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观全局,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支持。可以这么说,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源泉来源于创作,教育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良好传承提供人才保障,那么基础理论则作为创作和教育的基石,重要性不可小觑。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基础理论与发展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总结,通过阶段性划分实现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现状及前沿进行了总结,希望能为各位读者带来一些新思考。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理论现状浅析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拓宽了人们的国际视野,舞蹈艺术也由现代化技术的改造实现了创作的多样性和更加具有表现性。我国的舞蹈艺术家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民族舞蹈艺术,在此过程中,民族舞蹈艺术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世纪90年代起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开始逐步走向文化艺术的中心,吸引了来自各界的目光。我国相继出台的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研究夯实了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关于少数民族舞蹈研究的内容有如下几点:一、对教材的不断填充和拓展;二、在有力传承基础上不断进行创作探索;三、少数民族舞蹈与现代科技、艺术元素的融合研究;四、对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现状的研究和调查;五、对少数民族舞蹈赛事的研究等。
在教材的编写探索方面,许多舞蹈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例如,赵铁春在其著作《论中国民间舞蹈表演教材设置的系统性》中指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教材在编撰过程中需秉持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三点原则,只有贯彻此三点原则的教材才能够进入舞蹈课堂,并且其认为北京舞蹈学院整理的多民族舞蹈教材作为具有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的科学教材。在少数民族舞蹈现状调查研究方面,刑晓喻在《论羌族民间舞蹈中的原始文化遗存价值》中探讨了羌族舞蹈的内在价值,呼吁有关部门关注羌族舞蹈的发展,在专业舞蹈院校添加羌族民间舞蹈课程,为羌族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少数民族舞蹈赛事研究分析
通过观看国家级少数民族歌舞赛事--孔雀杯后发现,当前节目中展现的舞蹈都在题材方面有所雷同,在创作手法方面存在混乱的现象,这些问题背后反映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发展、传承正处于“瓶颈期”。在节目中,大多舞蹈利用技术的炫美进行特效,导致舞蹈表演已超出民族舞蹈界限,部分作品还存在缺少原创元素等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少数民族发展的阻碍,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理论在继承、发展、创新方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对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后,究其原因,是由于某些舞者对民族舞蹈的认知程度不足,在舞蹈制作过程中盲目学习西方舞蹈技法。在借鉴西方舞蹈过程中,各位舞者需兼收并蓄、去粗取精,不能抱着盲从、全盘西化的态度进行编排,盲从地利用西方舞蹈元素将会导致民族舞蹈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近些年的作品中,许多少数民族舞蹈作品做到了在现代艺术理念指导下的适度改造,例如馬跃的《奔腾》、杨丽萍的《雀之灵》等,这些作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吸收、挖掘、创新。
三、结语
改革开放后我国步入了全新的时代,在此时期人们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知从消极转变为了积极,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开始从教育、基础理论、创作等多维度进行现代思考。步入21世纪以来,在创作、表演、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始深入民族舞蹈发源地进行深度调查,关注点开始转变为民族属性,实现对少数民族舞蹈的继承和传承。只有基于此态度认真研究,才能实现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民族内核得以继承和发扬,此看法已成为当下舞蹈界的普遍共识。
总而言之,步入21世纪后,我国在传承、保护、研究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少数民族舞蹈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舞蹈界已把目光关注于创作、教育领域等方面,通过各方努力实现浓烈学术氛围的有效构建。许多民族舞蹈艺术者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思考和主张,指出肤浅模仿民族舞蹈肢体动作是不利于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的,需要对少数民族性、民族生活的全面理解,实现舞蹈有力传达民族群体的深层次底蕴,最终实现我国民族舞蹈艺术向着世界范围发展开来。
参考文献
[1]谢莲花.审美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承[J].枣庄学院学报,2007(12).
[2]向智星.简论湘西少数民族舞蹈的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1999(02).
[3]李桂芳.现代社会中的民族民间舞蹈及策略[J].音乐舞蹈研究,1997(04).
作者简介:刘婕(1991—)女,回族,山东省枣庄市人,助教十二级,硕士,枣庄学院,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理论现状浅析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拓宽了人们的国际视野,舞蹈艺术也由现代化技术的改造实现了创作的多样性和更加具有表现性。我国的舞蹈艺术家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民族舞蹈艺术,在此过程中,民族舞蹈艺术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世纪90年代起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开始逐步走向文化艺术的中心,吸引了来自各界的目光。我国相继出台的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研究夯实了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关于少数民族舞蹈研究的内容有如下几点:一、对教材的不断填充和拓展;二、在有力传承基础上不断进行创作探索;三、少数民族舞蹈与现代科技、艺术元素的融合研究;四、对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现状的研究和调查;五、对少数民族舞蹈赛事的研究等。
在教材的编写探索方面,许多舞蹈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例如,赵铁春在其著作《论中国民间舞蹈表演教材设置的系统性》中指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教材在编撰过程中需秉持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三点原则,只有贯彻此三点原则的教材才能够进入舞蹈课堂,并且其认为北京舞蹈学院整理的多民族舞蹈教材作为具有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的科学教材。在少数民族舞蹈现状调查研究方面,刑晓喻在《论羌族民间舞蹈中的原始文化遗存价值》中探讨了羌族舞蹈的内在价值,呼吁有关部门关注羌族舞蹈的发展,在专业舞蹈院校添加羌族民间舞蹈课程,为羌族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少数民族舞蹈赛事研究分析
通过观看国家级少数民族歌舞赛事--孔雀杯后发现,当前节目中展现的舞蹈都在题材方面有所雷同,在创作手法方面存在混乱的现象,这些问题背后反映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发展、传承正处于“瓶颈期”。在节目中,大多舞蹈利用技术的炫美进行特效,导致舞蹈表演已超出民族舞蹈界限,部分作品还存在缺少原创元素等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少数民族发展的阻碍,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理论在继承、发展、创新方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对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后,究其原因,是由于某些舞者对民族舞蹈的认知程度不足,在舞蹈制作过程中盲目学习西方舞蹈技法。在借鉴西方舞蹈过程中,各位舞者需兼收并蓄、去粗取精,不能抱着盲从、全盘西化的态度进行编排,盲从地利用西方舞蹈元素将会导致民族舞蹈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近些年的作品中,许多少数民族舞蹈作品做到了在现代艺术理念指导下的适度改造,例如馬跃的《奔腾》、杨丽萍的《雀之灵》等,这些作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吸收、挖掘、创新。
三、结语
改革开放后我国步入了全新的时代,在此时期人们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知从消极转变为了积极,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开始从教育、基础理论、创作等多维度进行现代思考。步入21世纪以来,在创作、表演、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始深入民族舞蹈发源地进行深度调查,关注点开始转变为民族属性,实现对少数民族舞蹈的继承和传承。只有基于此态度认真研究,才能实现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民族内核得以继承和发扬,此看法已成为当下舞蹈界的普遍共识。
总而言之,步入21世纪后,我国在传承、保护、研究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少数民族舞蹈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舞蹈界已把目光关注于创作、教育领域等方面,通过各方努力实现浓烈学术氛围的有效构建。许多民族舞蹈艺术者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思考和主张,指出肤浅模仿民族舞蹈肢体动作是不利于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的,需要对少数民族性、民族生活的全面理解,实现舞蹈有力传达民族群体的深层次底蕴,最终实现我国民族舞蹈艺术向着世界范围发展开来。
参考文献
[1]谢莲花.审美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承[J].枣庄学院学报,2007(12).
[2]向智星.简论湘西少数民族舞蹈的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1999(02).
[3]李桂芳.现代社会中的民族民间舞蹈及策略[J].音乐舞蹈研究,1997(04).
作者简介:刘婕(1991—)女,回族,山东省枣庄市人,助教十二级,硕士,枣庄学院,研究方向: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