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习得。要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可以从幼儿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着手。
【关鍵词】行为规范 环境 示范
在幼儿学前教育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习得。要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可以从幼儿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着手。
一、美化幼儿园环境,形成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良好氛围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园的幼儿同伴及幼儿园教师是宝贵的教育资源。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1.生活环境
从周一到周五,幼儿除了晚上睡觉,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一个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卡通可爱的幼儿园,加上那些令幼儿恋恋不舍地大小型玩具,会让幼儿身心愉快,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融入这个环境中,让自己变得和这个环境相适应。
2.学习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说“幼儿与成人,同伴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这就说明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1) 老师良好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习得大部分靠模仿,《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老师的言行举止可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很可能会根深蒂固地留在幼儿单纯的脑海中。提高老师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非常重要。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力求起个好的示范作用。
如有一位老师说话时都是轻言细语,用好听的声音说话。后来这个班的孩子都会轻轻地说话。而另一位老师习惯了大声吼,那班的好多孩子也会大声吼,特别是唱歌时是震耳欲聋的声音。
(2)游戏中学习
《纲要》总则第五条“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不是成人,他们只是6岁前的学龄前儿童,他们的思维是形象直观的,他们的意识中只有游戏,只有生活,只有快乐地生活。而老师就要适合他们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3.不断实践、巩固
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有一个从知觉上认识,在实际中操练,再通过实践到熟练,到养成习惯,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成自然,有一个过程。所以,老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而不可能是一两次正儿八经的说教可以达到目标的。要与幼儿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游戏生活中出现的稍纵即逝的每一次机会,通过反复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幼儿社会性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可能还会犯错,还会反复,这需要我们耐心地帮助和等待,我们要继续给幼儿实践机会,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就会稳定下来。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
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的习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文化对人的习惯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传递。目前孩子一般是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对孩子影响力最强的就是父母的所作所为。孩子的模仿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1.家长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因为孩子是社会的人,他们不仅需要知识、技能,还要面临各种困难、挫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性能力,要能与人很好地交往,要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2.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就是说环境的重要性。要做一个高素质的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正面教导孩子,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示范,让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3.家长要言行一致
家长教育认识和教育行为要一致,否则会大大影响幼儿良好行为规范的习得。
如家长教孩子“绿灯行,红灯停”而家长却开着车闯红灯;在家时孩子不能乱扔垃圾,而在马路上家长却把垃圾往身后一抛。这些行为让幼儿感到迷惘,不知如何做才是对的。
4.家长教育态度要统一,教育方式要统一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态度、方式和方法上要一致,不能因时、因地、因人、因情绪而发生变化。否则孩子就会无所适从,或者是钻空子,让教育付诸东流。
参考文献:
[1]陈迁.幼儿园管理效益探析[J].当代学前教育.2009,(6).
[2]彭智勇.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行动纲领[J].思考与运用.2004,(2):20 -21.
[3]宋玮.试论幼儿园规则教育与自由的关系[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12):45 -45.
【关鍵词】行为规范 环境 示范
在幼儿学前教育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习得。要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可以从幼儿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着手。
一、美化幼儿园环境,形成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良好氛围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园的幼儿同伴及幼儿园教师是宝贵的教育资源。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1.生活环境
从周一到周五,幼儿除了晚上睡觉,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一个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卡通可爱的幼儿园,加上那些令幼儿恋恋不舍地大小型玩具,会让幼儿身心愉快,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融入这个环境中,让自己变得和这个环境相适应。
2.学习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说“幼儿与成人,同伴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这就说明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1) 老师良好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习得大部分靠模仿,《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老师的言行举止可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很可能会根深蒂固地留在幼儿单纯的脑海中。提高老师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非常重要。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力求起个好的示范作用。
如有一位老师说话时都是轻言细语,用好听的声音说话。后来这个班的孩子都会轻轻地说话。而另一位老师习惯了大声吼,那班的好多孩子也会大声吼,特别是唱歌时是震耳欲聋的声音。
(2)游戏中学习
《纲要》总则第五条“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不是成人,他们只是6岁前的学龄前儿童,他们的思维是形象直观的,他们的意识中只有游戏,只有生活,只有快乐地生活。而老师就要适合他们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3.不断实践、巩固
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有一个从知觉上认识,在实际中操练,再通过实践到熟练,到养成习惯,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成自然,有一个过程。所以,老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而不可能是一两次正儿八经的说教可以达到目标的。要与幼儿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游戏生活中出现的稍纵即逝的每一次机会,通过反复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幼儿社会性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可能还会犯错,还会反复,这需要我们耐心地帮助和等待,我们要继续给幼儿实践机会,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就会稳定下来。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
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的习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文化对人的习惯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传递。目前孩子一般是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对孩子影响力最强的就是父母的所作所为。孩子的模仿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1.家长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因为孩子是社会的人,他们不仅需要知识、技能,还要面临各种困难、挫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性能力,要能与人很好地交往,要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2.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就是说环境的重要性。要做一个高素质的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正面教导孩子,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示范,让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3.家长要言行一致
家长教育认识和教育行为要一致,否则会大大影响幼儿良好行为规范的习得。
如家长教孩子“绿灯行,红灯停”而家长却开着车闯红灯;在家时孩子不能乱扔垃圾,而在马路上家长却把垃圾往身后一抛。这些行为让幼儿感到迷惘,不知如何做才是对的。
4.家长教育态度要统一,教育方式要统一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态度、方式和方法上要一致,不能因时、因地、因人、因情绪而发生变化。否则孩子就会无所适从,或者是钻空子,让教育付诸东流。
参考文献:
[1]陈迁.幼儿园管理效益探析[J].当代学前教育.2009,(6).
[2]彭智勇.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行动纲领[J].思考与运用.2004,(2):20 -21.
[3]宋玮.试论幼儿园规则教育与自由的关系[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12):45 -45.