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当前护理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状况及问题,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教学经验,构建了“三三六三”护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关 键 词] 护理专业;导师制;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2-011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疗技术的应用、新疾病谱的出现、人们对健康服务的新需求等,必然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创新工作以满足千变万化的临床实践情形。护理人员只有具备创新发展的能力,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教育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导师制的高职护理专业“三三六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导师制的“三三六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基于导师制的“三三六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概括了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主体、过程、载体和目标,指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调动积极因素,通过施行三方主体参与、三阶段推动、六大项目培养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基本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三个目标。
“三”方参与:指学校、导师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作。学校负责提供创新能力培养中所需要的制度、经费和软硬件条件的保障。导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指导、引领的关键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有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意愿,按要求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三”个阶段: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教育阶段、个性发展阶段、实践提升阶段。每个阶段根据学生的教学进程安排和学习特点,采取不同的项目对学生进行培养。
“六”大项目培养:具体包括创新知识讲座、开放实验室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创新项目实践、临床实践。
“三”项创新能力:指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具备创新活动所需的三项能力,即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基本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不同层次和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要求不同。
二、基于导师制护理专业“三三六三”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一)拓展护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1.定期举办创新知识讲座
通过系列讲座,学生可以了解创新基本知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的趋势、本专业最新动态和研究热点问题,学习在创新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课题组制订创新讲座的计划,并提前向学生公布。学生按时参加知识讲座,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
2.组织开放实验室活动
课题组导师根据自己的业务特长,设计开放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学习领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钻研,在导师的启发诱导下,培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举办大学生创意设计竞赛活动
利用每年的5·12护士节,组织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健康创意设计比赛,包括产品创意和设计创意。
4.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
鼓励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导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
5.参加创新项目实践
导师可向学生公布自己研究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导师。学生可以参加导师在研课题,也可以自行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自主进行课题研究、专利产品设计、护理方案质询和探究,并进行规范的成果表达。学校通过这些自主创新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基本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
6.临床实践活动
護理专业是实践性专业,在临床实践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循证护理能力等专业能力。
(二)分段进行,逐步推进
根据学生创新现状及特点,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即基础教育阶段、个性发展阶段和实践提升阶段。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启发创新思路,训练创新基本技能,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同时,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行学科前沿知识的拓展和引导。个性发展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工作中需要的基本技能,提高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兴趣方向,引导学生进行不同项目的设计开发,提升个人专业技能。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引导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通过开放性实验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进行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参加省级技能竞赛。实践提升阶段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创新项目设计或课题研究。学生通过自己主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参加临床实践等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三)明确导师的职责,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为学生配备创新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创新发展以及辅助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践。基础教育阶段(大一),做课程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创新讲座,传授创新技能。个性发展阶段(大二),做创新导师,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模拟创新思维,梳理创新思路理念,传递创新的信念和心态,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临床案例的思考与反思、医疗用品性能改进和产品设计,利用调查分析开展基本的健康问题研究,运用临床评判性思维模拟进行护理活动。实践提升阶段(大三),做临床实践导师。学生参加临床实践,导师继续跟踪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答专业疑惑,规划职业发展,指导学生择业;帮助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性发展,与临床老师一起指导学生运用评判性思维开展临床护理工作。 (四)科学设计考核与评价方法
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导作用,探索明确、规范、系统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考核包括两个方面:对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学生考核情况纳入学生的学期评奖、评优及毕业学分。制定创新工作室学生守则,明确学生学习任务,强化成果导向。学生取得的成果可以申请创新成果学分认证。考核遵循两个相结合的原则,即过程性考核与成果考核相结合、导师主观评价和成果认证客观评价相结合原则。制定指导教师工作方案,明确导师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目标和导师考核激励标准。
(五)探索导师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机构,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学校制定教学各环节创新创业政策,引导教师投身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1)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层面,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设定毕业要求,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2)学校对创新项目和创新技能竞赛要有经费支持,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3)创新项目的奖励。对学生创新项目取得的成果要进行学分奖励和资金奖励,以引导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在于教师引導。导师的工作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和决定因素。调查发现,学生在创新项目参与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选题困惑、创新技能欠缺、创新思路不清晰、创新项目缺乏整体规划等。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职业发展规划、创新发展计划、创新实践开展等都需要导师的引导、指导、监督和激励。学校对导师的工作要给予政策支持,制定合理的工作量认定办法、薪酬体系及奖励办法,保障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学生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创新意愿和学习内驱力非常重要。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渗透、开放性实验的训练和启发、创新项目的设计、专业技能竞赛的参与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内驱力。学生在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实现的价值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师的指导活动,投身其中并付出自己的努力。要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对优秀学生进行舆论宣传、学分奖励、现金奖励,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生积极投身创新能力的自我发展。
(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保障发展动力
导师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效果。担任导师的教师一般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持过院级以上课题,具有高尚的师德。学校要选拔本专业优秀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多种途径和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和素质,聘请医院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专家和企业有丰富创新实践经验的校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
三、结论
高职护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团队合作,更新教育理念,在密切联系护理岗位实践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第一、第二课堂联动,多阶段、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各高职院校只有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本校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实现健康中国对护理人才创新能力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璐,杨庆爱,王若维.护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内涵及构成要素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6,30(10):1251-1253.
[2]原天香,张建洲.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5):376-377.
编辑 常超波
[关 键 词] 护理专业;导师制;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2-011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疗技术的应用、新疾病谱的出现、人们对健康服务的新需求等,必然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创新工作以满足千变万化的临床实践情形。护理人员只有具备创新发展的能力,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教育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导师制的高职护理专业“三三六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导师制的“三三六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基于导师制的“三三六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概括了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主体、过程、载体和目标,指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调动积极因素,通过施行三方主体参与、三阶段推动、六大项目培养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基本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三个目标。
“三”方参与:指学校、导师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作。学校负责提供创新能力培养中所需要的制度、经费和软硬件条件的保障。导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指导、引领的关键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有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意愿,按要求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三”个阶段: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教育阶段、个性发展阶段、实践提升阶段。每个阶段根据学生的教学进程安排和学习特点,采取不同的项目对学生进行培养。
“六”大项目培养:具体包括创新知识讲座、开放实验室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创新项目实践、临床实践。
“三”项创新能力:指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具备创新活动所需的三项能力,即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基本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不同层次和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要求不同。
二、基于导师制护理专业“三三六三”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一)拓展护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1.定期举办创新知识讲座
通过系列讲座,学生可以了解创新基本知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的趋势、本专业最新动态和研究热点问题,学习在创新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课题组制订创新讲座的计划,并提前向学生公布。学生按时参加知识讲座,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
2.组织开放实验室活动
课题组导师根据自己的业务特长,设计开放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学习领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钻研,在导师的启发诱导下,培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举办大学生创意设计竞赛活动
利用每年的5·12护士节,组织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健康创意设计比赛,包括产品创意和设计创意。
4.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
鼓励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导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
5.参加创新项目实践
导师可向学生公布自己研究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导师。学生可以参加导师在研课题,也可以自行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自主进行课题研究、专利产品设计、护理方案质询和探究,并进行规范的成果表达。学校通过这些自主创新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基本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
6.临床实践活动
護理专业是实践性专业,在临床实践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循证护理能力等专业能力。
(二)分段进行,逐步推进
根据学生创新现状及特点,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即基础教育阶段、个性发展阶段和实践提升阶段。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启发创新思路,训练创新基本技能,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同时,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行学科前沿知识的拓展和引导。个性发展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工作中需要的基本技能,提高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兴趣方向,引导学生进行不同项目的设计开发,提升个人专业技能。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引导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通过开放性实验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进行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参加省级技能竞赛。实践提升阶段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创新项目设计或课题研究。学生通过自己主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参加临床实践等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三)明确导师的职责,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为学生配备创新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创新发展以及辅助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践。基础教育阶段(大一),做课程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创新讲座,传授创新技能。个性发展阶段(大二),做创新导师,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模拟创新思维,梳理创新思路理念,传递创新的信念和心态,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临床案例的思考与反思、医疗用品性能改进和产品设计,利用调查分析开展基本的健康问题研究,运用临床评判性思维模拟进行护理活动。实践提升阶段(大三),做临床实践导师。学生参加临床实践,导师继续跟踪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答专业疑惑,规划职业发展,指导学生择业;帮助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性发展,与临床老师一起指导学生运用评判性思维开展临床护理工作。 (四)科学设计考核与评价方法
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导作用,探索明确、规范、系统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考核包括两个方面:对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学生考核情况纳入学生的学期评奖、评优及毕业学分。制定创新工作室学生守则,明确学生学习任务,强化成果导向。学生取得的成果可以申请创新成果学分认证。考核遵循两个相结合的原则,即过程性考核与成果考核相结合、导师主观评价和成果认证客观评价相结合原则。制定指导教师工作方案,明确导师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目标和导师考核激励标准。
(五)探索导师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机构,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学校制定教学各环节创新创业政策,引导教师投身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1)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层面,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设定毕业要求,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2)学校对创新项目和创新技能竞赛要有经费支持,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3)创新项目的奖励。对学生创新项目取得的成果要进行学分奖励和资金奖励,以引导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在于教师引導。导师的工作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和决定因素。调查发现,学生在创新项目参与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选题困惑、创新技能欠缺、创新思路不清晰、创新项目缺乏整体规划等。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职业发展规划、创新发展计划、创新实践开展等都需要导师的引导、指导、监督和激励。学校对导师的工作要给予政策支持,制定合理的工作量认定办法、薪酬体系及奖励办法,保障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学生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创新意愿和学习内驱力非常重要。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渗透、开放性实验的训练和启发、创新项目的设计、专业技能竞赛的参与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内驱力。学生在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实现的价值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师的指导活动,投身其中并付出自己的努力。要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对优秀学生进行舆论宣传、学分奖励、现金奖励,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生积极投身创新能力的自我发展。
(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保障发展动力
导师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效果。担任导师的教师一般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持过院级以上课题,具有高尚的师德。学校要选拔本专业优秀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多种途径和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和素质,聘请医院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专家和企业有丰富创新实践经验的校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
三、结论
高职护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团队合作,更新教育理念,在密切联系护理岗位实践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第一、第二课堂联动,多阶段、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各高职院校只有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本校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实现健康中国对护理人才创新能力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璐,杨庆爱,王若维.护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内涵及构成要素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6,30(10):1251-1253.
[2]原天香,张建洲.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5):376-377.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