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6-000-02
摘要散打是一项有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竞技体育运动,其日常的运动训练过程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本文从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和运动损伤的预防三个方面做出了相应分析,旨在提升散打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效果,使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向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关键词散打运动训练体能训练心理素质训练运动损伤
散打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体育竞技项目,在比赛过程中,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体能水平、技战术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所以,散打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以上几个方面,运动员才能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
一、 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一) 力量素质训练
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散打过程中,运动员所有的技术动作的运用和战术套路的实施都是在对抗阻力的情况下完成的,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强弱会对其竞技水平的高低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力量素质做基础。在散打运动的力量素质训练过程中,一般将力量素质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以及力量耐力。在这三者之中,最大力量是力量素质的核心,力量耐力是基础,快速力量则是在附加,三者缺一不可。最大力量作为力量素质的核心,指的是通过最大的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运动员所能表现出的最大力值。在进行最大力量训练时,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采用重复法、强度法以及极限法等进行训练。力量耐力指的是肌肉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克服阻力的能力,耐力素质对散打运动员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比赛的后半程,很多运动员会因为耐力素质不好,而影响比赛局势。在进行力量耐力素质训练时,可采用低强度低负荷长时间的专项训练方式。快速力量又称爆发力,是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做最大功的能力,是散打运动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专项素质,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运动员肌肉的增大虽能使绝对肌力增加,从而使爆发力得到提升,但是肌肉体积过大也不利于爆发力的发展,所以,肌肉的增加一定要适当。
(二) 速度素质训练
良好的速度素质是影响散打的运动员成绩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同一个技术动作,完成的速度不同,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也截然不同,所以说散打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在运用技术动作时,一定要注意提高技术动作的速度。
散打运动员的速度素质,由运动员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以及移动速度共同决定。反应速度指的是外界条件刺激被人体感觉器官接受,并传递到大脑中枢系统,大脑做出判断的整个过程的速度,在散打运动中,训练反应速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运动员采用实战的姿势站立,教练员用各种语言信号发号施令,运动员听到信号后马上做出相应的动作。运动员做原地高抬腿,教练员在运动员练习高抬腿的过程中,随机发出全速跑的信号,运动员听到信号后即可转为全速跑状态等。散打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指的是运动员在散打运动中,完成踢腿、出拳、摔等各种技术动作的快慢。可通过半蹲滑步、单腿跳等进行练习。位移速度是指运动员改变自身位置的快慢,是运动员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的综合体现。
(三) 柔韧素质训练
散打运动,对运动员身体柔韧素质的要求很高,没有良好的柔韧素质,运动员的灵敏性、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等都会受到影响。不仅如此,经过科学的柔韧素质训练后,还能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时,一定要注意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坚持练习,遵守锻炼的基本规律,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反而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除此之外,在进行柔韧素质训练之前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克服肌肉的惰性,使人体各关节适应高强度的负荷,避免突然进入训练过程造成运动损伤事故的出现。在柔韧素质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主动形式和被动形式相结合,即在自抗力下完成的技术动作与在别人帮助下完成的技术动作交替进行;动力练习与精力练习相结合,即:踢腿、摆腿等动力练习与压腿等精力练习交替进行;柔韧素质练习与协调性和灵敏性相结合,柔韧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运动员机体协调性和灵敏性的提升,反之亦然,所以练习时可结合进行,这样可以显著提升训练效果。
(四) 耐力素质训练
耐力素质是运动员的机体进行长时间的不间断工作的能力。在散打运动的训练过程中,耐力素质的提升要经过一个适应的阶段,即:运动员的机体必须适应一定的运动强度后,再增加训练强度和训练负荷,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才会向更高的阶段提升,这样不断的向机体施加刺激,不断提升机体的抗疲劳能力,才会让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得以不断提高。散打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水平除了与自身的先天条件有关之外,科学合理的训练是十分必须的,教练员可根据队员的身体情况,合理选择训练方式。
二、 散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散打运动是一种一对一的直接追求攻防效果的开放性运动项目,比赛强度大,赛场的竞争氛围激烈,所以不但对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技战术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对运动员心理素质水平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散打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这样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
在日常的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首先要注意引导运动员树立良好的训练动机和训练态度,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确定科学的训练目标,积极的训练态度,坚定的克服训练的决心,并同时注意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意志力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
散打运动员的日常心理训练有多种方法,如:注意力集中训练法、念动训练法、生物反馈训练法以及自我调整训练法等。
三、 散打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必须接受严格的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由于散打运动的运动特点,使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也大大增加,运动损伤的出现不但影响运动员正常训练的进行,而且还会限制运动员技战术的发挥,所以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同时注意运动损伤的预防,尽量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要尽量减少或者避免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必须首先贯彻运动员的预防意识。只有对运动损伤有了正确的认识,了解了损伤发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工作,从而减少甚至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所以,在训练开始前,教练员必须贯彻运动员的预防意识,从思想上引起所有运动员的注意。
其次,训练开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训练结束后要认真做好整理活动。充分的整理活动,有助于机体尽快进入训练状态,能改善人体的机能状态,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在安排散打运动的准备活动时,可注意与散打运动的特色相结合,与当次的训练内容相结合,已达到最好的准备效果。同时,训练结束后的整理活动也十分重要,训练结束后的整理活动有助于清理人体内因高强度的训练而产生的大量乳酸,促进机体恢复,同时也有助于机体从较高的兴奋状态逐渐转入相对平稳的状态。避免因高强度的训练骤然停止,机体无法及时恢复而造成的伤病。
最后,要科学的制定训练计划、安排训练负荷、选择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在制定训练计划的过程中,教练员一定要遵循运动规律,注意训练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注意队员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避免因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在训练负荷的安排上,教练员一定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体能状态和现有能力,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增加训练负荷。在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的选择上,也十分重要,如发展运动员的实战能力,首先要让运动员掌握必备的攻防技巧,并由简单到复杂,让运动员逐步适应。而不宜直接进入实战阶段。
除此之外,加强保护措施和医务监督也可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达到预防的效果。在训练过程中,可以从多个方面同时注意,积极开展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使训练朝着良好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楠,张海冰.谈散打的科学化训练[J].拳击与格斗.2007(06).
[2] 陶跃农.间歇训练法在散打训练中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3] 余学好.散打身体素质训练及方法调控的专项化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04(02).
[4] 漆振光.探析散打运动员力量特点及其训练方法[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03).
[5] 张文利,朱瑞琪,霍行琪.对散打比赛中常用组合动作的运用情况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摘要散打是一项有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竞技体育运动,其日常的运动训练过程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本文从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和运动损伤的预防三个方面做出了相应分析,旨在提升散打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效果,使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向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关键词散打运动训练体能训练心理素质训练运动损伤
散打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体育竞技项目,在比赛过程中,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体能水平、技战术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所以,散打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以上几个方面,运动员才能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
一、 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一) 力量素质训练
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散打过程中,运动员所有的技术动作的运用和战术套路的实施都是在对抗阻力的情况下完成的,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强弱会对其竞技水平的高低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力量素质做基础。在散打运动的力量素质训练过程中,一般将力量素质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以及力量耐力。在这三者之中,最大力量是力量素质的核心,力量耐力是基础,快速力量则是在附加,三者缺一不可。最大力量作为力量素质的核心,指的是通过最大的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运动员所能表现出的最大力值。在进行最大力量训练时,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采用重复法、强度法以及极限法等进行训练。力量耐力指的是肌肉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克服阻力的能力,耐力素质对散打运动员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比赛的后半程,很多运动员会因为耐力素质不好,而影响比赛局势。在进行力量耐力素质训练时,可采用低强度低负荷长时间的专项训练方式。快速力量又称爆发力,是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做最大功的能力,是散打运动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专项素质,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运动员肌肉的增大虽能使绝对肌力增加,从而使爆发力得到提升,但是肌肉体积过大也不利于爆发力的发展,所以,肌肉的增加一定要适当。
(二) 速度素质训练
良好的速度素质是影响散打的运动员成绩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同一个技术动作,完成的速度不同,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也截然不同,所以说散打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在运用技术动作时,一定要注意提高技术动作的速度。
散打运动员的速度素质,由运动员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以及移动速度共同决定。反应速度指的是外界条件刺激被人体感觉器官接受,并传递到大脑中枢系统,大脑做出判断的整个过程的速度,在散打运动中,训练反应速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运动员采用实战的姿势站立,教练员用各种语言信号发号施令,运动员听到信号后马上做出相应的动作。运动员做原地高抬腿,教练员在运动员练习高抬腿的过程中,随机发出全速跑的信号,运动员听到信号后即可转为全速跑状态等。散打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指的是运动员在散打运动中,完成踢腿、出拳、摔等各种技术动作的快慢。可通过半蹲滑步、单腿跳等进行练习。位移速度是指运动员改变自身位置的快慢,是运动员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的综合体现。
(三) 柔韧素质训练
散打运动,对运动员身体柔韧素质的要求很高,没有良好的柔韧素质,运动员的灵敏性、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等都会受到影响。不仅如此,经过科学的柔韧素质训练后,还能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时,一定要注意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坚持练习,遵守锻炼的基本规律,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反而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除此之外,在进行柔韧素质训练之前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克服肌肉的惰性,使人体各关节适应高强度的负荷,避免突然进入训练过程造成运动损伤事故的出现。在柔韧素质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主动形式和被动形式相结合,即在自抗力下完成的技术动作与在别人帮助下完成的技术动作交替进行;动力练习与精力练习相结合,即:踢腿、摆腿等动力练习与压腿等精力练习交替进行;柔韧素质练习与协调性和灵敏性相结合,柔韧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运动员机体协调性和灵敏性的提升,反之亦然,所以练习时可结合进行,这样可以显著提升训练效果。
(四) 耐力素质训练
耐力素质是运动员的机体进行长时间的不间断工作的能力。在散打运动的训练过程中,耐力素质的提升要经过一个适应的阶段,即:运动员的机体必须适应一定的运动强度后,再增加训练强度和训练负荷,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才会向更高的阶段提升,这样不断的向机体施加刺激,不断提升机体的抗疲劳能力,才会让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得以不断提高。散打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水平除了与自身的先天条件有关之外,科学合理的训练是十分必须的,教练员可根据队员的身体情况,合理选择训练方式。
二、 散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散打运动是一种一对一的直接追求攻防效果的开放性运动项目,比赛强度大,赛场的竞争氛围激烈,所以不但对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技战术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对运动员心理素质水平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散打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这样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
在日常的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首先要注意引导运动员树立良好的训练动机和训练态度,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确定科学的训练目标,积极的训练态度,坚定的克服训练的决心,并同时注意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意志力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
散打运动员的日常心理训练有多种方法,如:注意力集中训练法、念动训练法、生物反馈训练法以及自我调整训练法等。
三、 散打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必须接受严格的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由于散打运动的运动特点,使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也大大增加,运动损伤的出现不但影响运动员正常训练的进行,而且还会限制运动员技战术的发挥,所以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同时注意运动损伤的预防,尽量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要尽量减少或者避免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必须首先贯彻运动员的预防意识。只有对运动损伤有了正确的认识,了解了损伤发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工作,从而减少甚至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所以,在训练开始前,教练员必须贯彻运动员的预防意识,从思想上引起所有运动员的注意。
其次,训练开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训练结束后要认真做好整理活动。充分的整理活动,有助于机体尽快进入训练状态,能改善人体的机能状态,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在安排散打运动的准备活动时,可注意与散打运动的特色相结合,与当次的训练内容相结合,已达到最好的准备效果。同时,训练结束后的整理活动也十分重要,训练结束后的整理活动有助于清理人体内因高强度的训练而产生的大量乳酸,促进机体恢复,同时也有助于机体从较高的兴奋状态逐渐转入相对平稳的状态。避免因高强度的训练骤然停止,机体无法及时恢复而造成的伤病。
最后,要科学的制定训练计划、安排训练负荷、选择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在制定训练计划的过程中,教练员一定要遵循运动规律,注意训练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注意队员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避免因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在训练负荷的安排上,教练员一定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体能状态和现有能力,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增加训练负荷。在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的选择上,也十分重要,如发展运动员的实战能力,首先要让运动员掌握必备的攻防技巧,并由简单到复杂,让运动员逐步适应。而不宜直接进入实战阶段。
除此之外,加强保护措施和医务监督也可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达到预防的效果。在训练过程中,可以从多个方面同时注意,积极开展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使训练朝着良好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楠,张海冰.谈散打的科学化训练[J].拳击与格斗.2007(06).
[2] 陶跃农.间歇训练法在散打训练中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3] 余学好.散打身体素质训练及方法调控的专项化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04(02).
[4] 漆振光.探析散打运动员力量特点及其训练方法[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03).
[5] 张文利,朱瑞琪,霍行琪.对散打比赛中常用组合动作的运用情况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