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文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之际,白马藏族文化便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挖掘,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也越来越被接受、认可。本文以甘肃文县白马藏族文化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白马藏族的历史、服饰、歌曲、舞蹈四个方面来对其艺术特色进行论述,旨在进一步认识与了解白马藏族。
关键词:白马藏族 历史 服饰 歌曲 舞蹈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029-03
文县古称阴平,地处陕甘川交界处。素有“陇上江南”、甘肃的“西双版纳”之美誉,同时也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在这个山水如画、风景秀丽、物产丰饶的地方,生活着一支神秘而又独特的民族——白马藏族。文县白马藏族现今主要居住在文县铁楼白马藏乡白马峪河流域,是历史上氐族的后裔,由于白马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性和宗教信仰,因此与藏族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称之为“白马藏族”。
一、历史起源具有久远性
据史籍记载,现今的白马藏族是氐人后裔。
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自禽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榨都最大;自榨以东北,君长以什数月砒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其山(冉舫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说白马氐者,(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分广汉西部,合以为武都。”
唐代李泰《括地志》卷四《成州·上禄县》载:“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其豪族杨氏居成州仇池山上。”
唐代李延寿《北史·氐传》:“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自济、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各有王侯,受中国拜封”。
元代脱脱《宋史·蛮夷传四》:“白马氐,在汉为武都郡,今阶州、坟州,盖羌类(似)也。”
清代吴鹏翱《武阶备志》:“自是(公元565年)以后,(氐人)户落耗散……惟杨氏窃据爵土三百余年,西魏灭武兴,其子孙流移叠、宕、沙、岷等州者,仍为酋豪,迄今千余年,世承不绝。”
从以上史籍资料中可以看出,现在的白马人有可能就是史籍中所说的白马氐,当代学术界称之为白马藏族,人类学家称之为东亚大陆上最古老的部族。
二、服饰具有独特性
一个民族的发展演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必定伴随着服饰的发展与变化,从某种角度来看,服饰是文化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服饰的演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对白马藏族而言,其独特的服饰不仅是他们族群文化的特殊象征更是其民族身份识别的重要标志。
白马藏族的服饰按照类型可以分为男装和女装;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日常服饰与节日服饰两类。相比较而言,男装结构简单,装饰较简洁,色彩朴素,主要包括帽子、短衫、长衫、裤子、番鞋、腰带等。女装相对复杂一些,类型也多样化,主要包括帽子、鱼骨牌头饰、短衫、百褶衣、坎肩、腰带、绣花鞋以及荷包、首饰、胸牌等配饰,装饰图案丰富多彩,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体现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白马藏族的服饰从颜色上来看,主要以红、白、黑为主。其色彩的最大特点在于这三种颜色的用色,比如衣服以黑色为底色时,配色为红色和白色;衣服以红色为底色时,配色为黑色和白色;衣服以白色为底色时,配色则为红、白、黑三色。这种配色对比强烈,色彩反差极大,是白马人服饰中的一大特点。
白马藏族的服饰从图案来看,随处可见日月星的变形图案,比如用的“米”字图案来代表对太阳神的崇拜与敬畏;用“圆形花图案”来代表对月亮神的崇拜;用“三角形”来代表一闪一闪的小星星。这种对自然的崇拜充分体现在他们的服饰上,同时也显示出白马藏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白马藏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他们的帽子——沙嘎帽。沙嘎帽为圆顶,周围是荷叶边,帽子顶部插有一支或数支白色的雄鸡尾羽。过去沙嘎帽只有男士才佩戴,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男女均可佩戴。这种具有白马藏族标志的独特头饰,蕴含着白马人深厚的民族文化。同时,沙嘎帽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白马人为了抵御封建统治者的进攻,拼命抗敌但是寡不敌众之后退居深山老林之中,但是敌人并不甘心想把他们赶尽杀绝,这个消息让被俘的白马人戎鲁探听到后想法设法逃走报信,由于疲惫不堪加之饥饿便昏倒在路旁。眼看着敌人越逼越近,情况十分危急,就在此时,山顶一只白色雄鸡鸣叫惊醒了正在昏睡的戎鲁,他连忙爬起来赶往深山之中报信,这才使得剩下的白马人逃脱追杀。从此,白马人便在白色毡帽上插白色雄鸡尾羽毛,以此来纪念使他们脱离困境的雄鸡。
白马藏族独特的服饰与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族群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的服饰也充分体现了白马人的宗教信仰与民族崇拜。
三、歌曲具有多样性
民间歌曲是白马藏族人民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其民间歌曲是白马人世世代代传唱下来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白马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从现存的情况来看,白马藏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祖传下来的勒类歌,这类歌曲有固定的曲调和歌词,演唱场合与演唱时间也比较固定;另一类则是可以即兴填词的歌曲,这类歌曲可由演唱者根据演唱环境与演唱场合自由填词。从白马人演唱的场合和用途来看,常见的歌曲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敬酒歌
白马人世代生活在高寒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养成了他们酿酒驱寒的传统习惯。他们热情好客,来客必敬酒,敬酒必有歌,敬酒歌也便由此而成。白马人的敬酒歌很有讲究,先敬宾客后敬本族人;先敬长辈后敬晚辈。歌词内容大多以赞扬为主,根据演唱场合的不同,歌词内容也不同,比如宾客要走时,要唱挽留宾客的敬酒歌。在演唱形式上,可以分为独唱、对唱与齐唱。 2.劳动歌
白马人世代以农耕为主,牧业为辅,劳动歌便是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歌曲形式,同时也是他们乐观生活的一种体现。在劳动中歌唱,既增添了劳动的乐趣又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一般来说,劳动歌歌词大多与上山打猎、劈柴、放羊、开荒播种等有关。
3.祭祀歌
白马人有着独特的民族信仰,他们信奉神灵,在重大的节日活动中均要举行各类祭祀活动,以此来祈求神灵的庇佑。这类歌曲演唱形式较单一,曲调简单,演唱内容也多与祭祀相关,吟诵之中颇具神秘色彩。
4.舞蹈歌
舞蹈歌顾名思义,便是白马人在表演舞蹈时的一类歌曲。白马人的民俗活动极其丰富,各类民俗活动均以歌舞的形式来体现,舞蹈歌也由此而生。白马人的舞蹈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火圈舞,是人们围在篝火旁手拉手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另一类是祭祀类舞蹈,如“池哥昼”。
5.婚嫁歌
婚嫁歌是白马人在婚嫁场合演唱的一类歌曲。这类歌曲以对唱为主,一问一答,内容丰富,曲调较为固定,是突显白马人演唱水平与演唱能力的一类歌曲。
6.情歌
白马人的情歌题材广泛,曲调丰富,旋律优美、动听。在白马人看来这类歌曲难登大雅之堂,是不能在长辈与众人面前歌唱的,因此这类歌曲大多演唱于山野、田间或者空旷的山林之中。
四、舞蹈具有娱乐性、祭祀性
白马藏族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其舞蹈兼具祭祀性、娱乐性。从现存的舞蹈表演形式来看,主要有两类表演形式:一类是以娱乐性为主的火圈舞,另一类是以驱邪为主的祭祀性舞蹈,如“池哥昼”。
火圈舞是白马人的一种集体舞蹈,每逢春节大家便手拉手肩并肩围在篝火旁跳起来,场面热烈欢快。舞步简洁明快,娱乐性极强。火与舞的结合,体现了白马人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顽强精神。如图:
池哥昼是白马藏族的一种祭祀舞蹈,以驱邪、纳福为主要目的。2008年6月7日,国务院以“文县池哥昼”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池哥昼的表演者均为男性,由四个池哥、两个池姆、一个猴娃子以及乐手、炮手组成。池哥头戴青目獠牙木雕彩绘男性面具,反穿羊皮袄,左手持宝剑,右手握牦牛尾,舞步刚劲有力,舞蹈动作形如杀野猪、打老虎、剥猴皮。池姆头戴彩绘女性面具,慈眉善目,端庄秀丽,身穿宽袖对襟长裙,手持一方花手巾,紧跟在池哥之后,舞蹈动作模仿种庄稼和家务活,一步一合掌一屈腿,一步一转体一别腰,舞姿柔美,轻盈飘逸。猴娃子身穿破衣烂衫,脸抹锅灰,类似于戏剧中的丑角,动作滑稽,前后随意乱唱狂跳,喜乐无常,主要作用为逗乐,增加欢乐气氛。如图:
白马藏族文化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甘肃民间文化。白马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白马人世世代代流传下的精神信仰和依靠。对白马藏族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挖掘,对了解其文化背后的历史传承和精神信仰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出现,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便没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因此,我们对甘肃白马藏族的文化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值得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文县志编撰委员会.文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2]刘启舒.文县白马人[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
[3]张益琴等.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歌曲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
[4]余永红等.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服饰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
[5]张益琴等.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舞蹈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
[6]刘吉平.太阳、月亮、星星及鱼——白马藏族人服饰中的符号语言特征探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7]张益琴.文县白马藏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9,(01):46-49.
[8]余永红.白马藏族服饰图案的形式特征及文化含义[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02):25-28.
关键词:白马藏族 历史 服饰 歌曲 舞蹈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029-03
文县古称阴平,地处陕甘川交界处。素有“陇上江南”、甘肃的“西双版纳”之美誉,同时也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在这个山水如画、风景秀丽、物产丰饶的地方,生活着一支神秘而又独特的民族——白马藏族。文县白马藏族现今主要居住在文县铁楼白马藏乡白马峪河流域,是历史上氐族的后裔,由于白马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性和宗教信仰,因此与藏族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称之为“白马藏族”。
一、历史起源具有久远性
据史籍记载,现今的白马藏族是氐人后裔。
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自禽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榨都最大;自榨以东北,君长以什数月砒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其山(冉舫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说白马氐者,(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分广汉西部,合以为武都。”
唐代李泰《括地志》卷四《成州·上禄县》载:“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其豪族杨氏居成州仇池山上。”
唐代李延寿《北史·氐传》:“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自济、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各有王侯,受中国拜封”。
元代脱脱《宋史·蛮夷传四》:“白马氐,在汉为武都郡,今阶州、坟州,盖羌类(似)也。”
清代吴鹏翱《武阶备志》:“自是(公元565年)以后,(氐人)户落耗散……惟杨氏窃据爵土三百余年,西魏灭武兴,其子孙流移叠、宕、沙、岷等州者,仍为酋豪,迄今千余年,世承不绝。”
从以上史籍资料中可以看出,现在的白马人有可能就是史籍中所说的白马氐,当代学术界称之为白马藏族,人类学家称之为东亚大陆上最古老的部族。
二、服饰具有独特性
一个民族的发展演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必定伴随着服饰的发展与变化,从某种角度来看,服饰是文化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服饰的演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对白马藏族而言,其独特的服饰不仅是他们族群文化的特殊象征更是其民族身份识别的重要标志。
白马藏族的服饰按照类型可以分为男装和女装;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日常服饰与节日服饰两类。相比较而言,男装结构简单,装饰较简洁,色彩朴素,主要包括帽子、短衫、长衫、裤子、番鞋、腰带等。女装相对复杂一些,类型也多样化,主要包括帽子、鱼骨牌头饰、短衫、百褶衣、坎肩、腰带、绣花鞋以及荷包、首饰、胸牌等配饰,装饰图案丰富多彩,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体现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白马藏族的服饰从颜色上来看,主要以红、白、黑为主。其色彩的最大特点在于这三种颜色的用色,比如衣服以黑色为底色时,配色为红色和白色;衣服以红色为底色时,配色为黑色和白色;衣服以白色为底色时,配色则为红、白、黑三色。这种配色对比强烈,色彩反差极大,是白马人服饰中的一大特点。
白马藏族的服饰从图案来看,随处可见日月星的变形图案,比如用的“米”字图案来代表对太阳神的崇拜与敬畏;用“圆形花图案”来代表对月亮神的崇拜;用“三角形”来代表一闪一闪的小星星。这种对自然的崇拜充分体现在他们的服饰上,同时也显示出白马藏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白马藏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他们的帽子——沙嘎帽。沙嘎帽为圆顶,周围是荷叶边,帽子顶部插有一支或数支白色的雄鸡尾羽。过去沙嘎帽只有男士才佩戴,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男女均可佩戴。这种具有白马藏族标志的独特头饰,蕴含着白马人深厚的民族文化。同时,沙嘎帽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白马人为了抵御封建统治者的进攻,拼命抗敌但是寡不敌众之后退居深山老林之中,但是敌人并不甘心想把他们赶尽杀绝,这个消息让被俘的白马人戎鲁探听到后想法设法逃走报信,由于疲惫不堪加之饥饿便昏倒在路旁。眼看着敌人越逼越近,情况十分危急,就在此时,山顶一只白色雄鸡鸣叫惊醒了正在昏睡的戎鲁,他连忙爬起来赶往深山之中报信,这才使得剩下的白马人逃脱追杀。从此,白马人便在白色毡帽上插白色雄鸡尾羽毛,以此来纪念使他们脱离困境的雄鸡。
白马藏族独特的服饰与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族群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的服饰也充分体现了白马人的宗教信仰与民族崇拜。
三、歌曲具有多样性
民间歌曲是白马藏族人民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其民间歌曲是白马人世世代代传唱下来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白马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从现存的情况来看,白马藏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祖传下来的勒类歌,这类歌曲有固定的曲调和歌词,演唱场合与演唱时间也比较固定;另一类则是可以即兴填词的歌曲,这类歌曲可由演唱者根据演唱环境与演唱场合自由填词。从白马人演唱的场合和用途来看,常见的歌曲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敬酒歌
白马人世代生活在高寒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养成了他们酿酒驱寒的传统习惯。他们热情好客,来客必敬酒,敬酒必有歌,敬酒歌也便由此而成。白马人的敬酒歌很有讲究,先敬宾客后敬本族人;先敬长辈后敬晚辈。歌词内容大多以赞扬为主,根据演唱场合的不同,歌词内容也不同,比如宾客要走时,要唱挽留宾客的敬酒歌。在演唱形式上,可以分为独唱、对唱与齐唱。 2.劳动歌
白马人世代以农耕为主,牧业为辅,劳动歌便是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歌曲形式,同时也是他们乐观生活的一种体现。在劳动中歌唱,既增添了劳动的乐趣又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一般来说,劳动歌歌词大多与上山打猎、劈柴、放羊、开荒播种等有关。
3.祭祀歌
白马人有着独特的民族信仰,他们信奉神灵,在重大的节日活动中均要举行各类祭祀活动,以此来祈求神灵的庇佑。这类歌曲演唱形式较单一,曲调简单,演唱内容也多与祭祀相关,吟诵之中颇具神秘色彩。
4.舞蹈歌
舞蹈歌顾名思义,便是白马人在表演舞蹈时的一类歌曲。白马人的民俗活动极其丰富,各类民俗活动均以歌舞的形式来体现,舞蹈歌也由此而生。白马人的舞蹈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火圈舞,是人们围在篝火旁手拉手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另一类是祭祀类舞蹈,如“池哥昼”。
5.婚嫁歌
婚嫁歌是白马人在婚嫁场合演唱的一类歌曲。这类歌曲以对唱为主,一问一答,内容丰富,曲调较为固定,是突显白马人演唱水平与演唱能力的一类歌曲。
6.情歌
白马人的情歌题材广泛,曲调丰富,旋律优美、动听。在白马人看来这类歌曲难登大雅之堂,是不能在长辈与众人面前歌唱的,因此这类歌曲大多演唱于山野、田间或者空旷的山林之中。
四、舞蹈具有娱乐性、祭祀性
白马藏族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其舞蹈兼具祭祀性、娱乐性。从现存的舞蹈表演形式来看,主要有两类表演形式:一类是以娱乐性为主的火圈舞,另一类是以驱邪为主的祭祀性舞蹈,如“池哥昼”。
火圈舞是白马人的一种集体舞蹈,每逢春节大家便手拉手肩并肩围在篝火旁跳起来,场面热烈欢快。舞步简洁明快,娱乐性极强。火与舞的结合,体现了白马人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顽强精神。如图:
池哥昼是白马藏族的一种祭祀舞蹈,以驱邪、纳福为主要目的。2008年6月7日,国务院以“文县池哥昼”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池哥昼的表演者均为男性,由四个池哥、两个池姆、一个猴娃子以及乐手、炮手组成。池哥头戴青目獠牙木雕彩绘男性面具,反穿羊皮袄,左手持宝剑,右手握牦牛尾,舞步刚劲有力,舞蹈动作形如杀野猪、打老虎、剥猴皮。池姆头戴彩绘女性面具,慈眉善目,端庄秀丽,身穿宽袖对襟长裙,手持一方花手巾,紧跟在池哥之后,舞蹈动作模仿种庄稼和家务活,一步一合掌一屈腿,一步一转体一别腰,舞姿柔美,轻盈飘逸。猴娃子身穿破衣烂衫,脸抹锅灰,类似于戏剧中的丑角,动作滑稽,前后随意乱唱狂跳,喜乐无常,主要作用为逗乐,增加欢乐气氛。如图:
白马藏族文化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甘肃民间文化。白马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白马人世世代代流传下的精神信仰和依靠。对白马藏族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挖掘,对了解其文化背后的历史传承和精神信仰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出现,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便没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因此,我们对甘肃白马藏族的文化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值得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文县志编撰委员会.文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2]刘启舒.文县白马人[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
[3]张益琴等.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歌曲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
[4]余永红等.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服饰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
[5]张益琴等.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舞蹈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
[6]刘吉平.太阳、月亮、星星及鱼——白马藏族人服饰中的符号语言特征探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7]张益琴.文县白马藏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9,(01):46-49.
[8]余永红.白马藏族服饰图案的形式特征及文化含义[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0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