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军在潮州的后勤“军需处”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lzqre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7年9月23日,南昌起义军主力在潮安党组织的接应下,顺利进入潮州城。
  潮州城,依傍韩江,交通便利,千百年来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繁盛,又是华侨之乡。前委决定,把潮州城作为联系起义军各方的枢纽和后勤保障基地。这样,刚刚上任为起义军潮州警备司令的周逸群,不仅要负责潮州与汕头的警备工作,还要集中力量为起义军提供后勤保障,为起义军筹集物资和军饷。
  起义军进入潮州,上万人马的衣、吃、住等问题相当突出。于是,周逸群和潮安县委、县革委会全部出动,分别动员全县各行各业的协会和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支持起义军。一时间潮州城沸腾起来,全城大街小巷都张贴有“欢迎起义军到来”“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标语。不少人已主动前往物资募集点捐献大米、衣物或银元。
  在捐献活动中,潮安商会可谓是走在捐献大军的最前头,挑起了捐献主力军的重任。
  潮安商会原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元月成立的海阳县商会,当时为全国较早的四个商会之一。民国三年(1914年),海阳县改称为潮安县,商会也随之更名为潮安县商会。是时,该商会已是全城32家同业公会的商会,是原潮州府属各地最大的商会,又处府城,故有称为潮州府商会,或简称潮安商会,会长郑拱如。
  9月23日,获悉南昌起义军的部队进入潮州城,潮安商会会长郑拱如、副会长林筑圆,就携手全体同仁30多人前往起义军驻地进行慰问。第二天,郑拱如亲自前往西湖涵碧楼,與起义军领导商议捐献事宜。当听说起义军急需筹集军饷时,郑拱如道:家父于南洋之时追随孙总理,今吾等皆应尽微薄之力而助,并欣然接受筹集18万大洋的要求。因时间紧迫,短时间内筹集巨额款项困难较大,于是采取分期方式筹集18万大洋。
  从涵碧楼出来后,郑拱如迅速召集各行档负责人商议,落实捐款具体计划。后由于局势急剧变化,国民党黄绍竑部进攻潮州城,潮安商会即采取应急措施,改由各银庄先行借支垫付。款项筹集之后,由商会主管财务的许若雅星夜押往涵碧楼面交起义军。起义军在潮州虽然只有短短七天,且潮州城将被攻破的传言四起,然而潮安商会却毅然只用两三天时间,分两次共捐出军饷10万大洋。
  潮安商会用这么短时间,而且还是在古城面临着沦陷、新政权即将撤离的情况下捐出的巨款,是起义军转战赣闽粤三省的最大捐款。此后,潮安商会还不顾远处不时传来敌军隆隆炮声,仍按原商定筹款18万大洋的计划继续等款。与此同时,潮安商会还动员城里的粮行和粮店,将仓库中粮食取出,分别运往揭阳和三河坝前线以及汕头总指挥部,支持起义军官兵抗击敌人;动员棉布行业公会捐献布匹、棉花,为起义军制作军装和棉衣。潮安商会竭尽全力的义举,被后人称之为起义军最大的后勤“军需处”。
  潮安商会为何有如此义举?首先是离不开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周恩来两次“东征”时曾住潮州,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时关心潮州,给潮州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是起义军进入潮州城时军纪严明,他们以与往日军队所不同的仁义和威武形象,深深地打动潮州人民的心。其三潮安商会及全城各行档的领头人,都与海外有密切关系。他们中许多人的海外至亲,早年就是孙中山革命的支持者,对革命是有着天然的热情。潮安商会被誉为南昌起义军最大的后勤“军需处”,为我党我军建立统一战线,战胜强大敌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典例。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民族地区乡村很多,位于贵州省雷山县的西江苗寨是其中之一。因受益于天然的地理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西江千户苗寨已然发展为国内外有名的民族旅游胜地,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元素的共同作用下形塑了独具特色的“西江模式”。通过阐释该模式下隐含的法制逻辑,分析其运行过程中凸显的法制问题,提出在民族法制文化语境下的路径建构。研究方法上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力求论证旅游产业开发中只能在法制的框架内
期刊
摘要:社区营造视角下的乡村社会建设就是使乡村社会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主要是建立乡民对乡村事务的参与意识。在侗寨占里,“寨老”通过处理乡村事务来确立权威,在不断叠加声望的过程中运营权威,在乡民与政府的磨合过程中蜕变权威,完成乡村社区的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新时期的乡村建设借鉴社区营造的经验,提升乡民对乡村事务的参与度,让乡村内部发展起来,关键还要借助像乡村权威“寨老”这样的内部力量。  关键词
期刊
位于巍巍大尖山下的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徐寮村,地处潮阳、普宁、揭阳三市(以前称三县)交界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小北山革命根据地所在地。  1927年6月,普宁县农会领导人杨振世在平原斗争失利之后,带着部分农会骨干转移到小北山区的徐寮、官母坑村一带坚持武装斗争。1928年5月,敌人包围了徐寮村,围剿追捕杨振世等革命同志,在这次战斗中,徐寮村人民为掩护杨振世等同志转移,与敌人展开血战,表现了崇高的革命精
期刊
摘 要:传统民居文化是建立在传统建筑技术基础之上的,当建筑技术发生变化时,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文化也必然发生变化。在苗族民居变迁过程中,传统建筑仪式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发生变异,有的不断简化;传统建筑布局、修缮装饰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也随之改变。  关键词:传统民居;苗族;技术;巴拉河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8)03-014
期刊
摘要:基于《清代新疆档案选辑》等资料,就晚清吐鲁番牛痘局的设立及运转情况展开讨论。光绪七年(1881年)九月十六日在托克逊设立第一个牛痘局,内设痘医、徒弟、跟役、通事、伙夫等。牛痘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营局捐资、吐鲁番厅垫付、胜金工租粮变卖、善后款项,以上各部分所占比重不同而且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支出主要是所有人员的薪资、油烛纸张银、生徒谢资、药钱等。在牛痘法的传播及牛痘局的设立过程中官府起
期刊
1933年春天,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山村,40多岁的“革命母亲”李梨英光荣入党。从这天起,直至在北京逝世,她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始终不渝地履行自己许下的心愿。她74年的一生,是从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成长为崇高革命者的一生。  1888年出生于广东潮安县西坑村贫苦农民家庭的李梨英,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遭逢了多次悲惨的人生变故。1926年到1927年初,革命風暴席卷全中国,身处潮汕地区的李梨英也接受
期刊
摘 要:火房和堂屋空间结构及其实践是人类学空间研究的重要面向之一。在既往研究中,火房和堂屋往往成为独立的空间体而受到关注。作为湘中地区汉瑶杂居地的神圣与世俗空间并存的重要场所,火房与堂屋空间结构秩序的认知、建构及其转化,既具有类分族群的特性又具有文化互渗的特点,为窥探南岭民族走廊汉瑶杂居区的民族关系,丰富空间实践的关系研究提供了互动和共生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南岭走廊;瑶族;火房与堂屋;空间结构
期刊
8月19日,全省推动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工作会议在廣州召开。这次会议指出,要不忘初心、饮水思源,切实扛起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系统谋划新发展阶段老区苏区工作,推动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集中体现在老区苏区;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在老区苏区,最需要用力的地方也在老区苏区。我省老区苏区主要位于沿海经济带东西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随着国内大循环深入
期刊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陈列着一件弹痕累累的羊毛背心,“左联”五烈士之一的冯铿在1931年最冷的冬日,穿着这件羊毛背心在龍华从容就义。  从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成长为勇敢献身理想的革命作家,“左联”烈士冯铿短暂的生命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冯铿在汕头友联中学读书期间,正值国民革命在广东兴起。“五卅运动”发生时,她被选为学生联合会代表,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不久,她就成为潮汕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的积极分子,在校刊和汕
期刊
地處闽粤边界的饶平县上饶镇茂芝村,东北与福建平和县、永定县为邻,西北与广东大埔县接壤,此处经麒麟岭古道是通往闽西处饶平四关之一的柏蒿关,其地势险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该古道建于明代,因山体形似“麒麟吐火、鲤鱼上天”而得名。  1927年10月5日,茂芝村来了一群革命军人。从此,这个村庄便与中国革命紧紧相连。7日上午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在这里召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史称“茂芝会议”。会议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