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安徽省万元GDP能耗为1.171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44%(全国下降1.33%),单耗、下降幅度分别位居全国第10位和第7位。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86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6.96%,单耗、下降幅度分别位居全国第16位和第6位。预计2007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为1.122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2.60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9.09%,节能指标完成情况进一步向好。
从2006年以来,我省经委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扎扎实实地强力推进工作。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节能技术
安徽省经委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制订了《安徽省工业领域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及淘汰落后产能的年度工作方案,并将节能减排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刚性指标。一方面做好加法,加快发展,优化结构;另一方面,做好减法,置换发展,提高质量。重点实施“四个一批”,淘汰落后一批、改造升级一批、择优发展一批、源头控制一批。
去年以来,全省关闭矿井69对,今年全部淘汰核定生产能力3万吨/年及以下小煤矿;已关停小火电机组40.8万千瓦,关停机组达116万千瓦;已淘汰落后炼铁30万吨、落后炼钢180万吨、落后水泥410万吨。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预计年节能600万吨以上标准煤。同时,全省已建立高耗能污染企业档案,取消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及企业实行的优惠。从今年开始,每年向社会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名单和执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围绕实施电机、窑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今年启动实施节能项目191个,总投资111亿元,并重点开展了电机改造和余热余压用两个专项行动,前者以提高电机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电耗为中心,推广普及高效电机系统应用为重点,淘汰改造落后电机;后者以推广余热发电、余热供热、回收可燃气为主,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迄今为止,已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112个,总投资81亿元,中央预算安排补助资金7.1亿元,全部建成后年节能224万吨标煤、节水6208万吨、综合利用各类废弃物435万吨。并启动实施清洁汽车行动计划,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在城市公交车、出租车中推广燃气汽车,加快醇类燃料推广和煤炭液化工程实施进度,发展替代燃料。
抓重点领域 责任落实重在考核
目前,安徽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全部配备余压发电装置,年发电2.35亿千瓦时,吨钢综合能耗由过去的978千克标煤降至717千克标煤。海螺集团投产11套水泥余热发电装置,年节电13.6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9万吨。金隆铜业公司改造后的闪速炉年节省重油6000吨、节电460万千瓦时、节水50万吨以上。
全国千家、省百家企业节能行动深入开展,千家企业的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对标改造全面启动。马钢公司在全国同行中率先采用烧结余热发电。
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建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项目库,深入开展电机改造和余热余压利用节能专项行动,实施100个重点节能示范项目,并在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推广应用余热条压发电技术。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展重点行业节能技术的攻关研究,并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技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节能专项资金,落实省内配套资金,并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及社会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督促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承担企业认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安徽省经委代表省政府与各市(含所在市重点耗能企业)及省直有关部门签订了2007年节能目标责任书。正在制订安徽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估考核办法和安徽省节能奖励办法,拟对各市政府和153户省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进行评价考核,考核结果经省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布。对在节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重大节能效益的单位和个人,省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将后三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科学发展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逐级分解落实。制订了《安徽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估考核办法》和《安徽省节能奖励办法》,对各市政府和153户省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进行评价考核,评价考核结果经省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布。
依法节能完善政策 强化节能宣传活动
我省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设立省节能专项资金,支持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工程等,推动和引导企业及社会各方面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并下发了《2007年节能工作要点》、《全省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
《安徽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安徽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正在调研起草,《安徽省散装水泥管理办法》已着手修订。实施主要工业产品能耗限额管理,已发布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63个主要产品能耗定额。同时,加强节能监管。按照国家要求,省政府在省经委成立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临时工作办公室;并先后两次派出督查组,对各市清理“两高”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通过专项督查,达到了查清情况、发现问题、促进整改、纠错纠偏、宣传政策、推动节能的目的。
制定節能宣传方案,将节能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宣传。继续办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水日等宣传活动。为进一步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节能工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工作格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全民节能在行动活动。围绕“节约能源、从我做起”和“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主题,组织百家新闻媒体对153户重点用能企业进行重点宣传,宣传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
完善机制 长足发展节能减排
我省节能降耗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相当艰巨。去年没有完成下降4%的计划指标,势必给今后几年带来压力。今年节能指标完成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累积的压力依然很大。我省资源能源型产业比重高达70%以上,形成了工业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使得能耗占大头的工业节能任务异常艰巨。这些问题都带有强烈的根源性,不花大气力、不用真功夫,很难取得实效。
目前,我省节能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远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当前,国家节能减排的形势非常紧迫。我省需要全省上下各部门、各行业齐心协力,但是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一是加强节能监管机构及能力建设。根据国家对各省市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方案的要求,在明确市县节能主管部门的基础上,应尽快核定机构编制,充实精干人员,使节能工作有部门管、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同时,对省市级节能监测、监察机构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完整有效的节能监管体系。二是尽快出台支持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的政策。淘汰落后产能主要靠市场机制来实现,但有些企业的关停并转及项目的下马,必须马上依法行政,建议对经济困难地区需要关闭的企业由财政进行补偿,以利社会稳定。三是加强能源统计工作。能源统计是科学进行能源决策的前提和基础。要加快建立健全能源统计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全省和各市单位GDP能耗得季度核算制度;定期发布万元GDP和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情况。
节能降耗是事关安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政府对人民的庄重承诺,是硬任务,也是未来几年我们工作中的一场硬仗和苦仗。这就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强省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必须把节能降耗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抓实抓好。
从2006年以来,我省经委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扎扎实实地强力推进工作。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节能技术
安徽省经委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制订了《安徽省工业领域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及淘汰落后产能的年度工作方案,并将节能减排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刚性指标。一方面做好加法,加快发展,优化结构;另一方面,做好减法,置换发展,提高质量。重点实施“四个一批”,淘汰落后一批、改造升级一批、择优发展一批、源头控制一批。
去年以来,全省关闭矿井69对,今年全部淘汰核定生产能力3万吨/年及以下小煤矿;已关停小火电机组40.8万千瓦,关停机组达116万千瓦;已淘汰落后炼铁30万吨、落后炼钢180万吨、落后水泥410万吨。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预计年节能600万吨以上标准煤。同时,全省已建立高耗能污染企业档案,取消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及企业实行的优惠。从今年开始,每年向社会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名单和执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围绕实施电机、窑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今年启动实施节能项目191个,总投资111亿元,并重点开展了电机改造和余热余压用两个专项行动,前者以提高电机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电耗为中心,推广普及高效电机系统应用为重点,淘汰改造落后电机;后者以推广余热发电、余热供热、回收可燃气为主,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迄今为止,已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112个,总投资81亿元,中央预算安排补助资金7.1亿元,全部建成后年节能224万吨标煤、节水6208万吨、综合利用各类废弃物435万吨。并启动实施清洁汽车行动计划,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在城市公交车、出租车中推广燃气汽车,加快醇类燃料推广和煤炭液化工程实施进度,发展替代燃料。
抓重点领域 责任落实重在考核
目前,安徽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全部配备余压发电装置,年发电2.35亿千瓦时,吨钢综合能耗由过去的978千克标煤降至717千克标煤。海螺集团投产11套水泥余热发电装置,年节电13.6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9万吨。金隆铜业公司改造后的闪速炉年节省重油6000吨、节电460万千瓦时、节水50万吨以上。
全国千家、省百家企业节能行动深入开展,千家企业的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对标改造全面启动。马钢公司在全国同行中率先采用烧结余热发电。
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建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项目库,深入开展电机改造和余热余压利用节能专项行动,实施100个重点节能示范项目,并在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推广应用余热条压发电技术。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展重点行业节能技术的攻关研究,并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技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节能专项资金,落实省内配套资金,并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及社会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督促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承担企业认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安徽省经委代表省政府与各市(含所在市重点耗能企业)及省直有关部门签订了2007年节能目标责任书。正在制订安徽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估考核办法和安徽省节能奖励办法,拟对各市政府和153户省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进行评价考核,考核结果经省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布。对在节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重大节能效益的单位和个人,省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将后三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科学发展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逐级分解落实。制订了《安徽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估考核办法》和《安徽省节能奖励办法》,对各市政府和153户省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进行评价考核,评价考核结果经省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布。
依法节能完善政策 强化节能宣传活动
我省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设立省节能专项资金,支持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工程等,推动和引导企业及社会各方面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并下发了《2007年节能工作要点》、《全省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
《安徽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安徽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正在调研起草,《安徽省散装水泥管理办法》已着手修订。实施主要工业产品能耗限额管理,已发布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63个主要产品能耗定额。同时,加强节能监管。按照国家要求,省政府在省经委成立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临时工作办公室;并先后两次派出督查组,对各市清理“两高”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通过专项督查,达到了查清情况、发现问题、促进整改、纠错纠偏、宣传政策、推动节能的目的。
制定節能宣传方案,将节能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宣传。继续办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水日等宣传活动。为进一步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节能工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工作格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全民节能在行动活动。围绕“节约能源、从我做起”和“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主题,组织百家新闻媒体对153户重点用能企业进行重点宣传,宣传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
完善机制 长足发展节能减排
我省节能降耗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相当艰巨。去年没有完成下降4%的计划指标,势必给今后几年带来压力。今年节能指标完成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累积的压力依然很大。我省资源能源型产业比重高达70%以上,形成了工业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使得能耗占大头的工业节能任务异常艰巨。这些问题都带有强烈的根源性,不花大气力、不用真功夫,很难取得实效。
目前,我省节能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远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当前,国家节能减排的形势非常紧迫。我省需要全省上下各部门、各行业齐心协力,但是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一是加强节能监管机构及能力建设。根据国家对各省市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方案的要求,在明确市县节能主管部门的基础上,应尽快核定机构编制,充实精干人员,使节能工作有部门管、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同时,对省市级节能监测、监察机构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完整有效的节能监管体系。二是尽快出台支持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的政策。淘汰落后产能主要靠市场机制来实现,但有些企业的关停并转及项目的下马,必须马上依法行政,建议对经济困难地区需要关闭的企业由财政进行补偿,以利社会稳定。三是加强能源统计工作。能源统计是科学进行能源决策的前提和基础。要加快建立健全能源统计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全省和各市单位GDP能耗得季度核算制度;定期发布万元GDP和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情况。
节能降耗是事关安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政府对人民的庄重承诺,是硬任务,也是未来几年我们工作中的一场硬仗和苦仗。这就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强省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必须把节能降耗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抓实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