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尝试着努力创设互动有趣的课堂,以趣导学,以趣促练,让学生在乐中学习,使课堂充满活力。
一、在游戏中,轻松自如地学习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我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10的分与合”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
多媒体依次出示:藏在小动物后面的是哪个数字娃娃?
(学生抢答,第一个抢答正确的教师奖给一张小动物图片)
师:小朋友们还想玩这样的游戏吗?同桌两个小朋友一起用图片玩一玩。一个小朋友拿图片,另一个小朋友猜,然后再交换玩一次。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二、在故事中,趣味盎然地学习
巧设疑难,寓数学问题于故事之中,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我常把一些数学问题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让学生乐于接受。如在教学“认识千克”时,我用多媒体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兔外婆的生日,兔兄弟俩给外婆准备了两盒礼物,一盒小一些,一盒大一些。白兔哥哥拎着小盒的礼物,灰兔弟弟拎着大盒的礼物,走在路上,哥哥拎得越来越吃力,弟弟却觉得很轻松。“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猜一猜两盒礼物到底哪一盒重吗?今天老师把这两盒礼物带来了,我们也来掂一掂。怎样才能知道两盒礼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称。”……课堂教学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物品有轻有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进入数学学习情境。
三、在竞赛中,主动积极地学习
小学生一般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在比赛面前谁也不愿意服输。根据低年级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表扬和伙伴们赞扬的特点,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比一比、赛一赛”“夺红旗”“争当小小数学家”“数学擂台赛”之类的竞赛活动。如教学“加、减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的速算”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下面我们进行“分小组夺奖杯”比赛。比赛规则是:老师出示两组题,请两个组参赛,每组选4人,每人做一题,前一个做完,把粉笔传给后面一个人接上。不管用什么方法算,只要哪一组做得又对又快,奖杯就奖给哪一组。
第一组 438+195289+602748-3971376-602
第二組 438+200-5289+600+2748-400 31376-600-2
(第二组做得又对又快)
师:现在我宣布,第二组做得又对又快,我要把奖杯奖给第二组,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呢?
生1:第二组的题目可以口算,而我们组的题目不能口算,这比赛不公平。
生2:我们要求交换题目再比。
师:可以,要想再胜,不能只靠交换题,而要研究第一组的题目是不是真的不能口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得以激发,又使学生养成了合作竞争的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方法中,自主探究地学习
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例题的插图再填表,然后根据数据编出9的乘法口诀。学生分行整体感知图上五角星的个数(9、18、27……81),研究这一串数的特征,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伴进行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出发现的规律。如9的1倍比10少1,9的2倍比20少2,9的9倍 比90少9;每个积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和都是9……这些规律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探索出来的,无论发现规律的过程还是规律的表述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因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记忆9的乘法口诀。有学生说:“当你分不清6×9的积是54还是45时,可以这样推算:6个9的积比60少6,所以6×9的积应是54。”还有的学生说:“3×9可以知道积在20多,又因为口诀中十位与个位数字相加的和是9,所以推出个位是7,所以3×9=27。”
又如,学习“米和厘米”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求学生测量篮球场的长、宽和篮球架的高。测量前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用什么方法测量,有的说直接用卷尺或米尺测量;有的说先用一条绳子去测量,再用尺测量出绳子的长度;也有的说用步子测量……然后讨论如何测量篮球架的高度(注意不能爬到上面)。学生们的方法可多了,有的说先用一根竹竿去测量,再用尺测量出竹竿的长度;有的说放气球后,用尺测量出气球线的长度……这些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按小组选择测量对象,合作实际测量,很快测出了篮球场的长、宽和篮球架的高。
(责编黄海)
一、在游戏中,轻松自如地学习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我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10的分与合”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
多媒体依次出示:藏在小动物后面的是哪个数字娃娃?
(学生抢答,第一个抢答正确的教师奖给一张小动物图片)
师:小朋友们还想玩这样的游戏吗?同桌两个小朋友一起用图片玩一玩。一个小朋友拿图片,另一个小朋友猜,然后再交换玩一次。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二、在故事中,趣味盎然地学习
巧设疑难,寓数学问题于故事之中,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我常把一些数学问题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让学生乐于接受。如在教学“认识千克”时,我用多媒体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兔外婆的生日,兔兄弟俩给外婆准备了两盒礼物,一盒小一些,一盒大一些。白兔哥哥拎着小盒的礼物,灰兔弟弟拎着大盒的礼物,走在路上,哥哥拎得越来越吃力,弟弟却觉得很轻松。“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猜一猜两盒礼物到底哪一盒重吗?今天老师把这两盒礼物带来了,我们也来掂一掂。怎样才能知道两盒礼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称。”……课堂教学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物品有轻有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进入数学学习情境。
三、在竞赛中,主动积极地学习
小学生一般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在比赛面前谁也不愿意服输。根据低年级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表扬和伙伴们赞扬的特点,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比一比、赛一赛”“夺红旗”“争当小小数学家”“数学擂台赛”之类的竞赛活动。如教学“加、减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的速算”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下面我们进行“分小组夺奖杯”比赛。比赛规则是:老师出示两组题,请两个组参赛,每组选4人,每人做一题,前一个做完,把粉笔传给后面一个人接上。不管用什么方法算,只要哪一组做得又对又快,奖杯就奖给哪一组。
第一组 438+195289+602748-3971376-602
第二組 438+200-5289+600+2748-400 31376-600-2
(第二组做得又对又快)
师:现在我宣布,第二组做得又对又快,我要把奖杯奖给第二组,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呢?
生1:第二组的题目可以口算,而我们组的题目不能口算,这比赛不公平。
生2:我们要求交换题目再比。
师:可以,要想再胜,不能只靠交换题,而要研究第一组的题目是不是真的不能口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得以激发,又使学生养成了合作竞争的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方法中,自主探究地学习
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例题的插图再填表,然后根据数据编出9的乘法口诀。学生分行整体感知图上五角星的个数(9、18、27……81),研究这一串数的特征,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伴进行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出发现的规律。如9的1倍比10少1,9的2倍比20少2,9的9倍 比90少9;每个积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和都是9……这些规律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探索出来的,无论发现规律的过程还是规律的表述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因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记忆9的乘法口诀。有学生说:“当你分不清6×9的积是54还是45时,可以这样推算:6个9的积比60少6,所以6×9的积应是54。”还有的学生说:“3×9可以知道积在20多,又因为口诀中十位与个位数字相加的和是9,所以推出个位是7,所以3×9=27。”
又如,学习“米和厘米”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求学生测量篮球场的长、宽和篮球架的高。测量前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用什么方法测量,有的说直接用卷尺或米尺测量;有的说先用一条绳子去测量,再用尺测量出绳子的长度;也有的说用步子测量……然后讨论如何测量篮球架的高度(注意不能爬到上面)。学生们的方法可多了,有的说先用一根竹竿去测量,再用尺测量出竹竿的长度;有的说放气球后,用尺测量出气球线的长度……这些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按小组选择测量对象,合作实际测量,很快测出了篮球场的长、宽和篮球架的高。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