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行政化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根源,列举了高校行政化所带来的弊端,分析了高校去行政化的认识误区的基础上,对高校去行政化的策略方向进行了探讨。高校去行政化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已经努力前行,但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高校改革;去行政化;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8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1]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目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的行政化问题,也提出了大学要有自主权,不再设立行政级别,让教育家办学的目标。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高校行政化的缘由
高校行政化绝不是一堆可以随时拆卸的积木,而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心理基础和体制根源的社会现象。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高校行政化的背景、基础和根源,是有效推行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必要前提。
1.高校行政化现象并非今天才有,而是由来已久,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事实上,自近代高校创建起,“官办官管”制度一直是中国高校管理的主流,行政权力长期充当着高校运行管理的主导力量,经过一百多年的承传和变革,最终形成了当前中国高校行政化的客观现实。
2.全社会官本位思想是高校行政化的社会心理基础。中国是世界上封建官权统治时间最长、官僚体制最精巧、政治权术最发达、官本位势力最顽强的人口大国,黎民百姓的“拜官主义”和官员的“恋情情结”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普遍的超强政治理性和根深蒂固、延绵数千年的超稳定的官本位社会结构。高等教育的行政化是全社会官本位思想的产物。
3.高校“被行政化”。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创立了教育全部由国家来负责的办学体制,人员安排上由政府负责,级别上参照政府官员,尤其是高等教育基本上都是依赖于国家财政。所以大学的行政级别的存在和一直以来公有制的分配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政府不改变按照级别对大学进行资源分配的方式,大学的行政级别就会一直存在。特别是高校一直列为政府机构之一,高校的校长一般由教育部直接任命,因此,高校是“被行政化”了。
二、高校行政化所带来的弊端[2]
1.高校行政化导致校园官僚作风盛行。现在我们的大学校长套用我们国家的行政级别,校长基本上直接由上级任命,大学主要领导来源行政化。大学校长已经成为行政调动升级的重要“官位”之一。这样导致一些高校领导对工作或明哲保身,或敷衍塞责、专做表面文章;对教授和学生的疾苦则是漠不关心;热衷于搞各种“达标”项目、“政绩”工程。
2.高校行政化导致教育腐败,使高校的社会公信力下降。近几年,高校这个本该属于一方净土的圣地,腐败案例却开始呈增长态势。归根结底就是近年来高校内部的民主管理风气日趋淡漠,高校行政长官权力过于集中,高校的行政权力也远远超过学术权力成为高校中的“独大”,致使教授与院长、学校领导的冲突不断加剧,招生腐败、学术腐败、财务腐败等教育腐败问题日益严重,高校在社会上的公信力持续下降。
3.高校行政化导致学术之风稀薄。受管理行政化的影响,学校除了规定教师每年完成多少教学任务外,还要发表多少文章,文章要达到什么级别。如果完不成指标,职称、工资收入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会受到影响。很多老师如果只是安心教书,不去发表论文做科研,他的职称可能成问题,而一些科研立项也过于行政化,过于功利。难以想象,一个终日忙于填表和完成工作任务乃至剽窃的教授,有朝一日竟能成为学术大师。而没有学术大师,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又从何谈起。
4.高校行政化导致学生功利化,使高校人才培养缺乏创新力。高校行政化,使学生认为不同的学位具有不同的行政价值,迫使学生为文凭而去攻读学位。不可想象一个官本位的、功利化的大学,能够培养出温总理所说的具有“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的学生。
三、高校去行政化的认识误区
“去行政化”的精髓,不仅是取消行政级别,而且是规范行政权力。同时,在学术领域建立一套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的评价体系,让学术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作。
1.“去行政化”不等于取消行政管理。保证高校的有序运转离不开行政管理。高校作为一个事业单位,作为一个教学、学术机构的共同体,离不开行政管理。特别是随着中国大学规模的日益庞大,组织结构的更加复杂,大学除了学术事务以外,学生管理、后勤保障、校园稳定等,都离不开行政管理。只有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高校的科学发展。
2.取消行政级别不能急于一朝一夕。 “去行政化”的精髓,不仅是取消行政级别,而且是规范行政权力,督促权力恪尽职责,恪守边界。同时,在学术领域建立一套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的评价体系,让学术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作。取消行政级别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环境。行政级别是中国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客观存在的现实。在“泛行政化”的社会环境下,单独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必然会出现无法与社会接轨的问题。高校取消行政级别是大势所趋,也是改革方向,但只能循序渐进。
3.“去行政化”不等于放任不管。“去行政化”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教授治校”[3],但并不是说学校的任何事务都是教授说了算,日常管理事宜也完全依赖教授。“去行政化”是将意识形态企图打破教育固有传统逻辑的力量加以化解,“教授治校”或者教授拥有权力也不是理性的做法,因为教授的长处以及教育权是很固定的,他们参与管理只能是授权和评审,他们不能参与具体管理行为。高校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如果不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没有统一长远的发展规划,没有宏观的管理和监督,就很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失控。因而,政府对高校不是管不管的问题,而是怎么管的问题,关键是要遵循教育规律来管,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真正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
四、高校去行政化的策略方向
高校行政化已经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带来诸多弊病,“去行政化”已经成为国家共识。
1.要给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权。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校是一个事业法人,本身是一个法人,和政府机构是不一样的,这是两种法人制度,因此有两种不同的权利。高教法还具体规定了高等学校在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招生、自主管理学校的经费和财产、开展国际交流等七個方面的自主权。所以要解决行政化问题,首先要落实好高等学校的自主权。
2.要把高校作为育人基地,创造崇尚学术之风。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必须按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运行和管理,不能按行政手段、更不能划成不同等级进行管理。探究学问、追求真理、培育人才、崇尚学术自由,是高校的本质特征。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里,才能充分发挥大学人的聪明才智。同样,中国高校也必须“去行政化”,建立学术主导、教授主导的运行机制。
3.改变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现代大学制度。解决行政化关键的问题是实现“管评办”相分离。教育评价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不应该由政府对学校进行评价和排序。政府要改变过去命令式的管理方式,改变和学校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主要应该作好规划和服务。同时,要转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4]。“去行政化”的实质应该是“改变目前政府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从‘行政权力主导型’配置模式向‘教育规律主导型’配置模式的转变。”
4.建立大学校长及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 [5]。大学管理是门科学,从业者应有专门的知识和能力,不是任何一个教授、院士都能胜任的。要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的干部任用制度,在校内外、国内外公开招聘。大学校长不一定必须在大学教授或院士中选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选用大学校长,并非看重他们的专业知识,而是考察他们的管理能力,是职业化的管理专家。任职后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高校可探索建立新的管理人员职称系列。同时,要实现民主管理,强化社会监督,以法律作为保障。加强立法建设,用法律明确政府和学校,校长和教授之间的权责。
五、高校去行政化任重而道远
中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功能目标和本质要求,不是要去掉“行政管理”本身,而是要实现大学行政管理的转型、升级和优化。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变革集权化、非理性和违背教育规律的低效率行政管理方式,理直气壮地大力加强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优质高效和公平公正的教育行政管理。高校去行政化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需要很长的时间。取消高校行政级别规定的出台,说明在整治高校学风、治理学术腐败的道路上已迈出了一步,我们必须不再犹豫,坚定地迈出更大的一步,或许到了那一天,中国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梦想将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2]张光慧.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7).
[3]张发旺.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几个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3).
[4]韦斯予.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和方法研究[J].科技与生活,2010,(6).
[5]劉家明.中国高校非行政化改革的实施构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责任编辑 陈鹤]
关键词:高校改革;去行政化;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8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1]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目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的行政化问题,也提出了大学要有自主权,不再设立行政级别,让教育家办学的目标。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高校行政化的缘由
高校行政化绝不是一堆可以随时拆卸的积木,而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心理基础和体制根源的社会现象。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高校行政化的背景、基础和根源,是有效推行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必要前提。
1.高校行政化现象并非今天才有,而是由来已久,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事实上,自近代高校创建起,“官办官管”制度一直是中国高校管理的主流,行政权力长期充当着高校运行管理的主导力量,经过一百多年的承传和变革,最终形成了当前中国高校行政化的客观现实。
2.全社会官本位思想是高校行政化的社会心理基础。中国是世界上封建官权统治时间最长、官僚体制最精巧、政治权术最发达、官本位势力最顽强的人口大国,黎民百姓的“拜官主义”和官员的“恋情情结”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普遍的超强政治理性和根深蒂固、延绵数千年的超稳定的官本位社会结构。高等教育的行政化是全社会官本位思想的产物。
3.高校“被行政化”。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创立了教育全部由国家来负责的办学体制,人员安排上由政府负责,级别上参照政府官员,尤其是高等教育基本上都是依赖于国家财政。所以大学的行政级别的存在和一直以来公有制的分配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政府不改变按照级别对大学进行资源分配的方式,大学的行政级别就会一直存在。特别是高校一直列为政府机构之一,高校的校长一般由教育部直接任命,因此,高校是“被行政化”了。
二、高校行政化所带来的弊端[2]
1.高校行政化导致校园官僚作风盛行。现在我们的大学校长套用我们国家的行政级别,校长基本上直接由上级任命,大学主要领导来源行政化。大学校长已经成为行政调动升级的重要“官位”之一。这样导致一些高校领导对工作或明哲保身,或敷衍塞责、专做表面文章;对教授和学生的疾苦则是漠不关心;热衷于搞各种“达标”项目、“政绩”工程。
2.高校行政化导致教育腐败,使高校的社会公信力下降。近几年,高校这个本该属于一方净土的圣地,腐败案例却开始呈增长态势。归根结底就是近年来高校内部的民主管理风气日趋淡漠,高校行政长官权力过于集中,高校的行政权力也远远超过学术权力成为高校中的“独大”,致使教授与院长、学校领导的冲突不断加剧,招生腐败、学术腐败、财务腐败等教育腐败问题日益严重,高校在社会上的公信力持续下降。
3.高校行政化导致学术之风稀薄。受管理行政化的影响,学校除了规定教师每年完成多少教学任务外,还要发表多少文章,文章要达到什么级别。如果完不成指标,职称、工资收入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会受到影响。很多老师如果只是安心教书,不去发表论文做科研,他的职称可能成问题,而一些科研立项也过于行政化,过于功利。难以想象,一个终日忙于填表和完成工作任务乃至剽窃的教授,有朝一日竟能成为学术大师。而没有学术大师,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又从何谈起。
4.高校行政化导致学生功利化,使高校人才培养缺乏创新力。高校行政化,使学生认为不同的学位具有不同的行政价值,迫使学生为文凭而去攻读学位。不可想象一个官本位的、功利化的大学,能够培养出温总理所说的具有“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的学生。
三、高校去行政化的认识误区
“去行政化”的精髓,不仅是取消行政级别,而且是规范行政权力。同时,在学术领域建立一套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的评价体系,让学术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作。
1.“去行政化”不等于取消行政管理。保证高校的有序运转离不开行政管理。高校作为一个事业单位,作为一个教学、学术机构的共同体,离不开行政管理。特别是随着中国大学规模的日益庞大,组织结构的更加复杂,大学除了学术事务以外,学生管理、后勤保障、校园稳定等,都离不开行政管理。只有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高校的科学发展。
2.取消行政级别不能急于一朝一夕。 “去行政化”的精髓,不仅是取消行政级别,而且是规范行政权力,督促权力恪尽职责,恪守边界。同时,在学术领域建立一套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的评价体系,让学术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作。取消行政级别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环境。行政级别是中国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客观存在的现实。在“泛行政化”的社会环境下,单独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必然会出现无法与社会接轨的问题。高校取消行政级别是大势所趋,也是改革方向,但只能循序渐进。
3.“去行政化”不等于放任不管。“去行政化”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教授治校”[3],但并不是说学校的任何事务都是教授说了算,日常管理事宜也完全依赖教授。“去行政化”是将意识形态企图打破教育固有传统逻辑的力量加以化解,“教授治校”或者教授拥有权力也不是理性的做法,因为教授的长处以及教育权是很固定的,他们参与管理只能是授权和评审,他们不能参与具体管理行为。高校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如果不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没有统一长远的发展规划,没有宏观的管理和监督,就很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失控。因而,政府对高校不是管不管的问题,而是怎么管的问题,关键是要遵循教育规律来管,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真正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
四、高校去行政化的策略方向
高校行政化已经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带来诸多弊病,“去行政化”已经成为国家共识。
1.要给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权。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校是一个事业法人,本身是一个法人,和政府机构是不一样的,这是两种法人制度,因此有两种不同的权利。高教法还具体规定了高等学校在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招生、自主管理学校的经费和财产、开展国际交流等七個方面的自主权。所以要解决行政化问题,首先要落实好高等学校的自主权。
2.要把高校作为育人基地,创造崇尚学术之风。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必须按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运行和管理,不能按行政手段、更不能划成不同等级进行管理。探究学问、追求真理、培育人才、崇尚学术自由,是高校的本质特征。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里,才能充分发挥大学人的聪明才智。同样,中国高校也必须“去行政化”,建立学术主导、教授主导的运行机制。
3.改变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现代大学制度。解决行政化关键的问题是实现“管评办”相分离。教育评价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不应该由政府对学校进行评价和排序。政府要改变过去命令式的管理方式,改变和学校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主要应该作好规划和服务。同时,要转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4]。“去行政化”的实质应该是“改变目前政府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从‘行政权力主导型’配置模式向‘教育规律主导型’配置模式的转变。”
4.建立大学校长及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 [5]。大学管理是门科学,从业者应有专门的知识和能力,不是任何一个教授、院士都能胜任的。要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的干部任用制度,在校内外、国内外公开招聘。大学校长不一定必须在大学教授或院士中选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选用大学校长,并非看重他们的专业知识,而是考察他们的管理能力,是职业化的管理专家。任职后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高校可探索建立新的管理人员职称系列。同时,要实现民主管理,强化社会监督,以法律作为保障。加强立法建设,用法律明确政府和学校,校长和教授之间的权责。
五、高校去行政化任重而道远
中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功能目标和本质要求,不是要去掉“行政管理”本身,而是要实现大学行政管理的转型、升级和优化。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变革集权化、非理性和违背教育规律的低效率行政管理方式,理直气壮地大力加强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优质高效和公平公正的教育行政管理。高校去行政化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需要很长的时间。取消高校行政级别规定的出台,说明在整治高校学风、治理学术腐败的道路上已迈出了一步,我们必须不再犹豫,坚定地迈出更大的一步,或许到了那一天,中国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梦想将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2]张光慧.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7).
[3]张发旺.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几个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3).
[4]韦斯予.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和方法研究[J].科技与生活,2010,(6).
[5]劉家明.中国高校非行政化改革的实施构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责任编辑 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