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层管理”作为我国高校内部的典型管理方式,在显示高效合理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高校内部管理的道德性受到质疑。高校内部管理需要赋予道德内涵,从道德效应的角度探索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实现高校内部效能最大化。
关键词:高校管理;困境;道德管理;效应
引言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客观存在于高校内部管理中,对高校内部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它是管理科学化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高校管理的目标设定、内涵建设甚至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中运用道德力量,使道德成为教育管理活动的辅助性力量,就是高校管理的道德效应。基于道德视角进行高校内部管理活动是现代社会对高校管理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管理道德性的内在要求。当下高校需立足教育本质,结合本校特点,从道德性角度对管理成效进行考量,让道德管理在高校管理中起指导性作用。
一、问题提出:高校管理运用道德力量的必要性
(一)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困境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模式是典型的“科层制”,制度化、统一化是这一模式明显的特征,有利于横向协调各部门关系,保持上下一致。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也存在僵硬化的一面。
1.理念与实际脱节
高校管理实际运行研究表明:当下的高校环境,各方面竞争激烈,学生希望学校各项指标能以身心健康为主,教育与管理更富人性化,坚持公正公平原则;教师则期望高校管理克服官场气息,充分体现民主管理,倡导学术自由,调整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保障教师权益等。但科层管理的公式化让高校管理层及各成員之间缺乏交流与理解,管理出现负效应,理念与实际工作产生差距,科学民主很难在管理实践中落实。
2.忽视目标,片面追求效率
高校作为一种准公益性组织,与一般的企业或组织不同,具有特定的组织内涵,追求世俗利益不是其办学目标。正如阎光才所言,高校制度之所以呈现与其他组织性征相似的特点,就在于他们逐渐放弃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和对自身场域逻辑的认同,开始倾向于效率和效益来监控和调节组织运作状态。所以说,追求效率虽可催发务实精神、竞争意识等现代观念,但也加剧了传统教育精神与现代理念间的冲突。
(二)道德效应---高校管理赋予道德性的意义
1.科学定位自身价值,提高竞争力
管理的道德性要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个人道德素养,面对不合情理的行事作风,坚持公平与正义。利用道德手段协调高校各层面关系,在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进行活动,降低高校非道德行为风险概率,避免高校步入功利化、世俗化的洪流。高校长期追求道德理想,进行道德实践,形成道德规范,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竞争优势。
2.激发各主体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
管理的道德性强调人才成长规律,为各主体提供一个具有轻松氛围的舞台,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是特殊群体。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物质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但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交易,有损其自尊,他们需要的是更好的学术环境,拥有相互理解与关爱的组织文化。高校活动主要围绕学生展开,强化人性管理,让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中有利于增强其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道德素质。
3.杜绝高校腐败现象,提高管理水平
高校道德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规范以及道德理想基础上的,高校活动都会经过道德论证与道德监督。高校成员都具有道德自律和他律精神,特别是高校领导者与管理者,对维护高校的社会道德典范形象起重要作用。他们站在新的层面上,灵活运用管理学知识来处理各类问题,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开拓高校管理新局面。
二、实践探索:高校管理中道德效应的实现
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高校管理道德性在于通过引导一种价值取向,形成内心信念,规范校内每一个体的行为,抓住与教育本体价值的结合点,实现高校管理的合理组合以及效益的最大化。在高校管理中更好地发挥道德效应,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寻找思路。
(一)主观方面---提高管理层道德素养
孔子有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模范作用。为此,高校管理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服务观念。其次,关注个体需要,调整激励机制,使教师愉悦施教。再次,是追求道德自律精神。管理者需要借助道德监督,依靠道德信念来约束自己行为,从而树立自己的道德权威。教师对学生有着教育的责任,对学生起主要管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师德素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学生形成民主、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发挥个性,自主学习,自由发展。
(二)客观方面---营造环境与规范制度
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也可以成为这所高校管理中的一大特色,高校的道德管理,需要一种软环境的支撑与渲染。因此,在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与建设上要充分体现那种民主、友爱、平等、合作等人文气息。让每一位穿梭在校园里的人都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加强与校领导、师生彼此之间的沟通,让每一个体在这种环境中安心的工作与学习。管理制度体现着高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也凝聚了学校的道德智慧与道德理想,管理制度的建立是高校办学思想得以实现,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工作的纽带。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必须秉持公正、为善的原则,制定道德策略,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建立道德激励机制和业绩考核制度。
三、结语
道德管理贯穿于高校管理的各过程,有利于维系和协调管理者、师生之间关系。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它是守望道德的堡垒,高校管理者应立足长远角度对高校整体状况进行定期、动态的道德审视与把握,实现高校内部效能的最大化,最终促进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郭咸纲 西方管理思想史 [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9
[2] 周红果 高校管理中的道德之思[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2
[3] 黄富峰 论高校内部的道德治理[J]山东高等教育 2014.12
关键词:高校管理;困境;道德管理;效应
引言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客观存在于高校内部管理中,对高校内部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它是管理科学化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高校管理的目标设定、内涵建设甚至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中运用道德力量,使道德成为教育管理活动的辅助性力量,就是高校管理的道德效应。基于道德视角进行高校内部管理活动是现代社会对高校管理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管理道德性的内在要求。当下高校需立足教育本质,结合本校特点,从道德性角度对管理成效进行考量,让道德管理在高校管理中起指导性作用。
一、问题提出:高校管理运用道德力量的必要性
(一)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困境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模式是典型的“科层制”,制度化、统一化是这一模式明显的特征,有利于横向协调各部门关系,保持上下一致。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也存在僵硬化的一面。
1.理念与实际脱节
高校管理实际运行研究表明:当下的高校环境,各方面竞争激烈,学生希望学校各项指标能以身心健康为主,教育与管理更富人性化,坚持公正公平原则;教师则期望高校管理克服官场气息,充分体现民主管理,倡导学术自由,调整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保障教师权益等。但科层管理的公式化让高校管理层及各成員之间缺乏交流与理解,管理出现负效应,理念与实际工作产生差距,科学民主很难在管理实践中落实。
2.忽视目标,片面追求效率
高校作为一种准公益性组织,与一般的企业或组织不同,具有特定的组织内涵,追求世俗利益不是其办学目标。正如阎光才所言,高校制度之所以呈现与其他组织性征相似的特点,就在于他们逐渐放弃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和对自身场域逻辑的认同,开始倾向于效率和效益来监控和调节组织运作状态。所以说,追求效率虽可催发务实精神、竞争意识等现代观念,但也加剧了传统教育精神与现代理念间的冲突。
(二)道德效应---高校管理赋予道德性的意义
1.科学定位自身价值,提高竞争力
管理的道德性要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个人道德素养,面对不合情理的行事作风,坚持公平与正义。利用道德手段协调高校各层面关系,在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进行活动,降低高校非道德行为风险概率,避免高校步入功利化、世俗化的洪流。高校长期追求道德理想,进行道德实践,形成道德规范,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竞争优势。
2.激发各主体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
管理的道德性强调人才成长规律,为各主体提供一个具有轻松氛围的舞台,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是特殊群体。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物质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但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交易,有损其自尊,他们需要的是更好的学术环境,拥有相互理解与关爱的组织文化。高校活动主要围绕学生展开,强化人性管理,让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中有利于增强其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道德素质。
3.杜绝高校腐败现象,提高管理水平
高校道德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规范以及道德理想基础上的,高校活动都会经过道德论证与道德监督。高校成员都具有道德自律和他律精神,特别是高校领导者与管理者,对维护高校的社会道德典范形象起重要作用。他们站在新的层面上,灵活运用管理学知识来处理各类问题,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开拓高校管理新局面。
二、实践探索:高校管理中道德效应的实现
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高校管理道德性在于通过引导一种价值取向,形成内心信念,规范校内每一个体的行为,抓住与教育本体价值的结合点,实现高校管理的合理组合以及效益的最大化。在高校管理中更好地发挥道德效应,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寻找思路。
(一)主观方面---提高管理层道德素养
孔子有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模范作用。为此,高校管理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服务观念。其次,关注个体需要,调整激励机制,使教师愉悦施教。再次,是追求道德自律精神。管理者需要借助道德监督,依靠道德信念来约束自己行为,从而树立自己的道德权威。教师对学生有着教育的责任,对学生起主要管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师德素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学生形成民主、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发挥个性,自主学习,自由发展。
(二)客观方面---营造环境与规范制度
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也可以成为这所高校管理中的一大特色,高校的道德管理,需要一种软环境的支撑与渲染。因此,在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与建设上要充分体现那种民主、友爱、平等、合作等人文气息。让每一位穿梭在校园里的人都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加强与校领导、师生彼此之间的沟通,让每一个体在这种环境中安心的工作与学习。管理制度体现着高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也凝聚了学校的道德智慧与道德理想,管理制度的建立是高校办学思想得以实现,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工作的纽带。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必须秉持公正、为善的原则,制定道德策略,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建立道德激励机制和业绩考核制度。
三、结语
道德管理贯穿于高校管理的各过程,有利于维系和协调管理者、师生之间关系。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它是守望道德的堡垒,高校管理者应立足长远角度对高校整体状况进行定期、动态的道德审视与把握,实现高校内部效能的最大化,最终促进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郭咸纲 西方管理思想史 [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9
[2] 周红果 高校管理中的道德之思[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2
[3] 黄富峰 论高校内部的道德治理[J]山东高等教育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