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之母源性因素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ovedw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s,PIVH)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不同程度的PIVH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PIVH的病因复杂多样,多数PIVH发生在生后第1天,预防PIVH依赖于母源性因素与非母源性因素(如环境因素、发育因素、机械因素等)的综合管理。影响PIVH的母源性因素包括产前体重指数、维生素D水平、绒毛膜羊膜炎、产前皮质激素、分娩方式及产前用药等,本文就影响PIVH的母源性因素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activatedkinase1,TAK1)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中小胶质细胞焦亡的调控作用。方法分离胎鼠原代小胶质细胞,随机分为4组接受不同处理,分别为对照组、5z-7-oxozeaneol(5z-7)组、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deprivation,OGD)组和OGD 5z-7组,其中5z-7为小分子TAK1抑制剂。应用分子生物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大鼠心肌的影响。方法选取7日龄新生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32,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实验1组(n=32,腹腔注射胆红素溶液100mg/kg)和实验2组(n=32,腹腔注射胆红素溶液200mg/kg)。分别设置0h、8h、24h和48h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大鼠。记录大鼠一般情况,测定每个时间点大鼠血清总胆红素(totalserumbilirubin,TSB)、心肌肌钙蛋白Ⅰ、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B型利钠肽水平;摘取心脏,制作病理切片,镜下观察心肌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lucosephosphateisomerase,GPI)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引起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严重可致胎儿宫内死亡。本文报道1例以皮肤黄染起病的新生儿GPI缺乏症,基因检测发现两个新发位点,予及时干预后,随访至16个月,智力运动发育正常。
胎儿肠扭转及肺栓塞均为新生儿期急危重症,二者同时发生极少见。本文报告我院收治的1例胎龄33周、宫内发现肠扭转、术后合并肺动脉栓塞的病例,以加强临床认识。
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mitochondrialDNAdepletionsyndrome,MDS)是一组因核苷酸合成核基因时发生突变,使线粒体DNA拷贝数减少而导致组织器官能量产生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中肝脑型MDS一般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发病,特征性表现为早发性肝病和神经系统表现。本文报道1例DGUOK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MDS,以加强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过度惊吓反应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患儿对不能预期的视觉、听觉或触觉刺激产生过度惊吓反应。本文报道新生儿期起病的遗传性过度惊吓反应症1例,以四肢抖动为首发表现,基因检测为GLRA1基因突变所致。患儿四肢抖动加重且出现四肢强直伴血氧饱和度下降,点鼻反射阳性,常规对症治疗效果差,半岁时呛奶后死亡。
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歌舞伎面谱综合征(Kabukisyndrome,KS),患儿因先天性肛门闭锁入院,伴有特殊面容及发育落后,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发现KMT2D基因c.11149C>T位点突变,旨在通过此病例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本文报道极早产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一例,表现为生后39d出现反应差、发热、频繁呼吸暂停等类败血症样表现,继而出现消化、血液、呼吸多系统受累,结合血清学检查诊断为CMV感染。后期发现患儿出现听力受损,随访至8岁预后良好。
围手术期血糖紊乱是导致新生儿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对围手术期新生儿进行血糖监测,早发现、早治疗,预防严重血糖紊乱对新生儿围手术期管理具有积极意义。动态血糖监测是一种新型的持续低创伤血糖检测方法,在隐匿性低血糖的早期发现和高血糖管理中有很好的应用。本文就新生儿围手术期血糖紊乱特点,以及动态血糖监测在新生儿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早产儿出生时由于缺乏肢体力量,常呈现出不良的姿势,阻碍自我调节。合理的体位支持是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重要保护因素。本文从早产儿体位支持的意义、作用、方法、辅助用具、评估工具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提高医务人员的认知、构建早产儿体位支持的标准和规范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