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针对农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优质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慈溪市通过实施农业“三换”工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改革服务保障等措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2016年,慈溪市实现农业总产值78.64亿元,农产品加工值55.4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547元,同比增长8.2%。
实施农业“三换”工程
促进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实施农业“腾笼换鸟”,促进优胜汰劣。根据市场需求、亩均效益、环境承载等情况,整合“小、散、弱”农业产业,建强一批特色高效农业、规模农业基地和区域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市已形成慈溪杨梅、慈溪蜜梨、慈溪葡萄三大国家地理品牌,现代农业开发区、都市农业创新示范区等一批特色鲜明、集中连片的優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实施农业“机器换人”,促进提质增效。出台《慈溪市农机购置和设施农业建设补贴实施办法》《慈溪市农机化设施化发展若干扶持政策》等政策文件,促进智能化设施装备的推广应用。全市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2%,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實施农业“电商换市”,促进业态发展。依托市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农产品电商平台,推广冷链运输、农超对接等新型流通业态,引导农业市场经营主体触“网”触“电”。截至2016年底,全市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在本地电商平台开设网店26家,年销售额2500万元。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产业分工向“协同发展”提升
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人”作用。突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支持海通、徐龙等本土农业企业和泰国正大集团、台湾大越食品在慈子公司等引进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出口内销,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目前,全市累计培育省级骨干龙头企业8家,年产值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2家。
发挥农合联“娘家人”作用。坚持以列入全省供销社改革“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试点县(市)为契机,开展以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为重点的农村合作经济体制创新试点,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引领农民抱团发展、互惠发展、共富发展。
发挥家庭农场“主力军”作用。设立“中小农场发展基金”,培育以家庭农场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带动农民参与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全市拥有专业合作社635家、家庭农场1176家,合作社联接农场面积15.2万亩,带动农户10.1万户,规模经营亩均产出比普通农户高30%以上。
强化改革服务保障
农业发展迈向“深层变革”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加快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度,现已完成承包土地调查测绘量76%。将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户(人),实行年终按股分红,提高农业农民生产积极性。
推进农村金融保险制度改革。创设“政策性+市场化”的价值评估体系,完善风险分担、财政贴息等制度安排,推出以土地经营权为核心、地上(含地下)附着物捆绑抵押的“1+X”业务模式。全市已累计发放贷款2186万元。推行农村保险互助社试点,成立全国首个镇级保险互助社并将村级保险互助社拓展到龙山镇下属8个村,实现从“点上试验”到“面上推开”的跨越。
推进农业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涉农行政审批改革,行政权力事项梳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推行“权力清单”向镇级延伸,已实现18个镇(街道)全面覆盖。创新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和公司化农技推广模式,建立“首席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各1家,拥有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个、民营农业科技企业20家。
责任编辑:谢 霞
实施农业“三换”工程
促进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实施农业“腾笼换鸟”,促进优胜汰劣。根据市场需求、亩均效益、环境承载等情况,整合“小、散、弱”农业产业,建强一批特色高效农业、规模农业基地和区域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市已形成慈溪杨梅、慈溪蜜梨、慈溪葡萄三大国家地理品牌,现代农业开发区、都市农业创新示范区等一批特色鲜明、集中连片的優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实施农业“机器换人”,促进提质增效。出台《慈溪市农机购置和设施农业建设补贴实施办法》《慈溪市农机化设施化发展若干扶持政策》等政策文件,促进智能化设施装备的推广应用。全市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2%,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實施农业“电商换市”,促进业态发展。依托市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农产品电商平台,推广冷链运输、农超对接等新型流通业态,引导农业市场经营主体触“网”触“电”。截至2016年底,全市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在本地电商平台开设网店26家,年销售额2500万元。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产业分工向“协同发展”提升
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人”作用。突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支持海通、徐龙等本土农业企业和泰国正大集团、台湾大越食品在慈子公司等引进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出口内销,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目前,全市累计培育省级骨干龙头企业8家,年产值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2家。
发挥农合联“娘家人”作用。坚持以列入全省供销社改革“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试点县(市)为契机,开展以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为重点的农村合作经济体制创新试点,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引领农民抱团发展、互惠发展、共富发展。
发挥家庭农场“主力军”作用。设立“中小农场发展基金”,培育以家庭农场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带动农民参与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全市拥有专业合作社635家、家庭农场1176家,合作社联接农场面积15.2万亩,带动农户10.1万户,规模经营亩均产出比普通农户高30%以上。
强化改革服务保障
农业发展迈向“深层变革”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加快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度,现已完成承包土地调查测绘量76%。将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户(人),实行年终按股分红,提高农业农民生产积极性。
推进农村金融保险制度改革。创设“政策性+市场化”的价值评估体系,完善风险分担、财政贴息等制度安排,推出以土地经营权为核心、地上(含地下)附着物捆绑抵押的“1+X”业务模式。全市已累计发放贷款2186万元。推行农村保险互助社试点,成立全国首个镇级保险互助社并将村级保险互助社拓展到龙山镇下属8个村,实现从“点上试验”到“面上推开”的跨越。
推进农业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涉农行政审批改革,行政权力事项梳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推行“权力清单”向镇级延伸,已实现18个镇(街道)全面覆盖。创新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和公司化农技推广模式,建立“首席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各1家,拥有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个、民营农业科技企业20家。
责任编辑:谢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