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需要相关的计算机人员来提供服务。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学科就业状况并不乐观,有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及时就业,而软件公司方面对于IT专业人才的缺口仍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提高高校计算机学科的就业率与软件行业公司招不到合适人员的解决办法,就需要我们高校从自身出发,结合企业的需求,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来发展与培养计算机专业性人才。
本文希望通过对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 工学结合、任务驱动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4;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224-02
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上对于IT人员的需求量不断上升,然而大多数的计算机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并不乐观[1]。这是因为目前企业对于员工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无法快速地投入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当中。高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接触到企业的项目案例,了解企业不同职业岗位对员工的要求,以实现能够毕业后快速融入到企业工作环境中去。
一、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模式分析
1.应用型人才是需要通过工学结合这种新教学模式来培养
专业应用型人才是一类强调应用知识的技术性人才。社会上对于该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需要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人才素质与技术能力达到一定的标准。该人才必须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人才的需求是学校专业教学的目标,因此,针对此类学生的培养,高校应该以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为重点来选取合适的教学体系,通过与企业结合,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应树立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培养落到实处,以务实的教学作风与教学理念,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企业岗位的实践当中去。
2.創新人才培养需要依靠工学结合模式来实践
高校在采取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新教学体系后,同样也对学生与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需要适应以加强自身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在平日的学习当中,积极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熟悉企业工作流程,了解企业对于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以后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教科书本上的知识点[2]。而在和企业结合的教学中,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开阔教师的眼界,让教师可以及时关注计算机行业技术的最新发展,了解行业的最新走向,从而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实现创新培养人才的计划。
二、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计算机学科需重新制定教学方案
在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高校需要认真调研不同企业的工作环境。然后搭建起IT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来作为学生的教学环境。其次,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实例来作为学生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企业对于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需求与标准,认真实现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新理念。现有的教学方案以基本理论学习以及基础的应用为主,而没有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工学结合的应用型知识,计算机学科需重新制定教学方案,新的教学方案应与企业的广泛实际需求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制定一套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紧跟行业实际需求、符合行业对人才,尤其是未来人才需求等优势的创新型的教学方案。
1.认真选取知识点与技能点
计算机系职业岗位定位:计算机专业包括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网络工程、平面设计等不同的职业岗位,这需要高校在开设的课程中,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提取不同的知识点与技能点。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全面的安排到新课程体系中。
知识点与技能点相互分解:计算机专业可以朝不同的职业岗位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职业岗位的学生,需要教授不同的课程内容。因此,我们需要将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分解开来,然后安排到教学课程当中,将他们合理的、有序地组织成新的教学体系。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得这些选取的知识和技能点变成“可重用教学模块”。
2.选取教学案例与设计教学课件
2.1选取教学案例:通过从各个渠道,选取符合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案例。这些渠道包括部分企业真实的软件项目案例,高校对外合作的项目案例或者是院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案例,同时也包括不同的技术框架类型案例(如客户端/服务端、浏览器/服务器两层或多层架构等)。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更新换代频率非常高的学科,因此,在选取教学案例时,有必要考虑到教学案例的创新性与实用性,结合热门案例,让学生在学习应用技能的同时,也能了解到行业发展的趋势。
2.2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分解:为了加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可重用性,我们按照教学体系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同时将已经选取的教学案例进行完全分解后,其中那些包含案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将是以后我们作为“可重用教学模式”的教学核心。通过“可重用模块”可以大大减少我们后期制作教学课件的工作量。
2.3设计教学案例: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案例,需要根据把已经分解的知识与技能点,安排到每个教学模块的具体案例当中去。这些案例将包含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与标准,也包括每个课时的具体操作方法。
2.4 设计教学课件:根据新的教学案例,来重新设计,制定新的教学课件。
3.设计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包括在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对于操作过程中的屏幕录像、Flash演示,以及各种文档资料,知识点与技能点的辅助材料等。
4.设计与制定能力模式
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将职业岗位需求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全部囊括。这些教学模块互相独立,彼此之间又按照知识体系相关联[3]。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单元将这些模块作为能力模块化。其次,提高模块的可重用性,也就是在设计教学单元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时数,将这些教学模块进行合理,有序的组合,进而成为可以直接应用的教学单元。最后,如何组合模块以及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软件和硬件的环境切换,如何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等,都应该在设计教学模块中考虑到。因此,对于能力模式的探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设计能力模块
为了使新的教學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需要我们对可重用能力模块引起足够的重视。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我们将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技能点掌握,还需要包含企业对于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点与技能点,以及在实践案例过程中具体操作方法和各种资料记录。将这所有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分解,打乱、重新组合,从而成为“可重用能力模块”的基本组成单位。
4.2 重组能力模块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层次以及教学时数来进行灵活重组。其中牵扯到教学模块之间的链接说明,如何进行组合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以及重组后该教学单元具体操作实施过程等。
4.3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计算机的环境配置问题。环境配置的不同会导致学生的实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比如硬件环境不一致,软件安装失败,以及其他各类问题。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会出现在一个实验室同时教授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如何保证在每次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快速还原到自己所需要的环境,这也需要在能力模式设计过程中具体研究。
4.4 设计新的教学考核办法
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仅仅依靠书面考核并不能完全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对相关职业岗位技能的掌握程度来检验教学效果。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有不一样的考核标准。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对于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统计资料显示,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处于低下水平。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会被形容成“高分低能”的弱智儿,实际上,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理论水平普遍较高,但动手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确实差强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企业需要的是动手实践能力相当的技术性人才。所以,在提出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新教学模式下,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结合程度。让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下,进行相关知识点、技能点的学习与实践。同时,了解企业对于不同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好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在毕业后,尽快的融入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当中。
本文主要对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探讨,针对新的模式,高校需要重新制定教学体系,比如结合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以及教科书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全面的分解,重新组合来设计新的教学模块,通过真实的教学案例来模拟企业环境,制定新的教学课件以及考核办法。完成上述的任务后,高校就可以通过实施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模式教学方案来培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夏长林.高校计算机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的实现策略探讨[J]. 电子世界, 2016(8):49-49.
[2]孙慧君.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通讯世界, 2016(2):164-164.
[3]左萃,刁一峰. 基于幕课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研究[J]. 山海经, 2016(6):119-120.
本文希望通过对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 工学结合、任务驱动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4;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224-02
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上对于IT人员的需求量不断上升,然而大多数的计算机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并不乐观[1]。这是因为目前企业对于员工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无法快速地投入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当中。高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接触到企业的项目案例,了解企业不同职业岗位对员工的要求,以实现能够毕业后快速融入到企业工作环境中去。
一、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模式分析
1.应用型人才是需要通过工学结合这种新教学模式来培养
专业应用型人才是一类强调应用知识的技术性人才。社会上对于该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需要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人才素质与技术能力达到一定的标准。该人才必须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人才的需求是学校专业教学的目标,因此,针对此类学生的培养,高校应该以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为重点来选取合适的教学体系,通过与企业结合,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应树立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培养落到实处,以务实的教学作风与教学理念,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企业岗位的实践当中去。
2.創新人才培养需要依靠工学结合模式来实践
高校在采取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新教学体系后,同样也对学生与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需要适应以加强自身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在平日的学习当中,积极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熟悉企业工作流程,了解企业对于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以后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教科书本上的知识点[2]。而在和企业结合的教学中,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开阔教师的眼界,让教师可以及时关注计算机行业技术的最新发展,了解行业的最新走向,从而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实现创新培养人才的计划。
二、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计算机学科需重新制定教学方案
在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高校需要认真调研不同企业的工作环境。然后搭建起IT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来作为学生的教学环境。其次,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实例来作为学生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企业对于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需求与标准,认真实现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新理念。现有的教学方案以基本理论学习以及基础的应用为主,而没有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工学结合的应用型知识,计算机学科需重新制定教学方案,新的教学方案应与企业的广泛实际需求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制定一套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紧跟行业实际需求、符合行业对人才,尤其是未来人才需求等优势的创新型的教学方案。
1.认真选取知识点与技能点
计算机系职业岗位定位:计算机专业包括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网络工程、平面设计等不同的职业岗位,这需要高校在开设的课程中,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提取不同的知识点与技能点。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全面的安排到新课程体系中。
知识点与技能点相互分解:计算机专业可以朝不同的职业岗位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职业岗位的学生,需要教授不同的课程内容。因此,我们需要将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分解开来,然后安排到教学课程当中,将他们合理的、有序地组织成新的教学体系。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得这些选取的知识和技能点变成“可重用教学模块”。
2.选取教学案例与设计教学课件
2.1选取教学案例:通过从各个渠道,选取符合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案例。这些渠道包括部分企业真实的软件项目案例,高校对外合作的项目案例或者是院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案例,同时也包括不同的技术框架类型案例(如客户端/服务端、浏览器/服务器两层或多层架构等)。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更新换代频率非常高的学科,因此,在选取教学案例时,有必要考虑到教学案例的创新性与实用性,结合热门案例,让学生在学习应用技能的同时,也能了解到行业发展的趋势。
2.2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分解:为了加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可重用性,我们按照教学体系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同时将已经选取的教学案例进行完全分解后,其中那些包含案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将是以后我们作为“可重用教学模式”的教学核心。通过“可重用模块”可以大大减少我们后期制作教学课件的工作量。
2.3设计教学案例: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案例,需要根据把已经分解的知识与技能点,安排到每个教学模块的具体案例当中去。这些案例将包含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与标准,也包括每个课时的具体操作方法。
2.4 设计教学课件:根据新的教学案例,来重新设计,制定新的教学课件。
3.设计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包括在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对于操作过程中的屏幕录像、Flash演示,以及各种文档资料,知识点与技能点的辅助材料等。
4.设计与制定能力模式
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将职业岗位需求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全部囊括。这些教学模块互相独立,彼此之间又按照知识体系相关联[3]。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单元将这些模块作为能力模块化。其次,提高模块的可重用性,也就是在设计教学单元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时数,将这些教学模块进行合理,有序的组合,进而成为可以直接应用的教学单元。最后,如何组合模块以及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软件和硬件的环境切换,如何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等,都应该在设计教学模块中考虑到。因此,对于能力模式的探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设计能力模块
为了使新的教學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需要我们对可重用能力模块引起足够的重视。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我们将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技能点掌握,还需要包含企业对于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点与技能点,以及在实践案例过程中具体操作方法和各种资料记录。将这所有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分解,打乱、重新组合,从而成为“可重用能力模块”的基本组成单位。
4.2 重组能力模块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层次以及教学时数来进行灵活重组。其中牵扯到教学模块之间的链接说明,如何进行组合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以及重组后该教学单元具体操作实施过程等。
4.3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计算机的环境配置问题。环境配置的不同会导致学生的实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比如硬件环境不一致,软件安装失败,以及其他各类问题。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会出现在一个实验室同时教授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如何保证在每次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快速还原到自己所需要的环境,这也需要在能力模式设计过程中具体研究。
4.4 设计新的教学考核办法
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仅仅依靠书面考核并不能完全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对相关职业岗位技能的掌握程度来检验教学效果。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有不一样的考核标准。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对于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统计资料显示,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处于低下水平。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会被形容成“高分低能”的弱智儿,实际上,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理论水平普遍较高,但动手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确实差强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企业需要的是动手实践能力相当的技术性人才。所以,在提出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新教学模式下,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结合程度。让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下,进行相关知识点、技能点的学习与实践。同时,了解企业对于不同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好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在毕业后,尽快的融入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当中。
本文主要对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探讨,针对新的模式,高校需要重新制定教学体系,比如结合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以及教科书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全面的分解,重新组合来设计新的教学模块,通过真实的教学案例来模拟企业环境,制定新的教学课件以及考核办法。完成上述的任务后,高校就可以通过实施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模式教学方案来培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夏长林.高校计算机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的实现策略探讨[J]. 电子世界, 2016(8):49-49.
[2]孙慧君.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通讯世界, 2016(2):164-164.
[3]左萃,刁一峰. 基于幕课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研究[J]. 山海经, 2016(6):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