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究性学习要重视几种有效思维建构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ish_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历史课堂的学习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历史常态课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探究性学习课堂中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这样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好课,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公认的标准,黄牧航老师说:“对于一节课无论是运用哪种教学评价理论与方法,有三个问题是授课者所绕不过去的。第一是教什么?第二是怎样教?第三是持什么样的观念去教?……以新的课程观来理解教学,教师是课程的主导,历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都取决于教师本身。”①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在教师教学设计与问题情境引导下,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究参与,获取知识、培养思维、提升能力、发展史学素养的过程。要适应当前推进新课改、新高考、新规范办学的形势,以及提升质量、全面育人的时代要求,要真正融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体验、历史感悟于一体,历史课堂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以教导学,以教促学,重视思维建构,以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挖掘学习潜能,提升学生史学素养,促进教学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倡导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注重探究式学习。但当先进的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时,探究性学习课往往会出现以下诸多困惑:课堂纪律容易失控;教学时间难以把握;学生思绪放任难收;课堂生成问题显得杂乱;教学任务很难完成;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不足;教学效果测量不很理想;社会反响不是很好等。鉴于此,为使历史探究性学习更有效,更好实现历史课程目标,作为历史课堂的主导者必须在学习主题、课程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问题情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设计、开发和重新建构。下面以人民版《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为例,略作探讨,同时请大家斧正。
  历史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历史教师要确立学习主题,它是课堂学习的灵魂,这来源于历史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它统领历史教学的内容,确定历史教学的走向,即明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比较、归纳与概括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变化、感悟历史真谛,最终内化为师生的心理品格、人格发展与社会责任。任世江老师认为,“评价一节高中历史课,首先看的就是教育立意。没有立意的课堂教学,最终你的课只能在知识层面打转,教学立意简单地说,就是作为我们历史教师让学生理解和感悟到了什么”。①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激动情绪,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寻找一个体现历史脉络、凸显教学逻辑、贯穿教学始终的统领主题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中,我确立这样的教学主题和教育立意。通过一大主题和三个小主题统领教学内容:
  通过这样设计,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整合,主干知识和主要考点得到凸显,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三个主题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从为何合作到怎样合作再到合作作用。而且这样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时代,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规范合作,才能让贸易自由有序,相互才能共存共赢。同时体现了历史教师对课程整体驾驭能力和教学智慧,更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和历史启迪,在揭示主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开放与全球意识,僵化的学科知识变成了灵动的学科认识。课堂教学揭示主题的过程,既是学生感悟历史,完善人格的过程,也是教师享受历史教学智慧和学生发展带来喜悦的过程,更是师生在揭示主题的过程中共同成长的过程。②所以一节好课必须要有好的主题立意和统领。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文物资料、图片漫画及乡土资源等。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呈现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等;新课程指导下的历史考纲与说明也明确指出“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和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③同时“一标多本”下同一模块同一专题的教材内容有着不同的表述,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改变过去死抠教材内容的模式,从旧的教材观转向新的课程观,从广阔的课程资源中寻找和整理有效的教学素材。“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形成材料式教学观,把历史教材仅作为学习材料开发,通过梳理教育因素与历史教材的关系,开发出切合学生不同需求的新材料,给学生以施展学习潜能的充分空间”。④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人文素养。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基于以下一些原则:
  1.基于考点与主干知识
  历史课程资源浩如烟海,因此对其开发利用要紧扣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教学目标,依托教材主干知识、主要考点,以及专题主题线索来选取,不能漫无边际,想当然地进行。如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中,我主要围绕以下主题和主干知识选择史料:合作(全球化及其产生与加强的条件)、规范(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共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如对全球化的含义与特点的认识上,我选择了这样一段材料:
  “全球化”观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被人们普遍关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使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便捷和密切,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阻隔越来越小。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管制,市场机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关税壁垒明显削弱,社会制度观念淡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开放度不断扩大,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的国际流动更加自由通畅。
  ——罗文东《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由此认识到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等。具有信息化、市场化、自由化、国际化特点。
  2.基于认知特点与规律   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时要结合学生的已有历史知识储备,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如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中,以下两个问题,我这样来选取课程资源与学习素材。
  问题1: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浪潮:先提供一些图片,直观感受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反全球化浪潮,然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浪潮?以及如何正确评价当今世界的反全球化浪潮?
  材料1:下列两幅图片是发达与发展中国家掀起的反全球化浪潮运动:
  材料2: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发达国家将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企业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垃圾倾倒场。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相反被日益边缘化。最终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新型车“POLO”,虽然是在德国城市组装的,但是几乎有一半部件来自国外。
  在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从生产到销售都连成一个整体的今天,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刘金源《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以下方面:(1)发达国家转移重污染企业;(2)发展中国家充当配角并日益边缘化;(3)发展中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拉大;(4)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5)全球环境污染严重;(6)全球性经济危机等。
  材料3:评价反全球化运动:
  反全球化运动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弱势群体为主的社会各阶层,对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商品、资本以及人员自由化流动而产生的消极现象的必然反映。反全球化的主流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全球化带来的贫富鸿沟扩大的问题。在充分肯定反全球化运动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不能不正视其局限性的方面。由于反全球化运动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政治和社会目标,反全球化的示威者往往提出一些严重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甚至是极端的主张。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指出的:“街头抗议解决不了问题,漠视反全球化现象对全球化未来发展也不利。人类应该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真正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吴波《反全球化运动剖析》
  设计意图:“评价”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逆转,反全球化运动需要理性,将斗争矛头指向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人类应该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教材中这样表述,从根本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因此在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时,同样可以从直观图片在到抽象理论进行选材并阐述:
  材料3:
  材料4: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具有资本主义性。它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引导者和推动者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在平等竞争的旗帜下推行其经济、金融、技术上的霸权主义,妨碍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向全球强制推行西方大国制定的游戏规则,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资本、技术优势和控制力,信息技术的先进和跨国公司的强大,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的不平等配置,致使南北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全球化导致了破坏性极大的国际投机猖獗,蕴藏着破坏性、传染性很大的金融危机。全球化为西方资产阶级推行思想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强大媒体,将其价值观推销到全世界。
  ——唐任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中国对策》
  3.基于兴趣与现实生活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与探究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历史课程要在知识的呈现方式、素材的选择等方面体现多样性,最大限度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众所周知,运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语言(包含视频与图片)和观念帮助学生解读历史是实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①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导入我播放一段对经济全球化的视频(伴有解说:经济全球化已经达到什么程度呢?美国洛杉矶时报在对美国生产的一种叫做莱曼的汽车进行剖析,结果发现,这种汽车的设计在德国进行,发动机在澳大利亚制造,轮胎和电器设备在韩国制造,无线电设备在新加坡制造,车身用的板材由日本制造,美国自己提供变速器,然后在韩国完成组装,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呈现的生动情状。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突破了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森严壁垒,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然后再呈现一幅汽车生产全球化的直观示意图:
  从图示可见,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常设机构,然后进行组装和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对生产地的资源达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利用水平和就业率。这样在上课伊始就紧扣学生心弦,让学生心理呈现积极高昂的状态,激发参与兴趣。通过对身边现实生活中的感知与体验,加深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与认识,所以课前导入的引线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在讲解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时,可以通过身边日常生活中的牛肉价格暴跌甚至无人问津联想到媒体对英国疯牛病恐慌震惊全球的报道,如来自人民网的一则报道称:“1996年3月20日,英国政府首次承认食用疯牛肉可能导致一种脑衰竭的绝症,迄今英国已发生10起这种病症,其中8人死亡。消息传出,在英国和全球引起恐慌。英国660家麦当劳连锁店当即决定停止用英国牛肉,欧盟各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和南非等30多个国家相继宣布禁止进口英国牛肉。”也可以直接联系在我们身边的城市咖啡馆、麦当劳与肯德基连锁店,说明经济全球化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这样生活场景的设计,把学生置身于一个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环境中,将经济全球化转化为日常生活化,学生的探究热情会空前高涨。历史探究学习,教师应最大限度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尽管学生学习需要感知,但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样学习就是表层和形式上的。学生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情境的呈现,不仅能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激发起学生主动在认知结构中搜寻可填补构成问题空缺的知识经验,对头脑里的表象、概念、原理、命题、规则进行类比、联合、组合等一系列的加工”。①一节课如果没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要完成的任务,那么学生的参与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实践证明,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持久性、广泛性和有效性往往取决于是否有比较良好的学习问题和适度的学习任务。
  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它能使课堂始终充满悬念,让学生思维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充分释放。它强调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②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也是引起学生参与的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当然问题的设计要注意设问的角度与层次性。所以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设问显得非常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中,在讲解第二个教学主题(规范—经济全球化的运行保障),围绕主题、依据主干知识(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设计了下列材料和问题。
  材料5: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一个准国际组织,这就是为什么在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人们还在酝酿筹建一个新的真正的多边贸易体系的缘由。许多缔约国常利用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例外,大量采用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等。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具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这也是许多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无法真正解决的重要原因。美日贸易战旷日持久,美欧农产品之争相持不下,而总协定对此却束手无策,其局限性也可窥见一斑。
  ——《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
  材料6: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都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又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WTO旨在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实施,达到世界贸易自由化目标。
  ——赵维田《世界贸易组织(WTO)》
  材料7: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
  请回答:
  1.材料5反映了关贸总协定有哪些局限性?(局限:一个临时性的多边组织;规则不严密;不具有法律约束性)
  2.材料6反映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何种特点? (特点:规则对各成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3.材料7反映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何意义?(意义: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世界贸易体系)
  4.综合材料5、6,归纳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趋势:贸易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自由到相对自由;规则从不严密到逐步规范化;执行从协商行动到有法可依;组织成员国从不平等到相对平等)
  5.针对目前经济全球化中频出的国家间贸易纠纷,你认为如何保持国际贸易公平健康发展?(强化世贸组织的协调与规范作用;增进各国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建立更为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在解决上述问题以后,我再接着追问了两个问题:(1)中国入世体现世界贸易发展有何新特点?(市场经济体制被得到普遍认可;社会制度不再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障碍);(2)当下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遵守游戏规则,运用游戏规则;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积极主动中求发展)
  通过以上一组问题群的设问与追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考生思考和探究,进而突破与发散,在获得步步认知基础上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尤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究、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①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历史学习的融合意识。“这种意识源于史学研究的理解性,即史学研究是视域融合的过程。融合意识的内容,主要是融贯中外历史,融贯历史、现实与未来,融贯历史与人生,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视域”。②所以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新课程的基本史实、史论为基础,多侧面、多角度地探究历史的横向、纵向联系,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从不同角度来重新审视历史。历史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历史知识可以前后延伸的。如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教学中,我从两个视角进行融合与建构体系:一个是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古今融贯),一个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中国(中外融贯)。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形成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有何特点及其重大标志性历史事件: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展——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争夺——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后期。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深化与完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和世贸组织建立——20世纪40年代后尤其是90年代后至今。
  2.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在此后长达500多年的世界全球化大潮冲击下,中国做出了怎样的回应:联系所学内容,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抉择”为题,写一篇小论文,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和历史阶段性。
  (1)拒绝接纳:明清时期,面对西方开辟新航路和资本主义的早期殖民扩张,为防范侵扰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2)被迫开放: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经济实力和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被迫开辟了一系列通商口岸,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主动学习:19世纪60代后,面对欧美工业资本的扩张,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了长达30年的洋务实践,积极融入世界工业化浪潮;而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发展民族工业,践行“实业救国”的理想。
  (4)封闭自守:二战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中国未能把握好这一机遇,三年内战使国共两党忙于战事而无暇顾及国际大潮;建国后又曾一度出现严重“左倾”思潮,关门建设,十年文革斗争与西方经济高速发展形成巨大反差。
  (5)积极融入:新时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接轨世界市场,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这样融合,从而打通知识联系,使古今相通、中外一体,追寻历史的发展足迹,找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世界史的大环境和大视野下,认识中国及某一个时代。历史学习的真谛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把握基本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拓展学科思维,开阔学生视域。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的过程。因而历史学习最首要的是记忆史实和积累史实,学生的兴趣调动和动机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都是建立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因而平时教师要通过精讲提炼和点拨方法,教给学生认知方法与策略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有效记忆方法,来同化和顺应史实,更好地感知、理解和认识史实。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破除机械重复记忆的误区,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找到历史学习的方法和乐趣。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中我主要通过图示联系与数字记忆两种方法建构知识体系,突出主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
  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本专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三节内容与主干知识的数字体系:
  这样处理,使基本史实与主干知识在多维整合中得到有效记忆和理解,从而形成对本节内容和专题内容的整体感知与感悟。
  一节好课,最后要有主题的深化与升华,进一步强化主题学习的教育功能,再次让学生去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从而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与心灵共振。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最后结束语我这样陈述: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不可抗拒。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不存在避世自保的“世外桃源”。发展中国家只能面对现实,参与国际竞争,最大限度规避由此带来的各种风险,维护国家主权与经济安全;发达国家应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市场开放,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分享全球化带来的成果。“顺应潮流共谋发展”。
  全球化时代要求我们要有全球意识,承认不同民族拥有共同性,人类具有共同利益,要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从全球的视野去观察思考问题“树立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都有自身特殊的利益。因此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多样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协调统一,是时代发展的方向“坚持全球化与多样性统一”。
  只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世界各国互信合作,同时强化世贸组织的规范协调作用,建立公平、正义、合理的全球秩序,最终定能实现共存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愿景——“规范合作、共存共赢”。
  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础性固然重要,但如果历史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历史知识与结论,就不能体现历史过程的丰富性,更体现不出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这样历史学习“读史明智”的功能无从落实。所以一节好的历史探究学习课,必须要重视几种思维的有效建构,即有效的主题立意、有效的资源发掘、有效的方法提炼、有效的问题设计、有效的内容融合,最后再有有效的主题升华。这样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就能得到完美的融合呈现。这样的课堂就会使繁杂枯燥的历史知识灵动与鲜活起来。“只有拨动学生思想的琴弦,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①
  【作者简介】李南亮,男,中学高级教师,连云港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和新课标高考研究。
  【责任编辑:吴丹】
其他文献
2015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天津卷)第12题,是一道全球史观下的中外政治史内容的宏观比较探究试题。试题鲜明地体现出全球史观下对中外历史长时段、大范围历史现象、历史特征的宏观比较探究,立意深厚,构思巧妙,视野开阔,学术韵味浓厚,历史学科特色突出,也较好地体现出新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学科能力目标特点与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如下: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
[关键词]演文艺复兴,宗教神学,继承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19-04  受知识视野、能力层次、思维方式、方法引导等方面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较为单一、浅显。在大多数学生眼中,教材和教师呈现的历史就是真实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少有学生提出质疑,质疑后主动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更少。而事实是,很多时候历史真相不在书本中,它需要寻找更多不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核心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3-0038-04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势头猛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方面给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以全方位的震撼: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只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折腾;不能只以知识的传授为能事;不能只关注课堂与教材,应该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与空间。然而,经过
知道张瀚,首先源于史学界一则耳熟能详的史料,大凡研究明清商品经济或资本主义萌芽的学者都会用到张瀚在《松窗梦语》一书中的一段记载:  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成化末年值水灾,时祖居傍河,水■入室,所酿酒尽败……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布,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后四祖继业,各富至数万金。[1
[摘要]1861年10月31日,英、法和西班牙在伦敦召开会议,以墨西哥无法支付外债利息为名,决定三国采取一致行动。1861年底,三国舰队在墨西哥维拉克鲁斯登陆。1862年4月,英国和西班牙从入侵墨西哥的行动中撤退。1863年,法国占领墨西哥。美国国务卿威廉·亨利·西沃德制定了灵活机动的外交政策,最终迫使法国支持的马克西米连政权垮台,1867年2月,法国从墨西哥撤退,入侵结束。  [关键词]拿破仑三
[摘 要]李清凌教授《秦亭与秦文化》一书认为,人类族源和来源地是两个概念,族源是世系渊源。该书通过大量考辨后指出,秦嬴的得姓之祖是伯翳,远祖是少昊,族源是远古炎黄集团的黄帝一支。秦人在农耕、水利、手工业、文学与文化诸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书中还强调指出,在史料运用方面不能过度相信出土文献,在没有考古资料直接证明的情况下,自古以来的传说与纸上文献所载史料,理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信任。  [关键词]
[关键词]演中学历史,选修课,活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7-0029-04  执教《明治维新》的时候,我有了一个想法:在第3课时安排一个互动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学习所得,说说本课的“学习印象”。一是想了解同学们的“学习印象”有什么差异,二是想看看这些“印象”在本课的知识分布,三是想分析一下这些“印象”的表现特征,以便于今
摘 要 “疍”为族群名称,经历了诞→蜑→蛋→疍多次演变和俗化的过程,从形声字角度去解读它是欠妥的。宋代以前的诞、蜑,指称长江中上游流域的少数民族。蜑在宋代被用来指称岭南水上族群,是今天水上居民意义上称呼的源头。其中,“诞”变“蜑”是大汉族观念的体现,“蜑”变“蛋”是省体的结果,“蜑(蛋)”改“疍”体现了现代民主平等思想在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头脑中扎根。文字的更改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变化,疍民的解放有赖于
2012年高考文综天津卷以近代城市化进程为主题,设计了一道考查天津“地方史”内容的综合题,赋分高达19分,不论从题量、篇幅,还是考查内容、目标上看,均为历年地方史试题之最,引发了人们对“地方史”教学和考试的思考。现结合试题就其特点和考查目标试做简要分析。  一、精选天津史料 创设试题情境  按照现代考试测量理论,“任何试题要求考生完成的思维任务或操作活动,都是置于一定的背景材料之中的”[1]。注重
2012年5月11—14日,适值山西大学建校110周年、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之际,“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在太原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史学会、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省历史学会主办,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海内外的学者120余人参会,提交论文97篇。大会在开闭幕式的主题发言环节中,特邀田居俭、宋德金等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