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课堂教学需要高扬人文的旗帜,根据教学内容,恰当使用音乐,用音乐激发兴趣,升华情感,用音乐增强记忆效果,夯实想象,用音乐展现人物,陶冶情操,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与活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意课堂 音乐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敏感性,发展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力,帮助学生丰富文化的底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人文性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可以说,发展学生的精神力量,提升其人文修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终极使命。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语文教学必须以此理念为引导,真正融入并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营造诗意的课堂,养育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心灵氤氲在一种品味的精神氛围之中,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现实,引向民族和世界文化的殿堂,引向现实和历史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引向人的精神世界。
马克思说过:“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艺术感觉。”人类似乎对音乐天生就有着特殊的偏爱。教师适时把音乐恰当地引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它走进语文课堂,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可以渲染语堂气氛,开启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语文课堂更富有情趣与韵味。
一、音乐激发兴趣,升华情操
著名学者于漪指出:兴趣就是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音乐有着优美的旋律,美好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适当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升华学生情感。
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优美、朴实,有着淡淡的忧愁,在导入时使用通俗易懂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可以使同学们在亲切、熟悉的旋律中,去感受母亲的爱,这样可以让课堂气氛更为亲切、质朴,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诗词主题理解较难把握,在学习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我播放电视剧《小兵张嘎》的主题曲“一九三七年,鬼子就进了中原……”音乐一出学生就陶醉在音乐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兴致大增,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课文的兴趣。这样抓住了教学的切入点,为情感升华奠定基础。
二、音乐增强记忆效果,夯实想象
心理学认为,如果把记忆的任务变成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结果时,记忆的效果会大大提高。利用初中生喜欢听歌、唱歌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把诗歌谱成曲,让学生听歌曲,教学生唱歌曲,学一首诗词也就很快熟练到背诵。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学唱歌曲,记忆的任务化为别开生面的学唱活动,消除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心理障碍,捕捉记忆到了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力,让学生的想象伴着音乐自由地飞翔。
三、音乐展现人物、陶冶情操
通过充分挖掘文质兼美文章的思想和内涵,去陶冶学生,培养学生审美的鉴赏力,发展学生崇高真理与学问的品质,培养学生具有敏感的开放内心,提升学生人格境界,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终极目标。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运用整体感悟策略,将整篇文章作为感知的对象,去感悟文章赖以存在的人类文化的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文章思想和内涵,整体展现人物全貌,陶冶情操,把握人文底蕴。在学习《愚公移山》时,通过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歌词再现了愚公的人物形象,渲染了愚公排除万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学生深受感动,澄清了对愚公的模糊认识,认识到了新时期中学生,应继承传统,发展真诚、热情、谦虚、理性、宽容、开放的优秀品质,确立起一个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
学生们陶醉于音乐声中,思维驰骋,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联想,尽情感受音乐中描绘的情景。让音乐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一个好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语文课焕发生机,富有情趣。高扬人文的旗帜,让学生的情感伴着音乐升华,让学生的想象伴着音乐飞翔,让学生思想伴着音乐迸发,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7.4
[2]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4
(作者单位:广东省乐昌市新时代学校)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意课堂 音乐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敏感性,发展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力,帮助学生丰富文化的底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人文性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可以说,发展学生的精神力量,提升其人文修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终极使命。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语文教学必须以此理念为引导,真正融入并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营造诗意的课堂,养育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心灵氤氲在一种品味的精神氛围之中,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现实,引向民族和世界文化的殿堂,引向现实和历史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引向人的精神世界。
马克思说过:“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艺术感觉。”人类似乎对音乐天生就有着特殊的偏爱。教师适时把音乐恰当地引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它走进语文课堂,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可以渲染语堂气氛,开启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语文课堂更富有情趣与韵味。
一、音乐激发兴趣,升华情操
著名学者于漪指出:兴趣就是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音乐有着优美的旋律,美好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适当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升华学生情感。
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优美、朴实,有着淡淡的忧愁,在导入时使用通俗易懂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可以使同学们在亲切、熟悉的旋律中,去感受母亲的爱,这样可以让课堂气氛更为亲切、质朴,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诗词主题理解较难把握,在学习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我播放电视剧《小兵张嘎》的主题曲“一九三七年,鬼子就进了中原……”音乐一出学生就陶醉在音乐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兴致大增,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课文的兴趣。这样抓住了教学的切入点,为情感升华奠定基础。
二、音乐增强记忆效果,夯实想象
心理学认为,如果把记忆的任务变成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结果时,记忆的效果会大大提高。利用初中生喜欢听歌、唱歌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把诗歌谱成曲,让学生听歌曲,教学生唱歌曲,学一首诗词也就很快熟练到背诵。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学唱歌曲,记忆的任务化为别开生面的学唱活动,消除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心理障碍,捕捉记忆到了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力,让学生的想象伴着音乐自由地飞翔。
三、音乐展现人物、陶冶情操
通过充分挖掘文质兼美文章的思想和内涵,去陶冶学生,培养学生审美的鉴赏力,发展学生崇高真理与学问的品质,培养学生具有敏感的开放内心,提升学生人格境界,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终极目标。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运用整体感悟策略,将整篇文章作为感知的对象,去感悟文章赖以存在的人类文化的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文章思想和内涵,整体展现人物全貌,陶冶情操,把握人文底蕴。在学习《愚公移山》时,通过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歌词再现了愚公的人物形象,渲染了愚公排除万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学生深受感动,澄清了对愚公的模糊认识,认识到了新时期中学生,应继承传统,发展真诚、热情、谦虚、理性、宽容、开放的优秀品质,确立起一个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
学生们陶醉于音乐声中,思维驰骋,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联想,尽情感受音乐中描绘的情景。让音乐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一个好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语文课焕发生机,富有情趣。高扬人文的旗帜,让学生的情感伴着音乐升华,让学生的想象伴着音乐飞翔,让学生思想伴着音乐迸发,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7.4
[2]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4
(作者单位:广东省乐昌市新时代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