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的学生都生活在农村,而且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对其过度的溺爱或是放之任之,对其在家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一点概念都没有。孩子回家只是淡淡的一句:“写作业哦!”“作业写完没?”等等之类的话。对孩子写作业是的姿势是否正确也不指导一下。也正如一句流行语说的:“5+2=0”,学生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学了五天的知识、和学习习惯,周末两天回家后不能自主学习就什么都忘了。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它是我们的母语,一天不学都不行。语文里的汉字就是符号,理解了字词才能阅读,通过阅读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孩子能自主学习语文,才不会有“5+2=0”的现象存在,该如何来培养孩子在家自学能力呢?我认为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激发学生的兴趣
1.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激起他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1.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1.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在家自学课文的能力
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就要指导学生预习,就要从低年级抓起,还要读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在我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2.1准备好预习工具: 一本字典一本词典一个预习本
2.2预习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 借助工具书认识自己不熟的字,查查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
第二步、 通过读课文了解作者、背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第三步、 在文中找出让你心动的句子,并画下来。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
第四步、 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并写在预习本上。
第五步、 在预习本上练习一下生字,写写词语。注意写字的姿势,注意字的笔顺。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这种要求是要循序渐进的,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这样做不仅养成预习习惯,还在无意识的形成自学能力。
3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形成阅读的能力。
3.1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3.2从感性到理性、到运用逐步掌握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4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教师首先要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智力基础和已经具有的良好习性,有的放矢。任何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学生总有一部分是理解的,根本用不着教师讲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值得思考的预习题,让学生凭借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动手、动口、动脑,在课本上作一些圈圈点点。每次作业,要求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作文草稿,让学生自改、互改,查寻自己的疏漏,养成细心作业的习惯。每人都要有摘录笔记,周周进行笔记传阅。不断积累新知识,及时解决新问题。
总之,提高学生的素质,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能够独立的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况且学生有了自学能力是终生受益的,有了它就达到了我们教学语文的最高境界——不教也会!
1激发学生的兴趣
1.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激起他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1.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1.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在家自学课文的能力
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就要指导学生预习,就要从低年级抓起,还要读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在我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2.1准备好预习工具: 一本字典一本词典一个预习本
2.2预习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 借助工具书认识自己不熟的字,查查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
第二步、 通过读课文了解作者、背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第三步、 在文中找出让你心动的句子,并画下来。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
第四步、 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并写在预习本上。
第五步、 在预习本上练习一下生字,写写词语。注意写字的姿势,注意字的笔顺。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这种要求是要循序渐进的,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这样做不仅养成预习习惯,还在无意识的形成自学能力。
3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形成阅读的能力。
3.1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3.2从感性到理性、到运用逐步掌握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4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教师首先要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智力基础和已经具有的良好习性,有的放矢。任何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学生总有一部分是理解的,根本用不着教师讲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值得思考的预习题,让学生凭借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动手、动口、动脑,在课本上作一些圈圈点点。每次作业,要求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作文草稿,让学生自改、互改,查寻自己的疏漏,养成细心作业的习惯。每人都要有摘录笔记,周周进行笔记传阅。不断积累新知识,及时解决新问题。
总之,提高学生的素质,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能够独立的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况且学生有了自学能力是终生受益的,有了它就达到了我们教学语文的最高境界——不教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