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那些学习处于中等、行为习惯比较好的学生越来越不被重视和关注。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的潜力往往又没有得到足够的激发,长此以往,他们的身心健康必定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必定滑入到后进生的行列。然而这种中等生的流失却是隐性流失。笔者就中等生隐性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再尝试解决的对策,防止中等生的隐性流失。
关键词:中等生;隐性;流失;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未必能做到面面俱到,做到面对全体学生。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常常忽视了中等生的学习和生活。平常所谓的“抓两头,带中间”常被作为班级管理的一种通用做法。然而一抓、一带力度不同,要带的对象中等生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他们在道德、学习等方面做得不错,属于“听话”的一个群体,然而又往往成为班级较中较为忽视的群体,被遗忘在教室的角落,久而久之,他们普遍有一种不被承认感,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对自身认识不足,失去了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他们就象高原上的水看似烧开了却永远也没烧开,总是在中游水平徘徊,甚至这部分中的个别学生很可能会慢慢滑入后进生的行列。这种现象可以称为中等生的隐性流失。时下这种现象很少被人关注,其危害性往往被轻描淡写地忽略。
研究中等生的隐性流失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学本课堂建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等生隐性流失原因
(一)中等生心理特征
中等生是指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志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的,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学校教育教学体中处于中间状态为特征的群体,是学校教育教学体中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群体,尤其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体整体推进目标不可忽视的群体。
“中等生”在心理特征上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这造成他们自相矛盾的心理,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有: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理想、抱负要求过高,因其身心发展的不完全成熟性,会使他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产生距离。如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希望口齿清楚地把问题答好,但又战战兢兢、目光游移不安、结结巴巴,盼望老师尽快让其坐下。希望自己豁达乐观,却时不时要为一时的小事而生闷气。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想参与进来,却又担心别人嘲笑。这种心理易导致自悲、害怕,由退缩失望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班主任对中等生的忽视
当前,班主任的一个普遍做法是“抓两头带中间”橄榄球模式,这是因为中等生人数多,面广量大,难以启动。他们不愿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多花时间,多费精力,而热衷于抓两头带中间。但使人担忧的是,班主任很少关心中等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会使得这些中等生后退到学困生的群体。
(三)“应试教育”评价体制的限制
现如今“应试教育”牢牢占据课堂,教师们往往根据分数对学生做出过早的评价。这种以分数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丰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分数本身所反映的仅仅是学生的课本知识和学校生活的经验,而非真正的社会知识、社会经验以及对生存技能的掌握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等,也很难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学生把注意力全放在对高分的追求上,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失去了认知自我的乐趣,对结果的过分关注也导致了焦虑水平的上升。成绩一般的中等生因此就找不到自己富于优越感的位置,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平庸的自我和老师对自我的忽视。也许他们很努力,但平庸的结果并没能引起教师的任何肯定和关注,在行为长期没有得到任何强化的情况下,他们的心理水平逐渐下降。
二、中等生隐性流失的对策思考
班级中中等生人数较多,在他们身上经常会出现“积极的自我”和“消极的自我”互相争斗,不断向两极分化。他们既可能是优等生的后备军,也可能是后进生的预备队。因此,解决好中等生问题,做好中等生工作,对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笔者将试从以下四方面浅谈我的看法:
(一)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缺一不可。
班主任应该努力关注中等生成长的足迹,要在对中等生进行深入家访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建立中等生的个人档案,分析影响每个中等生进步的因素,针对不同情况的中等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班主任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二)给予应有期望,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缺一不可。
中等生既自尊心强又自信不足,常常让自己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在以往的班级管理制度下,中等生往往认为自己只能是被管理者,很难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为此,班主任要准确把握中等生的思想动态,经常找他们谈心,给予应有的期望,帮助调整他们的心态,树立信心。学生又根据教师的期望和强化来认识自己和调整自己。教师应把师爱的雨露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而师爱的最高层次就是对学生的期待。
(三)提供多种平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缺一不可。
中等生往往認为班级的主体应该是优等生,常常主动退出班级活动的舞台。对班级的活动,班级的工作都处于漠不关心和“弃权”状态,只是充当盲目的看客而已。因此,班主任应该要增强中等生在班级的主人翁地位,在班会课上要特别强调中等生是班级的主力军,是班级进步的中坚力量。在班级管理中,要给中等生提供锻炼和为班级管理贡献力量的舞台。
中等生是一群比较乖巧的孩子,尽管他们中有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不会主动接近人,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是有情感的,他们内心同样充满着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也有憧憬,有梦想!作为教师最首要的是先要转变观念,确立“关注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意识。要把爱撒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做个教育事业的有心人,给予中等程度的学生同样热情的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就能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使他们也能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启胜.让“灰色学生”亮起来[J].教育理论研究,2008
[2] 齐林超.中等生的心理及教育 [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3).
[3] 李 萍.中等生教育偏差的成因与纠正[J].教师园地,2005,(10)
关键词:中等生;隐性;流失;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未必能做到面面俱到,做到面对全体学生。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常常忽视了中等生的学习和生活。平常所谓的“抓两头,带中间”常被作为班级管理的一种通用做法。然而一抓、一带力度不同,要带的对象中等生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他们在道德、学习等方面做得不错,属于“听话”的一个群体,然而又往往成为班级较中较为忽视的群体,被遗忘在教室的角落,久而久之,他们普遍有一种不被承认感,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对自身认识不足,失去了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他们就象高原上的水看似烧开了却永远也没烧开,总是在中游水平徘徊,甚至这部分中的个别学生很可能会慢慢滑入后进生的行列。这种现象可以称为中等生的隐性流失。时下这种现象很少被人关注,其危害性往往被轻描淡写地忽略。
研究中等生的隐性流失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学本课堂建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等生隐性流失原因
(一)中等生心理特征
中等生是指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志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的,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学校教育教学体中处于中间状态为特征的群体,是学校教育教学体中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群体,尤其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体整体推进目标不可忽视的群体。
“中等生”在心理特征上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这造成他们自相矛盾的心理,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有: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理想、抱负要求过高,因其身心发展的不完全成熟性,会使他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产生距离。如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希望口齿清楚地把问题答好,但又战战兢兢、目光游移不安、结结巴巴,盼望老师尽快让其坐下。希望自己豁达乐观,却时不时要为一时的小事而生闷气。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想参与进来,却又担心别人嘲笑。这种心理易导致自悲、害怕,由退缩失望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班主任对中等生的忽视
当前,班主任的一个普遍做法是“抓两头带中间”橄榄球模式,这是因为中等生人数多,面广量大,难以启动。他们不愿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多花时间,多费精力,而热衷于抓两头带中间。但使人担忧的是,班主任很少关心中等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会使得这些中等生后退到学困生的群体。
(三)“应试教育”评价体制的限制
现如今“应试教育”牢牢占据课堂,教师们往往根据分数对学生做出过早的评价。这种以分数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丰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分数本身所反映的仅仅是学生的课本知识和学校生活的经验,而非真正的社会知识、社会经验以及对生存技能的掌握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等,也很难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学生把注意力全放在对高分的追求上,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失去了认知自我的乐趣,对结果的过分关注也导致了焦虑水平的上升。成绩一般的中等生因此就找不到自己富于优越感的位置,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平庸的自我和老师对自我的忽视。也许他们很努力,但平庸的结果并没能引起教师的任何肯定和关注,在行为长期没有得到任何强化的情况下,他们的心理水平逐渐下降。
二、中等生隐性流失的对策思考
班级中中等生人数较多,在他们身上经常会出现“积极的自我”和“消极的自我”互相争斗,不断向两极分化。他们既可能是优等生的后备军,也可能是后进生的预备队。因此,解决好中等生问题,做好中等生工作,对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笔者将试从以下四方面浅谈我的看法:
(一)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缺一不可。
班主任应该努力关注中等生成长的足迹,要在对中等生进行深入家访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建立中等生的个人档案,分析影响每个中等生进步的因素,针对不同情况的中等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班主任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二)给予应有期望,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缺一不可。
中等生既自尊心强又自信不足,常常让自己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在以往的班级管理制度下,中等生往往认为自己只能是被管理者,很难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为此,班主任要准确把握中等生的思想动态,经常找他们谈心,给予应有的期望,帮助调整他们的心态,树立信心。学生又根据教师的期望和强化来认识自己和调整自己。教师应把师爱的雨露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而师爱的最高层次就是对学生的期待。
(三)提供多种平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缺一不可。
中等生往往認为班级的主体应该是优等生,常常主动退出班级活动的舞台。对班级的活动,班级的工作都处于漠不关心和“弃权”状态,只是充当盲目的看客而已。因此,班主任应该要增强中等生在班级的主人翁地位,在班会课上要特别强调中等生是班级的主力军,是班级进步的中坚力量。在班级管理中,要给中等生提供锻炼和为班级管理贡献力量的舞台。
中等生是一群比较乖巧的孩子,尽管他们中有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不会主动接近人,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是有情感的,他们内心同样充满着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也有憧憬,有梦想!作为教师最首要的是先要转变观念,确立“关注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意识。要把爱撒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做个教育事业的有心人,给予中等程度的学生同样热情的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就能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使他们也能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启胜.让“灰色学生”亮起来[J].教育理论研究,2008
[2] 齐林超.中等生的心理及教育 [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3).
[3] 李 萍.中等生教育偏差的成因与纠正[J].教师园地,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