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本套教材中的识字教学的设计较以往单一的识字更偏重于学生兴趣识字、教会学生识字的途径和方法。新编实验教材正是紧紧抓住了学生入学后的语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加大识字量,进行科学的训练,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能以本为本,按照教材生搬硬套,束缚限制孩子的能力,而要以人为本,结合农村生活实际,以“上不封顶”的要求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扩大识字量、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为以后的大量阅读做准备。
关键词:课程标准;识字;自主;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在识字教学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动很大,焕然一新。新教材更贴近教学实际,便教易学,很受师生的欢迎。在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本套教材中的识字教学的设计较以往单一的识字更偏重于学生兴趣识字、教会学生识字的途径和方法。下面就如何拓展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谈一下我的认识与实践。
一、拓宽识字渠道,鼓励自主识字
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随意性占据主要地位,无意识记忆占据优势,对于形象鲜明、生动有趣的事物容易记住。在第一册的识字中,教材中告诉了学生多种识字的渠道:在大街上识汉字、边看电视边识字、在家里识字、读对联识字等。于是,在教材的引导启发下,我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识字教学花样翻新,别出心裁,使枯燥的识字教学与孩子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变得生动活泼。
(1)让学生按课文中提示的渠道去发现所认识到的新汉字,接着让学生补充课文:我在哪里,还认识了哪些字,我是怎样认识的。
(2)除了课文中提到的途径外,还告诉学生更多的识字途径如:读儿歌、做游戏、唱歌曲、看动画片、打电脑。还有孩子的姓名、家长的职业、逛商店、路边的招牌广告等,皆可随机应变融入识字中。校园里、家庭中、社会上都是识字的好地方。让孩子们主动地、无意识、有趣地和新字交朋友。
(3)把认识的字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帮助积累在自己的生字本中,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展示的平台,让他们集体交流、合作探究,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到的汉字和认识的途径。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激发识字兴趣
当我们翻开教材,发现新编的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内容上更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教材具有开放性,留给教师和学生一片可以发挥、拓展、补充的余地。在教材中很多都是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字谜、儿歌中识字。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很感兴趣,一下子就把生字记住了,之后,我便鼓励他们自己来给生字编编谜语,讲讲故事。小朋友的情绪很高涨,有的小朋友编的谜语相当出色,连老师都不曾想到,如:“贵”字,小朋友说:“小宝贝踩到一条小青虫,小青虫的尾巴被踩掉了,所以贵字上面的虫字没有一点。”但在教学时应适时点拨,引导,避免学生为了编个谜语,讲个故事就硬性把字拆开,强行把各部件编成没有任何联系的故事、谜语。 除课文中介绍的方法外,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编字谜,编笑话、用儿歌等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识字。虽说编的有些稚嫩,但是这无形中让学生自主地发现识字的趣味方法,激活了学生自觉自主地识字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多种趣味的方法识字、区分形近字
在第二册的识字教学中,教材把以往枯燥的相似字、形声字的比较编成了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无须意志努力,轻轻松松、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如《对对歌》、《添口歌》、《合在一起成新字》等。学生对于这样识字课文的兴趣很高,我便趁热打铁,学了《添口歌》,我让学生仿说《添日歌》、《添木歌》、学完《对对歌》,学生除了能说更多意思相对的对对歌外,还自编《反词歌》:开对关、美丽对 丑陋、高兴对伤心、细心对马虎。学完《合在一起成新字》,我也让学生也试着合一合,六七岁的学生智慧的火花被激起,小小的创作让我都很佩服。学完了识字故事后,我要求小朋友们自编故事说说怎样区分常常爱混淆“爪”和“瓜”。第二天,有个小朋友就编了故事。他说小鸡种了一棵果子树,为了给果树撒种、浇水地上印满了爪子印,(他还画上与“爪”字相似的爪子)。不久,藤上的小勾勾上就结了瓜。(“瓜”中的第三笔很像藤上的勾勾结的瓜),小鸡要想收到瓜,就要勤用自己的爪。就这样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教材引势利导,延伸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四、在阅读中识字、识字以促阅读
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渴望入学后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们那样,拿着课本摇头晃脑地读。翻开一篇课文,他们首先想知道写了什么内容。对阅读的渴望必然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材提早了学生识字的时间,在学生一入学,就进行识字教学。即在学拼音的同时,教材给学生补充了儿歌以及情景图,教学生认字。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语文教学中强调理解要联系语言环境,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觉得识字教学也可以联系课文进行识字。在教学《自己去吧》一课中,在识记“景”这个字,学生运用了拆字法,把“景”拆分为“日 京”,虽然这也达到了识字的目的,但是我觉得这种识记方法过分生硬牵强,也脱离了汉字的本身含义。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景”所在的“风景”拿出来,通过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来理解“景”这个字,从而记住了“景”。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书,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又巩固和扩大了识字量。而且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在阅读事物中不断地巩固、重复所认识的字、理解字义和认识新字。我便开始向他们推荐相应的有趣的拼音读物:《儿童诗歌》、《童话故事》、《365夜》等,在班上定期举办故事会、朗诵比赛。我通过各种渠道奖励那些多读书的学生。这样,学生既会认了字,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教育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2—20岁是语言发展的最迅速的阶段。其中2~3岁是第一个最佳期,6—8岁是第二个最佳期。新编实验教材正是紧紧抓住了学生入学后的语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加大识字量,进行科学的训练,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能以本为本,按照教材生搬硬套,束缚限制孩子的能力,而要以人为本,结合农村生活实际,以“上不封顶”的要求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扩大识字量、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为以后的大量阅读做准备。我们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积极开发识字资源,探索多样的识字方式,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小学语文新课程识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4]《重视识字教学夯实议语文基础》
关键词:课程标准;识字;自主;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在识字教学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动很大,焕然一新。新教材更贴近教学实际,便教易学,很受师生的欢迎。在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本套教材中的识字教学的设计较以往单一的识字更偏重于学生兴趣识字、教会学生识字的途径和方法。下面就如何拓展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谈一下我的认识与实践。
一、拓宽识字渠道,鼓励自主识字
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随意性占据主要地位,无意识记忆占据优势,对于形象鲜明、生动有趣的事物容易记住。在第一册的识字中,教材中告诉了学生多种识字的渠道:在大街上识汉字、边看电视边识字、在家里识字、读对联识字等。于是,在教材的引导启发下,我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识字教学花样翻新,别出心裁,使枯燥的识字教学与孩子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变得生动活泼。
(1)让学生按课文中提示的渠道去发现所认识到的新汉字,接着让学生补充课文:我在哪里,还认识了哪些字,我是怎样认识的。
(2)除了课文中提到的途径外,还告诉学生更多的识字途径如:读儿歌、做游戏、唱歌曲、看动画片、打电脑。还有孩子的姓名、家长的职业、逛商店、路边的招牌广告等,皆可随机应变融入识字中。校园里、家庭中、社会上都是识字的好地方。让孩子们主动地、无意识、有趣地和新字交朋友。
(3)把认识的字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帮助积累在自己的生字本中,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展示的平台,让他们集体交流、合作探究,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到的汉字和认识的途径。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激发识字兴趣
当我们翻开教材,发现新编的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内容上更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教材具有开放性,留给教师和学生一片可以发挥、拓展、补充的余地。在教材中很多都是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字谜、儿歌中识字。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很感兴趣,一下子就把生字记住了,之后,我便鼓励他们自己来给生字编编谜语,讲讲故事。小朋友的情绪很高涨,有的小朋友编的谜语相当出色,连老师都不曾想到,如:“贵”字,小朋友说:“小宝贝踩到一条小青虫,小青虫的尾巴被踩掉了,所以贵字上面的虫字没有一点。”但在教学时应适时点拨,引导,避免学生为了编个谜语,讲个故事就硬性把字拆开,强行把各部件编成没有任何联系的故事、谜语。 除课文中介绍的方法外,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编字谜,编笑话、用儿歌等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识字。虽说编的有些稚嫩,但是这无形中让学生自主地发现识字的趣味方法,激活了学生自觉自主地识字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多种趣味的方法识字、区分形近字
在第二册的识字教学中,教材把以往枯燥的相似字、形声字的比较编成了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无须意志努力,轻轻松松、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如《对对歌》、《添口歌》、《合在一起成新字》等。学生对于这样识字课文的兴趣很高,我便趁热打铁,学了《添口歌》,我让学生仿说《添日歌》、《添木歌》、学完《对对歌》,学生除了能说更多意思相对的对对歌外,还自编《反词歌》:开对关、美丽对 丑陋、高兴对伤心、细心对马虎。学完《合在一起成新字》,我也让学生也试着合一合,六七岁的学生智慧的火花被激起,小小的创作让我都很佩服。学完了识字故事后,我要求小朋友们自编故事说说怎样区分常常爱混淆“爪”和“瓜”。第二天,有个小朋友就编了故事。他说小鸡种了一棵果子树,为了给果树撒种、浇水地上印满了爪子印,(他还画上与“爪”字相似的爪子)。不久,藤上的小勾勾上就结了瓜。(“瓜”中的第三笔很像藤上的勾勾结的瓜),小鸡要想收到瓜,就要勤用自己的爪。就这样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教材引势利导,延伸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四、在阅读中识字、识字以促阅读
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渴望入学后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们那样,拿着课本摇头晃脑地读。翻开一篇课文,他们首先想知道写了什么内容。对阅读的渴望必然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材提早了学生识字的时间,在学生一入学,就进行识字教学。即在学拼音的同时,教材给学生补充了儿歌以及情景图,教学生认字。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语文教学中强调理解要联系语言环境,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觉得识字教学也可以联系课文进行识字。在教学《自己去吧》一课中,在识记“景”这个字,学生运用了拆字法,把“景”拆分为“日 京”,虽然这也达到了识字的目的,但是我觉得这种识记方法过分生硬牵强,也脱离了汉字的本身含义。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景”所在的“风景”拿出来,通过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来理解“景”这个字,从而记住了“景”。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书,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又巩固和扩大了识字量。而且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在阅读事物中不断地巩固、重复所认识的字、理解字义和认识新字。我便开始向他们推荐相应的有趣的拼音读物:《儿童诗歌》、《童话故事》、《365夜》等,在班上定期举办故事会、朗诵比赛。我通过各种渠道奖励那些多读书的学生。这样,学生既会认了字,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教育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2—20岁是语言发展的最迅速的阶段。其中2~3岁是第一个最佳期,6—8岁是第二个最佳期。新编实验教材正是紧紧抓住了学生入学后的语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加大识字量,进行科学的训练,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能以本为本,按照教材生搬硬套,束缚限制孩子的能力,而要以人为本,结合农村生活实际,以“上不封顶”的要求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扩大识字量、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为以后的大量阅读做准备。我们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积极开发识字资源,探索多样的识字方式,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小学语文新课程识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4]《重视识字教学夯实议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