把文言文选段读一遍,或许你也能猜到哪几个实词可能考,哪几个句子可能翻译,哪几处情节可能出概括分析题,文中主人公哪些性格品质会作为筛选信息题的选项了。
新的《考试说明》会在年底发行,拿到手后我们要逐字逐句地与2012年的进行对照,如果有变化,要充分领会变化的目的与指向。比如2009年的江苏《考试说明》较2008年文言文语句翻译9分增加至10分,那就表明三句翻译中有一句是4分,选句会长一些,得分点也会多一处了。
在文言复习的最初阶段,把《考试说明》放在手边,做题时就随时看一看,把“条条框框”转变成具体的一个个不同的题目,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会让我们的复习效率提高很多。
二、 用什么考?
用什么考是指高考文言文选段问题。选什么类的文章,就会有什么样的题型。我们先来看看江苏、福建两个地区高考题的简单统计:
由以上两表可以看出:
1. 江苏近五年的文言文语段均为史部(历史地理类著作)散文,可分为纪传类(官修纪传体史书)和传记类(个人撰写记载人物生平及事迹之文),粗略的都可归为人物传记。其实全国各地的高考题近些年也多为人物传记,但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转变了。虽说都是人物传记,但官修与个人撰写是有一定区别的。
2. 福建省近五年的文言文语段就属于转变较丰富的,除了常见的人物传记外,还有子部(诸子百家类的著作)的《晏子春秋》,史部地理类的《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和《游龙鸣山记》。
3. 依据《考试说明》来看,没有对文言文选段的类别作出明确规定,那就意味着任何文段,只要适合于命题的,都可以拿来考我们。所以我们平时做练习时,也要适当关注其他类别的散文。
4. 从高考命题的相对稳定性以及题目类型来推断,江苏省文言语段不排除选择史部地理类的园林亭记或是游记类散文。这应该是我们复习训练的重点文类之一。
官修纪传类散文,主要集中在二十四史。全国卷和各省市的高考题以及大量的模拟题已把能挑选的语段几乎用得差不多了。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卷文言文段选材已经逐步拓展到个人撰写传记类以及地理游记类的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也多有出现。考虑到江苏的命题特点,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官修纪传类、个人撰写的传记类以及地理游记类三种散文。而这三类散文在命题上也会有些区别,尤其是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题,区别很明显。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具体讨论。
明白了古代散文的不同类别,我们再仔细看看题目,认真揣摩,慢慢就会明白不同类的散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甚至高考题型也会跟着变化。
三、 怎么考?
就近几年江苏高考卷来看,命题形式相对稳定。高考试题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考点来设置的。我们根据《考试说明》来理一理高考文言文常见的几种题型。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是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要求我们判断文中实词解释的正确与否。高中阶段除了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也要牢记课本中学过的文言实词。因为高考的考查肯定会超出120个文言实词范围。比如2012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第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 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 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 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其中“许”在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之内,“多”、“益”、“矫”虽不在内,也属常见,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
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个考点在2004~2006年的江苏卷中出现过,2007年以来没有单独设题。山东、江西、北京、上海、安徽、广东、四川等地的高考试卷依然单独设题。题型多为辨别四组虚词意义用法是否相同的单项选择题,如2012山东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为华而少实 我腾跃而上
B. 卒不为宗亲求位 为击破沛公军
C. 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但以刘日薄西山
D. 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与实词相比,虚词的考查范围要小得多,只要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江苏规定15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了。但范围小不等于难度小,等我们做了这类题目就明白了。
筛选文中的信息。选择题。根据题干设置,从文中挑出6个句子,按序号分别编为四组。结合文意,选出符合题目特定要求的一组。近几年的高考卷因选材上多为纪传类或传记类,故题干设置上多为对文中人物某种品质特征的信息筛选。如果选地理游记类散文,那就是另外的一种题干设置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单项选择题。四个选项分别对原文有关内容进行归纳概括,一般三个选项与原文相符,一个不相符。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主观题。这是文言文阅读题中占半壁江山的一题,综合考查我们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的理解掌握。
以上不同考点,不同题型,在高考中,也应该有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在充分了解了高考文言文考什么、用什么考、怎么考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立足课本进行扎实的文言复习基础上,运用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了。
其实,扎扎实实地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并不是件复杂的难事儿。今天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了解高考文言文模块考什么、用什么考、怎样考。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几个问题了然于胸,才有办法谈怎么应对的事。
一、 考什么?
有些同学在高考复习中只是埋头做题,却不知道高考文言文会考些什么。其实,我们只需要花点时间认真读一读《考试说明》,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阅读的明确要求,就会明白高考文言文会考些什么了。
《考试说明》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里的“浅易”是立足于一个广泛的具备一定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群体水平而言的,就我们高三学生来说,肯定不会“浅易”的。2012年江苏卷中的《陈公弼传》,很多考生无法顺畅地读懂原文,不懂老吏曾腆与陈希亮有什么矛盾,理不清雷甲到底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文言语句翻译的第3题就更不知道怎么下笔了。文言文选段中会出现我们没学过的字词,我们不懂的句子,还会牵涉到古代文化文学常识、名人典故、历史事件等文史知识的问题,这些都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浅显”不“浅”也不“易”,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
从高考的考试能力要求上看,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理解与分析综合两个层级上。理解包括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与现代汉语语法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包括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有些同学觉得这些公文式的文字没意思,忽略了《考试说明》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把所有的高考题拿过来比照分析一下,你就会明白一个道理:万变不离其宗。《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理论方向。《考试说明》既是对高考命题的制约,又是最可信的高考命题“信息”。准确抓住《考试说明》的不变与变,从中可摸索出命题趋向,在备考中才不致于走弯路。熟悉《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你就知道一篇文言文选段大致会考哪些方面的内容了。当然,《考试说明》也不是让大家死记硬背,要学会在复习中与文言文阅读题互相参照着理解与领悟。有了这样的自觉意识,你在做题时,把文言文选段读一遍,或许你也能猜到哪几个实词可能考,哪几个句子可能翻译,哪几处情节可能出概括分析题,文中主人公哪些性格品质会作为筛选信息题的选项了。
新的《考试说明》会在年底发行,拿到手后我们要逐字逐句地与2012年的进行对照,如果有变化,要充分领会变化的目的与指向。比如2009年的江苏《考试说明》较2008年文言文语句翻译9分增加至10分,那就表明三句翻译中有一句是4分,选句会长一些,得分点也会多一处了。
在文言复习的最初阶段,把《考试说明》放在手边,做题时就随时看一看,把“条条框框”转变成具体的一个个不同的题目,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会让我们的复习效率提高很多。
二、 用什么考?
用什么考是指高考文言文选段问题。选什么类的文章,就会有什么样的题型。我们先来看看江苏、福建两个地区高考题的简单统计:
由以上两表可以看出:
1. 江苏近五年的文言文语段均为史部(历史地理类著作)散文,可分为纪传类(官修纪传体史书)和传记类(个人撰写记载人物生平及事迹之文),粗略的都可归为人物传记。其实全国各地的高考题近些年也多为人物传记,但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转变了。虽说都是人物传记,但官修与个人撰写是有一定区别的。
2. 福建省近五年的文言文语段就属于转变较丰富的,除了常见的人物传记外,还有子部(诸子百家类的著作)的《晏子春秋》,史部地理类的《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和《游龙鸣山记》。
3. 依据《考试说明》来看,没有对文言文选段的类别作出明确规定,那就意味着任何文段,只要适合于命题的,都可以拿来考我们。所以我们平时做练习时,也要适当关注其他类别的散文。
4. 从高考命题的相对稳定性以及题目类型来推断,江苏省文言语段不排除选择史部地理类的园林亭记或是游记类散文。这应该是我们复习训练的重点文类之一。
官修纪传类散文,主要集中在二十四史。全国卷和各省市的高考题以及大量的模拟题已把能挑选的语段几乎用得差不多了。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卷文言文段选材已经逐步拓展到个人撰写传记类以及地理游记类的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也多有出现。考虑到江苏的命题特点,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官修纪传类、个人撰写的传记类以及地理游记类三种散文。而这三类散文在命题上也会有些区别,尤其是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题,区别很明显。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具体讨论。
明白了古代散文的不同类别,我们再仔细看看题目,认真揣摩,慢慢就会明白不同类的散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甚至高考题型也会跟着变化。
三、 怎么考?
就近几年江苏高考卷来看,命题形式相对稳定。高考试题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考点来设置的。我们根据《考试说明》来理一理高考文言文常见的几种题型。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是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要求我们判断文中实词解释的正确与否。高中阶段除了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也要牢记课本中学过的文言实词。因为高考的考查肯定会超出120个文言实词范围。比如2012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第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 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 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 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其中“许”在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之内,“多”、“益”、“矫”虽不在内,也属常见,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
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个考点在2004~2006年的江苏卷中出现过,2007年以来没有单独设题。山东、江西、北京、上海、安徽、广东、四川等地的高考试卷依然单独设题。题型多为辨别四组虚词意义用法是否相同的单项选择题,如2012山东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为华而少实 我腾跃而上
B. 卒不为宗亲求位 为击破沛公军
C. 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但以刘日薄西山
D. 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与实词相比,虚词的考查范围要小得多,只要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江苏规定15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了。但范围小不等于难度小,等我们做了这类题目就明白了。
筛选文中的信息。选择题。根据题干设置,从文中挑出6个句子,按序号分别编为四组。结合文意,选出符合题目特定要求的一组。近几年的高考卷因选材上多为纪传类或传记类,故题干设置上多为对文中人物某种品质特征的信息筛选。如果选地理游记类散文,那就是另外的一种题干设置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单项选择题。四个选项分别对原文有关内容进行归纳概括,一般三个选项与原文相符,一个不相符。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主观题。这是文言文阅读题中占半壁江山的一题,综合考查我们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的理解掌握。
以上不同考点,不同题型,在高考中,也应该有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在充分了解了高考文言文考什么、用什么考、怎么考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立足课本进行扎实的文言复习基础上,运用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