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世界,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带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传播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使科学传播变得更加高效、方便快捷和充满乐趣,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泛在、精准、交互式的科普服务成为现实。科普大篷车项目是中国科协针对偏远、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相对贫乏的地区开展的一个传统项目,虽然取得了斐然的成效,但也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本文着眼于阐述科普大篷车“新趋势”与“老项目”的融合发展,探讨山东省科普大篷车项目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自我超越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科普大篷车 科学传播
科普大篷车项目是中国科协借鉴国外开展科技传播的先进经验,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近年来逐步研制和配发的多功能流动科普宣传设施。科普大篷车落户山东以来,全省配备总量44辆,配车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居东部省份第一。科普大篷车作为流动性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活跃在齐鲁大地上,成为山东省科学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全省公众的欢迎。
一、山东省的科学传播工作格局
(一)开展山东数字科普工程,奠定科学传播工作基础
2011年,省科协、省财政厅开始此项工作试点。2013年,提出了山东数字科普工作建设规划,主要目标是建成由数字科普资源库、播控平台、数字播放终端三部分组成,通过互联网定时定向播送科普节目的科普宣传教育平台。主要任务是在“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城镇和乡村社区开放式服务场所,公众文化活动、交通医疗、购物等人群集聚场所,安装数字播放终端10000台。该任务已经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截至目前已连续播放数字科普节目282600分钟。数字科普工程探索出了一条数字科普传播新路径。
充足、优质的科普资源是数字科普工程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山东省科协通过版权购买、合作、活动取得等方式,征集了大量数字资源,搭建起省数字科普音像资源库。入库科普节目总量达到20余万分钟时长,资源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生产生活类科学、重大突发事件等七大板块,按照每年10%的速度(年2万分钟时长节目)增容。
在科普资源建设方面,省科协创新思路,发动社会力量,形成了推进科普资源制作产出的良好态势。连续五年开展了“山东科协星”杯科普动画大赛,征集作品2000余部,调动社会各界优秀力量积极参与科普创作;开展大学生科技节科普创作大赛、科普公益广告创作大赛等活动,参与的高校200余所,高校学生踊跃参与科普创作;激发科普众创,开展优秀科普资源申报征集活动,以奖代补,对优秀科普作品进行奖励性资助,先后资助优秀科普作品100余项。充分发挥山东省科普创作协会以及相关学会的力量,动员科普作家、科幻作家、科普爱好者,引导和促进科普创作,更新科普创作理念,繁荣科普创作事业。
(二)对接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开展山东数字科普扶贫工程
2016年,根据中央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省科协联合省财政厅启动实施了山东数字科普扶贫工程,省扶贫办将该项目列为全省脱贫扶贫攻坚重点项目之一。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施工规范,分步实施的办法,计划到2018年年底,在全省6805个省定贫困村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内,每村安装一台数字科普终端,实现全省省定贫困村数字科学传播的全覆盖。2016年安装数字科普终端1900台。每个终端内置资源2381个,时长5万多分钟。2017年计划安装数字科普终端2000台。
(三)以科学传播渠道和平台建设,带动科普中国落地工作
在数字科普工程的带动下,省科协高度重视科普信息化新平台建设,打造信息化科学传播体系。一是积极推动省内两大主流网站(齐鲁网、大众网)、全省17市和137个县市区党委政府门户网站以及与其相关的APP、微信公众号等,链接推广“科普中国”网页或开辟以推广“科普中国”优质科普资源为主的科普栏目(频道)。二是建设开通了“山东科技网”“科学山东人”“早安科学”“司南网”“司南联盟”“爱科学”等科普网站和微信等平台。
其中,山东科技网于2016年9月上线,定位于做科技创新的发现者和推动者,以“科技创新、大众创业、科学普及”为主线,同步报道科技最新进展,科学探索最新发现,追踪报道科技领域改革的发展热点难点,介绍各地科技工作的新鲜经验,努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同时,联合省内外主流学会、协会、高校、高新园区、科研院所、孵化园区与行业企业,融合专家、技术、项目、产业、信息、服务等资源,为产业项目运作和媒体传播提供“一揽子”服务。
“科学山东人”微信公众号于2016年9月上线,除了保持每周推送5天、每天推送3条科学内容外,还开发了科普旅游地图、科学实验上传、科学摄影分享、科普V视欣赏等多个栏目,有效体现了科学与公众生活的互动,提高了粉丝的活跃度。2016年科普日期间,开展了“你敢挑战吗”科普知识竞赛活动,近8万人次参与。2017年春节期间,开展了“猜科普灯谜微信有奖知识比赛”,猜科普灯谜赢取幸运红包,活动开展7天,共计9716人参与有獎竞答,24584人次进行了答题。
目前,山东省已建立科普中国e站740个,推动71家地方电视台设立科普V视栏目,累计播出13691个(次)科普中国V视节目。如济南市科协开展了科普中国(泉城)e站建设工作,建设首批具备“五有”标准的科普中国(泉城)社区、乡村、校园e站80家。潍坊市科协联合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启动开展了科普文化进万家活动。
(四)开发建设山东科普云平台,助力科学传播体系建设
为实现全省科普资源的共享应用,推进我省科普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省科协2016年下半年启动了“山东科普云”建设工作,目前已基本建设完成。11月,组织召开了山东科普云演示论证会议。12月,“山东科普云”平台上线试运行。山东科普云是山东省科普资源的汇聚、共享、展示平台,平台分为“山东科普云共享库系统(http://gxk.sdkpcloud.com)”和“山东科普云门户网站(www.sdkpcloud.com)”两个部分。共享库系统主要用于全省科普资源的积累、整合、共享,提高科普资源建设、管理水平,满足数字科普工程、数字科普扶贫工程、网站与机端应用等多渠道科普宣传需要。云门户网站是将资源共享库中可公开发布的科普资源发布到互联网,供社会公众浏览和使用。 随着山东科普云的上线运行,由山东省科协主办,山东科普云、山东数字科普系统、科技网、司南网、山东数字科技馆及“科学山东人”科普微平台等构成的全省科普信息化框架和科学传播体系正在形成。
科普大篷车作为重要的流动性科学传播载体,成为山东省科学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大篷车在一些地区的配备,帮助全省特别是县级科协组织解决了科普设施资源总量不足、科普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有力地增强了科协的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推动了农村、城镇、社区等基层科普工作的开展,助推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提升,打通了科普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二、山东省科普大篷车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夯实科普大篷车工作的条件保障
加大经费、展品的支持力度。全省各地及时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科普大篷车购置和运行。2013年、2014年,山东省科协协调财政资金,为全省16市各配备5件大篷车车载展品,要求科普大篷车与流动科技馆相结合,重点在乡镇学校开展科普活动。临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临沂市科协两辆Ⅱ型科普大篷车购置配套和运行经费都作出批示,市财政局及时拨付70.95万元配套经费,并每年给予10万元运行经费。
优化管理运行机制。为确保科普大篷车活动质量,省科协督促各地组建了科普大篷车工作团队,根据不同岗位(司机、讲解员、现场管理员等)的需求,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为促进科普大篷车规范运行管理,省科协督促、鼓励各基层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科普大篷车运行管理办法、制度。临沂市将“科普大篷车”项目列入为全市妇女儿童兴办的若干实事之一,将科普大篷车配备纳入《全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县区全覆盖。
(二)科普大篷车工作的具体开展形式
深入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积极服务全省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如东营市科协开展科普大篷车校园巡展活动,以促进各校的科普教育工作,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近年来共计进学校170多次,受益学生40000余人。
组织开展助力精准扶贫工程活动,积极服务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全省科普大篷车工作紧紧围绕全省脱贫攻坚大局,各地市结合各地扶贫工作开展特点,进行了一系列工作结合与工作创新,切实将科普助农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济南市平阴县科协、菏泽市单县科协等基层单位将科普大篷车开进农村,用科技引导当地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开阔视野的同时,通过配套书籍、挂图、宣传册等形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广泛参加科普主题宣传日活动,积极服务城镇劳动者和领导干部、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山东省各地的科普大篷车每年都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周、全国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周、世界环境日等科普主题节日和各类展览会、博览会,开展展品讲解、展板展示、资料发放等系列科普宣传活动,成为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阵地与平台。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流动性科学传播建议
建议在现有科普大篷车的基础上,增加一种新车型,具体升级方式如下:
(一)车身外部功能升级
将目前科普大篷车左、右、后三面升级为LED显示屏,利用车载网络实时播放科普视频,使一辆车变成三块流动的科技传播大屏。
(二)车体内部功能升级
在科普大篷车内部增加5D电影、虚拟VR体验、设置免费WIFI等功能,同时开发相应的科普资源,做到科普大篷车在开展科普活动和科普宣传的同时,可向公众提供现代化科普信息技术体验,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科普宣传。
(三)车体功能升级
目前科普大篷車主要为科普器械、科普教具的运输载体,我们考虑是否可充分挖掘科普大篷车功能,将目前单一的运输工具升级为科普传播的主要平台和载体。从车体结构入手,将科普大篷车车体升级为可自动展开和关闭的流动科普舞台。我们初步设想,此项升级主要包含以下功能:可通过机械装置自动展开、搭建成具有顶棚和舞台板的演出舞台,配备安装舞台灯光、音响等所需的专门装置及电源接口等。顶厢板、车厢体的顶板升起后作为舞台顶棚的固定部分,上方用于悬挂灯具、布景,能遮挡风雨和阳光的结构装置。厢体的LED侧板升起后作为舞台背景的组成部分。将科普大篷车升级为科普舞台车,便于科普进社区、进农村等科普公益活动的开展。
总之,创新升级后的科普大篷车,应既是流动科技馆,又是流动的数字科普终端,还是流动的科普活动舞台、科普影院和科普体验馆,作为流动性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科学传播格局中,演绎更加精彩的故事。
[关键词]互联网 科普大篷车 科学传播
科普大篷车项目是中国科协借鉴国外开展科技传播的先进经验,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近年来逐步研制和配发的多功能流动科普宣传设施。科普大篷车落户山东以来,全省配备总量44辆,配车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居东部省份第一。科普大篷车作为流动性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活跃在齐鲁大地上,成为山东省科学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全省公众的欢迎。
一、山东省的科学传播工作格局
(一)开展山东数字科普工程,奠定科学传播工作基础
2011年,省科协、省财政厅开始此项工作试点。2013年,提出了山东数字科普工作建设规划,主要目标是建成由数字科普资源库、播控平台、数字播放终端三部分组成,通过互联网定时定向播送科普节目的科普宣传教育平台。主要任务是在“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城镇和乡村社区开放式服务场所,公众文化活动、交通医疗、购物等人群集聚场所,安装数字播放终端10000台。该任务已经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截至目前已连续播放数字科普节目282600分钟。数字科普工程探索出了一条数字科普传播新路径。
充足、优质的科普资源是数字科普工程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山东省科协通过版权购买、合作、活动取得等方式,征集了大量数字资源,搭建起省数字科普音像资源库。入库科普节目总量达到20余万分钟时长,资源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生产生活类科学、重大突发事件等七大板块,按照每年10%的速度(年2万分钟时长节目)增容。
在科普资源建设方面,省科协创新思路,发动社会力量,形成了推进科普资源制作产出的良好态势。连续五年开展了“山东科协星”杯科普动画大赛,征集作品2000余部,调动社会各界优秀力量积极参与科普创作;开展大学生科技节科普创作大赛、科普公益广告创作大赛等活动,参与的高校200余所,高校学生踊跃参与科普创作;激发科普众创,开展优秀科普资源申报征集活动,以奖代补,对优秀科普作品进行奖励性资助,先后资助优秀科普作品100余项。充分发挥山东省科普创作协会以及相关学会的力量,动员科普作家、科幻作家、科普爱好者,引导和促进科普创作,更新科普创作理念,繁荣科普创作事业。
(二)对接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开展山东数字科普扶贫工程
2016年,根据中央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省科协联合省财政厅启动实施了山东数字科普扶贫工程,省扶贫办将该项目列为全省脱贫扶贫攻坚重点项目之一。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施工规范,分步实施的办法,计划到2018年年底,在全省6805个省定贫困村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内,每村安装一台数字科普终端,实现全省省定贫困村数字科学传播的全覆盖。2016年安装数字科普终端1900台。每个终端内置资源2381个,时长5万多分钟。2017年计划安装数字科普终端2000台。
(三)以科学传播渠道和平台建设,带动科普中国落地工作
在数字科普工程的带动下,省科协高度重视科普信息化新平台建设,打造信息化科学传播体系。一是积极推动省内两大主流网站(齐鲁网、大众网)、全省17市和137个县市区党委政府门户网站以及与其相关的APP、微信公众号等,链接推广“科普中国”网页或开辟以推广“科普中国”优质科普资源为主的科普栏目(频道)。二是建设开通了“山东科技网”“科学山东人”“早安科学”“司南网”“司南联盟”“爱科学”等科普网站和微信等平台。
其中,山东科技网于2016年9月上线,定位于做科技创新的发现者和推动者,以“科技创新、大众创业、科学普及”为主线,同步报道科技最新进展,科学探索最新发现,追踪报道科技领域改革的发展热点难点,介绍各地科技工作的新鲜经验,努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同时,联合省内外主流学会、协会、高校、高新园区、科研院所、孵化园区与行业企业,融合专家、技术、项目、产业、信息、服务等资源,为产业项目运作和媒体传播提供“一揽子”服务。
“科学山东人”微信公众号于2016年9月上线,除了保持每周推送5天、每天推送3条科学内容外,还开发了科普旅游地图、科学实验上传、科学摄影分享、科普V视欣赏等多个栏目,有效体现了科学与公众生活的互动,提高了粉丝的活跃度。2016年科普日期间,开展了“你敢挑战吗”科普知识竞赛活动,近8万人次参与。2017年春节期间,开展了“猜科普灯谜微信有奖知识比赛”,猜科普灯谜赢取幸运红包,活动开展7天,共计9716人参与有獎竞答,24584人次进行了答题。
目前,山东省已建立科普中国e站740个,推动71家地方电视台设立科普V视栏目,累计播出13691个(次)科普中国V视节目。如济南市科协开展了科普中国(泉城)e站建设工作,建设首批具备“五有”标准的科普中国(泉城)社区、乡村、校园e站80家。潍坊市科协联合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启动开展了科普文化进万家活动。
(四)开发建设山东科普云平台,助力科学传播体系建设
为实现全省科普资源的共享应用,推进我省科普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省科协2016年下半年启动了“山东科普云”建设工作,目前已基本建设完成。11月,组织召开了山东科普云演示论证会议。12月,“山东科普云”平台上线试运行。山东科普云是山东省科普资源的汇聚、共享、展示平台,平台分为“山东科普云共享库系统(http://gxk.sdkpcloud.com)”和“山东科普云门户网站(www.sdkpcloud.com)”两个部分。共享库系统主要用于全省科普资源的积累、整合、共享,提高科普资源建设、管理水平,满足数字科普工程、数字科普扶贫工程、网站与机端应用等多渠道科普宣传需要。云门户网站是将资源共享库中可公开发布的科普资源发布到互联网,供社会公众浏览和使用。 随着山东科普云的上线运行,由山东省科协主办,山东科普云、山东数字科普系统、科技网、司南网、山东数字科技馆及“科学山东人”科普微平台等构成的全省科普信息化框架和科学传播体系正在形成。
科普大篷车作为重要的流动性科学传播载体,成为山东省科学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大篷车在一些地区的配备,帮助全省特别是县级科协组织解决了科普设施资源总量不足、科普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有力地增强了科协的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推动了农村、城镇、社区等基层科普工作的开展,助推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提升,打通了科普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二、山东省科普大篷车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夯实科普大篷车工作的条件保障
加大经费、展品的支持力度。全省各地及时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科普大篷车购置和运行。2013年、2014年,山东省科协协调财政资金,为全省16市各配备5件大篷车车载展品,要求科普大篷车与流动科技馆相结合,重点在乡镇学校开展科普活动。临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临沂市科协两辆Ⅱ型科普大篷车购置配套和运行经费都作出批示,市财政局及时拨付70.95万元配套经费,并每年给予10万元运行经费。
优化管理运行机制。为确保科普大篷车活动质量,省科协督促各地组建了科普大篷车工作团队,根据不同岗位(司机、讲解员、现场管理员等)的需求,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为促进科普大篷车规范运行管理,省科协督促、鼓励各基层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科普大篷车运行管理办法、制度。临沂市将“科普大篷车”项目列入为全市妇女儿童兴办的若干实事之一,将科普大篷车配备纳入《全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县区全覆盖。
(二)科普大篷车工作的具体开展形式
深入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积极服务全省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如东营市科协开展科普大篷车校园巡展活动,以促进各校的科普教育工作,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近年来共计进学校170多次,受益学生40000余人。
组织开展助力精准扶贫工程活动,积极服务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全省科普大篷车工作紧紧围绕全省脱贫攻坚大局,各地市结合各地扶贫工作开展特点,进行了一系列工作结合与工作创新,切实将科普助农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济南市平阴县科协、菏泽市单县科协等基层单位将科普大篷车开进农村,用科技引导当地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开阔视野的同时,通过配套书籍、挂图、宣传册等形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广泛参加科普主题宣传日活动,积极服务城镇劳动者和领导干部、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山东省各地的科普大篷车每年都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周、全国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周、世界环境日等科普主题节日和各类展览会、博览会,开展展品讲解、展板展示、资料发放等系列科普宣传活动,成为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阵地与平台。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流动性科学传播建议
建议在现有科普大篷车的基础上,增加一种新车型,具体升级方式如下:
(一)车身外部功能升级
将目前科普大篷车左、右、后三面升级为LED显示屏,利用车载网络实时播放科普视频,使一辆车变成三块流动的科技传播大屏。
(二)车体内部功能升级
在科普大篷车内部增加5D电影、虚拟VR体验、设置免费WIFI等功能,同时开发相应的科普资源,做到科普大篷车在开展科普活动和科普宣传的同时,可向公众提供现代化科普信息技术体验,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科普宣传。
(三)车体功能升级
目前科普大篷車主要为科普器械、科普教具的运输载体,我们考虑是否可充分挖掘科普大篷车功能,将目前单一的运输工具升级为科普传播的主要平台和载体。从车体结构入手,将科普大篷车车体升级为可自动展开和关闭的流动科普舞台。我们初步设想,此项升级主要包含以下功能:可通过机械装置自动展开、搭建成具有顶棚和舞台板的演出舞台,配备安装舞台灯光、音响等所需的专门装置及电源接口等。顶厢板、车厢体的顶板升起后作为舞台顶棚的固定部分,上方用于悬挂灯具、布景,能遮挡风雨和阳光的结构装置。厢体的LED侧板升起后作为舞台背景的组成部分。将科普大篷车升级为科普舞台车,便于科普进社区、进农村等科普公益活动的开展。
总之,创新升级后的科普大篷车,应既是流动科技馆,又是流动的数字科普终端,还是流动的科普活动舞台、科普影院和科普体验馆,作为流动性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科学传播格局中,演绎更加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