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因地势高、昼夜温差大、气候适宜,是苹果不可多得的优生区。乾县农民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种植苹果,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乾县秦冠苹果曾享誉一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果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病虫害防治体系薄弱,果品市场受欢迎度不断受到新品种冲击……一系列问题,严重束缚了乾县果业的发展。乾县苹果如何突破自我,走上新路?
2008年,随着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落户乾县,一场轰轰烈烈的果业产业革命拉开了序幕,乾县果业在破“旧”中获得了新生。经过5年发展,乾县标准化果园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果品54万吨,产值18亿元。
1 一场园艺技术的大革命
乾县实施的第一场战役,就是针对老果园栽植密度偏大的实际,推进果树“大改形”技术革命。
乾县果业局局长黄志德告诉记者:“随着果树年龄的增长,果园进入盛果期后枝叶量加大,通风透光条件恶化,形成‘密闭果园’。果树有喜光的习性,密闭果园的树上大量长枝、长叶争光,消耗了施肥浇水供给树体用于生长果实的养分,所以生产苹果的优质果率不高。”
对此,县上专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改形间伐工作队,在西部10万亩果业绿色长廊里的成龄果园中,按照“适度间伐、整体推进”的原则,在每村建设改形示范园,以示范推动间伐工作。
“当时让我间伐果园我还想不通,不是果树枝越多产苹果越多吗?我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态实施了科学规范的改形间伐,结果我果园的树势非常好!”乾县周城镇董城村果农吕战峰兴奋地告诉记者:“改形后,苹果卖得价格高,方圆几十里的果农都到我这参观。”
通过乾县干部群众的努力,目前已对该县西部3.9万多亩集中连片的果园进行高标准间伐提干和树形改造,形成集经济效益、改形效果、现代果业集成栽培技术推广于一体的规模化高标准园。
在乾县北部“旱腰带”地区,另外一场园艺技术革命也在同步进行,苹果栽培模式发生了大变革。
通过乾县现代果业苹果综合试验站试验,以双矮栽培、宽行密植、高纺锤整形、篱架栽培为核心的双矮苹果扎根渭北高原,为北部旱塬区域产业发展创建了新的发展模式。
乾县梁山农夫国友苹果合作社理事长王新发种植的双矮苹果已经有7年了,果园第5年进入初果期,他告诉记者:“去年,我的双矮苹果每亩产量达到了8000斤,产值1.5万元以上。”
今年,乾县利用现代果业项目资金300万元,购回优质双矮苹果苗木30万株,为农民免费建园。目前已新建高标准双矮苹果2200亩,带动了北部“旱腰带”区域双矮建园。
2 一次土壤改良的大运动
“有机质作为土壤肥力的基础,是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标,对果品产量和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乾县果业局副局长张丰伟告诉记者,随着这些年果业的发展,本已贫瘠的土壤难以承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化肥为主的生产投入模式。于是,以提高有机质为目标的“果、畜、沼、草”生态果园建设在乾县推广开来。
在乾县周城镇董城村,一座座黄墙红瓦的猪圈矗立在地头,为果园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机肥料。吕战峰说:“果畜结合好处太多了,过去一亩地要两三千元化肥,现在用自家粪肥不用花钱,养猪还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另外,用粪肥后土壤有机质提高了,苹果甜度增加,苹果卖价也高了。去年我的3亩果园收入1.5万元,20头猪收入6000元。”
在吕战峰的果园里还栽植了大量生草,用来改良土壤,提高有机质。据张丰伟介绍,通过“果、畜、沼、草”生态建园实践,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过去的0.7%~0.8%提高到1.2%~1.3%。
乾县通过实施推广“果、畜、沼、草”、“灯、板、带、膜、袋”、黑膜覆盖等现代果业集成技术,在枣林、临平等村建成了集中连片的万亩有机苹果生产基地。
2 一番果品品质的大提升
“发展现代果业,必须从过去的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特色果品、品牌果品是争取市场有利地位的关键。”黄志德说。
乾县现代果业产业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区3.9万亩果园优果率85%以上,果品质量达到国家绿色苹果标准,部分果园达到有机标准;平均亩产量由1100千克提高到2500千克以上,增长128%;2012年果业人均产值1.23万元。
乾县在建设标准化苹果示范园的基础上,还不断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成了万亩富硒保健特色果品生产基地,每千克鲜苹果硒元素含量达到93.252微克,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2010年,乾县苹果注册了“女皇果品”和“乾州富硒”商标,果品生产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目前,“女皇果品”、“乾州富硒”品牌苹果已成功进入深圳沃尔玛、上海易初莲花等各大超市,果品运销泰国、新加坡、俄罗斯、越南及全国各大城市。
(据《农民日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果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病虫害防治体系薄弱,果品市场受欢迎度不断受到新品种冲击……一系列问题,严重束缚了乾县果业的发展。乾县苹果如何突破自我,走上新路?
2008年,随着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落户乾县,一场轰轰烈烈的果业产业革命拉开了序幕,乾县果业在破“旧”中获得了新生。经过5年发展,乾县标准化果园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果品54万吨,产值18亿元。
1 一场园艺技术的大革命
乾县实施的第一场战役,就是针对老果园栽植密度偏大的实际,推进果树“大改形”技术革命。
乾县果业局局长黄志德告诉记者:“随着果树年龄的增长,果园进入盛果期后枝叶量加大,通风透光条件恶化,形成‘密闭果园’。果树有喜光的习性,密闭果园的树上大量长枝、长叶争光,消耗了施肥浇水供给树体用于生长果实的养分,所以生产苹果的优质果率不高。”
对此,县上专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改形间伐工作队,在西部10万亩果业绿色长廊里的成龄果园中,按照“适度间伐、整体推进”的原则,在每村建设改形示范园,以示范推动间伐工作。
“当时让我间伐果园我还想不通,不是果树枝越多产苹果越多吗?我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态实施了科学规范的改形间伐,结果我果园的树势非常好!”乾县周城镇董城村果农吕战峰兴奋地告诉记者:“改形后,苹果卖得价格高,方圆几十里的果农都到我这参观。”
通过乾县干部群众的努力,目前已对该县西部3.9万多亩集中连片的果园进行高标准间伐提干和树形改造,形成集经济效益、改形效果、现代果业集成栽培技术推广于一体的规模化高标准园。
在乾县北部“旱腰带”地区,另外一场园艺技术革命也在同步进行,苹果栽培模式发生了大变革。
通过乾县现代果业苹果综合试验站试验,以双矮栽培、宽行密植、高纺锤整形、篱架栽培为核心的双矮苹果扎根渭北高原,为北部旱塬区域产业发展创建了新的发展模式。
乾县梁山农夫国友苹果合作社理事长王新发种植的双矮苹果已经有7年了,果园第5年进入初果期,他告诉记者:“去年,我的双矮苹果每亩产量达到了8000斤,产值1.5万元以上。”
今年,乾县利用现代果业项目资金300万元,购回优质双矮苹果苗木30万株,为农民免费建园。目前已新建高标准双矮苹果2200亩,带动了北部“旱腰带”区域双矮建园。
2 一次土壤改良的大运动
“有机质作为土壤肥力的基础,是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标,对果品产量和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乾县果业局副局长张丰伟告诉记者,随着这些年果业的发展,本已贫瘠的土壤难以承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化肥为主的生产投入模式。于是,以提高有机质为目标的“果、畜、沼、草”生态果园建设在乾县推广开来。
在乾县周城镇董城村,一座座黄墙红瓦的猪圈矗立在地头,为果园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机肥料。吕战峰说:“果畜结合好处太多了,过去一亩地要两三千元化肥,现在用自家粪肥不用花钱,养猪还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另外,用粪肥后土壤有机质提高了,苹果甜度增加,苹果卖价也高了。去年我的3亩果园收入1.5万元,20头猪收入6000元。”
在吕战峰的果园里还栽植了大量生草,用来改良土壤,提高有机质。据张丰伟介绍,通过“果、畜、沼、草”生态建园实践,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过去的0.7%~0.8%提高到1.2%~1.3%。
乾县通过实施推广“果、畜、沼、草”、“灯、板、带、膜、袋”、黑膜覆盖等现代果业集成技术,在枣林、临平等村建成了集中连片的万亩有机苹果生产基地。
2 一番果品品质的大提升
“发展现代果业,必须从过去的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特色果品、品牌果品是争取市场有利地位的关键。”黄志德说。
乾县现代果业产业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区3.9万亩果园优果率85%以上,果品质量达到国家绿色苹果标准,部分果园达到有机标准;平均亩产量由1100千克提高到2500千克以上,增长128%;2012年果业人均产值1.23万元。
乾县在建设标准化苹果示范园的基础上,还不断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成了万亩富硒保健特色果品生产基地,每千克鲜苹果硒元素含量达到93.252微克,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2010年,乾县苹果注册了“女皇果品”和“乾州富硒”商标,果品生产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目前,“女皇果品”、“乾州富硒”品牌苹果已成功进入深圳沃尔玛、上海易初莲花等各大超市,果品运销泰国、新加坡、俄罗斯、越南及全国各大城市。
(据《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